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资本论的术语革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石佳著的《资本论的术语革命》试图对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真实理论关系做出阐释,澄清《资本论》的真实理论性质。逐渐脱离黑格尔思辨哲学话语的马克思,认识到只有在经济语境下才能展开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因此马克思潜心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凭借“二重性”观念重新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旧有范畴,发现了“劳动力”和“剩余价值”概念。《资本论》填补了古典经济学范畴的空白,揭示出“物的关系”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赋予经济范畴时代性和人类性的哲学内涵。对术语革命问题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内重新解读《资本论》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推动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研究。 作者简介 石佳,女,回族,吉林四平人,出生于1987年11月。2015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等各类项目3项。在《南京社会科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导言 “术语革命”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 《资本论》解读模式概述 二 恩格斯与《资本论》的“术语革命 三 在“术语革命”的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术语的渐变 一 马克思与形而上学问题 二 马克思与“思辨的秘密 三 马克思与思辨哲学术语的断裂 四 马克思新哲学话语的建构 第二章 经济学术语中的市民社会解剖 一 再现市民社会: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 二 经济语境的强化 三 古典经济学线索中的“物质生活的生产 四 “社会交往形式”与马克思“真正的实证科学 第三章 《资本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的改造 一 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一致关系 二 从价值决定论之争到经济范畴的“二重性”观念 三 重释商品概念 四 析出剩余价值概念 五 资本关系的历史限度 第四章 马克思的术语革命及其哲学革命 一 经济范畴的“实然”与“应然”:马克思与“休谟问题 二 经济范畴与哲学革命 三 作为“认识世界”的“阶梯”的经济范畴 四 作为“改变世界”的“武器”的经济范畴 五 术语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 结 语 一 《资本论》的存在论 二 《资本论》的认识论 三 《资本论》的真理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资本论的术语革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石佳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2904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38 |
| 出版时间 | 2018-06-01 |
| 首版时间 | 2018-06-01 |
| 印刷时间 | 2018-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92 |
| CIP核字 | 2018172957 |
| 中图分类号 | A811.2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9 |
| 宽 | 155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