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格蕾丝·凯利吗?才华横溢、超凡性感的好莱坞影后,仪态完美、睿智富有的摩纳哥王妃,世界名牌设计师的灵感来源,社交场上淑女名媛们模仿的典范。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温迪·利告诉你她的另一面:与无数名人的交往:约翰·F·肯尼迪、伊朗国王巴列维、戴安娜王妃、温莎公爵夫妇、亚力士多德·奥纳西斯……与众多男星的合作与纠葛:克拉克·盖博、贾利·古柏、平·克劳斯贝、加利·格兰特……
魅力四射,看不到的是令人扼腕的情!
荣耀天下,隐藏着的是没有结果的爱!
图书 | 从影后到王妃(格蕾斯·凯利的情与爱)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你知道格蕾丝·凯利吗?才华横溢、超凡性感的好莱坞影后,仪态完美、睿智富有的摩纳哥王妃,世界名牌设计师的灵感来源,社交场上淑女名媛们模仿的典范。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温迪·利告诉你她的另一面:与无数名人的交往:约翰·F·肯尼迪、伊朗国王巴列维、戴安娜王妃、温莎公爵夫妇、亚力士多德·奥纳西斯……与众多男星的合作与纠葛:克拉克·盖博、贾利·古柏、平·克劳斯贝、加利·格兰特…… 魅力四射,看不到的是令人扼腕的情! 荣耀天下,隐藏着的是没有结果的爱! 内容推荐 格雷斯·凯利是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形象的典型代表。她的高贵典型、娴静端庄曾使众多影迷为她倾倒。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格雷斯捧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之后,便宣布退出影坛,成为摩纳哥国王的王妃。作为一个王妃,格雷斯又用她的聪明才智和爱心积极建设、完善摩纳哥的福利事业,被人们传为佳话。 一部好莱坞影星的传奇故事,一位时尚经典偶像的经历。本书作者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他花费3年多时间搜集到的100多份格蕾斯生前秘密资料公诸于众,其中包括她从未向世人公开的9段浪漫爱情故事,她的生活背景,她的种种生活细节等等。 目录 前言 序 第一部分 1.凯利家族 2.格蕾丝 3.王朝 4.女演员 5.《正午》 6.《红尘》 7.走红的女一号 8.《乡下姑娘》 9.摩纳哥 10.白马王子 11.天鹅之歌 第二部分 12.世纪婚礼 13.封闭的水坞 14.背弃的盟誓 15.摩纳哥的格蕾丝 16.真诚的爱 17.重返好莱坞 18.英国人 19.巴黎 20.《剧院街儿童》 21.香消玉殒 后记 试读章节 杰克·凯利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典型美国男子,其气质与好菜坞影星约翰·韦恩、贾利·古柏、克拉克·盖博如出一辙。他身高1.88米,浑身肌肉累累,透逸着冷嘲式的幽默感,流露着领袖人物所特有的超凡魅力,焕发着毫不怀疑自己注定要在他至高无上的世界里支配一切、支配每个人的力量和自信。 “杰克·凯利长得高大,充满力量,外貌英俊帅气,个性令人望而生畏,他必须随时处于中心地位,把其他人视为自己生活中的次要角色。”格蕾丝的朋友兼伴娘、女演员丽塔·加姆回忆说。 即使在格蕾丝以摩纳哥王妃闻名于世以后,在她父亲看来,依然相对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她的生活和愿望永远得屈从于他的意志。 然而,格蕾丝却对父亲怀有真挚的爱,她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自己在他生活中的地位,在他去世后仍坚称:“我对他只怀有最美好的回忆。