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历史宫殿故宫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从谜案中探究历史,从历史中认识故宫,从故宫中感受传统,从传统中解读文化。

故宫,浓缩了中国历代艺术与审美的精华,也蕴藏了中国历代治国与执政的心得。深锁的宫门隔绝了天子与百姓之间的通道,也掩埋了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如果说故宫里面有很多谜,那么,故宫本身就是那个难以探寻的谜底。也许,出人意料的答案,就会在你关注故宫本身时,从宫内的某个细节中呼之欲出。本书正是为你探询故宫之谜而编写的。

内容推荐

故宫的设计师们如何用亭台楼阁烘托天子的威严?置身于其中的帝王,又用怎样的心态面对此间的一草一木,深锁的宫门内,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君臣们指点江山的大殿内,又蕴藏着多少杀机?

中国古代最引人注目的舞台在故宫,最隐秘无闻的战场也在故宫。故宫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样本,也是一座皇家艺术宝库;故宫是中国宫殿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者;故宫是一座充满权谋与暗算的城堡,也是无数宫廷谜案发生的现场。

目录

紫禁城——五百年帝都之谜

◆故宫建造中的创新

◆宫门:解读故宫之谜的钥匙

◆故宫特色设施之谜

国家礼仪的象征——故宫三大殿之谜

◆“奉天承运”:太和殿缘何如此神圣

◆皇帝的派头:奢华的休息室与考场

◆雷神的宠儿:三大殿屡遭火灾之谜

◆饶有深意的细节:三大殿不为人知的内幕

乾清宫——权力与阴谋的舞台

◆帝国的政治心脏

◆议政厅里的荒唐事儿

◆权谋的战场

养心殿与书房——新政治中心与皇家私塾

◆养心殿:后来居上的核心区

◆养心殿里的激战

◆书房:规格最高的私塾

文渊阁·武英殿——宫内“藏经阁"的玄机

◆从书房到内阁:文渊阁变迁之谜

◆建筑文化的人文意蕴

◆内阁特色:学术与政治合流

◆《四库全书》与文渊阁

◆政教中心武英殿

皇家女性世界——充满传奇的后妃寝宫

◆储秀宫:慈禧太后的精神家园

◆后宫:后妃们的金丝笼

◆后宫礼仪

◆秀女生活揭秘

御花园鲜为人知的细节

◆御花园之外:不为人知的三大花园

◆堆石:花园建造的构图秘方

◆北门重镇:大戏院与会客厅

生死之谜——故宫中的历史悬案

◆顺治皇帝暴毙之谜

◆少年同治之死:天花还是梅毒

◆有关香妃的七大谜

沈阳故宫——成长中的特型帝都

◆开启沈阳故宫的心门:走进大清门

◆见证民族发展的宫廷建筑

◆淳风不减的后宫

◆沈阳故宫六大未解之谜

废都疑云——明代为何废弃两座故宫

◆南京故宫,北京故宫的雏形

◆中都:尘封于历史的辉煌

◆南京故宫建造之谜

◆见证血雨腥风,终成霸主废都

宫与宝的离合——两岸三地故宫博物院揭秘

◆宫与宝的结合体:北京故宫博物院

◆重现历史轨迹:不可取代的沈阳故宫博物院

◆张学良与沈阳故宫博物院

◆有宝无宫的尴尬:台北故宫博物院

稀世奇珍——故宫国宝的秘密

◆镇馆之宝:十大艺术珍品

◆国宝保藏大盘点

◆国宝辗转入台始末

◆北京·台北:两大博物院国宝对比

试读章节

◆宫门:解读故宫之谜的钥匙

在皇权时代,茑禁城是四面红墙围起来的一座孤城,里面的人想出去,但是出不去,秘密只能靠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唯一的信息通道,就是宫门,而体现着皇宫威严的,也正是宫门。

了解了故宫的宫门,就相当于拿到了打开故宫之谜的钥匙。

紫禁城有四个城门: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

午门是正门,位置在紫禁城南面城墙的正中。北面的神武门位置在紫禁城北面城墙的正中。南北两门在一条直线上,与紫禁城外门端门、皇城正门天安门、京城正门正阳门、南外城正门永定门都是正对着,都位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

午门的奇特之处还在于正面开三个门洞,左右建两樊式城墙,当中即阙的空间是午门外广场。双观城墙上建联檐通脊廊庑,南北两端各建崇楼一座,为阙上两观,又与午门正楼合为五座,因而俗称五凤楼。

两观的北端东西相向各开一个随墙的门洞,东观下的洞口名左掖门,西观下的洞口为右掖门。进掖门洞口折而北转出口处,与午门正面三个门洞出口处平行。所以午门的门洞从正面看是三个洞口,从后面出口看是五个门洞。这种作法称为“明三暗五”。

