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峥嵘岁月1893-1923)(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毛泽东(峥嵘岁月1893-1923)(精)》作者李锐是公认研究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权威。他前后历时四十年,数度修订,撰成本书。他以第一手原始材料为依据,以近身的观察分析为凭借,将毛泽东早年的才具、胆略与豪情,以及其困学勉思,参与、领导学生和工农运动的历程,予以历历重现。2012年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19周年,李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书写的传记将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内容推荐

《毛泽东(峥嵘岁月1893-1923)(精)》作者李锐曾任毛泽东秘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毛泽东研究的权威。他前后历时四十年,数度修订,撰成本书。他以第一手原始材料为依据,以近身的观察分析为凭借,将毛泽东早年的才具、胆略与豪情,以及其困学勉思,参与、领导学生和工农运动的历程,予以历历重现。李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书写的传记将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本书必将成为全球毛泽东研究领域里最权威、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本书采取以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其他领域并穿插个人生活的写法,揭秘了他的那些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如何为此而奋斗。

《毛泽东(峥嵘岁月1893-1923)(精)》作者精心研究了大量最新的文献资料,完整、准确、生动地再现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做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本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可读性,对世人重新理解、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大有裨益。

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本书的出版必将推动国内当下的毛泽东研究热潮的继续深化,使人们看到一个从这种独特的角度描述和阐释的毛泽东,从而开阔视野,受到启发,并以自己个人的眼光、经历、立场出发,重新去理解、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出版业内人士也认为,该书将成为图书市场新的亮点,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名人传记热潮。

目录

代序 毛泽东早年的道路

一 二十岁以前

 韶山岁月

 六年私塾

 水浒三国西游记

 《盛世危言》

 勇于反抗的性格

 东山学堂和康梁影响

 到长沙

 读严译名著

二 湖南第一师范

 学校和教师

 杨昌济

 一本读书笔记

 以文会友

 忧国忧民的时事通

 “略通国学”与评说孔子

 “独服曾文正”

 《新青年》的影响

 读社会这一本大书

 “野蛮其体魄”

 “通身是胆”

 学友会和工人夜学

 《伦理学原理》批注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三 思想方向与新民学会

 思想方向

 战友们

 新民学会

 留法勤工俭学

四 五四运动前后

 第一次到北京

 “一时楷模”陈独秀、同胡适的交往

 新闻学研究会和邵飘萍

 “洞庭湖的闸门开了”

 《湘江评论》

 驱张运动

 第二次到北京

五 党的建设

 湖南自治运动

 文化书社和新文化运动

 学习马克思主义

 建团、建党

 自修大学与《新时代》

六 工人运动

 从何着手

 团结湖南劳工会领袖黄爱、庞人铨

 闻名全国的安源大罢工

 长沙泥木工人争取营业自由的胜利

 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水口山工人大罢工

 教训一位“长衣先生”

 长沙各行业工人的罢工

 全省工团联合会的成立

附录 大革命时期的湖南农民运动

 在毛泽东领导下,湖南农民运动的兴起

 北伐战争前夜的湖南形势

 轰轰烈烈的农村革命运动

 毛泽东出席全省农、工代表大会

 在农民问题上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湖南农民运动的新阶段

 “马目事变”及其教训

试读章节

一、二十岁以前湖南这个“荆蛮山国”,维新志士、革命新党的活动与影响,并不亚于沿海的先进省份。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地方,自然会不断产生革命先驱与英雄人物。

韶山岁月

20世纪末与本世纪初,封建古老的中国在清政府腐朽统治之下,被列强进一步侵凌瓜分。新与旧,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动,两种势力在东方大地剧烈搏斗。湖南这个“荆蛮山国”,维新志士、革命新党的活动与影响,并不亚于沿海的先进省份。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地方,自然会不断产生革命先驱与英雄人物。

毛泽东(别号润之),于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韶山距县城45公里,位于湘潭、湘乡、宁乡3县交界处,山峰突出于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为南岳衡山72峰中之第71峰。相传舜帝南巡至此,被这里的雄伟气象、清秀山水所吸引,乃令臣僚奏韶乐(《尚书》日:“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韶山因此得名。韶山冲起于韶山脚,乃5公里狭长山谷,小溪流水终年不断。这里住有600多户,以毛姓为主,杂有李、钟、周、邹、彭、庞等姓。湘潭是湖南有名的商业城市,为湘、粤、赣3省水陆交通枢纽,已辟为外轮寄靠港地,新的风气容易传人。因此,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受到湖南新派活动的影响。