他的座右铭是:‘千万不要做一个只知索取而毫无回报的人。一切必须通过努力、执著和真诚去争取。’” 约翰·布伦丹·凯利(即杰克·凯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主党人兼政客。如果说他头脑聪明,本领高强,靠自身努力而创造了白手起家的神话,那么,运气和殷实的爱尔兰中产阶级家庭背景在帮助他摆脱失利的政治候选人困境、转而跃升为费城的传奇人物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传奇色彩至今在费城余韵犹存,那里有一条凯利车道,所纪念的就是整个凯利家族,而不仅仅是献给荣获奥斯卡奖的已故女演员。 作为一名神话制造者,杰克颇像他的爱尔兰同乡兼朋友乔·肯尼迪那样擅长自我推销,总是急不可待地向新闻界披露他的家族在19世纪出身微贱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爱尔兰的荒芜中,在马约县雷戈麦登湖畔的德里木拉农场上苦斗,直至在费城奇迹般崛起而尽享权力和威望的经历。1956年,他向一名记者回忆说:“家中有五个男孩子,没有多余的钱。在我祖父看来,事情是明摆着的:他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教育。所以,有一天,他把大伙儿召集在一起,说:‘孩子们,我们打算让你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去上学,但其余的必须留下来在农场耕作,为帕特的学费贡献一份力量。至少,有一个凯利能受到教育。’于是帕特去上学了,结果成了都柏林大学的教导主任。我自己的父亲约翰·亨利·凯利,本人一天也没有上过学,却有着令人称奇的记忆力。” 正如事后所印证的那样,格蕾丝继承了她祖父的才华,而且在整个演艺生涯中始终以她近乎照相机般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这使她能在研读极短时间后即记住一个剧本——而令电视、戏剧和好莱坞电影界的同时代人惊叹不已。她还从祖父那里继承了顽强不妥协的精神,以及不管遇到什么障碍、也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坚定地走自己道路的决心。 1868年,格蕾丝的祖父约翰·亨利·凯利乘坐末等舱,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航海旅程到达美国,在佛蒙特州的鲁特兰定居下来;一年以后,他在那里迎娶17岁的玛丽·安·科斯特罗为妻;她也是为了寻求更美好的生活,从马约县移居新大陆的。 到19世纪70年代,因急于想在新来乍到的国度里发迹,约翰·亨利先是在铁路上辛勤苦干,然后举家迁往费城,并开始在离市中心仅8公里的斯基尔福尔斯的多布森地毯编织厂工作。 他的儿子约翰·“杰克”·布伦丹·凯利(即杰克·凯利),生于1890年10月4日,是约翰·亨利·凯利与玛丽·安·科斯特罗所生的十个子女中排行末位的儿子;科斯特罗是一名体格健朗的女子,她最引以为豪的自夸之词是从来不生病,除了那些分娩孩子的日子。 她还是一个孜孜不倦性喜读书的人,常爱坐在游廊里,一手捧书,一手轻摇婴儿的摇篮。她能整幕整幕、一字不差地援引莎士比亚剧作——考虑到格蕾丝在人生的晚些时候曾赴世界各地举行莎士比亚剧作朗诵的巡回演出,还将一朵玫瑰放到诗人位于艾冯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墓地,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 杰克10岁时,家里的经济依然并不宽裕。所以,他放学后便去多布森厂,与父亲和几个哥哥一起干活儿。13岁那年,他离开学校,加入了由比他年长18岁的哥哥帕特里克·亨利所开创的建筑行业。 他在那里当了三年的砌砖工学徒,业余时间全耗费在拳击上,体重达到83公斤。他很可能将问鼎重量级职业拳击手的冠军,却流露出一种愈益滋长、日后成为费城街头巷尾的谈资的虚荣心,不愿意在搏击较量中冒风险,使他出众的容貌遭到毁损。