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书与阅读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尚书》、《周易》、《诗经》、《老子》、《论语》、《庄子》、《春秋》、《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盛世危言》、《天演论》……本书精选了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30种图书(先秦到1949年),依据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将其分为根源篇、创变篇和维新篇,旨在体现中国文化思想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过程。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30种图书(先秦到1949年),依据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将其分为根源篇、创变篇和维新篇,旨在体现中国文化思想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华文明发轫之初的《尚书》、《周易》、《诗经》等,开启了幽远绵长的文明之旅;而《老子》、《论语》、《庄子》则犹如黑夜中的灯塔。辉映千秋万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源泉。还有一类古代典籍如实地记录了纷坛复杂、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如《春秋》、《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魏源的《海国图志》、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严复的《天演论》等,为中华民族打碎固有的精神枷锁、走向新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引论:书与人类进步

一、书的属性与构成

二、知识的源泉

三、知识体系与书的类别

四、书与人类文化的创造

五、书与中国历史

根源篇

《尚书》

《周易》

《诗经》

孙武:《孙子》

老聃:《老子》附《庄子》

孔子:《春秋》附左丘明《左传》

孔子:《论语》附孟轲《孟子》

《孝经》

韩非:《韩非子》

《礼记》

《黄帝内经》

创变篇

司马迁:《史记》

王充:《论衡》

《太平经》

慧能:《坛经》

唐诗人:《唐诗三百首》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朱熹:《四书集注》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曹雪芹:《红楼梦》

维新篇

魏源:《海国图志》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严复:《天演论》

孙中山:《建国方略》

胡适:《尝试集》

鲁迅:《阿Q正传》

陈独秀:《独秀文存》

李达:《社会学大纲》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编后记

附录1 初版前言

附录2 初版序

附录3 初版后记

附录4 韩文版序

试读章节

史书上说,孙子是春秋陈国(今河南境内)公子完的后裔。有一年,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改姓田,并受到齐恒公的器重。到了田完五世孙田书的时候,因讨伐一个名营的小国(今山东境内)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孙子便是田书名符其实的“孙子”。毋庸讳言,生长在这样的军功贵族家庭,加上当时社会纷争云扰的现实,为孙子的军事研究提供了难得的便利条件。当然,他那令人惊叹的军事天才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忽视的。

孙子很早就成为学识渊博的军事理论家。不过在故土齐国——或许是史书未载的缘故——孙子并没有参加过实际战事。直到公元前512年,《史记》告诉我们,孙子因齐国四姓之乱而出奔位于今苏州一带的吴国隐居多年后,才受到伍子胥的推荐。孙子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作为吴国将军,孙子开始了他数十年辉煌的戎马生涯。

孙子的战功,史载凿凿:“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只有他的“兵法十三篇”,才为他赢得了万古美名。后人称这部传世之作为《孙子兵法》(图4—3),或者更简单一些,《孙子》。其十三篇的名称是这样的: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功篇第三、形篇第四、势篇第五、虚实篇第六、军争篇第七、九变篇第八、行军篇第九、地形篇第十、九地篇第十一、火功篇第十二、用间篇第十三。在下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证实《孙子》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世界第一兵家名书”确非过誉。

《孙子》的军事思想,其中心是要求以智谋取胜,而不只是以力胜敌。因此,它对战争的态度十分严肃和慎重。开宗明义的《计篇》这么写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

在这里,孙子要表达的观点是:战争乃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人事,不能不认真对待,而必须牢牢抓住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这五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为后世历史所证明。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以一片赤诚请出了“卧龙”诸葛亮,而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与曹魏、东吴鼎足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则设计在一篇短短的《隆中对》里面。诸葛亮在这篇小文中向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提出了三条战略决策:西取巴蜀,伺机进取中原;东联孙吴,保存势力并合力拒曹;北拒曹操,维护正统并争取人心。无疑,这三个决策都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前者即《孙子》中的天时地利,后两者则是《孙子》所谓的政治。诚然。《隆中对》已不仅仅属于“一番晤对古今情”的千秋佳话,它实实在在地设计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时代。

