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瓷寓乡愁/国粹文丛
内容
作者简介
初国卿。1957年生于辽宁北票市,1982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报刊编辑工作30余年。曾任《大众生活》《车时代》《垂钓》等杂志总编辑,《沈阳日报》专副刊中心主任、编审;现为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文史馆馆员,冰天诗社社长,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大学、渤海大学特聘教授。著有《唐诗赏论》《佛门诸神》《沈阳陶瓷图鉴》《沈阳陶瓷文化史》《盛京瓷话》《郑板桥:绝世风流》《期刊的CIS策划》等;主编《三李诗鉴赏辞典》《辽海名人辞典》《辽海散文大系》等;出版散文集《不素餐兮》《春风啜茗时》《浅绛轩序跋集》《在水之阳》等。作品曾入选大学教材与多种选本,获第三届“辽宁文学奖”。
后记
沈阳是“陶圣”唐英的故乡。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陶瓷,那时根本不知“陶圣”是谁
。印象最深的是辽西老家几乎家家都有的嫁妆瓶和吃饭用
的青花碗。上大学时读闲书,涉猎许多描写陶瓷的诗,其
中如晚唐陆龟蒙《秘色越器》中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
得千峰翠色来”一联最是喜欢。大学毕业后到南方出差,
为了这两句诗,特地跑到文物店里寻找越窑粉盒。后来喜
欢收藏浅绛彩瓷,喜欢辽瓷和地方窑口,并逐渐开始相关
研究和写作陶瓷方面的散文,出版了《沈阳陶瓷图鉴》和
《沈阳陶瓷文化史》。
《瓷寓乡愁》共收有关陶瓷的散文44篇。这些散文大
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篇,为辽到清以前的陶瓷散
文,其中涉及辽瓷的有5篇,其他则是明清陶瓷作品和有关
景德镇三位从辽宁走出的著名督陶官的文字;第二部分2l
篇,全部为晚清浅绛彩方面的散文作品,这是近年来我所
写作陶瓷散文的主体;第三部分10篇,主要为民国和当代
陶瓷,如关于杜重远创办肇新窑业的文章,汪派山水以及
为朋友陶瓷著作所写的序言等。
《瓷寓乡愁》是应古耜之约而成书的。古耜兄一向是
我所敬重的谦谦君子,彬彬才人。他的学养、情怀、见解
、风范、文笔,都令我服善,成为学习的典范。所以4月份
时接到他要编这本书的电话,我即着手整理文稿,补写相
关文章。尽管在这期间,其他事情也接二连三地找来,讲
了两次有关陶瓷方面的专题课,去了一次景德镇考察,又
筹备组织“函可人沈370周年暨‘冰天诗社’复社座谈会”
,但我对于书稿之事仍是不敢怠慢,终于在昨天的“冰天
诗社”复社座谈会之前完成了所有书稿,只余此后记。
陶瓷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我所涉猎的只是其
中一个小小的角落。所写文字难免会有许多不妥和露怯之
处,还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沈阳今日细雨纷纷,清凉如水。370年前的今天,农历
四月廿八,函可人沈“焚修慈恩寺”。昨天在寺里举办座
谈会,中午食斋饭,有函可当年吃过的“大酱蘸生茄”和
豆腐,用的都是蓝边白瓷碗,说这碗在寺里用了几十上百
年,当年函可用过的,也未可知。看到这样的碗,自然挽
起我的乡愁,还有函可的乡愁。
却原来,都是瓷上寄寓的乡愁!