他放弃了拳击,转而热衷于双桨轻划艇运动,它要求运动员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驾驭纤巧狭长的木质轻划艇穿越1.6公里的水域。 没过多久,双桨轻划艇运动成了他生命中的最爱。正如他日后记述的:“我始终徘徊在岸边,要是能恰巧撞到当年划桨能手,搞到他用过的划桨或是他穿过的运动衫,那么,我的胜利就算十全十美的了。”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的双桨轻划艇生涯暂且告一段落。最初,他志愿报名参加空军,却因视力差(这一弱点遗传给了格蕾丝)而未被录取。虽然他爱炫耀的虚荣心远比格蕾丝可能表露得更加过分,但父女俩都没有配戴眼镜,最终以虚荣心理战胜近视并由此造成对某些人的置若罔闻而著称。 他最后来到法国的救护车队,在那里度过了相对而言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战争岁月,并规划着他的双桨轻划艇生涯,也梦想着在商界出人头地的未来。在搭乘部队运输车回美国的途中,在梦想尚未成真以前,他在玩双骰子赌博游戏时输掉了身上的衬衫,差一点使他的未来计划付诸东流。幸好家人乐意,也有了能力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杰克是家中的小弟弟,是母亲的心肝宝贝,那些溺爱他的哥哥决不可能看着他陷入困境而坐视不管。哥哥沃尔特借给他数额不菲的5000美元,哥哥乔治又添加了2000美元,靠着这笔款项,杰克创办了凯利砖瓦建筑厂。不久,他迎来了第一笔数额高达百万美元的生意。 乔治也好,沃尔特也罢,都能轻而易举地帮助他们的小弟弟出人头地。正如格蕾丝的母亲玛格丽特后来所说的,“凯利四兄弟都很出名”。凯利兄弟中的老大帕特里克·亨利当过砌砖工,从多布森出道后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承包商,曾参与建造费城的自由图书馆以及市内许多最雄伟的教堂和学校。他的弟弟沃尔特——家中展现表演才华的第一人(他的表演才华最终由格蕾丝所继承)——因创作轻歌舞剧《弗吉尼亚法官》而闻名全国,同时又因出色表演与自身特性相符的独白,而赢得了“美国最滑稽男人”的赞誉。 虽然观众会傻笑法官的夸张噱头,但现在回想起来,他的独白却带有种族主义的极端偏见,剧中扮演法官的演员问一名“黑人”:是否想要得到宽恕?“不,先生,我已经得到宽恕了。”法官援引不幸的配角作为回答。即使沃尔特的成功是建立在扮演带有种族主义倾向法官的基础上,但无论他还是他的兄弟,在舞台下却不曾流露任何这样的偏见。P3-5 序言 1956年4月19日,上午10时25分,摩纳哥大教堂 在罗马风格的大教堂里,座席间的纵直通道铺上了红色的天鹅绒地毯。当格蕾丝·凯利沿着红地毯轻盈地迈步而行时,她的头昂然挺起——身后有六位伴娘,手捧长达2.7米的用乳白色绸缎缝制而成的宽大掠地拖裙——尽管由此引起了一种陌生的感觉,可她的步履丝毫也不显得蹒跚。在一刹那间,她凝眸谛视着金黄色的巨大花篮,里面装满白色的金鱼草,从支柱之间的枝形吊灯起一直悬挂到祭坛;祭坛上覆盖着大片的丁香花、白色的百合花和绣球花,沐浴在金碧辉煌的枝形烛台中巨大的白色蜡烛所投射下的光芒中。 然后,她的视野被挡住了。映入眼帘的是尼康和哈苏相机组成的“火力网”,全部严阵以待,准备将她的婚礼定格为永恒的瞬间。电视摄像机发出了毫不留情的嗡嗡声,其使命是向全球3000万观众转播这一仪式。 格蕾丝·凯利以新娘的身份被摄入镜头,这已是第三次了。在她主演的第二部好莱坞影片《正午》中,她和贾利·古柏饰演一对夫妻。在她的最后一部影片《上流社会》中,她嫁给了平·克劳斯贝。 银幕下,在现实生活中,她一度与贾利共涉爱河。后来,她又爱上了平·克劳斯贝,非常想成为他的妻子——用克劳斯贝的遗孀凯瑟琳的话来说,当他改变了主意,不打算同格蕾丝结婚时,她威胁要以违背诺言为由对他提起诉讼。 她最初的两次银幕婚礼,是带有真实潜台词的好莱坞影片。