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精)
内容
内容推荐
当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基础为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所重新建立的新秩序。其中核心与关键的点就是希特勒自杀身亡后的十天时间,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为之改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1945年4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于柏林的元首地堡突然自杀。然而,直到5月8日,欧洲才举行了庆祝纳粹政权垮台的盛典,而苏联则更晚一天,直到9日才举行。这十天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期间又有多少改变世界的决策与斡旋?
迈克尔·琼斯著的《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精)》精挑细选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以一种纪录片式的口吻对二战中欧洲战场最后十天的风云变幻进行了娓娓道来的论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立体全新的视角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十天中的诸多历史细节,这是自约翰·托兰《最后一百天》之后关于二战的又一力作。
目录
01.火葬 1945年4月30日
02.柏林的劳动节 1945年5月1日
03.东西相遇 1945年5月2日
04.灰暗的政权 1945年5月2日
05.吕纳堡荒原 1945年5月4日
06.布拉格 1945年5月5日
07.流离失所的人 1945年5月6日
08.兰斯 1945年5月7日
09.卡尔绍斯特 1945年5月8日
10.莫斯科 1945年5月9日
11.没有结束的战争
参考书目
导语

当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基础是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所重新建立的新秩序。其中最为核心与关键的点就是希特勒自杀身亡后的十天时间,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为之改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在《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精)》中,迈克尔·琼斯对此进行了立体详尽的调查,用纪录片式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这十天里发生的一切向读者娓娓道来:上到德国元首穷途末路的疯狂;诡计多端的继任者邓尼茨的彷徨;斯大林与丘吉尔和罗斯福之间的芥蒂,以及对于杜鲁门的不信任;艾森豪威尔大胆的谈判加速了德国投降,却激怒了克林姆林宫。下到险些破坏停火协定的记者;从进军柏林的红军战士到被解放的纳粹集中营受害者以及成千上万裹挟在历史浪潮里的普通英国、美国、苏联、德国士兵们。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关于德意志法西斯走向穷途末路的全新
研究力作,书中既有对英勇行为的可歌可泣,也有
对野蛮行径的鞭挞唾弃;既有大获全胜的拍手称快
,也有险中求胜的惊心动魄;既有对战争难民的怜
悯,也有一雪前耻的痛快;既有战争创伤下的遍体
鳞伤,也有未来会更好的希望涌现……这是自约翰
·托兰《最后一百天》后二战题材类最佳著作。
——澳大利亚人报
对于那一段容易让人忽视的历史,本书内容叙
述紧凑,文笔上乘。
——美国观察者杂志
这是一本语言简练、内容清晰的著作。作者精
挑细选了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将时空重新拉回到
那场战争的最后时日——从兰斯到吕纳堡,从布拉
格到弗伦斯堡。本书内容详实,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BC历史杂志
精彩页
希特勒的两个私人房间:书房和卧室,也都颇为简陋。书房的沙发上方挂着一幅荷兰静物画,书桌上方则是一个椭圆形画框,里面是腓特烈大帝的画像。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之末已是殚精竭虑,濒临溃败的边缘,却因为1762年沙皇皇后伊丽莎白逝世而意外扭转局面。当听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去世的时候,希特勒也曾幻想过同样的奇迹发生,从而摆脱现有的窘境。裸露的灯泡从天花板上悬挂下来,每个房间都是如此。刺眼的灯光、通风系统中嗡嗡作响的马达、狭小的居所以及封闭的钢筋水泥的房间,都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气氛,对于本就在迅速恶化的境况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经受了来自同盟国军队的攻击,但现在苏军已经准备好要包围并攻下柏林了。1945年2月的雅尔塔三巨头会议上,同盟国已经为战后的欧洲画好了政治地图。德国计划被一分为四:西方同盟国占其中的三份,包括刚解放的法国在内,当时法国的军队正在与美军共同作战,第四份则分给苏联。苏联所划分的东德地区就包括了柏林。这座城市本身被分为四个行政区域——由英、美、法、苏分别管辖——但是它所在的整个地区都被苏联控制。当这些安排被制定时,苏军已经抵达奥得河,距离柏林仅50英里。会议上,似乎德国首都已经被苏联占据了。
同盟国的政策是先赢得战争胜利,之后再进行必要的政治调整。希特勒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坚信,尽管战争已经进行到现阶段,大同盟还是有可能破裂,因为这几个西方大国终将意识到斯大林在东欧传播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危险。“众所周知,苏联总是把‘非共产主义’全部视同为‘法西斯主义’。”戈培尔希望这种无情的现实政治能够击退西方民主国家。他对波兰尤为在意。
戈培尔对这个国家并没有丝毫怜悯之心,他冷酷地声称波兰人所经受的苦难都是自食其果,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德国在1939年提出的“极其合理的条款”——但他相信这也可能是造成同盟国出现裂痕的原因。他回想起1943年4月德军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所发现的一座万人冢,里面埋葬了大约1.4万具波兰军官的尸体。苏联宣称这起暴行是德国人所为,但所有证据都指向不同的事实。戈培尔为此在宣传上大显身手——他邀请了众多中立的观察员前往事发地考察。斯大林对此事极为敏感,当波兰在伦敦的流亡政府对他的说辞表示怀疑时,他便与之断绝了外交关系。西方同盟国劝阻媒体不要对大屠杀事件大肆炒作,并表示会与苏联保持统一战线,但私底下却对盟友的说法心存怀疑。
戈培尔的纳粹政权本身也是双手沾满鲜血。1944年8月,在波兰首都华沙的起义被纳粹党卫军野蛮镇压。斯大林——明知这次起义是由自己的傀儡政权卢布林集团发起——却命令他的先驱部队在城外停止前进。苏军一直等到起义被彻底击溃才重新前进。斯大林不允许美国和英国的飞机进入其空域,为起义者空投补给。苏联领导人对城内的波兰军队展现出的自私和冷漠,也预示了雅尔塔协议的签订并不会一帆风顺。
1945年2月,大同盟举行联合会议探讨波兰的未来。尽管表面上一片乐观,但实际上却是一场不易的妥协。罗斯福总统病痛缠身,疲惫不堪,在条款尚未拟定时就提前离席。而魔鬼总是存在于细节之中,宽松的措辞让各国对条款的解读也不尽相同。罗斯福和丘吉尔认为他们已经为波兰政府谋求到了最为合理的存在方式,而戈培尔却对此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苏联领导人会在波兰建立一个公正的代议政府——这样的期望无异于异想天开。“斯大林绝对不会……在波兰问题上作出任何让步,”戈培尔坦率地表示,而他的想法也不无道理,“波兰人唯一的选择在于,究竟是想被彻底毁灭,还是臣服于克里姆林宫。”
一旦西方盟国认识到这点,他们与苏联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紧张起来,戈培尔在退往元首地堡的时候还紧紧怀抱着这样的期望。他的助理沃尔夫·海森多夫坦诚地回忆道:
在苏联攻入柏林之后,戈培尔就陷入了深度抑郁中。他意识到了死亡将至,然而——即便他的梦想已经支离破碎——他还是短暂地、紧紧地追随着先前的政策。每天,戈培尔都会从国外的媒体和无线电报中搜集情报。这些情报的主题都是同一个,那就是——苏联与英美的矛盾可能会突然爆发。
P14-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迈克尔·琼斯
译者 译者:秦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120598
开本 32开
页数 45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580
CIP核字 2018224702
中图分类号 K152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7
146
3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