戊戌蒲月于盛京浅绛轩
目录
自序
第一辑:瓷上春秋
辽瓷之父
发现官窑
辽地两梅瓶
辽海也有“兔毫盏”
游牧少年的“三孔笛”
北镇瓷
月明林下美人来
“天启青花”与杨氏美人
辽海走出的三大督陶官
珠山拜唐英
瓷绘“张生跳墙”
“裙钗荆布”刨花缸
盘中绘出云林画
第二辑:瓷本绘画
中国瓷本绘画
再说“中国瓷本绘画”
浅绛彩瓷的“八大关系”
中国浅绛彩瓷的三个定位
浅绛彩瓷的压卷之作
瓷本册页上的四时烟云
御窑两支笔,同绘“一品锅”
瓷上丹青数丹臣
浅绛瓷板上的翰林风华
方胜瓶上的山水合欢
照藜与兴藜
——浅绛彩瓷中的“汪氏兄弟”
天圆地方:浅绛重器数玉泉
浅绛盖碗里的一盏好茶
寒菜一畦
“叱石成羊”壁瓶
三星拱秀
读书的二乔
冬瓜罐上渔乐图
枕上瓷笺
浅绛彩瓷上的题画诗
浅绛水仙
第三辑:异彩肇新
又见肇新
杜重远与景德镇
打高尔夫的粉妆丽人
烟霞翠微里的平山草堂
文人画的瓷上涅槃
因为辽宁,所以辽瓷
旷世风华“半刀泥”
泥哇呜
一墨青花
我的“浅绛轩”
后记
精彩页
辽瓷之父
“辽瓷之父”是谁?是金毓黻。这不是我说的,是佟柱臣先生说的。佟先生是辽宁黑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著名辽瓷研究专家。
辽代陶瓷的发现和认定,不过是百年问的事。20世纪初,在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市场里出现了一种工艺粗糙、纹饰质朴,与中原和南方风格迥然不同的瓷器,人们不知道这种瓷器出自何处,只知道是从东北地区流出来的,于是就称其为“北路货”。后来由于金毓黻的偶然发现,人们才知道原来“北路货”就是辽瓷。之后,东北文博事业的奠基人、沈阳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开始系统研究辽瓷,并取得重要突破和多项成果。佟柱臣先生在《中国辽瓷研究》一书中曾称金、李二人为“辽瓷研究史上的两位先学”,并说“正像陶瓷界称陈万里先生为越瓷之父一样,我们称金先生为辽瓷之父”。
金毓黻(1887一1962),字静庵,辽阳市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科,师从黄侃。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曾任辽宁省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厅厅长。1937年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抗战期间任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东北区代表、国史馆纂修、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等职。金毓黻除史学外,于文学、小学、金石、文献、考古、历史地理等诸门学科都有着精深的造诣,曾出版史学专著16部,代表作为《东北通史》《渤海国志长编》《宋辽金史》《中国史学史》;编辑出版丛书及史料书8部,主要有《辽海丛书》《东北文献征略》《奉天通志》等;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创作诗歌2000余首。最值得推举的是历40年不辍而写成的550余万字的《静晤室日记》,堪称文史宝库、日记杰作和学术巨著。金毓黻留给后人总计1400余万字的著述,可谓体大思精,包罗宏富,堪称一座宏伟的学术丰碑。尤其在东北史的研究上,有着拓荒之举和发轫之功,诚如时人吴廷燮所评:“中夏言东北故实者莫之或先。’’又如于右任所誉:“辽东文人之冠。”由此,他成为东北有史以来唯一一位可与关内和南方著名学者比肩的学术大师。在辽瓷研究上,他虽然未有系统的专业著作,但他能将辽瓷与所擅长的辽史研究联系起来,从而在出土瓷器上能发前人所未发,终获“辽瓷之父”的美誉。