这次在摩纳哥举行的婚礼,则是被谱写成好莱坞狂想曲的真实。经过格蕾丝和兰尼埃的同意,这一仪式正在由米高梅公司拍摄成一部新闻纪录片《世纪婚礼》。她之所以表示同意,是试图履行她与米高梅签订的合同;而他之所以表示同意,是相信这一盛事的魅力会给摩纳哥增光添彩。所以,为了便于摄影师取景,仪式现场被映照得灯火通明,一片白茫茫,而格蕾丝则像人们心仪的传奇童话那样演绎了由公主成为新娘的完美角色。 在所有的这些活动中,她始终是真挚的。她不是在演戏。她是在为人生而结婚,尽管好莱坞的宣传有点儿混淆视听,她却是完全真挚而坦诚地同兰尼埃缔结姻缘的。事实上,真挚和坦诚是她性格中的试金石。以前总是如此,今后也永远是如此。有一阵子——那是在过去——她似乎多少有点儿耍两面派,周旋在各个明星情人之间,从来不让一人觉察另一人的存在;但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她都会永远坚守坦诚、真挚和道德的准则。 在51年前那个遥远的往日,大教堂里有一位女性,注定要为格蕾丝坚守坦诚和道德准则的决心而付出代价。这位女性是如此地爱她,当她目睹格蕾丝1949年在百老汇初次登台出演《父亲》一剧时,兴奋异常。据她回忆:“她(格蕾丝)登上舞台,显得那么清纯,那么俊俏,那么摄人心魄,我顿时热泪盈眶。我想,正是在此时此刻,我意识到她必然会有所建树的。” 当时的格蕾丝,确实是如此。后来,她在六年内拍了11部影片,赢得了奥斯卡奖,令无数因其魅力、高贵和无与伦比的美貌而将她奉为偶像的影迷为之心折,如今她要远嫁欧洲的王国而成为王妃了。 那天旁观格蕾丝婚礼的这位女性不会知道:不到四年半以后,格蕾丝居然给她寄去一封信,信中作了如此坦诚、如此不加掩饰的忏悔,致使那位女性百感交集。 但那恰恰是格蕾丝·凯利近乎超自然的个人魅力、高度的忠诚以及她给朋友和家人带来的爱。2005年4月,当笔者采访这位女性时,她证实了格蕾丝当年对自己的冒渎,接着又很快补充道:“但这不是格蕾丝的错。”看样子是宽恕她了。 后记 2003年7月15日。纽约州纽约,第五大道175号,圣马丁出版公司分部托马斯·邓恩图书公司,托马斯·邓恩办公室。 日前汤姆·邓恩与我签订合同,委托我撰写格蕾丝·凯利的传记《从影后到王妃》一书,我们就此事举行了首次会晤,完事后我正打算离开汤姆·托马斯的办公室。会晤的气氛一直是热烈诚挚的,所以我同汤姆告别的时候,期待着听到最后一句在投入调查研究前给予鼓励的友好话语。 “还有一件事,温迪,”他说,“我希望书中的内容没有什么炒冷饭的地方。”言下之意是:不能写任何先前发表过的东西,而仅仅停留在“重新加热”上。 我被彻底震惊了。备受侮辱。一言不发。 可我还是十分喜欢和钦佩汤姆。所以我没有在激怒中发作,提醒他我是英国广播公司(BBC)训练有素的记者,曾因写作揭露阿诺德·施瓦辛格的父亲当过纳粹的早年经历和阿诺德玩弄女性的传记而被《纽约时报》评为畅销书,并暗中咬了咬舌头,藉以掩饰我内心的愤恨。 相反,我挺直了身子——尽管我的身高只有1.58米,这样做也没有多大用处——宣布:“炒冷饭?我是不会炒冷饭的,汤姆。”汤姆绽开了笑容,我也报之以微笑。然后我就告辞了。 我径直回到下榻的酒店,头脑里将那幕情景又重放了一遍。“我是不会炒冷饭的,汤姆。”非常得体。非常真实。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回到圣瑞吉酒店,我喝了下午茶,依然对自己深感满意。然后,严酷的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甘特·盖特、格温·罗宾斯、萨拉·布拉德福特、詹姆斯·斯帕达、史蒂芬·英格伦、菲利达·哈特-戴维、杰夫利·罗宾森、罗伯特·拉西和兰迪·塔拉博雷利都出版过格蕾丝·凯利的传记。她的伴娘朱迪思·巴拉班·奎因写过她的婚姻和婚后生活。亚瑟·刘易斯写过凯利家族;斯坦利·杰克逊、安尼·爱德华兹和约翰·格拉特发表过有关格里马尔迪家族历史的著述,包括涉及格蕾丝的广泛资料。 我在正视眼前的这个任务时,有一刹那真想打电话给汤姆,提出我也许应该试着涉猎另一个主题。但是我希望写一写格蕾丝,我已经着手有关格蕾丝的写作。