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邓石如是近代著名的一位艺术家,他的篆刻对后世影响很大,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都对他推崇备至,取法于他。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意在通过对作品文化背景的阐述,为邓石如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并试图通过对邓石如个性化创作的解析,使读者对篆刻艺术的技法有所了解,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示,并希望能由此增进对传统艺术的兴趣。相信本书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内容推荐

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选取邓石如的印章作品,通过一方方具体的印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并从中梳理出一定的技法规律。该书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对邓石如印章篆刻技法的解析及临摹与创作都很独到,值得一读。阅读本书,你可以走进大师的生活,了解他的个性,读懂他的艺术历程。

目录

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总序

第一章 邓石如的生平和艺术

 第一节 邓石如的生平

 第二节 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三节 篆刻艺术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技法解析

 第一节 篆法解析

 第二节 章法解析

 第三节 刀法解析

 第四节效果制作技法解析

第三章 临摹与创作

 第一节 临摹

 第二节 创作

 第三节 邓派作品技法解析

试读章节

邓石如因家境贫寒,早年辍学,壮年开始浪迹天涯,直至逝世前一年还作泰山之游。因此,有关他学书习篆的经历,史书记载很少。邓石如自述学篆时说“佘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暇辄求规之所以圜,与方之所以为矩者以摹之。”(据吴育《完白山人篆书双钩记》中华书局影印本)可见,他的篆书是从唐李阳冰人手的。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谦卦篆书轴》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周易说卦传篆书轴》可以佐证,这两件作品同作于四十六岁,明显带有李阳冰的痕迹。

秦以后,篆书很少有人会写,一直不振,直到唐代出了李阳冰,才稍有起色。唐以后,识篆书的人很少。元明两代,一些人写篆书以新奇相矜。为挽救此风气,赵孟頫、吾丘衍等就主张“以《说文》为根本”,“以求合乎古者”,正雅去邪之意明显,这自然就影响到篆书的书写审美取向。康乾年间,书坛有两位写篆书大家,一位是王澍(1668—1743),一位是钱坫(1741或1744—1806),也是写“二李”篆书,只是他们喜欢将毛笔剪齐作书,虽得“二李”之凝练,却失之干枯,笔力软弱,缺乏生气。江声学《石鼓》、《国山》,为一代高手,不过书风也很接近。比邓石如略后的孙星衍、洪亮吉写篆书也是走王、钱一路,可见当时写篆书的风气。汉魏以后,篆书所以不绝,实为阳冰一人之力。这一路的篆书,元代的赵孟頫、吾丘衍、泰不华,明代的李东阳等,都是以《说文》为本。《说文》的篆书是五代徐铉写的,徐也是学李阳冰的。王、钱、孙、洪诸家都是大学问家,也都研究金石学,写篆书大多谨守斯翁家法,并以此为正统。尤其钱坫刻有一印“斯冰而后,直至小生”,可见其自命不凡。邓石如为布衣,没有任何枷锁,因而能“审其利病”,自吐胸臆,从中摆脱出来。赵之谦称赞邓石如是“天四人六”,也就是钦佩邓石如的这种创造精神。但成就大书家只有才华是不够的,还得有广博的学问,宏伟的抱负,坚毅的品质才行。邓石如一生游历,“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能成效”。(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邓石如三十八岁时客居南京梅家,梅家藏有《石鼓文》、《峄山碑》、《秦石刻》、《城隍庙碑》、《三坟记》等珍品拓本,他得以遍观临摹,据传各种都临了近百本,还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可见其用功之勤,毅力之坚了。

邓石如篆书在李阳冰的基础上,上溯秦李斯,并参人《石鼓文》笔意,惯用长锋羊毫,不加剪截,铺毫作书,浓墨酣畅,神完气足,开创一代新风。当时有人指责他“破坏古法”,因为小篆自秦以后,基本是以《说文》篆书为归,元明几位大家都写得非常光洁,两头圆平,而邓石如的写法是饱墨铺毫,以隶为笔,方圆自任,为后来人开方便之门。正如赵之谦所说的那样:邓石如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见《题司马温公家仪残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是这样认为:“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能为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皆能为篆。”邓之后的何绍基、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吴大□、赵之谦、吴昌硕以及现代诸大家无不用此法,可见其影响之深远。笔者以为,邓石如的功劳是破解了篆书的神秘色彩,赋予如同楷书、行草书一样的书写方便,吸引了众多的文人握管习篆,且为社会各界人士所爱好。所以,邓石如开篆书新风之外,兼有普及之功。

         P10-P11

序言

    总序

      李刚田

1999年,作为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工程,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代印风系列》21卷(以下简称《历代印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获得“国家图书奖”。继《历代印风》之后,重庆出版社于2006年又出版了这套《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以下简称《技法解析》)。《历代印风》突出的特点是站在篆刻艺术立场去认识和梳理历史遗存,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历代印风》在不同的篆刻艺术风格流派这个参照系中将历代印章进行收集和分类整理,并在每卷的专论中对其进行综合述评和理论提升。《历代印风》既不同于单纯的印章史图录,也不同于单纯的篆刻艺术教科书,而是兼具二者的功能,重在揭示篆刻形式与风格的发生和变化。而这套《技法解析》丛书则是在前套书对历代印风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并拓展前套书的篆刻资料,突出了篆刻艺术创作的教学功能,选取经典的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过一方方具体的印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并从中梳理出一定的技法规律。如果说《历代印风》重在资料的整理和对历代篆刻风格发展变化的把握,那么《技法解析》丛书则立足于艺术创作实践,侧重于创作技法的揭示和研究。