毛泽东的祖辈务农。父亲毛顺生(1870--1920)读过商年私塾,勤劳节俭,精明能干,原先是一个贫农,后来兼营粮食和耕牛、生猪的贩运,押进田产,便由中农再上升为富农,并有资格在乡间发行小额钱票。父亲对儿子的管教很严厉。毛泽东排行第三,两个哥哥都在襁褓中夭折。在15岁以前,他的生活是学生兼小长工或小长工兼学生,同时还替父亲管理账务。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谈到父亲时,曾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

毛泽东8岁前寄居在四世同堂的外祖父家。他常到蒙馆“旁听”,能信口背诵课文,还能挥手写字。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舅父们的欢心。8岁回到韶山,开始读经书。从1902年到1906年之间,一共在韶山附近4个私塾上过学。1902年在韶山南岸,启蒙教师邹春培;1904年在韶山关公桥,塾师毛咏生;1905年至1906年夏,在韶山桥头湾、钟家湾,塾师周少希;1906年秋,在井湾里,塾师毛宇居,因离家较远,读寄宿。1906年末至1909年夏,停学在家,白天同长工一起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自己仍坚持自学。1909年秋至1910年夏,说服父亲后,在韶山乌龟井、东茅塘复学,塾师毛简臣、毛麓钟。对这6年的私塾读书生活,毛泽东后来曾这样概括:“我过去读过孑1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根据所有这些回忆材料,毛泽东这6年的私塾读书生活,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值得记述的情况:

——毛氏家族认为《百家姓》、《增广贤文》等是俗书,发蒙从《三字经》开始,读过《幼学》;继而点《论语》、《孟子》和《诗经》等;后来读过《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即《左传》)等;在最后一个塾师处,还读过《纲鉴易知录》和古文等。

——天分高,记性好,会背书。读书不出声,只见嘴巴动。教师点多少,就能背多少,还能默写出来,.并学会了查《康熙字典》。读书很认真,不乱走动。回到家里,除帮杂活外,总是看书。夏天晚上蚊子多,就在床头放盏灯,头伸到帐子外面看书。从小就有“格”,文质彬彬,“十来岁就有大人格”(同学们有这种印象,大概同毛泽东自幼长得较高大有关)。

——写字要自己写,不描红字,学过欧体。根据毛泽东后来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手迹看来,他还学过二王字帖(王羲之、王献之)。

——自幼喜欢游泳。教师外出时,小伙伴们就下池塘玩水。有一次教师回馆看见了,让他们作对子代处罚,对不出来再打手板。出边是“濯足”,毛泽东应声即对以“修身”。对对子,是作律诗作骈文的基本功。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诗人毛泽东最早表现出来的才气。

——并不喜欢读这些经书。旧时私塾,教师只点书,并不讲解,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毛泽东最喜欢看的是《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说唐》、《说岳》这些杂书。私塾的规矩,认为这都不是正经书,不许学生看。他总是偷着看,甚至在课堂上将正书放在杂书上面。毛宇居发觉后,就故意多点书,让他背,他都背得出来。《水浒》、《三国》中的故事,英雄好汉的行为,他同样记得很熟,常同小伙伴们讲这些故事。

——开始学作“破题”文章,作得快,总是交头卷,还常帮助同学作文。当时已废科举,塾师大概也只会先教学生如何“破题”。“破题”是八股文的首段,要用几句话讲明题旨大意。毛泽东这时文章的水平如何,现在找不到可资证明的资料,但从1912年作的一篇“史论”来看,前此三四年做的文章,想必跟这篇非常出色的文章相去不远。因为1910年在湘乡东山高小读书时,他写的文章也是得到教师和校长称赞的。“自幼聪颖,很会写文章”,这样的评价对于毛泽东这位将来的文章家、大手笔,看来是恰当的。

P1-4

序言

代序毛泽东早年的道路

本书的任务是以尽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来叙述毛泽东的早年读书生活,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在湖南的早期革命活动。时间的跨度是从毛泽东17岁以前在韶山的岁月开始,直到1923年春前往上海党中央工作为止,也即毛泽东30岁以前特别是20岁到30岁这关键的10年时间。一个人在30岁以前可说是青年时期,即从人的整个一生来说,一般还未进入成熟时期。可是青年毛泽东是比较早熟的,这同时代和环境有关,更同他本人的好学储能和刻苦锻炼有关。毛泽东伟大的一生,是从他不同凡响的青年时期开始的。现在我们就此再作一个简要的回顾:这个历史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的伟大成功和晚年错误也不是偶然的。