格蕾丝是我自己选定的主题,我决心无论如何要进行下去。接着又出现了……“我是不会炒冷饭的,汤姆。”尾随在14位其他作家的后面,如何才能写出任何不炒冷饭的东西呢? 但是,汤姆提出了挑战,我接受了挑战。然而,关于格蕾丝,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她去世以来已过去20多年,我估计,找到哪怕一个了解她而迄今未同任何传记作者交谈过的采访者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我的确成功地找到了哪怕是一个、独一无二地未经触动的消息来源,他或她恐怕也没有什么新鲜的材料,可补充格蕾丝的故事了。 幸好,我的担忧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在开展调查的三年间,我采访了125个有案可查的消息来源,包括98位从未同任何先前的格蕾丝传记作者谈过话的知情人,其中包括摩纳哥海滨浴场公司(SBM)的前总裁、气度不凡的贝纳德·康贝马尔以及格蕾丝的好友、了不起的彼得·雅各布斯教士“杰克神父”。我披露了她的15段恋情——比尔·达西、理查德·博凯利、乔·马斯丁、小菲利普·巴里、西德尼·伍德、罗伯特·埃文斯、罗伯特·斯拉策、弗雷德·齐纳曼、巴尼·斯特劳斯、安东尼·哈维洛克-艾伦爵士、托尼·柯蒂斯、马龙·白兰度、马尔科姆·雷博德、沃尔特·卡伦和格雷厄姆·平斯——他们以前均不曾被她的任何其他传记作者采访过,并成功地采访了其中9位在本书调查阶段尚健在的知情人。 传记作者常因挖掘隐私而受到指责,但《从影后到王妃》中每一则最耸人听闻的内幕披露,都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产物。根据著名作者兼艺术评论家约翰·理查德森的建议,我前去采访富于传奇色彩、魅力四射的《苏齐》社交专栏作家艾琳·梅勒时,曾预期她会讲述一些引人入胜的趣闻逸事,透露不同的社交场合与格蕾丝邂逅的内情。结果,艾琳同我谈到格蕾丝写给卡罗琳·雷博德的信,显示了另一位作家特有的慷慨大度。 同样的情况,当我与彼得·劳福特的遗孀帕特里夏·西顿一劳福特取得联系时,我预期她会告诉我一些彼得和格蕾丝在米高梅电影公司共事时转告她的一些好莱坞的趣闻逸事。她却自告奋勇地透露,格蕾丝在与兰尼埃保持婚姻期间,曾和弗兰克·西纳特拉有过私情,这也是她的丈夫告诉她的。 我是如何获知格蕾丝和大卫·尼文有过私情的,这在正文部分已作了交代,我获取这一些信息同样是纯属偶然。格雷厄姆·平斯的故事,是记者保罗·卡兰在午餐时向我透露的。正如这个故事一样,他后来介绍我认识了格雷厄姆·平斯昔日的女房东安东尼亚·辛普森,他同格蕾丝的秘密就是透露给她的。 我是靠各种剪报和图书馆展开调查的,其中涉及到伦敦的《汉斯·齐埃姆卡档案》,都市档案馆的乔治·D·麦克道韦尔的《费城晚报》,坦普尔大学,新闻协会,英国电影研究所图书馆,肯辛顿和彻尔西图书馆,《费城问询报》图书馆,洛杉矶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玛格丽特·赫立克图书馆,波士顿约翰·F·肯尼迪图书馆;以及纽约弗里曼新闻服务公司。 倘若没有格蕾丝最早的传记作者和朋友格温·罗宾斯的帮助、支持和善意,本书是不可能写成的。她对格蕾丝的洞察力是弥足珍贵的,本书的献辞表达了这一切。 我深切地感谢《西纳特拉:生平》一书的作者安东尼·萨默斯和罗宾·斯万,他们不仅在爱尔兰的寓所给予我盛情的款待,使我得以利用他们涉猎广泛的图书室,而且还介绍我同华盛顿的宝贵人才凯利·尼纳多认识,他成功地为我破解了最难以捉摸的电话号码。 《复仇女神》的作者彼得·埃文斯是一个了不起的知情者,一位棒极了的朋友,同时也是一个智慧宝库。其他慨然给予帮助和提供忠告的作者,包括格蕾丝传记作者罗伯特·拉西、约翰·康诺利、约翰·格拉特、《Niv》的作者格雷厄姆·劳德、约翰·理查德森、彼得·库思、戈顿·托马斯、《沙皇卷宗档案》的合著者汤姆·曼戈德和乔弗雷·万塞尔。 