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冀西北地区社火研究 |
内容 | 作者简介 梁俊仙,1975年出生,河北省万全人,河北北方学院教师,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张家口市地方文化。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形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社火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社火的含义和文化溯源 第二节 社火表演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文化特点 第三节 社火艺术研究 第四节 社火的文化价值与功能 第五节 社火的现状和保护研究 第六节 当前社火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章 冀西北地区综论 第一节 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的文化遗存 第二节 独特的地理位置——兵家必争之地,陆路商埠重镇 第三节 淳朴的民风,多彩的年俗 第四章 冀西北社火习俗沿革 第一节 地方志中有关冀西北地区社火习俗的记载 第二节 冀西北地区社火习俗源远流长 第三节 冀西北社火当代持存情况 第五章 冀西北社火艺术展演形态 第一节 社火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社火的规模和表演 第三节 社火的角色简介和表演内容 第六章 冀西北地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火种类 第一节 蔚县“拜灯山” 第二节 蔚县打树花 第三节 蔚州高跷戏 第四节 代国战鼓 第五节 蔚州活马舞 第六节 阳原曲长城背阁 第七节 万全打棍 第八节 怀安、万全的蹦鼓子舞 第九节 怀安县胡家屯社火 第十节 怀安、怀来九曲黄河灯 第十一节 宣化王河湾挎鼓 第十二节 涿鹿“绕花” 第七章 冀西北社火的民俗特点和文化内涵 第一节 冀西北地区社火积淀着先人祭祀天地,驱凶趋吉的古老文化传统 第二节 冀西北地区社火具有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与蒙古族文化并存与交融的特色 第三节 冀西北地区社火幽默诙谐,具有普天同庆的节日狂欢特色 第八章 冀西北社火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孕育当地民间文艺的沃土 第二节 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第四节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第九章 城镇化背景下冀西北地区社火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一节 冀西北地区社火在新时代的变迁 第二节 冀西北地区社火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加强冀西北地区社火保护利用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结语 附录 作者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梁俊仙著的《冀西北地区社火研究》研究重点主要有二:一是对冀西北地区现存的社火活动进行现状调查。重点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蔚县“拜灯山”“打树花”“高跷戏”“活马舞”、万全“打棍”、怀安“蹦鼓子舞”“九曲黄河灯”、阳原“曲长城背阁”等地方特色浓郁的社火活动进行实际调研,挖掘整理。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从历史渊源、存在现状,社会环境,文化艺术形态、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当地社火进行全方位考察;二是寻求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思路和策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冀西北地区社火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梁俊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419449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8-06-01 |
首版时间 | 2018-06-01 |
印刷时间 | 201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78 |
CIP核字 | 2018128602 |
中图分类号 | K892.18 |
丛书名 | |
印张 | 7.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