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文化隐者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人才辈出,个性凸现,魅力无穷。从小小的温州走出来的人物,就可见一斑。本书选择了二十多个现代温州文化人,纳之于风云变幻、时代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来进行观察,通过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于小处见民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展现了一幅幅文化人生活的图景。同时,通过这些人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温州的另一面,商名之外的温州。

内容推荐

相比鲁迅、胡适这样的大人物,本书所展示的只能算是小人物、小配角,连他们的乡亲或许也早已淡忘的文化隐者。晚清民国以降,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把这些埋没在历史背后的小人物,放在今天的文化舞台,不乏精彩出众。小人物,大风景,正是那个时代引人钩沉探隐的魅力。

目录

北大“温州学派”的沉浮

周作人与永嘉松台山人

刘节在清华国学研究院

时人日记里的林损

异人郑曼青

伍叔傥的倜傥人生

历史推手黄群

半卷蒋叔南

传教士苏慧廉的人生索引

诗里诗外刘廷芳

朱维之的文艺探险之途

住在树上的温州和尚

朱镜宙的婚恋

此李笠非彼李笠

缪氏兄弟

苏渊雷与《钵水文约》

洪焕椿与孙诒让遗著

唐湜与《意度集》

莫洛与《陨落的星辰》

《小小十年》之后的叶永蓁

金溟若的“人间味”

邹梦禅的笔墨生涯

泥土社往事

后记

试读章节

北大“温州学派”的沉浮

一九一七年初,蔡元培上任北京大学校长不久,即邀请马叙伦返校任教。六月下旬,马叙伦获悉张勋复辟的阴谋,便离京南下度假。不料,盛夏之时的七月三十一日,他的恩师陈介石在瑞安故去。这个消息着实太突然了。马叙伦从杭州匆匆赶往瑞安吊唁。

“忆我有志,始从门下,行兮我范,文兮我治,行则不称,文能河泻。……三千之中,视我犹子,父事未能,亦吐肝肺。今也何如,浩浩江水。呜呼哀哉!忆我从师,于兹廿祀,南北东西,无往不侍。中或相雏,日月焉耳。”展读祭文,马叙伦泣不成声。

两个月前,陈介石得知弟弟醉石病危,“兼程驰归”老家探望。七月七日,醉石辞世。相距不过二十余日,“以恸致疾”、伤心过度的陈介石竟追随而去,享年五十九岁。陈介石离京,,马叙伦来不及送别。想不到,这却是永诀,怎不令人痛心。

陈介石,名黼宸,一八五九年生,瑞安一代名儒,与宋恕、陈虬并称“东瓯三先生”。陈介石弱冠,“即意气不可一世”,曾与宋恕、陈虬、许启畴、金晦等人结求志社,提倡经世之学。二十一岁开始,在家设颍川学塾。后又执掌乐清梅溪、平阳龙湖、永嘉三溪等书院,“四方从学者几千人’。三十五岁时,考中举人。陈介石与宋恕、陈虬等人言行常不同于孙诒让、黄体芳等地方名流,颇多开先河之举。如—八八五年,陈介石与陈虬等人创办利济学堂、利济医院。利济学堂系全国最早的一所新式中医学校。一八九七年,两人又共同出版《利济学堂报》,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学报之一。因此,孙宝琦在津创办育才馆,托其弟宝瑄请宋恕赴津任教。宋恕致函孙宝碹转荐陈介石:“品行极优,胜恕十倍。志大识超,恕心中上五名人物。学宗阳明、梨洲,博古通今,不屑章句;文似黄河、长江,不饰门面;素业授徒,帖括、市井二气全无。”

一九〇〇年,四十二岁的陈介石受聘为杭州养正学堂史学教习,并一度担任总教习,马叙伦正是此时起与陈介石相处。“他老的古文也做得好,我们当初并不晓得”,马叙伦后来在《我在六十岁以前》中回忆道。“我听了他老对历史的议论,很感兴趣。……他老不但‘循循善诱’,还真懂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法。我们经他老几次的启发,无不五体投地地归依他老了”。

不过,陈介石在养正学堂只两年,便因一场学潮愤而辞职了,马叙伦也遭开除。之后,陈介石到上海主持《新世界学报》,马叙伦随师为该学报撰稿。一九。六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调陈介石到广东办理学务,陈介石即召唤马叙伦来粤,先在两广师范学堂任教。次年春,陈介石接办两广方言学堂,马叙伦改任该学堂教员。一九〇九年,陈介石当选为浙江谘议局议长,又把马叙伦召回到身边,任浙江谘议局书记。一九一三年,陈介石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并兼任北京大学文科史学教授。一九一四年,陈介石专任北京大学文科史学教授。不久,马叙伦也到了北大任文科教授。袁世凯称帝,马叙伦毅然辞职以示反对。蔡元培到任,他再次回到北大,与陈介石共事。

从杭州到上海,再从广东到杭州,乃至到北京,马叙伦与陈介石形影不离。对于马叙伦来说,陈介石是一位亦师亦父的长者,可敬可爱。而对陈介石来说,马叙伦是他的得意门生,一路提携。难怪胡适要把马叙伦划入北大的“温州学派”。胡适晚年曾对他的秘书,也是温州人的胡颂平说:“你不要以为北大全是新的,那时还有‘温州学派’,你知道吗?陈介石、林损都是。后来,还有马叙伦。”关于北大“温州学派”之说,目前只有胡适提及,似无他旁证,也许只是胡适的泛泛而谈,这是需要注意的。但胡适的这个说法,起码说明了当时北大中温州人有一些影响力。