卡帕的杰克·金和特里·希恩,作为研究奖的提供方,安排了一批才华出众而勤奋的实习生跟我一起搞这本书:梅根·麦克圭尔、克里斯汀·钱伯斯、克里斯顿·迪雷莫和尼尔斯·霍格勒达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像我的个人助手,如杰斯·希尔和米里亚姆·瑙曼一样,他们为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此外,还要感谢纽约的奥尔加·伯恩。 我当记者已逾30年,其间拙作曾发表在各种不同的刊物上,包括《每日邮报》、《星期日邮报》、《时代》、《星期日时报》、《独立报》、《每日电讯》、《观察家》、《卫报》、《旗帜晚报》、《每日镜报》、《星期日镜报》、《太阳报》、《纽约邮报》、《你好》、《麦考尔》、《人物》、《都市人》、《女士之家杂志》。这使我能幸运地从众多记者和编辑那里获得联系、帮助、忠告以及去采访不同的对象,包括采访被证明了解格蕾丝、也准备谈一谈她的知情者。我欠了他们一笔人情,特别要感谢《每日邮报》的特刊编辑吉姆·吉莱斯皮,他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在为本书展开调查期间,我循着格蕾丝的足迹走访了费城,在那里下榻于贝尔维一斯特拉福德旅馆,很高兴跟格蕾丝依然俊俏的伴娘玛丽·弗里斯比·兰博一起庆祝了她的生日。格蕾丝15岁后与之有过约会的理查德·博凯利,在费城的四季饭店和我一起喝茶,并开车送我去亨利大街,以便一睹凯利家的外观。在波士顿,我采访了另一位魅力十足的伴娘贝蒂娜·桑普森,还到肯尼迪图书馆进行了研究工作。 在欧欣城,鲍勃和萨利·哈博极为殷勤好客,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我参观欧欣城,向我出示格蕾丝的妹妹莉莎娜在陪同格蕾丝赴好莱坞拍摄《正午》期间写给鲍勃的信,并慨然允许我在本书中全文引用。然而,版权法排除了我这样做的可能性。 在曼哈顿,我有幸采访了奥列格·卡西尼,他欣然接受了我在他于2006年去世前的最后一次有关格蕾丝的采访。他友善宽容,谦恭有礼,显然为一度是她的未婚夫而感到自豪,却令人动容地坚持要保留除了雷·米兰德以外,他是她在婚前生活中唯一的男人这一虚构。杰出的总统历史学家巴利·兰道,慨然跟我分享他对格蕾丝的生动回忆,包括她访问弗兰克·安德鲁斯的惊人故事,这是她去世前不久向他吐露的。博学多才的约翰·哈里斯为我详述了艾丽丝·海涅的故事,并且慷慨地介绍我同约翰·理查德森认识,他风度翩翩,富于睿智和魅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并介绍我同雷纳尔多·赫勒拉、肯尼思·杰克·莱恩、杰米·尼文和艾琳·梅勒认识。 我在劳德代尔堡采访了马修·平斯,他跟我一起分享了对其父亲的回忆。在棕榈海滩,我幸运地见到了马尔科姆·雷博德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女儿帕特里夏以及由卡罗琳·雷博德所生的女儿尼娜。尼娜希望直接记录下她母亲的生平和当前的处境,便邀请我赴长岛的疗养院拜访了卡罗琳,并且陪我前往那里。 卡罗琳看上去心智健全,急于通过录音采访,跟我分享她对格蕾丝的回忆。然而听说尼娜已带我去看她的母亲,而且卡罗琳还同我进行了交谈,尼娜的姐姐吉尔后来勃然大怒,她自己也在撰写有关母亲的书,曾提出要和我合作而被我婉拒。她明确地表示,不希望我采用她母亲的原话。然而,卡罗琳通过录音与我交谈是出于自愿,而且完全意识到她是为本书而接受我的采访,所以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屈从于吉尔的要求。 在洛杉矶,我先是下榻于贝弗利山庄酒店,就像格蕾丝在赢得奥斯卡奖的那天晚上和此后的诸多场合那样,然后又住进格蕾丝一度同克拉克·盖博幽会,后来又成为她当上摩纳哥的格蕾丝王妃后名声如日中天期间的藏身之地的贝艾尔酒店。我采访了大批关键性的消息灵通人士,包括制片人罗伯特·埃文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里夏和去世前一年的罗伯特·斯拉策。