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章草通论(上下) |
内容 | 内容推荐 陆祖鹤著的《章草通论(上下)》在以下几个方面讲得较为透彻且有突破。一是章草的兴衰与中国社会演进的大背景、中国文化发展的大气候紧密相关。二是章草的兴衰与两千多年章草理论匮乏、章草批评虚弱密切相关。三是章草是否“泯绝”不能仅以有无章草大家名世为标准,而应以有无大量章草书写者、有无大量章草作品存世为依据。四是当代章草兴盛期已经到来。五是以口语白话通俗译出“章草两诀”,有助于章草的学习和普及。六是梳理、提炼出章草草法的六大规律和180个章草偏旁,使之兼有章草学习工具书的功能。 作者简介 陆祖鹤,女,1954年9月出生于上海。1995年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学历。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二届油画高级研究班。上海市女书法家联谊会理事。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章草 第一节 章草名的由来 第二节 章草的精神和书写特点 第三节 章草的审美类型 第二章 章草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 章草萌芽期与“变革、争雄 第二节 章草产生初期与秦亡汉兴 第三节 章草成型时期与帝国兴盛 第三章 章草登峰造极后的沉默及其回声 第一节 章草的辉煌与文艺复兴 第二节 章草的辉煌及之后的沉默 第三节 章草陷入沉默后的复燃 第四章 章草在社会发展和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章草书体与文字变革 第二节 章草书体与审美意识 第三节 章草书体与文化进步 第四节 章草书体与社会生存 第五章 章草书法与章草理论 第一节 章草理论的历史概况 第二节 章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第三节 章草历史与理论弊端 第六章 章草书法与其他各书体 第一节 章草与隶书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章草与今草、狂草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章草与行书的联系和区别 第四节 章草与楷书的联系和区别 第七章 当代章草书法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前三十年章草低谷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后的章草复兴期 第三节 章草发展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第八章 历代章草名人名帖介绍和评析 第九章 “两诀”口语释读和《急就章 》 第一节 《章草草诀歌》 第二节 《急就章 偏旁歌》 第三节 《急就章 》概述及我的临本 第十章 章草草法及其运用 第一节 章草结字与偏旁 第二节 章草结体及草法规律 第三节 章草草法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章草通论(上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陆祖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20792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8-10-01 |
首版时间 | 2018-10-01 |
印刷时间 | 2018-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072 |
CIP核字 | 2017275980 |
中图分类号 | J292.34 |
丛书名 | |
印张 | 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2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