当我们确定这套书的选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分册设置,而面临的是以前编撰《历代印风》时分卷的同样问题。由于篆刻发展史的特殊性,《历代印风》在分卷设置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古代印风的分类,基本上是依印章史发展的时序进行的;对于清代以来的篆刻创作,则依其风格流派的划分设卷,也就是以代表性篆刻家设卷;但对于一些特殊艺术形式的古代印章或印迹(如封泥、印匋、肖形印等),则打破时序按材质和表现内容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顺应了篆刻发展的特殊性及篆刻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又能紧扣篆刻艺术的主题,所以这套《技法解析》丛书基本上依照印风的分卷设置进行。由于这套书要针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实际,《历代印风》中一些与当代创作关系不太密切的分卷,如《元代印风》、《明代印风》等,就不再在《技法解析》丛书中专设分册;在《历代印风》中将汉魏印风、浙派印风等内容又设为多个分册,根据《技法解析》丛书的体例及实际要求,则每类技法解析对象只设一册即可,而一些与当代创作关系密切的清代中晚期及近代篆刻家,则重点保留。经过反复推敲,确定本套丛书设为12分册:《古玺技法解析》、《秦印技法解析》、《汉印技法解析》、《元朱文印技法解析》、《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齐白石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古印匋、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鸟虫篆印技法解析》。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依靠相应的技法手段来完成,篆刻艺术的审美思想通过技法与形式来物化,可以说没有篆刻技法发生作用,篆刻艺术就不存在。在创作中,没有美学思想的作品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没有形式的作品,就等于人没有了躯体,而一切美学思想对于艺术表现技法来说,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技法是完成作品形式、传达美学思想的唯一手段,所以一件作品有无技法的存在,是判定艺术创作与非艺术创作的界限,技法的高下难易,是判定一件作品高下的重要内容。

篆刻技法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完成艺术创作所必须的手段,同时又是篆刻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美具有空间构成与时序进程的两重性,篆刻技法也具有这两重性。篆刻的空间形式有赖技法完成,此时的技法只是完成艺术形式的一种手段,而刀石相激之间的美,刀笔相生的意韵,刀刀递进过程留下的痕迹,表现着一种时序之美,此时的技法又是篆刻美的内容。庖丁解伞“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中充分表现着技法的时序之美、节奏之美。《技法解析》这套丛书紧扣篆刻创作技法这个主题内容,这也正是与篆刻创作最为直接、作者最为关心的内容。

这套丛书立足于艺术创作实际而力避空谈,通过不同的具体印例、不同的印面形式、不同的风格流派探讨不同特点的技法。但我们又不能局限于对象,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局部的认识和分析之中,而要求站在整体的、宏观的立场去认识具体和局部,通过具体和局部去把握整体,通过实践的验证升华到理论,通过具体技法的分析和叙述总结出规律,上升到篆刻美学的层面,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技进乎道”。

对历代优秀篆刻作品进行技法解析,我们应站在篆刻艺术创作的立场上去认识、解析古代印章,在分析具体技法时,也必将突破古代印章的制作方式、使用方式。如对于刀法的论述,我们是依照以刀刻石的创作方式去认识和研究用刀的种种效果,在古代印章制作中,并无今天我们所依据的“以刀刻石”的方式而建立的刀法概念。解析古代印章中的所谓刀法,实际上是对古印中不同的制作效果、不同的印材质地以及不同的用印方式而形成不同的线条质感的分析,探讨如何转换为“以刀刻石”的刀法技巧,如何在古印线条特质的启示下形成创作风格。在研究篆刻创作技法中,《技法解析》丛书突破《历代印风》各分册之间的分野;在化人创作的研究中,突破古玺、汉印之间的时代悬隔,突破浙派、邓派等等之间的风格差异,将古代印章中表现出的金石气、明清流派篆刻中的文人雅意、当代篆刻创作中的形式变化及刀与石的表现力融合贯通在一起。

我们站在当代艺术的视角去发掘、认识、继承和发展历代篆刻艺术遗存。在临摹和创作中,一方面不局限于古代的“烂铜印”模式,同时也不必局限于文人篆刻所追求的那种“不激不厉”、“中正冲和”之美;另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割断历史而向壁独造,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动人而失去了传统文化在篆刻中的支撑力。要以当代的视角,以篆刻艺术创作的立场去把握古与今、表现与内涵之间的辩证关系。

基于这套丛书的特征,我们聘请的各分册作者都有着两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是篆刻创作实践的专家,另一方面是篆刻学研究的专家。这两方面的素质缺少其一便不能完成丛书编撰工作。作者们在努力客观、准确把握解析对象的技法特征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倾向,对研究对象的审美理解、在临摹与创作中的审美表现从来就带有主观色彩,这是由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决定的,这种主观性也是艺术的个性,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必要的。但限于解析对象的规定性,以及读者群体的需要,作者们将把个性的表现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将著作者的个性融人篆刻艺术的共性规律之中,这是本丛书对所有著作者的要求。

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家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76602
开本 16开
页数 1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4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1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