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楚辞意象生成机制探析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首次综合利用文字文献与图像文献对《楚辞》意象生成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厘清“意象生成”的学理蕴涵与主要构成情况,展示《楚辞》作者取象、寄意特征及“意中之象”外化为“着意之象”途径,揭露《楚辞》意象视觉生成、观念生成、赋情生成、文本生成之状况,探明历代读者对《楚辞》意象的认识、阐释与再创造形貌,并将《楚辞》意象生成中的规律性认知置于文学史、意象史、艺术史中进行纵横审视,昭显其本体特征及其之于诗歌、中国文学及意象学的价值,从而初步解决了“善鸟香草何以配忠贞”这一重要学术难题,拓展《楚辞》学界的认知视野,完善诗学批评领域中的意象理论体系,为后继者提供较为重要的研究基础。
作者简介
罗建新(1979—),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教授,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写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屈原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楚辞》学、中国古代图像文献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科研项目8项;出版《历代楚辞图像文献研究》(中华书局2021年版)《谶纬及两汉政治与文学关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等著作3种;发表《〈天问〉“图注”之形态、特征及意义》《欧阳询〈离骚帖〉辨伪》等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3项,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新华网、《澳门文献信息学刊》等30余家媒体转载推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楚辞意象生成机制概说
第一节 楚辞指称与意象蕴涵
第二节 楚辞意象研究回顾
第三节 楚辞意象生成机制蕴涵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观物取象:楚辞意象的视觉生成
第一节 楚辞作者观物取象原委
第二节 物象与事象:楚辞取象类型
第三节 楚辞取象特征及其成因
第三章 感物寄意:楚辞意象的观念生成
第一节 观念中楚辞意象的生成因由
第二节 寓托于观念之象中的情志
第三节 楚辞的寄意方式与篇章命名
第四章 神与物游:楚辞意象的赋情生成
第一节 赋情生成原委
第二节 寓情草木托意男女:象意契合形态
第三节 比物荃荪连类龙鸾:象与意的契合途径
第五章 立象达意:楚辞意象的文本生成
第一节 意象文本生成原委
第二节 文本中意象位置择取
第三节 楚辞文本意象组合
第六章 因象求意:楚辞意象的读者生成
第一节 读者意象生成进程
第二节 悲其志而想见其为人:理解与阐释
第三节 追逸辔而亚其迹:模仿与创造
第七章 变乎骚:楚辞意象生成的意义
第一节 楚辞取象与诗歌意象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楚辞寄意与中国诗歌意象经营艺术的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早在秦汉之际,《楚辞
》就已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
:刘安为之“章句”,令其“
大义粲然”;刘向收拾文本
,董理篇章,分其卷次;扬
雄“援引传记以解说”;班固
、贾逵以所见改易前疑,并
为《离骚》篇“章句”;而王
逸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
成《楚辞章句》,使得《楚
辞》学史上较早的“定本”由
是生成。
魏晋以降,诸家解《骚
》,更为纷纭:皇甫遵训为
之“参解”,郭璞以方言释语
词、引纬书诂名物,刘杳疏
解《楚辞》草木虫鱼,孟奥
、刘邈、智蹇等解其音韵,
洪兴祖著录佚说、阐释义理
而为之“补注”,朱熹于疑惑
处存而不论、结穴意旨于忠
君爱国而为之“集注”,汪瑗
“务为新说以排抵诸家”为之
“集解”,黄文焕评点字句、
厘分结构而为之“听直”,萧
云从意在图画“尊《骚》而
为图”,以及屠本畯“协韵”
、沈云翔“评林”、周用“注
略”、赵南星“订补”、陆时
雍“疏”、林兆珂“述注”、陈
第“音义”张之象“绮语”、李
陈玉“笺注”、王夫之“通释”
、刘永澄“纂注”、张京元“
删注”、钱澄之“诂”、顾成
天“别论”、夏大霖“心印”、
屈复“新注”,等等,蔚为壮
观,成为中华文化中“楚骚
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作为“辞赋之祖”
