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谭富英影记/文化人影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京剧大师谭富英的嗓音清亮甜脆,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气充实,行腔一气呵成,听来情绪饱满,痛快淋漓。因谭在幼年学过武生,故其在武功和身段动作上颇为灵巧、利索。例如他演出的《定军山》一剧,不仅唱工惊人,他那稳练的靠功和刀花动作,干净利落,引人入胜。由于他在艺术上唱做兼能,文武具备,早在三十年代初即已享名,是继马连良之后,成就显著,舞台生涯最长的“四大须生”之一。

内容推荐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1906-1977),湖北武昌人。出身于京剧世家。祖父谭鑫培,父亲谭小培。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其父辈影响。后入富连成科班,向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学艺,工老生。坐科六年,在严师督导之下,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擅长靠把戏,后又在其父谭小培和老师余叔岩的教导下继承"谭派"和"余派"风格,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酣畅流漓,朴实大方,技艺大进,他的演唱被人们称为"新谭派",后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

试读章节

坐科学戏

谭富英,原名豫升,后入“富连成”科班第三科学艺,排名“富”字,改名富英。生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10月15日,农历丙午年是闰四月,农历应是八月二十八日。

谭富英出生之日,正赶上其父谭小培在中和戏园日场演出大轴子《巴骆和》,扮演骆洪勋。按惯例他应该早在一个小时前就到戏园子后台扮戏候场了,戏园子的大管事指派催戏的“交通”到谭家也催过他几次了,谭小培还是不肯出门。眼看着自己的妻子谭德氏就要分娩,他不知道生男生女,似乎是不甘心出家门的。谭德氏看着丈夫那关切的样子,很感动,虽然她是个妇人,终归也是梨园家庭出身,其父亲是清末民初有名的小生德刑珺如,深知剧场演出对演员关系重大,是不能轻易误场的,就说:“五爷,你放心走吧,女人生孩子,没有你们男人的事情,你就放心扮戏去吧,真误了场,可不是闹着玩的。”

谭小培又看看手里的怀表,实在不能再耽搁了,才恋恋不舍地赶场去了。当他扮好戏,正要上场的时候,家里人气喘吁吁地赶到后台,说:“五爷,祝贺您弄璋之喜。”谭小培一听自己得了儿子,立即眉开眼笑。后台的同事知道谭小培盼子心切,也纷纷祝贺谭家喜降麒麟。小培一高兴,那天的《巴骆和》演得格外精彩,观众好像也知道了谭五爷有了喜事,一个劲儿的喝彩。所以谭富英的出世,对谭家,尤其对谭五爷是一件大喜事。

传到谭富英这一代,谭家已经是四代京剧世家,所以到他六七岁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安排老师,教他练功学艺。给他开蒙的老师就是陈秀华。提起这位陈先生外界可能知之甚少,但是提起他的学生,均赫赫有名,例如王少楼、杨宝忠、孟小冬、贯大元、杨宝森、李少春、杨菊芬、刘宗杨以及打本子的名家范钧宏等等都得到过他的教益,他不但会戏多,又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且教学有方。当然,他师从贾丽川,所学谭派艺术非常精道,也是他入主谭家西席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谭富英娶宋继亭的姐姐为妻,而宋继亭的母亲就是陈秀华的姐姐,他们走动得也就更近了。开始,陈先生每天到谭家教两个小时的课,循序渐进,成果很显著。不料,这梨园行一听说老谭请陈秀华给他的孙子说戏了,就都想请陈秀华给自己的孩子说戏,一时间,陈秀华身价百倍,东家找,西家请,陈先生的学生越来越多,也就没有时间到大外廊营来了,谭富英就只好到陈先生家中学习。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一共学了《黄金台》、《文昭关》和《鱼肠剑》三出戏。他的祖父谭鑫培看自己的孙子连唱带比划着来了一遍《黄金台》的头场,点点头,抚摸着孙子的头说:“好小子,是这里事。”说完,就抽大烟去了。谭小培忙凑过去问:“老爷子,您看这么学行吗?”老谭反问:“下一步怎么办,总得上场吧,服装道具都好办,场面也好说,可是谁陪他唱,怎么搭班?”