抓住关键、慎重行事,从而百战百胜,这当然英明而且无可厚非。不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谋功篇》),也就是说,不用残酷的拼斗就能使敌人屈服,孙子认为,有这样卓越天才的指挥者才是最高明的战略家。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已作为格言流传到了今天,无疑,这是孙子作战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他在兵法中写道:

了解自己的部队能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打,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了解敌人可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能打,胜利的可能也只有一半。(《地形篇》,参见郭化若《孙子今译》,下引译文同)。

不了解诸侯国计谋的,就不能制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地理形势的,就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就不能得地利。(《九地篇》)

他还写道:

凡对要打的敌方军队,要攻的敌方城堡,要杀的敌方官员,必须先打听那些守城将官、左右亲信、情报人员,守门官吏和指挥官近侍等的姓名,使我们的间谍一定要侦察清楚。(《用间篇》)这就表明只有确切了解敌我以及天时地利时,才能有根有据地制定出自己的作战方案,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孙子亲自参预指挥,为吴国称霸诸侯奠定基础的吴楚柏举之战,就是“知彼知己”的典型战例。

战前,孙子利用楚国与其附庸唐、蔡两国的矛盾,制定了联合唐、蔡共抗强楚的外交方针;又针对楚国河湖纵横的地理特点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公元前506年,战斗打响,吴楚两军对峙于今湖北麻城东北的柏举。这时,孙子又抓住楚军指挥官子常好大喜功、不得人心的弱点,一举击败内部不和的子常部队,随之猛追穷寇,10天行军700百余里,吴军一鼓作气攻到位于今湖北荆州的楚都郢城。柏举一役,使吴国得以厕身“春秋五霸”的行列。

在上面的引文中,我们还有趣地发现孙子颇重问谍的作用。《孙子》专有一章《用问篇》,其兴致之高,溢于言表:“故用问有五……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间谍的使用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是国君的法宝!确实,中外战例上,成功的“用间”之计不绝于史。楚汉战争中,汉将陈平以一纸假信使西楚霸王项羽离开了他那足智多谋的“亚父”范增,一代枭雄,最终败走乌江,自刎身死;风流千古的三国周郎周瑜,则以小小的“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掉曹魏水军猛将蔡瑁、张允,为赤壁大战、佐定江东创造了先决条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也曾以一套假情报使斯大林枪杀了苏联统帅部高级将领图哈切夫斯基,给反法西斯初期作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关于战争的复杂性和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思想,《孙子》是这么表述的: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这就是说:作战总是用正兵(即正面部队或正规军)挡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运行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人而复出,如同日月的运转;去而复来,如同四季的更迭。……作战的形式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又能穷尽它呢?所以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为此,孙子提出了“攻其所必救”、“避实而击虚”、“避其锐气,击其隋归”、“示形”、“求之于势”等一系列作战普遍原则。当然,我们企图在这篇小文中穷尽孙子的作战思想,显然有些自不量力,但援引几则战例对其加以阐述,看来是必要的。

众所周知的“围魏救赵”的故事我们不必再说了,这是“攻其所必救”的作战原则的具体运用。

另外一个“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著名战例由三国东吴大将吕蒙所创。当时,关云长守荆州,对东吴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吕蒙严加戒备,东吴想要夺回要地荆州,实是不易。公元219年,吕蒙诈称有病,回建业疗养,意在激关羽北征襄、樊。而关羽见东南无虞,果率精锐北进。吕蒙“调虎离山”之计得逞,速攻荆州。其结果不言而喻,关云长败走麦城,一世英雄,毁于一旦。

P41-44

序言

2006年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亦称“世界读书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在东莞图书馆举行了成立大会。该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情,以此为标志,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推动全民阅读上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指导原则,必将对全国图书馆界广泛而深人地开展全民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阅读是人的权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文化产业和版权部负责人戴奥克拉奥(Milagms del coml)女士针对长期以来在阅读中存在的不平等,提出“我们必须保证让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每个人都有书读”。我们开展大众阅读,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有书读。