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即17岁以前,是在他的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农村中度过的。他家祖辈务农,父亲是一个识字不多、精明能干、亦农亦商的富农,只希望儿子稍识文墨继承家业。因此,毛泽东自幼的身份是小学生兼小长工或小长工兼小学生。耕田与读书,他更好读书,前后6年私塾,四书、《左传》等能背诵如流。虽说这些经书枯燥难懂,其实自幼熟读就近似电脑的软件存储,成年后自便于应用;何况经过6年师范,老师指点和自己钻研,对之作了进一步的消化。这些孔夫子的书,显然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这从五卷《毛泽东选集》中可以证实)。经书难懂,他最爱读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民间流传的小说.熟记其中的人物故事,倾心于造反的下层英雄。同时《纲鉴易知录》这类通俗历史读本,则逐渐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历史嗜好。“小长工”读书认真,劳动也是认真的,犁、耙、栽、割,样样都在行,而且跟人争胜.抢干重活,13岁就在田地里当一个整劳力使唤。这样,自幼养成山区农家子弟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畏艰难,就靠双手。母亲的慈祥和乐于助人,更影响儿子同情贫弱、兼爱众生。同农民的这种天然关系,促使他一生了解农民、尊重农民,不失农民本色。好读书不仅培养了他的记忆力.也提高了他的领悟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幼善于思考,养成一种自解疑难的习惯。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怎么没有农民当主人公呢?纳闷儿了两年他才想通:原来文官武将不必耕田,是农民养活了统治他们的统治者。《盛世危言》这本书使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以及“中体西用”的改良主张,于是他开始忧虑国家的现状和前途.以至30年后,还能向斯诺讲述这本书的大要。辛亥前夕因旱灾引起的长沙饥民暴动,遭到官府镇压,这个事件也使他难以忘怀,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站在受苦受难人民的一边。

父亲的专制和刻薄,塾师的体罚和不讲理,使得这个从不愿受约束的少年养成特别倔犟而好自行其是的性格,在家中有过“忤逆不孝”的抗争.在学塾有过“不服管教”的行为。由于以强抗顽、据理辩驳,他总得到胜利。看来,从劳动到说理,他都是从不服输且好胜到底的。生活中的最大胜利,是拒绝了父亲为他选择的媳妇;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胜利,是拒绝了父亲为他选择的职业——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经过亲友的帮助(他们看重这个可造之材),他终于离家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读书。这可说是毛泽东一生的第一个转折:1910年秋,17岁时,他离开了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闭-塞的山村,来到当年的一个新式学堂。他在这个学堂虽然只读了半年,但初次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由此觉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尤其喜读《新民丛报》,深受梁氏《新民说》的影响:“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这种必先“变化民质”的思想,同五四时期的“改造国民性”是一脉相通的。他还师法急切锐利、常带感情的梁氏新文体。写得一手好文章,获得老师“气宇非凡”的赞赏。但这个学堂仍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他急于想到省会长沙这个新天地去。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不满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由此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和道路。

同不能忘记广东一样,中国近代史不能忘记湖南这个地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都出自广东,林则徐、洪秀全也同广东有关。谭嗣同、唐才常、黄兴和陈天华都出自湖南,从王船山到谭嗣同,“趋时而更新”,“因时而变法”,经世致用,弃旧创新,形成所谓“湘学”实学学风,影响至大。湖南还出了个曾国藩,“保卫名教,收拾洪杨”,传教与事功集于一身,所谓“中兴名臣,一代儒宗”。不论其人如何满手鲜血,如何“忠诚的虚伪”,列在他名下的“湘学”,标榜“禹墨为本,周孔为用”、“贵诚蔑浮”,崇尚艰辛勤俭,影响也极大。他也师承王船山,并刊刻传播《船山遗书》。两种政治方向截然相反的“湘学”传统,错综复杂结为一体。当年不仅一般青年学子。即使志士仁人也方向不辨、主次不分。从梁启超、杨昌济到陈独秀、毛泽东都佩服过曾国藩。这种历史现象也说明,历史人物的评价甚为复杂:反面中有正面,正面中有反面;非中有是,是中有非,其主次、轻重就看如何历史地、辩证地对待。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就是这样一个新旧斗争特别剧烈而复杂的地方。谭嗣同、梁启超等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时。湖南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个省。唐才常自立军失败,时务学堂学生被杀害的达200多人。清末留日学生和同盟会会员也数湖南人最多。黄兴被称为“革命的实行家”,他领导了黄花岗起义,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武昌起义是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为依托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种当年被世人称道的“湖南人精神”,有其深远影响。