办《新世界学报》和到广东办理学务中间这三年,马叙伦没有跟随陈介石左右。如果说北大真有所谓的“温州学派”,那么这三年,可以说是陈介石为“温州学派”埋下了伏笔。

一九〇三年,陈介石考中进士,官户部主事。主考官孙家鼐、张百熙、荣庆一致奏派陈介石为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教习。京师大学堂即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立于多难兴邦的一八九八年,当时戊戌变法失败,维新力量受挫,唯有京师大学堂获幸免,未予废除。八国联军入侵,京师大学堂遭破坏,一度停办。一九〇二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兴学伊始,教育未易得人’,而“品学纯粹”的陈介石为张百熙等人赏识,得以被延为大学堂师范科教习。

一九〇四年一月十六日,陈介石到大学堂报到,十九日开讲。因为到迟了,大学堂已请了一福建人讲经学,陈介石只教史学。“每礼拜仅上堂三次,每次只一点钟。束减去二分之一,每月仅得洋百元。张治初(即张百熙)极好,而大权尽归监督,而监督又全无主张,教科大可整顿,所用惟一二日本人而已。”在大学堂教书没几天,陈介石给弟弟醉石汇报所见所闻,还发了一顿牢骚:“京城官场气习臭不可耐。孙仲玙与常与兄言:‘京都有三无——无言可说,无事可做,无人可交。’信然!”次年三月,性格耿直的陈介石看不惯这种作风,与日本教习大争了一场。他在致醉石的家书中说:“中国官场人均袒日人,我大怒,厉声争辩,几至闹到公使馆。后以国事调和而止。我气盛时乃有贲、育之勇。日人名服部字之吉,权力甚大,全学堂事务均在他掌握,监督、提调但画诺耳!自我与之争,各学生见之无不壮气,但同事必不喜,未免相形见绌耳!”

京师大学堂初仿日本学制,所以请了不少的日本教习。而且这所某种意义上的皇家大学一定程度沿袭了科举那一套。因此,尝试“新教育”必有阻力。就拿陈介石来说,他在京师大学堂所编教材《中国史讲义》,曾因“提倡民权”而遭到焚毁。

一九〇四年十一月,张百熙奏派陈介石兼任学部京师编译局编纂。一九〇五年六月,户部又派充他为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教习。身兼数职,陈介石“益忙无暇”,连温州知府锡纶、温处学务分处总理孙诒让请他来温商量整顿中学,亦不能分身。

一九〇六年夏秋之交,陈介石被派往广东办理学务,暂别京师,直至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第二年才复适京,重执教鞭。此时,京师大学堂已改名为北京大学。

P1-4

后记

对于写作,我向来不大自信,甚至有点自卑。虽然工作在新闻单位,整天与文字打交道,时间也不算短了,但新闻讲求的是信息传播,把事情说清楚即可,和文学是两码事。外人总以为记者、编辑均善写作,其实不然,语句不通的大有人在,我自不例外。因此,当青岛薛原兄说要帮我出版这本小书时,复杂心情之中颇多感激。

时下,出版业看起来繁荣,可普通人想要出—本书,并不容易。两年前,我曾把过去几年写的几十篇和读书有关的文章汇编成集,四处投稿,都石沉大海。这当然和我的水平有关,但和所谓的市场也不无关系。此番经历,促使我反思自己的写作,另起炉灶。这本小书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是我近一年来新写的。虽然难免还有书话的味道,甚至其中一辑都可以列入书话的范畴,但总体而言,基本是人物小传,意在钩沉史料,希望能发现一些新线索,写出传主不为人知的一面,而非旧资料的堆砌。民国话题日趋热门,可我非科班出身,相比鲁迅、胡适等大人物的研究,一无新意,二无心得,只好写点小人物的事迹,具体而言是从温州这个小地方走出来的文化人的故事,权当民国人物事略的一点索引。

顺便多讲一句,温州是个被误解的城市,商名之下,似乎一片文化沙漠。其实,走出温州的不仅是商人,还有文化人。民国是温州继东晋、南宋之后又一个人文鼎盛、开风气之先的时期。这本小书所展示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某种程度来说,正证明了那是个群星闪耀的时代。

这本小书得以顺利出版,除了薛原兄费心编辑之外,与瞿炜、沈迦、谢敏诸兄的鼓励和帮助分不开。瞿炜兄在我读书路上多有提携,常以他狂放不羁的诗人个性驳斥一些人对我文章所提的批评,给予我肯定;沈迦兄一直提醒我要烧开人生的第一壶水,与他同处,屡有所得;谢敏兄尤重文字运用,而我对文章不计小处,每示拙文,总一一订正。瞿、沈、谢三兄对这本小书提出了考据有余、立意不足、文字粗糙等意见,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解决和突破的。

要对瞿光辉、卢礼阳先生说声谢谢,拙文幸得他们从史料和文字角度把关,减少了不少差错。他们严谨的态度,使我获益良多。

近年来,我在《读书》《现代中文学刊》《闲话》《文汇读书周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温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部分已收录在本书,在此向刊发拙文的编辑表示由衷的谢意,特别感谢陈子善教授、臧杰先生及方绪晓、姚峥华、金丹霞、陈发赐等好友对我的支持。

这本小书是我的第一部习作集。我要把它献给我的家人,父母、妻女、兄弟姐妹。我的父母是普通工人,读书不多,但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如果没有他们放任我读书,就没有今天这本书。而今,他们日益老去,依然在为我们操劳,每思至此,惭愧不已。我每月买书花费不少,成家后还是如此,常有人当着我妻子的面替她抱不平,她总报以一笑,令我备感欣慰。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日于温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文化隐者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韶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5918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49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