P16-18

序言

谭元寿同志约我为乃翁谭富英京剧大师诞辰百年的纪念文集活动作序,叨在至交,欣然命笔。

富英同志幼承家传,后又入富连成社接受科班的严格训练,先学武生,后改须生,六年出科后,又得名师余叔岩的指点,技艺大进,初期搭班演出,以其扮相英俊,嗓音亮脆,而且文武兼备,受到南北观众的赞赏。1935年他自己组班,班名“扶椿”。1941年,他重新启用祖父谭鑫培的社名“同庆”,很多名家与他合作,声名大振。同庆社一直坚持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与裘盛戎的班社合组为太平剧社,1952年转为北京京剧二团,1956年改为民营公助的北京京剧团,后来马连良、张君秋、赵燕侠陆续加入,才成为以马、谭、张、裘为主演的强大阵容的国营剧团,这是后来北京京剧院的前身。20世纪50年代,富英同志演出了许多新戏如《渔夫恨》、《将相和》、《赤壁之战》等,都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观看和鼓励。

富英同志早在30年代,就是后“四大须生”之一,乃祖的《定军山》片断是中国电影的开始,而放映于1935年富英同志与雪艳琴合作拍摄的《四郎探母》影片,却是第一部情节完整的声情并茂的电影,弥补了乃祖当年科技条件之局限,也算是一段历史佳话了。

我少年时代听过富英现场的唱片,倾慕久矣。欣赏到他的表演艺术,却是在1935年他和侯喜瑞在济南进德会合演《黄金台》,他饰田单,侯饰伊立,名生名净,珠联璧合,观众连声叫好。但我们相识却在1949年北平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带头到戏剧、曲艺演员讲习班听课,我是授课者之一,这时我们才相识了,可谓一见如故。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同志任主任,我任秘书长的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聘请富英同志为委员之一。这时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2日举行庆祝晚会,周总理传达毛主席指示:这个晚会全由戏曲改革干部演出,所有专业演员都作观众评定,显而易见这是一严峻的考核,非但没有排练的时间,大家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大家急忙商量当晚演出的筹备工作和演出剧目,首先是田汉、梅兰芳任演出人(即主持人),报幕剧目次序是:1.马彦祥、孙剑秋的《武家坡》;2.阿甲、江新蓉的《打渔杀家》;3.李紫贵的《林冲夜奔》;4.景孤血的《连升店》。大轴是《群英会》,史若虚饰周瑜,王子扬饰曹操,孟继文饰黄盖,曹慕髡饰蒋干,刘乃崇饰太史慈,李紫贵饰孔明,我饰鲁肃。好像这都是题外语,其实不然,因为我演鲁肃的全部行头都是富英同志借用的,他还亲自为我扮戏着装,无微不至,一丝不苟。记得前台“有请鲁大夫!”后台一搭架子,观众席上的老、中、青艺术家们就热烈鼓掌,搭帘子出场一亮相就是“碰头好”,我心里才踏实下来,有了这些内行观众的热情支持,才完成了这次演出任务。最后谢幕,周总理上台接见时对我说:“你的扮相很好,精神可嘉!”我说:“是谭富英给我扮的戏。”总理笑道:“怪不得,还真有点像谭富英!”这次考核从总体来说是及格了,富英同志不仅帮了我一个大忙,也以实际行动支持了整个的演出。3日中午,田汉、梅兰芳同志和我在曲园宴请他,以表谢意。我谈到总理的话,大家都很高兴。

富英同志为人忠厚爽朗,诚信谦和,1959年为了国庆十周年献礼,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团联合排演《赤壁之战》时,我是改编者之一,并和富英同志同是导演团成员,我们合作得很好。那时李少春没有他的名气大,年龄也比他小,可是在导演团会议上分配角色时,他主动提出让少春饰鲁肃,他演刘备,两人互相谦让,最后决定两位轮换演出。我并推荐中国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孙岳拜他为师。

少春比我小一岁。富英同志则长我一轮,我俩都属马。可惜他因病辍演太早,1977年他病重时,我曾代表文化部去他家探视慰问,他的精神还好,晤谈之间,犹笑忆往事,并深切关心京剧的发展,不料几天后就传来噩耗!令人痛惜万分!今逢他诞辰百年,谨作序并咏小诗,以寄怀思:

一世艺高且德馨,

承前启后随时新。

须生有几不宗谭,

七代中兴首赖君。

2006年7月23日于北京乐耕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谭富英影记/文化人影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和宝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62908
开本 32开
页数 1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03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