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到历史现场
内容
目录
巴蜀篇
安岳石窟:隐秘的佛息之地
百年成都劝业场
广元千佛崖:佛祖入川前码头
阆中:各教共存的风水之镇
李庄:中国学术的临时避难所
邛崃石窟:绝壁上的唐代风情
寻访最后的汉家陵阙
悠游“上帝折鞭”古战场
忠义祠里的“叛臣降将”
中国篇
百年老街王府井
百年前的“特区”:商埠济南
此京记忆:门钹上的历史
崇文宣武:平民之城
丹丹鸟里克:流沙中的维纳斯
福建土楼:家族之城
行走墨脱:眼在天堂,身在地狱
发现“中华第一城”
南澳:中国“金银岛”往事
骑楼下的厦门
石硖尾:香港公屋政策的缘起
香港九龙寨城:围城内外的魅惑世界
双城记:两千年前的长安与罗马
哀牢人:横断山脉中的远古部落
古滇国:石寨山前的回眸
黄姚古镇:时光静止的地方
开平碉楼开启的历史
木雕楼:失去表情的历史记忆
怒江上的赞美诗
寻根古巷数珠玑
老寨的故事
保定,中国近代军校的起源
崇武古城:流动的历史
千年兴废于一城:荆州古城墙
旅顺口:风云变幻六十年
暖泉的古堡生活
青岛:三座建筑和一部城市殖民史
上海江湾机场:六十年风云沧桑
香港抗日保卫战:七十四年前的战争遗迹
一座刘公岛,见证半部海军沧桑史
精彩页
择水而居:从里桩到李庄
在没有公路、铁路和飞机等现代化交通时,最兴盛的莫过于河运交通。李庄的由来,即与此息息相关。据说,南朝萧梁时期的长江水运,每60华里设有一个里程桩,航船者或岸边拉纤者都用它来计算路程和工钱。自南溪上溯60华里的里程桩就在李庄下游北岸约15华里的一个叫凉亭子的地方。此处前不挨村,后不着店,水流湍急而不便泊船,恰好有一巨型石笋屹立崖岸,为图省事,人们便在上面刻字,用它代替本应人工设置的里程桩。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天然的里程桩唤作“里桩”。
渐渐地,李庄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路驿站:从宜宾经这里,去泸州、重庆,可直抵南京、上海。在李济旧居,就有这么一张老照片,上有一石笋,刻着“里桩”二字。不知是因为它的存在才有了传闻,还是因这传说后人才刻上了文字。当年,学者们来李庄,还依托过水路运输;但如今,这条长线航运已经终止了。
而李庄的存在,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即为古焚人聚居地,属古焚国。梁代置戎州,兼置六同郡,辖焚道、南广两县,李庄属南广县。北周时,南广县迁移到李庄镇所在地(后因避讳隋炀帝,南广更名为南溪)。至唐宋,战乱不已,由于李庄地处坪坝,常受侵扰,南溪县治便迁到长江北岸的奋戎城,即现在的南溪县城。
转眼又是数百年过去,李庄于明代设镇,清代设里。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从广元入蜀赴任,一路行来,只见满目疮痍、人丁寥落,一幅百废待兴的光景;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川省招流反籍,移民复垦。“湖广填四川”的浩然移民之行,就此拉开了序幕。南方移民多是顺江而上,穿三峡,进重庆,而后分流至川西平原。作为岷江下游的重要码头,李庄一时成为重要的移民口岸。
明清时期的兴建,基本奠定了李庄今日的人文风俗和建筑格局。这里有九宫十八庙、人文胜迹星罗棋布:明朝的旋螺殿,清代的奎星阁,精妙的白鹤窗,清幽的席子巷……斑驳旧迹,承载着李庄贤达荟萃的过往。一代学人傅斯年曾面之心叹:“一邑中人文之盛,诗人辈出,先后相踵。”
从李庄镇尾高高挑起的一座临江楼阁奎星阁看去,这座全木结构的三层建筑,曾被梁思成评价为长江上“从上海到宜宾二千公里中,建筑最好的亭阁”。沿此一字排开,则建有东岳庙、王爷庙、张爷庙、天上宫、慧光寺、禹王宫、巧圣宫、川祖寺等数+座寺庙。每日晨钟暮鼓,香火兴盛;每年从旧历三月东皇会开始,便戏剧表演接连不断,庙会市集人声鼎沸。得益于良好的地理经济条件,而李庄这一当时不过三千人口的小镇,其社区生活异常活跃,为此设立的公共设施和建筑也尤其丰富。当时的人们,可曾会想到自己祭祖拜神烧香请愿之所,有朝一日会挪作他用呢?
中国学术的临时避难所
1939年7月,日本借由卢沟桥事变打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事。年底,国民政府迁址重庆,随之带动了一系列行政、学术机构的大规模内迁。中央研究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化整为零。以所建制,陆续迁徙。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也撤到长沙,在傅斯年的倡议下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的吴淞湾江湾校舍在淞沪会战中夷为平地,惊恐的同济人尚未打点好行装便仓皇大逃离。而收到“东亚共荣协会”请柬的梁思成,为了不当汉奸,只得离开北平,领着全家老小仓促上路。
随着战火硝烟的迫近,撤退到昆明的文教机关也越来越多,然而四季如春的昆明已非久留之地,随着战事进一步迫及内地,其上空的轰炸也日趋繁密。那些西迁的学术逃亡者们,刚刚落定,便又不得不丢开手里的工作,频频躲避空袭。同济大学在昆明的建校计划步履艰辛,不得不考虑再次迁址。并向四川校友发出协助寻找接收之地的函件。
而偏安一隅的李庄,则依旧继续着平和的生活,周遭的境遇时常被当地人拿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次年某日,四川南溪县李庄的士绅罗伯希、王云伯在县城吃茶。听茶客们谈起,日本人占领了湘、鄂、桂,云南也开始吃紧,逃难昆明的机构又要转移,先遣人员来川选址;但南溪当地政要和一般士绅拱手婉言拒绝了对方的请求。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两位李庄人或许觉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或是忧国忧民之情顿起;他们谋划着想接纳这群落难的学者,于是回去与众人商议。大家决计邀请同济落户李庄;并拟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1940年秋,同济大学率先迁入李庄。不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也沿着同济大学的车辙相继入川,几经辗转,于1940年冬抵达李庄。
只是罗、王两人当时也未必能料想到,自己的决定将引来1.2万“下江人”长驻于此,而这座小镇才不过三千左右人口。面对着忽如其来的变化,李庄士绅们经过再三商讨,毅然决定将庙宇、祠堂和自家居所让出,供学人们使用。一时间,古镇李庄热闹的如同一座蜂房。真不
导语
极具震撼力的沉淀之作,《看历史》十年精粹!
透过历史的镜头,让我们重返现场,感受战争遗迹、城市印记,寻访一段不一样的历史记忆!
看历史杂志主编的《回到历史现场》是一本具有历史感和现场感的“文化苦旅”,重现历史场景,引出背后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内容推荐
看历史杂志主编的《回到历史现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为巴蜀篇,是四川旅游文化的历史地图;第二部分为中国篇,分战争遗迹、古镇和城市印记等三个部分再现历史记忆。这种视角也正是长期以来《看历史》杂志切入历史的的一种重要角度“看见过去,知道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到历史现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看历史杂志
译者
编者 看历史杂志
绘者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42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532
CIP核字 2018111159
中图分类号 K207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66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