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颜氏家训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国学解读丛书》这套书的出版,就是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朋友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给自己的文化生命带来充盈丰富的体验。该套书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为了起到对阅读者的“导读”作用,方便读者阅读理解,除了包含同类书籍具有的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栏目之外,出版策划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栏目。比如: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等。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颜氏家训》解读本。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的著作,凝聚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处处体现着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这部被称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千古名著,给我们展示了一条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遵达之路。

目录

总序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序言 教养典则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五

风操第六

慕贤第七

勉学第八

文章第九

名实第十

涉务第十一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诫兵第十四

养生第十五

归心第十六

书证第十七

音辞第十八

杂艺第十九

终制第二十

试读章节

【当代阐释】

做好第一任老师

俗话说:家庭是第一个驿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

那么我们怎样做好第一任老师呢?颜之推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教育孩子要早。要在孩子一出生、对外部世界有所感觉的时候进行教育,在孩子能够“识人颜色,知人喜怒”的时候“便加教诲”。甚至还提出了胎教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意识。只有从小养成好的习惯,长大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小的时候不给以严格的教育,一旦坏的习惯养成,长大了就无法再改变,“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之推借用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话来说明他的观点。早期教育所形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对孩子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其实古人注重早期教育的还有很多,汉代的戴德在《大戴礼记·保傅》中就明确提出教育子女要从“赤子”开始,因为孩子幼小时,“心未疑而先教谕,则化易成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早期教育的成功典范。孟子小的时候是非常调皮的孩子。起初他家住在墓地的旁边,受其影响,孟子就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学做大人祭祀时跪拜、号哭的样子,玩各种与丧事有关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知道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必须搬家!其母倪氏就带着顽皮的孟子搬到了市集的旁边。可是,到了市集以后,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子们很快混熟了,在一起模仿商人做生意的情景:迎客、待客、讨价还价。这事又被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她再次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一次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的附近。在这里,孟子模仿大人行礼跪拜,揖让进退,也渐渐变得守秩序、懂礼貌了。这回孟子的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心满意足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有时会拿“树大自然直”来作比,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中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有时候树大了未必就直。吴国时期的周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小的时候缺乏教育,长大以后被村里的人称为“三害”之一。唐代《太么家教》一书中,关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更有形象的表述:“小儿学者,如日出之光;长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日暮之光,老而不学,冥冥如夜。”在这里,作者形象地阐述了早育的好处。宋代教育家林逋也有“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的古训。而明代的姚舜牧在《药言》一书中则特别强调了对女孩的教育:“女亦须从幼教之,可令归正”,这在主张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教育孩子还要有一定的原则,违背了基本的原则,教育就是失败的。一是分清是非。如果对孩子“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该批评、训诫的时候反而奖励,觉得孩子的行为好笑,是非不分,那么就失去了教育孩子最起码的原则,溺爱孩子会害了孩子。为了说明这个道理,颜之推举了一个例子,说齐武成帝高湛的儿子琅邪王高俨,天生聪颖,武成帝和皇后都非常喜爱他,无论是吃穿都与太子相同,以至于十多岁的时候就变得骄横恣肆,任意妄为,目中无人,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他的父母,武成帝和皇后并没有分清楚什么是琅邪王高俨该做的,什么是他不该做的。颜之推还举了一个梁元帝时候的例子,那个可怜的学士因为父母教育的失职而被剖腹抽肠,放血祭鼓。二是对待子女要一视同仁,否则就会因为父母的偏爱而产生严重的家庭矛盾。作者认为,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的被杀,实际是他父亲造成的。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没有姜氏的偏爱,从中制造事端,郑伯也许不会杀死共叔段,如果刘邦尊重事实,让如意做太子,那么如意也许不会被吕后杀死,但是历史中没有如果。三是教育子女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品德是他为人处世的基础,无品无德的人在别人心里是没有地位的,哪怕他权高位重,家财万贯。所以齐朝的士大夫在颜之推面前夸耀自己的孩子,既有才华,又身怀技艺,以此来巴结权贵获得荣耀,颜之推却默不做声,嗤之以鼻,并告诫子孙不要像这样的人学习。学问和技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是博取虚名、讨人欢心的工具。《小学》里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在春秋时候,大夫石腊语重心长地对卫王说:“臣闻:爱子,教子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大意是说,一个人从小养成了坏品质、坏习惯,慢慢就滋生了骄横、奢侈、放纵和荒淫的恶习,而这种恶习又都是由于父母宠禄过度造成的。指的就是做人的正确道德品质修养,也就是说,父母一定要按照做人的正道去教育子女,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育子女还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常言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回顾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会有在德行方面堪称榜样的人被树立在受众面前:远的有凿壁偷光的匡衡、卧冰求鲤的王祥、百里负米的子路、精忠报国的岳飞、忧国忧民的屈原、秉公执法的包拯、深明大义的蔺相如……在家庭当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共称为五大圣人。就是这么一位圣人,可以说在孩子面前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购物,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闹着也要去。曾子的妻子看他年纪小,怕集市上人多出现什么意外,不愿意让他去,但是又没有别的办法来说服儿子,只好对儿子撒谎说:“你先回去吧,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信以为真,便乖乖地、满怀希望地待在家里。当曾子的妻子从街上回来时,曾子想把猪逮来杀了,他的妻子却阻止他说:“只是和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你还当真?”而曾子却很认真地说:“小孩是不可以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任何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听父母的教导。如果你现在欺骗孩子,那么就等于教他撒谎啊!母亲欺骗了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哪里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呢!”于是,曾子就把猪逮住宰了,做了一大锅肉给孩子吃。宋代的太尉陈尧咨在做翰林学士的时候,家中养了一匹烈马,任何人都不能驾驭,而这匹马也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的父亲陈谏议来到马棚,他惊奇地发现那匹烈马没有了。在他的再三追问之下,养马的人战战兢兢地说:“陈尧咨把马卖给一个商人了。”陈谏议就对尧咨说:“你是大臣,是百姓的父母官,做事要为百姓考虑。你手下的人尚且不能控制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喂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移给他人啊!”陈尧咨立刻命令手下人把马取了回来,并且偿还了马钱。陈谏议告诫陈尧咨: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其实,孔子也是这样教育他的弟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东晋著名的将领陶侃,在年轻的时候担任管理河道和桥梁的官。一天,陶侃派手下的人送给母亲一个瓦罐,母亲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腌制的鱼。他的母亲二话没说,随即把罐子重新封好交给那个官员,并同时写了一封回信,信上语重心长地对陶侃说:“你担任管理桥梁的官员,利用职务之便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倒是让我为你更加担心。”陶侃看后非常惭愧,以后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