这样处理是由于有东西两观城墙,不能像承天门和端门那样,在正面开辟五个平行门洞口,而用左右掖门补足。这样既达到五个洞口,又在使用上符合等级制度上的要求,外观灵活而不呆板,整个年门城台有加一个U字形。

午门门楼高达35米。其建筑面积为6583平方米。从古代建筑角度看,午门城阙是唐宋以来阜宫正门形式的延续,两翼合抱。是出自防御更加严密的需要;而从设计上看,是为了突出皇宫的尊严。进承天门以后,又经一道端门,夹道两旁是较低的朝房,到午门前再出现一个豁然开朗的空间。此阙形成三面包围的封闭性的广场,显得城楼格外庄严和高大,门禁也更加森严。这是作为皇宫的正门要比其他城门显出更为高贵和尊严的气势。

雄伟的午门城楼和两观楼上的廊庑亭阁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四座亭阁式崇楼各有一个镏金的金顶,因此午门又带有华贵气息。它是皇宫干门万户中第一个“高峰”,名义上是正门,实际上并不是专为出入而设,而是兼有朝堂的作用,所以也叫午朝门。

午门前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举行“献俘”仪式的场所,明清两代自不例外。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后期,无论是“盛明”,还是清代乾嘉盛世,农民起义及少数民族的反抗,一直是此伏彼起。反动的封建统治阶级在镇压和杀戮农民(或少数民族)之后,总要把一部分俘虏押解到北京举行“献俘”仪式。

把俘虏从前门经千步廊、承天门、端门解至午门,沿路禁军森严,充分发挥了这一系列建筑物所显示的凛然至尊的威慑功能。皇帝在午门城楼设“御座”,亲临审视并亲自发落,一面是展示“天威”,一面是鹰犬报功。

皇帝经常对俘虏使用极毒的一手,赦免后让这些战俘或族属在北京划地定居,在皇帝近旁的牢笼下,使他们世世代代再也不能回原籍去“犯上作乱”。据传北京有不少以少数民族命名的地方,如魏(维)公村、苗子营、回子营、达智(鞑子)营等,就是这样形成的。北京少数民族的成分较其他一些大城市为多,就是因为有过这么一段段的血泪史。

明代还在午门前举行一种特殊的刑罚——廷杖,这是专为对付封建皇朝的臣子而设。《明史·刑法志》记:“廷杖令锦衣卫行之。”午门前东西两侧设有锦衣卫直房,凡大臣有违背皇帝意愿(即忤旨),即令锦衣卫当场逮捕,并在午门前行刑拷打,然后下“诏狱”等候处决。一般廷杖之后十之八九会被打死。

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个极为昏庸荒淫的皇帝,他的贴身太监是刘瑾,也是他的特务机关——司礼监的头子,兼提调东厂。刘瑾经常假借朱厚照的命令,廷杖异己,最后刘瑾也被拿问,孥列午门前御道东跪,被洗剥反接(即剥光衣服,倒剪双臂捆绑),二当驾官揪其脑发,一棍插背挺直,复有一阔皮条套其双膝扣住,五棍一换。午门前的廷杖大致如此。刘瑾廷杖后遭处决,他生前勒索搜刮来的大量财产——黄金、白银百万两以上,以及不计其数的财宝,则统统归朱厚照所有了。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东侧陈钟,西侧置鼓。鸣钟击鼓的时辰都有讲究。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时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方可钟鼓齐鸣。

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破例得以荣幸地出入此门的只有两种情形: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入一次;殿试考中前三名的,也即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j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叶门出入,三品以下的官员桉照文东武西分别诵讨东西掖门,外国倬节要从西掖门才可以入宫;在殿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从东西掖门中通过。

在明朝,正月十五午门要悬灯赐宴百官。此外,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明清时期,立春还会在这里举行献春山、春牛的活动,象征春耕和丰收。

除午门之外,午门广场周边共设五个门。正南为端门。午门两观城台南侧,东为阙左门,西为阙右门。阙左门、阙右门之南为连檐通脊朝房各42间。东朝房南侧为太庙右门,西朝房南侧为社稷坛左门,相应地,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两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两门之南各有朝房五间。

午门前两座值房是侍卫值班的地方。清朝时对皇宫安全保卫十分重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门禁制度规定,无论王公大臣还是奴仆杂役都不可随便行走。每座宫门都对可从此门出入的人登记造册,违反规定的无论出入者还是守门者都会受到重罚。除此之外宫内还制定了宿卫制度、门钥制度、合符制度等一系列警卫制度,以保证宫中的安全。

紫禁城的东西两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并不是处在城的中段,而是偏南。这种安排是由于宫殿建筑布局上的要求。

紫禁城里的宫廷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所谓外朝就是三大殿,内廷则为三宫和妃子居住的东西六宫的区域。宫殿布局愈近内廷愈严密。如果把东西两门开辟在城墙正中,那就会处在内廷心脏地带,同时又处于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宫廷处理日常政务极多的地方。