在洛杉矶,我还两次以较长的时间与罗伯特·多恩海姆共进午餐。他明确地否定与格蕾丝有过浪漫私情,但是向我出示了他亲自为她拍摄的最美丽、最浪漫的照片,影像中的她未施任何粉黛,秀发飞扬而松散。 在拉斯维加斯,我采访了托尼·柯蒂斯,他第一次透露了与格蕾丝有过浪漫私情的事实。在棕榈泉,我采访了弗兰克·西纳特拉的贴身男仆乔治·雅各布斯和制片人乔治·英格伦。 我对曼哈顿进行了四次访问,其间曾下榻于格蕾丝和兰尼埃在婚前的帝国舞会上翩然起舞的华尔道夫一阿斯多里亚酒店;下榻于她身为年轻的女演员所暂住的摄政饭店;也下榻于她以摩纳哥王妃的身份暂住过的圣瑞吉酒店。在那里,从帕特里夏·尼尔到凯瑟琳·克劳斯贝,我同一大批知情者进行了谈话。 在阿姆斯特丹,我和德薇·苏加诺共进了午餐,她回忆了格蕾丝在70年代的往事。在对巴黎的三次访问中,我下榻于格蕾丝爱去驿站广场午餐的安泰尼广场酒店,以及她出席过诸多活动的乔治五世旅馆。在巴黎,《巴黎竞赛报》前驻摩纳哥的通讯员佩皮塔·杜邦以难以表述的慷慨奉献了她的时光、社交关系和回忆,使我的调查平添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巴黎,我还采访了沃尔特·卡伦的遗孀凯瑟琳和著名的蒙特卡洛宫廷小提琴演奏家路易·弗洛伊奥,后者一面回忆往事,一面为我进行了演奏。 在对蒙特卡洛的三次访问中,我下榻于由格蕾丝创意装潢的埃尔米塔热旅馆,然后转住到富于超现代色彩的梅里迪安酒店,这使我得以体验和理解格蕾丝的世界。克里斯蒂安·德·马西男爵接受了我历时三个多小时的采访;格蕾丝的朋友珍妮·凯利·凡·雷穆特尔邀请我去她开的勒·得克桑餐厅,向我出示了格蕾丝王妃写给她的信,并允许我少量引用我们的谈话。她不想接受我涉猎范围广泛的采访,因为她自己也在写书。 在意大利波托菲诺的斯潘蓝帝都酒店,我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格蕾丝和兰尼埃在婚姻初期去旅馆度假的浪漫气氛。 在伦敦,我利用在默西曼斯餐厅进午餐的机会作了大量采访,包括对摩纳哥海滨浴场公司(SBM)的前总裁贝纳德·康贝马尔的长时间采访。我曾赴格洛斯特郡采访乔纳森·平斯,也曾去泰晤士河上的亨雷,跟约翰爵士和莫蒂默夫人一起分享他们对格蕾丝的回忆,并多次赴牛津郡的朗汉博罗看望格温·罗宾斯。 我真诚地感谢那些为本书而接受采访——全部用录音记录——的知情者(所列人名大多在正文中已出现,故中文版略)。 我深切地感谢我的母亲所给予的一切鼓励、她对手稿的加工,以及她的关爱和支持。 感谢托马斯·邓恩图书公司的埃利斯·费舍尔·特雷伏为《从影后到王妃》所作的事无巨细和灵感勃发的贡献。 感谢汤姆·邓恩本人首先提出了这一挑战……并以他惯有的眼光与才华编辑和出版了本书。 多谢大埃克苏马岛上濒临埃默拉尔德海湾的四季旅游胜地,我正是在那里庆祝了本书的杀青,而格蕾丝本人或许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影后到王妃(格蕾斯·凯利的情与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温迪·利 |
译者 | 何积惠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06628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08-03-01 |
首版时间 | 2008-03-01 |
印刷时间 | 2008-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5.668.5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07-902号 |
版权提供者 | ST.MARTIN'S PRESS,LLC.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