金毓黻第一次发现并确认有“辽瓷”的时间是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二十二日,他在这一天的《静晤室日记》中写道:“大东边门外有农户掘土得一瓦棺,其形甚小,与在辽阳出土之瓦棺相似。棺前有花纹,镌字开泰某年,登仕郎赐紫绯鱼袋孙某,盖辽代所葬也。又有古瓶一、烛台二。白子敬举以相告,余嘱送博物馆保存。”这座辽墓让金毓黻放心不下,12天之后,他亲往墓地考察,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大东边门外大亨公司院内,于四月二十二日发见两砖洞,左洞有石棺一具,男女石偶各一,右洞有瓦制颈瓶一。石棺长方形,高尺余,长三尺,宽二尺。上盖刻云龙类花纹,已破,前凤后鼍,左蛟右龙,皆隆起。前镌字日:‘承奉郎,守贵德州观察判官、试大理司直、赐绯鱼袋孙允中,开泰七年,岁次戊午’三十一字。棺内凿深五寸,初启视时,只有灰尘。余偕卞宗孟、王晓楼往视之,得其大略如此,将送博物馆保存。”当时金毓黻正在辽宁省政府秘书长任上,但他对学术和考古之事仍亲力亲为,其学者风范,令人敬佩。
沈阳发现的这座辽墓的价值,显然在金毓黻的辽史研究中占有了一定的分量。1931年1月,金先生又在曾任过厅长的辽宁省教育厅编译处编辑出版的《东北丛镌》中发表了《辽金旧墓记》一文,再次述及沈阳发现的辽孙允中墓:“民国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辽宁省大东边门外大亨公司工人于院内掘地发现二砖室,左室有石棺,右室有瓦制陶壶,此墓即孙允中石棺出土墓也。”并在插图中刊发了“孙允中石棺”和“孙允中墓内发见之物”两幅图片。从后一幅图片中可看到墓中出土的青釉黑花瓶。从器型上看,这件瓶正如金先生所说,为壶形,庄重古朴。据曾与金毓黻一起筹备国立沈阳博物院,见过此瓶的佟柱臣先生在《中国辽瓷研究》中说:“黑花瓶属于辽瓷的证据是,石棺前上角刻有‘辽开泰七年岁次戊午承奉郎守贵德州观察判官大理司直赐绯鱼袋孙允中’。”辽圣宗耶律隆绪开泰七年为1018年,贵德州为今辽宁铁岭,可证该墓石棺中出的青釉黑花瓶属辽中期。青釉黑花瓶高25.2厘米,腹部最大直径14.2厘米。肩部和下体均绘有野菊,而器面三个六角形中,绘有高士、立鹤、伏兔,草丛之间,一兔惊顾。此等野菊与野兔,均为契丹民族游牧生活中习见的景物,亦为辽瓷的写实画面。这是辽瓷中第一件出土地点最清楚,年代最明确,也是金毓黻先生最早向学术界公开展示的辽瓷。金先生当为辽瓷之父。关于这件辽瓷的历史价值,越瓷之父陈万里先生在写给我的《辽代陶瓷志·序》中说:“沈阳孙允中墓中所发见开泰七年青釉黑花瓶,腹部绘有高士、立鹤、伏兔三个画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风格,由此可以
导语
《瓷寓乡愁》共收有关陶瓷的散文44篇。这些散文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篇,为辽到清以前的陶瓷散文,其中涉及辽瓷的有5篇,其他则是明清陶瓷作品和有关景德镇三位从辽宁走出的著名督陶官的文字;第二部分2l篇,全部为晚清浅绛彩方面的散文作品,这是近年来我所写作陶瓷散文的主体;第三部分10篇,主要为民国和当代陶瓷,如关于杜重远创办肇新窑业的文章,汪派山水以及为朋友陶瓷著作所写的序言等。
序言
初夏时节,因为承接中央文史馆《辽瓷在沈阳的发现
与研究》这个课题,与课题组相关人员一起到景德镇考察
。这是我第三次到景德镇,其间拜访了数位国家级工艺美
术大师,于昌江两岸参观考察了珠山御窑厂、中国陶瓷博
物馆、高岭村古矿遗址、绕南古窑遗址、湖田窑窑址、三
宝瓷谷、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唐英学社等,每到一处都有
朝圣般的感觉,似乎回到了文化心灵的故乡,为我们这个
民族所创造的陶瓷文化而自豪,而自信。
毫无疑问,陶瓷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中最古老最灿烂的
一部分,而这正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大约
在一万年前,中国入就发明了陶器,到了商代中期则发明
了瓷器,汉代的青瓷烧制已达到精美的程度,自此以降,
历经两晋青瓷、唐三彩、辽三彩、宋五大名窑、元青花、
明青花与斗彩、清代官窑、晚清浅绛、民国新粉彩、新中
国“750l瓷”,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中国陶瓷都会随着时
代的演进而不断地有新的品种问世和制作工艺的提高,从
而使陶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特色的元素,成为每一个
中国人乡愁寄寓之所在。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与眷恋,它是