读书是一个人的权利问题,这种权利的保障,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决定的。回顾阮冈纳赞对图书馆学五原则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读书是少数人的特权”到“读书是所有人的权利”这个过程是多么漫长。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雅典和斯巴达只向自由人提供教育,十分之九的人口是不享有学习的权利的……因而书是供有选择的少数人使用的”。到18世纪,“为了在最简陋的环境中使社会和平,人们安居乐业,就要求许多人除了贫困外,还要无知……因此,为了每个国家或王国的康乐和幸福,就要使劳动阶层的知识只限于他们的职业范围以内,而不可超越它。牧羊人、庄稼汉以及其他农家人,对这个世界,对与他们的劳动或工作无关的事知道得越多,对他们愉快地并心甘情愿地经受住劳动的艰苦和劳累越是不合适。阅读、书写、算术等……对那些被迫通过他们每天的劳动以换取每天的面包的穷人来说是很有害的”。一直到1913年,要在莫斯科开办一所图书馆学校时,还有沙皇议会右派的领导人提出反对意见:“政府怎能容忍图书馆的发展呢?这将会为一场革命铺下道路。”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以来就崇尚读书的国家,读书也要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过去没有图书馆的情况下,穷人家的孩子当然就没有机会读书了,这种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就被剥夺了。

其次,阅读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这是一个大道理,但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中国正面临着经济腾飞,但是经济腾飞并不能表明中国就在世界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民的素质上,提高国民素质依靠教育和继续教育,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阅读是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问题。朱永新也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对阅读的热爱程度,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的气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人是不是能认真读书,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其竞争力也取决于国民的阅读状态。

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最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一直都是尊重书籍、尊重知识的民族,阅读是我们这个民族一个最古老的话题和传统。今天,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代这个传统还需发扬光大。

最后,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提倡阅读,尤其是对传统经典的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同时也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我认为阅读经典具有这样的作用:不仅对人们的系统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好处,而且拓展了我们的生活,培养了我们的素质。一些美国学者认为,阅读经典是作为一个人进入精英阶层所必备的,是与人沟通的条件。无论中国也好,西方也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存在这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否则你在这个问题上就失去了发言权。  英国作家毛姆在谈到英国文学时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那些书,既不能帮助你获得学位,也不能指导你如何谋生,不去教你驾驶船舶的技巧,也不告诉你如何维修一辆出了故障的机车。然而,只要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而圆满,使你更加感到快乐。”

“在读书的时候,哲人的思想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善与恶,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向前拓展。读书,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正因为如此,我相信:读书,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家庭藏书读书的传统及其重建

我国家庭藏书与读书人占人口比例在21世纪的前几年呈下滑趋势,中国出版科研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的三次追踪调查显示,五年来全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2003年,在识字者中只有51.7%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读1本书,这一体现国民阅读概貌的读书率比1999年下降了8.7%,其中城镇居民下降了7.8%,农村居民下降了9.6%。读刊率也从1999年的57%、2001年的49.8%下滑到2003年的46.4%,只有5%左右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调查表明,从国民的媒体接触率来看,高居前三位的仍是电视、报纸和图书,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带来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今后,随着其他媒体利用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分流人们的注意力,分割人们有限的闲暇时间,全国国民的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推广读书、鼓励读书,希望重建家庭藏书,让书籍走人每个家庭,让“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并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今天,“耕读传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诠释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耕”就是物质建设,“读”就是精神建设。

在一些西方国家,仍然保持着很好的阅读传统,比如,基督教强调读书,早期教徒读书主要是指读《圣经》,阅读是教徒与上帝沟通的一种手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好的阅读传统。有学者曾经对英国18世纪的家庭阅读进行过个案研究,在托马斯·特纳和佩吉·特纳夫妇家里,他们的阅读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尽管家庭日常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中,阅读仍然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第二,他们的阅读大部分是出于宗教的规定;第三,阅读是他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第四,他们的阅读是间歇性的,也就是不同的文本交替阅读,或者边做其他事情边阅读。据说,犹太民族的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西方的读书传统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今天,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有能力重建家庭藏书。我主张应将购书经费列入家庭开支,建立家庭必备的基本藏书。家庭藏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能让家庭成员有一些必备的读物,因为有些人家里根本无书可看。在目前图书馆还不是十分普及的前提下,我们提倡家庭阅读,就不只是继承传统,还具有实际的意义,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让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有书看,家庭藏书在目前能够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家庭藏书可以给家庭成员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此基础上,方可开展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培养有修养的母亲、提倡亲子阅读等活动。如果让一个孩子从小就养成读书习惯的话,他一生都受用无穷。巴特勒曾经指出:“人们的阅读习惯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就比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更容易去阅读。”这就是我们建立家庭藏书、提倡家庭阅读的意义之所在。  三、图书馆在开展大众阅读中的作用及措施