午门只有举行大典才开启,平日官员出入多走东华门,西华门直通西苑,是内监司事人员经常出入的地方。因此形成东华、西华两门和午门接近的局面。

午门之后出现一个广场式的庭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当中横亘一道内金水河,由西蜿蜒而东,整个河道由玉石栏杆围护。当中有五道玉石雕砌的石桥,河流弯曲形如玉带,因而又名玉带河。

设计这样大的一个庭院,又开挖这样一道内金水河,从建筑角度来看是大阖大开的手法,是在到达金銮宝殿之前的一种渲染。河道在午门和太和门(原名奉天门,明嘉靖朝改皇极门,清代改为太和门)之间起了隔断作用,而内金水桥又成为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

太和门是太和殿的大门,如果离午门太近,那就会被这一座高大的建筑群所压制,而有损它的独立性。于是设计了一个大型的庭院并加一道弯形河道使之与其隔开,以突出太和门的地位,而五座石桥又成为官的前奏和纽带。太和门虽比午门低,但通过河与桥的衬托、选谈,反而增加了气魄。

太和门是一座崇基的殿座。面阔七间、横广58.82米、纵深30.43米,是紫禁城内最晚重建的建筑(清末1885年遭雷火焚毁,光绪大婚后重建)。一般说来,皇宫里的正门都不是专为出入而设,这个太和门也称为大朝门,是作为殿堂使用的设朝之所。所谓“御门听政”就在这里举行。

太和门前的建筑以及装饰物也较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台基下的一对色泽斑驳的铜狮。高大身躯踞坐在汉白玉台座上,造型威武优美,给大朝门增加了壮丽严肃的气氛。

门左还有一座小石亭,据说在颁发诏书时,先将诏书放在亭内,所以又称诏书亭。门右有一石甲,在《郎潜纪闻》中记载里面装有无谷、红线、金银元宝之类。有的记载说它和宫殿正脊所放置的“宝甲”同类,属于“厌胜”之物(即镇物)。

如果把诏书亭和盛金银五谷的石匣对比,倒反映出封建皇朝对劳动人民的一取一予,给予百姓的是发号施令:取于百姓的则是钱粮布帛。所谓“御门听政”无非是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的最高形式而已。

清代早期时在此听政,就是将臣下所上的奏折,阅臣拟出的两三种批示,由于皇帝在阅看时未能作出同意或决定用其中某一条,而定期在朝门御门听政时再最后决定。

P8-13

序言

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自从一个多世纪之前与西方世界接触开始,这个问题就困扰着无数中国的外交家和西方的汉学家。西方人对与希腊、罗马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化有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美感,他们称中国为“神秘的东方”。

中国是神秘的东方,而在神秘的中国,最为神秘的就是被称为“天子”的皇帝,皇帝又常年居住在一个充满了神秘的宫城之中——紫禁城高高的红墙,使得皇帝分外神秘。

不错,正是这座被称为“紫禁城”的故宫,在两种文化交流、碰撞的时刻,给人以最直观、最表象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故宫,只有故宫,才能称得上兼备了中国建筑的艺术性与文化性,同时又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场感的“中国制造”,称得上是中国的标志之一。如果说中国传统的文化都集中在封建时代的礼乐文明之中,那么礼乐文明最集中的体现正是故宫。

故宫不但是礼乐文明的缩影,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缩影。故宫兼备了楼阁、园林、门庭、院落等方面的典型性,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案例。

易中天教授说过,大大小小的门是了解北京的钥匙,笔者对此深有同感。我觉得,故宫也足以成为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皇帝与中国政治的枢纽,简言之,故宫,就是了解中国的指南针。

虽然如此,我们通过故宫了解中国,还是有很多需要面对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故宫本身就包含了许多的不解之谜,许多的历史玄机。如果不解开这些谜,不能将这些历史玄机作出合理的解释,也许这珍贵的指南针不会引你进入领略中国文化精髓的殿堂,反而会将你引入歧途,让你困惑不已。

森严的故宫内,几个平民百姓为什么来去自如?故宫最著名的“三大殿”为何不种树,又为何总是毁于火灾?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把寝宫从乾清宫迂到养心殿,养心殿“垂帘听政”到底用的是珠帘还是布帘?顺治和同治两位皇帝的英年早逝,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另有隐情?对汗牛充栋的国宝,故宫采取了怎样的保护措施?清朝皇帝如何在秀女中选出妃子,秀女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要了解中国,应该先了解故宫,要了解故宫,必先解开故宫之谜。对于这些故宫中的谜题,本书从最翔实的资料入手,用最平实的语言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用最专业的精神为您解释最生动的实例。

了解中国,接触传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兴趣。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为读者走近故宫、体验故宫作一个趣味性的导读。故宫是读不完的,但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感受故宫、体悟故宫的一把钥匙,带你打开故宫的心扉,走入传统中国的心灵。

编者

2007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历史宫殿故宫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9332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6
16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