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痛史/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痛史/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由吴趼人所著,《痛史》写南宋末年,元军入侵中原,权奸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士奋勇抗元的故事。小说描绘了元军如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宋朝如土崩瓦解、迅速倾覆的战争长卷,读之令人扼腕叹息。南宋的败亡,虽然外部原因是元军的强大,但根本原因在于朝廷内部之腐朽。小说忠实地再现了庙堂腥膻、干戈遍地的民族深重灾难,状写元人淫杀之酷,是一部忧伤愤激之作。

《于少保萃忠全传》以于谦一生的经历为主线,从于谦出生写起,写他幼年时代的聪慧,青年时代的抱负与交游,进入仕途之后的刚正清廉,国家危亡时的力挽狂澜,直到他含冤而死以及死后冤案的平反昭雪。

内容推荐

《痛史/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由吴趼人所著,《痛史/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为晚清历史小说,讲述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权奸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义士奋勇抗元。小说兼采讲史与侠义小说之长,感情充沛,笔墨酣恣,凛凛有生气。

目录

痛史

于少保萃忠全传

试读章节

第一回

制朝仪刘秉忠事敌 隐军情贾似道欺君

鸿钧既判,两仪遂分。大地之上,列为五洲;每洲之中,万国并立。五洲之说,古时虽未曾发明,然国度是一向有的。既有了国度,就有竞争。优胜劣败,取乱侮亡,自不必说。但是各国之人,苟能各认定其祖国,生为某国之人,即死为某国之鬼,任凭敌人如何强暴,如何笼络,我总不肯昧了良心,忘了根本,去媚外人。如此则虽敌人十二分强盛,总不能灭我之国。他若是一定要灭我之国,除非先将我国内之人,杀净杀绝,一个不留,他方才能够得我的一片绝无人烟的土地。

看官,莫笑我这一片是呆话,以为从来中外古今历史,总没有全国人死尽方才亡国的。不知不是这样讲,只要全国人都有志气,存了个必要如此,方肯亡国的心,他那国就不会亡了。纵使果然是如此亡法,将来历史上叙起这些话来,还有多少光荣呢!

看官,我并不是在这里说呆话,也不是要说激烈话。我是恼着我们中国人,没有血性的太多,往往把自己祖国的江山,甘心双手去奉与敌人。还要带了敌人去杀戮自己同国的人,非但绝无一点恻隐羞恶之心,而且还自以为荣耀。这种人的心肝,我实在不懂他是用什么材料造成的。所以我要将这些人的事迹,记些出来,也是借古鉴今的意思。看官们不嫌烦琐,容我一一叙来。

却说宋朝自从高宗南渡以来,偷安一隅。忘却徽、钦北狩之辱,还觍然面目,自信中兴。诛戮忠良,信任秦桧,所以南宋终于灭亡而不可救也。

高宗之后,六传而至度宗,其时辽也亡了,金也灭了,夏也绝了,只剩了蒙古一国,气焰方张,吞金灭夏,屡寇中华,既占尽了北方一带,又下了四川,困了襄阳,江、淮一带,绝无宁日。

原来蒙古的酋长,姓奇渥温。自从未宁宗开禧二年,他的什么“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名叫“铁木真”的,称了帝号。看官,须知蒙古本是游牧之国,铁木真虽是称了帝号,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个“帝”字是怎么样写法,所以他虽建了许多什么九旗呀、八旗的。在那鄂诺河地方,即皇帝位。群臣却还是叫他“成吉思”。这“成吉思”三个字,在蒙古话里就是“皇帝”了。

他的称帝,虽是看着中国的样,却连年号也不懂得建一个。后来慢慢的有那些全无心肝的中国人,投降过去,在他那边做了官,食了俸,便以为受恩深重了。拿着“尽忠报国”四个字。不在中国施展,却施展到要吞灭中国的蒙古国去了。所以蒙古人也慢慢的吸收了许多中国文明。到了第四传,他的什么“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名叫“忽必烈”的,才晓得建个年号。

这一年——宋度宗咸淳七年,还是蒙古忽必烈的至元八年,方才去了“蒙古”两个字,改一个国号,叫做“元”。他何以不知“名从主人”之义,舍去自己“蒙古”二字,改一个“元”字呢?只因他手下有一位光禄大夫太保参预中书省事,姓刘,名秉忠,表字仲晦的。这一位宝货,本来是大中华国瑞州人氏,却自从先世,即投入西辽,做了西辽的大官,成了一家著名的官族。他的祖父,却又投入了金朝,去做金朝的官。到了这位宝货,才投降蒙古,又去做蒙古的官。