首先,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一个学校的信息中心,能够有力地提供阅读的保障。因为我们建立家庭藏书只是一个方面,毕竟家庭藏书是有限的,杂志、报纸往往都不具备,也没有必要,而图书馆可以提供我们一种连续阅读的保障。第三次国民阅渎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有这样一个结论:“国民家庭藏书比例超过一半,但数量不多,比例下降。”这说明家庭藏书的普及率还很低,将近50%的家庭没有藏书。所以在中国家庭藏书还得不到普及的情况下,图书馆在我们大众阅读生活里面的意义就被凸现出来。

其次,图书馆本身承担着很多责任,比如政府咨询、科研保障等,但同样承担着民众继续教育、民众阅读的责任,这是图书馆的一个神圣的使命。中国从图书馆建立的100多年来,图书馆的研究者、工作者以及有识之士,都一直在呼吁图书馆要成为民众阅读、民众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机构,图书馆要有大众意识,对大众开放,对大众开放是保证此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就是因为这让所有的人,不管他是什么人,都能够得到阅读的机会。公共图书馆以及各类图书馆,都有这样一个使命,当然有些研究图书馆可能不重视它,但并不是说它没有这样一个责任。从世界图书馆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图书馆一直在承担这样一个使命。今天,我们呼吁要加强这样的使命感,让图书馆成为大众阅读的领导者和推行者。

最后,图书馆要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社会阅读,比如:推荐书目、读书报告、新书宣传、协助社区和家庭开展亲子阅读等。像东莞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节活动就很有特色。该馆在2005年新馆落成之际,开展了首界“东莞读书节”,2006年已是第二届,推出了一系列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如东莞图书馆专题动漫活动展、东莞学习论坛读书系列讲座、开通市民学习网、图书展、读书知识竞赛、“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比赛、“我喜爱的书房”设计大赛、“藏书与阅读”优秀图书推荐、推荐书目、“学习之家”评选、外来员工“读书学习,争做新东莞人”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东莞市政府还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着力打造建设“图书馆之城”。从全国范围看,许多图书馆都已经做了很多的实际工作。

此外,图书馆还要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清华大学的老图书馆极有这种氛围,我到那里参观,感觉那个地方真漂亮,宽大的落地窗、古典的书柜、宁静的氛围。或坐在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下,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着雨点垂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们不仅感受到书的魅力,也在体悟着时空的静谧。我觉得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读书环境。我曾在1995年的一篇文章《双休日谈读书》里专门谈到这种感受,“双休日,图书馆应当成为人们读书的好去处”。今天我想变换一下说法:让图书馆成为每个读书人的理想居所!

后记

王余光教授主编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先于1990年1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1991年7月第2次印刷。1993年,韩国建国大学韩仁熙博士与高丽大学李东哲博士合作将此书译为韩文,由汉城知永社出版。1994年,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台湾出版了本书的繁体字版。

现在出版的这本插图本,是由张慧丽与吴淑娟对全部文字进行了校对。在通晓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二人又为此书搜集、配集了图片。此外,张慧丽为部分图片撰写了说明文字。

2007年元月,新年伊始,北京已是瑞雪纷扬,银装素裹,此书终于迎来交稿时期,我们内心的喜悦自不待言。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数学使人周密,学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他还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各种新的阅读形式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最终的阅读目的都在于提高读者的文化修养,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广大的读者体会到先哲的思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感到骄傲和自豪。

张慧丽 吴淑娟

2007年1月1日于北大燕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书与阅读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余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54882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835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