正是在黄花岗起义时节,毛泽东到了长沙。这个有志于学的乡下青年,立即投入学生的火热斗争之中,在学校发表政见,剪辫明志。武昌起义时,他马上投笔从戎,正式参军当兵,过了半年军营生活。这件事说明,革命……略等方面,当时他都有不少深刻的、独创的见解。自然,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著作,尤其是1919年前的文章,还具有许多唯心主义的和不正确的思想观点,还远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但是,这正是毛泽东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在理论上做准备的开始。

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最伟大的功劳,从一开始革命活动就如此辉煌地表现出来的,便是他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以解决中国革命中一系列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是东方几千年封建主义统治农民的国家,近代又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极大的特殊性。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解决现代中国革命中的各种问题,乃是一件特殊困难的事业,绝不是如那些教条主义者、机会主义者和一切空谈家、书呆子所想的,只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加以熟读、背诵和摘引,就可成功的。这必须将高度的革命精神与高度的科学精神相结合才能办到,不能有丝毫主观随意性。这不但必须具备对无产阶级事业、人民事业的无限忠。和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尤其需要有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以及丰富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斗争经验,包括官方经典的和民间流传的。这样,才能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客观情势作精确的科学分析,从而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同时还必须时刻不脱离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善于把群众的经验、意志、思想集中起来,又应用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依据历史进程和中国的具体环境及条件,对马克思主义作独立的创造性的补充和发展,并用中国人民的通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适合于中国的特殊条件和新的历史环境,从而为中国全体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自己的战斗武器。毛泽东在早期革命活动的时候,就正是这样出色地开始进行了这种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方法,他随时随地联系着当前革命的实践,对周围的具体的社会情况作具体的分析,这就是用他自己后来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判断客观情况和考察、集中革命实践经验,以求得工作方法和方针”。从早期革命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实践家的身份超过理论家的身份;他总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设想,用革命的实践来证实革命的理论,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从而使两者不断发展,永远前进。他在每个工作阶段中.都站在最前面、最重要的岗位上,埋头工作,不事喧哗,接触实际最多,联系群众最广,对革命操心最切。思虑最深,既丝毫没有陈独秀这类人的书呆子的习气,又丝毫没有王明之流的纨绔子弟的习气。因此,从创造党起,即成为我党最卓绝的代表。

从五四运动开始直到工人运动和后来的农民运动,毛泽东为党培养了最旱的一批从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出身的干部。他们在这位非凡的领袖的培养和熏陶下,具有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独立的工作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习惯、埋头苦干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没有这样一批坚强的骨干及其影响下的广大群众积极分子,则大革命失败后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的斗争.就是不可能的。正是这批干部和安源、长沙、水口山等地的工人和后来的平江、浏阳等地的农民,成为这支“星星之火”的武装的基础之一。

关于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本书所叙述的材料自然还是不很完整的;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毛泽东思想,经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培养后,在他的早年——30岁以前就已开始扎扎实实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它们是中国的东西,又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东西。

本书结束时,1923年的书中主人翁——30岁的毛泽东,这个出现在中国现代历史面前的即将影响并在后来主宰过中国之命运的人物,读者已经看到.除开还不是军事家之外,其他特质是很清晰的:首先是一个讲究实际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个组织家和策略家;此外,还是哲学家(思想家)或哲学嗜好者;一个好教师、好报人(主笔兼编辑兼记者),两者是他的生平志愿;还是才华横溢的文章家(古文、时文都擅长)和气质浪漫的诗人。他已初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暴力革命论;然而读过的马列经典著作还很有限。他博览群书,尤好文史哲,熟悉中国文化典籍和民间小说。他的性格特别倔犟,我行我素,好斗好胜,以斗为乐,绝不服输;他意志坚定,吃苦耐劳,具有勇往直前,天不怕,地不怕,敢做超乎常情的奇行异举。他来自下层,熟悉下层,不是书香子弟,而是农民的儿子,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他对一切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善于独立思考,多谋善断,决断专行,尤好自行其是。因此,希望读者认识30岁以前的早年毛泽东后,从而学习克服千难万险、走向胜利的中年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56岁,到1957年64岁;更进而探讨逐渐走下坡路的晚年毛泽东,1976年83岁去世之前,为什么还要说“我生平做了两件大事”:打败了蒋介石和El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从他个人来说(当然个人离不开环境,主观与客观是互相影响与制约的),自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原因。历史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是通过许多偶然性反映出来的。研究毛泽东,学习毛泽东,鉴戒毛泽东,是当代也是后代中国人的任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峥嵘岁月1893-1923)(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20584
开本 16开
页数 55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966
CIP核字 2013250639
中图分类号 A751
丛书名
印张 3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69
4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