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反讽的视角梳理与审视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并以王蒙、王朔、王小波、刘震云和阎连科五位作家的小说为着力点,从内部到外部、从宏大历史到底层民间,分析反讽在完成革命政治话语解构过程中,形成的质疑中的守护颠覆后的快意、笑谑中的追寻、异化中的困惑以及锋芒中的温情这五种代表性的反讽形态和反讽情感,探究中国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在启蒙与颠覆互相渗透与消解的话语系统中多元共生的小说反讽特征。 作者简介 陈蘅瑾,女(1976年—),浙江绍兴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浙江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鲁迅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教坛新秀,获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奖。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反讽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第一节 反讽概念衍变中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中国现代小说反讽精神的生成 第二章 中国当代小说反讽叙事的流变 第一节 反讽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中国当代小说反讽叙事特征 第三章 质疑中的守护:王蒙小说的反讽 第一节 命运反讽中的悲情 第二节 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反讽 第三节 言语狂欢中的反讽解构 第四章 颠覆后的快意:王朔小说的反讽 第一节 不安分的灵魂——顽主群像的时代反讽 第二节 在熟悉与陌生间穿行——独特的反讽语言 第三节 尴尬时代话语秩序的消解 第五章 笑谑中的追寻:王小波小说的反讽 第一节 顽童的戏谑 第二节 戏谑中的浪漫理想 第六章 异化中的困惑:刘震云小说的反讽 第一节 崇高的主体想象与琐碎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宏大的历史书写与卑微的现实存在 第三节 喧嚣的现实与民众孤独的灵魂 第七章 锋芒里的温情:阎连科小说的反讽 第一节 身体寓言叙述中反讽锋芒的显现 第二节 独特反讽结构中的困境叙述 第三节 民间语言与革命语言交织中的反讽 第八章 西方反讽艺术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 第一节 米兰·昆德拉式反讽与当代小说的张力叙事 第二节 马尔克斯式反讽与当代小说的寓言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蘅瑾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4610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2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58 |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 印刷时间 | 2019-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32 |
| CIP核字 | 2019125317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