这一大他忽地生了一个“尽忠报国”的心,特地上了一封章奏,说什么“陛下欲图一统中原,必要行中原的政事,一切典章礼乐制度,皆当取法于中国之尧、舜。中国自唐、虞以来,历代都有朝代之号。今陛下神圣文武,所向无敌,将来一定要入主中原,不如先取定一个朝号。据中国‘易经’、乾元之义:乾,乃君象,元,首也。故取朝号,当取一个‘元’字”云云。

忽必烈览奏大喜,即刻降旨,定了这个“元”字,从此“蒙古”就叫做“元”了。

忽必烈(以后省称元主)又特降一旨,叫刘秉忠索性定了一切制度。秉忠正要显他的才干学问,巴不得一声奉了旨意,定了好些礼乐、祭祀、舆服、仪卫、官制等条例,又定了许多“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银青荣禄大夫”、“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奉国上将军”、“昭勇大将军”等名目,元主一一准从。  又降旨叫他起造宫殿。秉忠也乐得从事。于是大兴土木,即在燕京起造。

也不知费了多少年月,耗了多少钱财,方才一一造成。各处题了名字:改“燕京”做“中都”,后来又改为“大都”。官殿落成之后,元主就喜滋滋的,叫钦象大夫,拣了黄道吉日,登殿受贺。到了这日,自是另有一番气象。但是庭燎光中,御炉香里,百官济济跄跄,好像是汉官威仪,却还带着好些腥膻骚臭牛奶酪酥的气味;雕梁画栋,螭陛龙坳,好像是唐官汉阙,却还带着许多骑骆驼,支布幔,拔下解手刀割吃熟牛肉的神情。

闲话少提。却说元主登殿受贺之际,享尽了皇帝之福,觉得这个滋味很好,不由的越发动了他吞并的心,遂又降下旨意,一面差官去安抚四川、嘉定一带;一面差官去催襄阳一路,务须速速攻下,不得有违。又指拨了两路兵,去攻掠江、淮一带地方。众官奉旨,都是兴兴头头的分头办去。

只有宋朝这位度宗皇帝,还是一味的荒淫酒色,拱手权奸。只看得一座吴山,一个西湖,便是“洞天福地”。外边的军务吃紧,今日失一邑,明日失一州,一概不闻不问。宫里面任用一个总管太监,叫做巫忠;外面任用一个宰相,叫做贾似道。

这贾似道,本来是理宗皇帝贾贵妃的兄弟。贾贵妃当时甚是得宠,乘便在理宗跟前代自己兄弟乞恩。理宗遂将他放了一个籍田令,后来慢慢的又做了两任京、湖南北、四川宣抚使,又放过一回蒙古议和大臣,回来就授了知枢密院事,居然是一位宰相了。说也奇怪,那些投降到外国的中国人,反有那“尽忠报国”的心;倒是处在自己本国的中国人,非但没有“尽忠报国”的心,反有了一种“卖国求荣”的心。真是叫人无可奈何了!

贾似道这厮,出使过一回蒙古之后,不知他受了蒙古人多少贿赂,要卖掉中国江山。那时我并未跟着他去做他的账房,此时不便造他谣言,所以不曾知道他的细数。但是他自从回国之后,即在临安城外,葛岭地方,购了几百亩地,在那里起造花园,作为别院。就花园里面,起一间半闲堂,叫了捏像的匠人来,将他自己的像捏塑了一个,就同他自己一般大小,手脚都用机关装成,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春夏秋的同它换衣服。这偶像就供在半闲堂中,叫些歌姬,终日轮着班,对着这偶像弹丝品竹。他自己一个人享用得不够,还要弄一个偶像来代他,这岂不是异想天开到极处了么!他又欢喜金玉古董玩物,所以又在园里盖造一间多宝阁,将贿赂所得的古董东西,都罗列在阁上。天天到阁上去抚摩玩弄一回,风雨无阻。这就是他的日行公事了。

P7-9

序言

《痛史》,清末历史演义小说,共27回。

《痛史》的作者吴趼人(1866一1910),原名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佛山人,是晚清著名的文学家,在诗、文、小说、戏剧、小说理论等方面均有建树,尤以小说成就最高。他著述宏富,有长篇小说作品十九种,代表作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与《恨海》等。另有短篇小说十二种,文言笔记小说五种,笑话三种,以及一些戏曲、诗歌、杂著等。

《痛史》写南宋末年,元军入侵中原,权奸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士奋勇抗元的故事。小说描绘了元军如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宋朝如土崩瓦解、迅速倾覆的战争长卷,读之令人扼腕叹息。南宋的败亡,虽然外部原因是元军的强大,但根本原因在于朝廷内部之腐朽。小说忠实地再现了庙堂腥膻、干戈遍地的民族深重灾难,状写元人淫杀之酷,是一部忧伤愤激之作。

