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空间想象与文化记忆(1980年代以来城市叙事中的建筑书写)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城市是由各式空间与建筑片断构成的整体,文学家对城市的书写掺杂着个体的空间想象与文化记忆。本书以建筑书写为焦点,结合空间叙事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构形的权力关系对1980年代以来的城市叙事进行全面考察,探绎建筑与城市景观、空间、符号、身份在文学层面的互动关联,从而勾勒出一套有别于以往的“文学城市”地图。 作者简介 赵坤,1985年生于四川,2012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文化研究、写作学。近年专注于文学与建筑美学的跨学科研究,先后在《华文文学》《江汉论坛》《湖北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城市叙事”:考察城市与文学的一个视角 第一节 “参照下的”城市书写及其想象机制 第二节 “城市文学”:现象、争议与反思 第三节 从“文学中的城市”到“城市叙事” 第二章 阅读建筑:城市叙事中的景观元素 第一节 关于道路的视觉和行为 第二节 节点:故事的起点与终点 第三节 标志物的消失与再现 第三章 置身建筑:城市叙事与空间构形 第一节 多元混杂的空间 第二节 空间争夺战与性别政治 第三节 空间认知的迷茫 第四章 作为符号的建筑:城市的想象与呈现 第一节 市井叙事与城市镜像 第二节 怀旧书写的逻辑与资源 第三节 欲望物象、通属城市及乌托邦 第五章 对话建筑:城市与人 第一节 “我城”:对峙或和解 第二节 “他城”体验与跨城书写 第三节 城市与乡村的互文 附录 比较视野下的中西方“城市建筑书写史” 一 西方:从宗教到世俗 二 中国:都城与文人 参考书目 后记 导语 对于城市的阅读者和书写者而言,建筑不仅是风景,也是精神与文化。本书的研究工具类似于一个放大数倍的比例尺,将1980年以来城市叙事中的空间具体化、场景具象化,将视野延伸到微观的城市区域、街道、地标、广场及房间。本书想邀请读者共同来探索“文学中的城市”之建筑风格、布局、功能、构形及历史变迁,从而换一种视角来观看和理解文学景观。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空间想象与文化记忆(1980年代以来城市叙事中的建筑书写)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赵坤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4637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08 |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 印刷时间 | 2019-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16 |
| CIP核字 | 2019124410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