的《楚辞》,似乎独有一种
“持人性情”之特征,使得人
们在阅读时能产生强烈的情
感体验:太史公读之而悲其
志、垂涕想见其为人,扬雄
读之而流涕,王逸读之而伤
愍……后人更是不分晨昏昼
夜、春夏秋冬,于“窗下”“
庭院”“幽兰花底”“木犀庭下
”“山村”“禅房”“逍遥地”“急
滩中”“孤棹中流”等不同环
境中,以“痛饮”“半醉”“醉
眠”“傍梅”“依松”“煮茗”“焚
香坐读”“读《离骚》一页尽
,辄哭,辄摘投水中”等姿
态诵读之,产生出“悲”“怨”
“流涕”“一笑”“慷慨吟”“歌之
抑扬、涕泪满襟”等情绪变
化。这种鲜明的主体性、情
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
是作为“集”的《楚辞》,区
别于“经”、“史”、“子”而具
有的独特性在读者审美视域
中的一种体现。倘若以此论
之,汉、宋以来的《楚辞》
研究,大多是着眼于“经学
方法”“史学方法”“子学方法
”而展开的,在运用“集部方
法”观照文本之本体性上或
有不足。
问题亦由此产生:着眼
于“集部”视角,《楚辞》的
“本体性特征”意旨何在?换
言之,以现代学术理路考量
,作为“文学”的《楚辞》,
其所具有的区别于史学、哲
学等学科的独特的、本质的
“文学性”如何体现?对此问
题,本书作者的回答是:《
楚辞》的文学本体性体现为
意象艺术。这不失为深入理
解《楚辞》的一个重要切入
点。
在我看来,所谓意象即
是创作主体在对创作客体或
外物有所感知后,产生情感
冲动,遂选取最能恰切表达
主体意志之象,通过创作运
思层面由内化向意化的转变
,再借助文本层面的由言到
意的转化,最终生成的具有
信息记忆、生成与传递功能
的象征性文化符号。(参见
《文化变迁与“鸱鸮”意象的
生成及演化》,《中州学刊
》2021年第1期)诚如本书作
者所言,从文学理论层面对
意象进行探讨的时间远落后
于其作为艺术手段在作品中
自觉运用的时间;运用“意
象”这一概念对《楚辞》进
行“意象批评”的时间虽然迟
至近现代,但汉人对《楚辞
》的文本分析中,已经体现
出“因象求意”之特征了。刘
安《离骚传》谓“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
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
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就分
析了《离骚》作者取用“帝
喾”“齐桓”“汤、武”诸象的
深层用意,归纳其所具有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的意象艺
术特点,为后世学者从“忠
君爱国”角度审视《楚辞》
意象导夫先路。而后,王逸
指出:“《离骚》之文,依
《诗》取兴,引类譬谕,故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
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
,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
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
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其“引类譬谕”的《楚辞》
意象整体构成规律之归纳与
“善鸟香草配忠贞”等个案意
象的类型化解析方法,为学
界提供了研究思路与具体参
照,既使得后世研究者在面
对《楚辞》意象时能有线索
性、条理性地总体把握,也
能为读者接受《楚辞》、感
知屈子精神,为古代社会主
流文化价值评判体系塑造屈
原“忠君爱国”形象,为中国
文学中“香草美人”文学传统
的生成提供便利。
而后,刘勰、朱熹、汪
瑗、鲁笔、陈本礼、刘熙载
等,皆对《楚辞》意象问题
有所论说;现当代诸多学者
,也对《楚辞》所涉草木鸟
兽、求女等意象进行过多元
诠释,并讨论过意象类型、
意象表现、意象接受等问题
,成果颇丰。然而,从共时
层面进行的研究多集中在对
《楚辞》所涉某一、某类意
象展开解析之上,缺乏整体
性、全局性审视;从历时视
角进行观照,相关研究则多
立足《楚辞》本身,未能将
之置于中国诗歌发展史、意
象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楚辞意象生成机制探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建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251974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23-02-01
首版时间 2023-02-01
印刷时间 202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20
CIP核字 2022202412
中图分类号 I207.22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