《痛史》成功地刻画了卖国贼贾似道的形象。他原是一个纨绔子弟,只因姐姐贾妃受宠,才得以重用。理宗时他督师援鄂,暗里实际屈膝求和,回朝却要冒功领赏。襄樊长期被围,他不但隐匿不报,而且设计害死通报皇帝的胡妃。当元军顺江东下、南宋危在旦夕、群臣力主出兵时,他竟以筹划为名设立都督府,大肆侵吞钱粮。他既是权力台上的阴谋家,又是风月场中的浪荡鬼。在其堪与皇宫媲美的半闲堂里,不仅藏有四处搜寻来的良家美女,而且还有尼姑、道姑、妓女,即使是皇帝的宫女他也敢攫取。至于他彩舫游湖、醉心蟋蟀、掘墓取宝、滥杀无辜等就不一而足了。贾似道主政的十五年,就是最后葬送南宋的十五年。小说对贾似道的叛卖行为、鬼蜮伎俩、奢靡生活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揭露和抨击,刻画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端腐败的典型人物,显示出权奸害国的历史教训。

宋朝的最高统治者极度荒淫,将朝政完全托付奸臣贾似道,躲在深宫纵情淫乐,连襄樊被元军围困多年的军国大事,也毫不知晓。腐败必亡,这正是《痛史》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

《痛史》忠于史实,兼采讲史与侠义小说之长,感情充沛,笔墨酣恣,凛凛有生气。小说以历史为题材,深入历史,提炼历史主题,揭示历史规律;在不改变宏观的历史框架的前提下,又对历史事件的细节、历史人物的心理,乃至次要人物、一般事件,展开合理想象虚构、扩展延伸,还吸收稗官野史、民间传说等丰富了艺术内容。从这个角度进行考察,《痛史》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历史小说。

《于少保萃忠全传》又称《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旌功萃忠录》,明代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共十卷,四十传,一传相当于一个回目。小说的作者孙高亮,字怀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约生活在明万历初年前后,生平不详。

《于少保萃忠全传》的主人公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在土木堡与瓦刺交战,兵败被俘,瓦刺大军直逼北京城下。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力挽狂澜,与诸大臣拥立景泰帝即位,并成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大败瓦刺军,迫使瓦刺放了明英宗。战后,于谦因功被加封为少保。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将于谦冤杀。后人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少保萃忠全传》以于谦一生的经历为主线,从于谦出生写起,写他幼年时代的聪慧,青年时代的抱负与交游,进入仕途之后的刚正清廉,国家危亡时的力挽狂澜,直到他含冤而死以及死后冤案的平反昭雪。小说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饱含感情地塑造了于谦这一爱国恤民、胆识超群的英雄人物。刚正不阿是他突出的性格特点。他在少年时代就聪颖过人,为官后,清廉正直,敢作敢为。在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的关键时刻,他“以社稷为重”,冒着“另立新君”的罪名,敢于承担起挽救国家的重任,后来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实行复辟后,却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将其杀害。小说不仅通过于谦在土木之变等重大事件中的表现来刻画人物,而且通过他救济灾民、公正断案、生活清苦等方面,展示他的性格,也描绘出明永乐至成化年间的历史演变和百态众生图。

《于少保萃忠全传》比较强调以史为据,多参照正史体系和范式来写作,比较强调“信”以达到“雅俗”的目的,在创作上体现了对史实的尊重。小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的经历都采纳了《明史稿》、《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等史书以及部分地方志中的相关材料,尤其是于谦领命巡抚河南、山西以后的情节大多有据可查,与史实相差不远,故而小说首先给人以历史真实感,整体风格较为严肃、凝重。比如,第十五传中描写于谦扶掖朝纲与国家危急存亡中指挥镇定、安排有当。以武士金爪杀王振爪牙与朝堂之上,推铖王上位,王尚心疑未坐,于谦复上前扶掖请王端坐。王方坐定,于谦大声言日:“众官今日虽为忠义激发,然在朝廷上,岂宜如此喧乱?马顺奸臣误国,打死勿论!”随安排边防守卫谋划定国安邦之计。此时的景泰帝已丝毫没有主见和王者风范,一切都由于谦安排妥当。“于公从五鼓进朝,直至一鼓方出。左右见公袍袖,皆星星碎落。”于是乎,一个勤勤恳恳于国家存亡之秋临危受命的宰相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于少保萃忠全传》过于注重史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艺术魅力,长篇累牍的引用使作品显得冗长拖沓,亦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感,因而限制了该作品的流传广度与深度。

此次再版,我们对原书中的笔误、缺漏和难解字词进行了更正、校勘和释义,对原书原来缺字的地方用口表示了出来,以方便读者阅读。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其中难免有所疏失,望专家和读者予以指正。

编 者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痛史/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吴趼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63782
开本 16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2011083300
中图分类号 I242.4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