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近年来,国际气候政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压力剧增,中国碳减排已由国际公约博弈逐步转向减排路径的合理设计和一系列的政策实践。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经济学也逐渐成为生态经济学界的热门领域。 杨顺顺著的《中国碳排放(区域分异部门转移与市场衔接)》建立了对中国碳排放,特别是工业部门碳排放在核算、评价、预测、市场配额方面的模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全国分区域/部门碳排放清单分析、中宏观尺度LEAP预测模型、部门间碳转移评价与预测模型、碳排放权及用能权市场配额设计模型,并结合模型分析结论,给出了对中国碳排放区域/部门分异、部门间转移路径和相应环境权益市场衔接的评价和建议。 作者简介     杨顺顺,博士,副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环境科学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双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环境科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研究,在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农村环境管理、复杂系统分析与仿真方向有较深入的研究。目前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中国工业经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6篇、EI收录论文6篇、CSSCI/CSCD收录2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自科基金课题1项、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等各类基金课题多项。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三  研究思路和总体框架 第二章  基于IPCC清单分析法的全国分区域/部门碳排放核算研究   一  碳排放的核算方法选择   二  中国能耗碳排放量核算   三  中国工业过程碳排放量核算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EAP模型的分区域/部门碳排放趋势情景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一  LEAP模型方法简介   二  基于LEAP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核算   三  长江经济带分区域/部门碳排放趋势情景分析(2016~2030年)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工业部门间碳转移路径分析   一  中国工业部门直接(能耗)碳排放细类核算   二  部门间碳转移评价模型(修正)及部门分类分析   三  中国进出口碳转移评价模型(修正)及结果讨论   四  中国工业部门间碳转移路径分析模型及结果讨论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AS法的工业部门碳转移变动预测研究   一  基于RAS法的工业部门碳转移预测模型设计   二  情景假设与投入产出表预测   三  中国工业部门碳转移预测结果讨论   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入部门碳转移的减排成本分担及双市场衔接机制研究   一  中国用能权/节能量及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二  “用能权+碳排放权”双市场配额配置模型设计   三  “用能权+碳排放权”双市场配额优化及分析   四  “用能权+碳排放权”双市场衔接机制讨论   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控制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碳排放在实现我国碳减排国际承诺中具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未来我国碳排放在区域间、部门间会描绘出何种特征的发展轨迹?在确保我国的(及可预见的未来)工业生产模式所承受?杨顺顺著的《中国碳排放(区域分异部门转移与市场衔接)》尝试综合应用核算、评价、预测技术,通过分区域/部门碳排放核算、区域、部门关联与转移路径分析和减排成本分担及市场衔接机制设计来回答上述系列问题。重点解答“当前我国碳排放的特征与演化趋势是什么?如何衡量和预测部门间减排责任的转移?怎样利用市场化手段在部门间分担减排责任?”,本书将按照“不同背景下我国碳排放区域/部门分异特征和趋势分析—工业部门间碳转移模型与路径分析—未来工业部门间碳转移演变预测—碳减排成本分担市场化机制设计与双市场衔接政策建议”的技术路径展开研究,最终探寻满足国家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实现部门分类管理、受益者共同责任和成本效益原则的碳减排成本分担市场化机制和制度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