P16-20

序言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更是帮助求知者打开了知识之门,有什么不明白的似乎Google一下就解决了。如此背景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我首先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时代发展到今天阅读那些语言难懂、内容古典的著作,还有必要吗?

其实,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认为时代变了古典的著作就已经完全过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典著作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特别是那些文化元典著作,更是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只要民族血脉延续着,这些著作就不会过时。虽然岁月流逝了几千年,当代人的生活也和古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是亘古未变的,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借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经典里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更是古人的永恒智慧和生命精神。

冯友兰曾经这样评价经典阅读:“阅读就是发现可能存在的世界,而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最为持久的乐趣。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就好比是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与伟大的民族心灵实现最真切的交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智慧,就像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浸润着人的心灵,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胸襟和眼界,修炼了意志和品格。

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我们之所以策划出版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就是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朋友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给自己的文化生命带来充盈丰富的体验。名之为“国学”但并不是包含了国学所有的门类,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为了起到对阅读者的“导读”作用,方便读者阅读理解,除了包含同类书籍具有的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栏目之外,出版策划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栏目。比如:

当代阐释:在经典原意的基础上,从当代人的视域出发,将文化元典的阐释与当代阐释水平相契合,不做纯粹封闭式的自说自话式独语。惟有体现出“经典”的“当代性”,才是找到了重读经典的当下语境以实现其当代价值。这种阐释体现出了多元理解和当代精神,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多元思想。

国学故事、文化常识:“国学故事”与“文化常识”两部分内容,紧紧围绕着经典相关原文内容,或穿插讲述相关具体历史故事,或提炼一定的文化常识进行解释,对读者理解经典内容很有帮助和启发。

所有这些内容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具体的帮助,也体现了我们这套“解读丛书”的个性生命。文化经典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当代人的文化生存中,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找到这个文化的契合点,打破时空界限,在众多作者富有创造的导读、评析、阐释中,古为今用,以今释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价值,凸显这套丛书的意义所在。

阅读经典才能把深厚的文化沉淀在个体的心灵中,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中,从而熔炼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实现文化生命的自觉,建设自己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颜氏家训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85047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