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也是文学艺术家创作中的重要主
题。它是儿时所见的鸡栖于埘,牛羊下来;是长大后仍难
忘怀的袅袅炊烟,瞳瞳山影。是《诗经》里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古诗十九首》
里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薛道衡《人日思归
》里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是王维《杂诗三首
》里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
花未”?是卢纶《晚次鄂州》里的“三湘愁鬓逢秋色,万
里归心对月明”。同时也是余光中诗里的邮票、船票、坟
墓和海峡,还是盛中国、俞丽拿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琴
声。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会
见瓷而生故土之思,因为瓷器最能蕴含和寄寓国人的乡愁

我曾见过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上的题诗:“山前
山后红叶,溪南沟北黄花。红叶黄花深处,竹篱茅舍人家
。”这是瓷枕上所寄寓的山居乡愁;还在上海博物馆里见
过一件元代四系酒坛上的题诗:“春阴淡淡片云低,才报
江头雨一犁。转过粉墙无个事,倚栏闲看燕争泥。”这是
春来万物竞发而引起的物候乡愁;明代李日华在《赠昊十
九》中说:“凭君点出琉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这是
诗人见过制瓷名家昊十九所做酒盏后所流露出的曲水流觞
的乡愁;清唐英在《丁峁仲冬返洵阳,留别珠山陶署》诗
中说:“马鞍山碧里村雨,鸭尾船轻昌水风。鬼儡丰神箫
鼓外,报酬事业榷陶中。”这是督陶官寄托在陶瓷事业中
的乡愁;郑风仪《浮梁竹枝词》:“夜阑惊起还乡梦,窑
火通明两岸红。”这是对陶都故里夜梦思念的乡愁。诸如
此类乡愁诗,都是通过瓷器而寄寓和实现的。
当然,瓷上诗中所表现的乡愁还只是表面的,是纹饰
上的。寄寓在瓷器上的更深刻的乡愁则是土与火的艺术创
造,以及天人合一的神圣文化精神。瓷器本身是华夏祖先
所创造的艺术与科学的结晶,在它身上承载了太多国人的
寄托:它既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大类,又兼具瓷本绘画的
功能;它既是一种工业制造,又具有突出的文化产业属性
;它既是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又是精神审美中的
重要部分。它具备了一种最能体现冰清玉洁本质和宁碎不
折精神的文化内涵,从而让自己从最柔软的物体经过火的
淬炼蜕变出金石般的坚强。中华传统的或世界范围的几乎
所有的造型艺术、釉色艺术、装饰艺术、书画艺术等都能
与之相融相契,从而展现了其艺术创造和兼容的博大胸怀

正因为如此,中国陶瓷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深远的
传承性。有如辽瓷,即使湮没千年,也终会有面世那一天
,并成就金毓黻“辽瓷之父”的美名,同时有了“五京七
窑”的考古发现;又如集中国瓷、中国画、中国诗、中国
书法、中国印五种最具中国文化元素于一体的晚清浅绛彩
瓷,我称其为“中国瓷本绘画”,也是在冷落了百年之后
才重新得到价值实现,成为藏界新宠;再如杜重远创立的
肇新窑业,是民国时期中国机器制瓷的模范工厂,民族工
业的标志性企业,经过近百年,其工厂遗存成为有识之士
倾心呵护的文化遗梦,而“万不存一”的瓷制品也成为后
人搜罗的寄意之物。是什么让后人这样重视辽瓷,宝爱浅
绛彩瓷,钟情肇新窑业瓷?是乡愁。因为在这些文化符号
上,寄寓的都是民族文化的乡愁。
通过这些陶瓷艺术品,我们可以与祖先对话,与古人
神思相接。在这些器物身上,有着缠绕不去的气息,不仅
缠绕生活,而且缠绕灵魂,最终成为带有生命的呼吸。晚
清翰林,曾在景德镇做过督窑官的江西南康知府王凤池在
和“御窑两支笔”之一的金品卿合作三节花觚上题词:“
有坦白先生者,其甲子似在羲王以上之年,陶其姓也,名
以钧传,体成端雅,质赋刚坚。昌浦之源,珠山之巅,发
祥协吉,以生所贤,浑融谦冲,正直平圆。拟精于地,受
圆于天,众芳在宥,得气之先。”王凤池以铭、颂之体和
拟人修辞笔法,盛赞瓷器的源起、产地和优良品质。称瓷
器为“坦白先生”,当是王凤池的首创。不过这个创意倒
也贴切,因为《说文》释“坦”字为“安也。从土,旦声
”,这和瓷器的性质极为相符。另外“坦”字还有显豁、
明亮之义,这也与瓷器相合。如《广韵·旱韵》说:“坦
,明也。”《庄子·秋水》云:“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说
,死而不祸,知始终之不可故也。”而“坦白”成词则谓
“纯正清廉”之义,如宋人范仲淹在《祭陕府王待制文》
中所称:~性清方以自处,故坦白而莫欺。”综合以下因
义,这位“坦白先生”从土而生、生而不说、显豁明亮、
纯正自处,是不是案上常见的瓷器?他又写道:“坦白先
生,陶门之贤士也。万象春君、六合春君,其父师也。如
润春君、守春君、涵春君、养春君,皆其友若弟。惟仰天
春君,则其兄也。同会于福云山房,以品群芳。”以拟人
手法,赋予瓷器人性化,或尊为“父”与“师”,或称为
“兄”与“弟”,充分表达了他对这些浅绛瓷的宠爱之情
和一片乡愁。
当釉色的足尖,轻掠过瓷上绚烂的画面,或分水青花
,或落地粉彩,或水点桃花,当它们融入窑火烘染的艺术
江山时,于是一个有关人类乡愁的对话,就在创作者、欣
赏者或思想者的审美同构中拉开了序幕。
曾见过一件纪晓岚家传的“云水乌梨”紫檀笔筒,上
刻纪氏款“伴我一生”,由此想到了《清稗类钞》所记述
的一段纪晓岚与董曲江的对话故事。喜好名物收藏的纪晓
岚说:“我的图书器玩,日后散落,他人得之曰,此纪昀
故物,亦是佳话,何所恨哉。”好友董曲江不以为然,说
他名心尚在,此等器物,如花月山水偶与我相逢,便为我
有。迨云烟过眼,不复问谁家物矣,何必镌号题名,为后
人作计哉。说得纪昀惭然叹服。于是他在笔筒上刻了“曲
江非我有名心”。其实董曲江可能不玩古物,不解古玩之
趣。纪晓岚大可不必在意,应当题则题,大可不必自责“
有名心”。因为一件器物,前人宝之,后人承之;前人遗
之,后人得之;自是缘分,更是传承。如此过程,今人与
古人自可就此神思相接,自然生出诸多情致与况味,还有
乡愁。试想,如果唐代铜官窑出土的釉下彩壶没有那么多
诗文,磁州窑瓷枕上没有那些词章,景德镇浅绛彩瓷没有
题画诗、作者名、纪年款,我们的乡愁又到哪里去寄托,
后人又如何能记得住。
为了寻找和寄寓瓷上乡愁,我们去景德镇:珠山里的
御窑脚印,瑶里的青山薄雾,绕南的绿浪水碓,高岭村的
废矿古道,三宝街的粉墙黛瓦,湖田村的影青匣钵,每一
处,都俨然是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在“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的美妙旋律中徐徐展开,尽情地向人们述说
着悠久的陶瓷故事,让每一个人都会想起一些仅属于自己
的记忆,重拾往日,延续文脉……
陶瓷最能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戊戌蒲月写于盛京浅绛轩
内容推荐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初国卿常年致力于文化研究与文物收藏,尤其熟悉陶瓷历史,被誉为国内“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的标志性人物”,在《瓷寓乡愁》中,他以乡愁这个高远隐约、灵动雅意的主旨入题,将这种缥缈如炊烟般淡淡袅袅的情感寄寓在有形的陶瓷之中,寄寓在与器物相对话的优雅生活状态里和美文创作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瓷寓乡愁/国粹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初国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28519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72
CIP核字 201815169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