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资治通鉴(7-9共3册文白对照全译)(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是一部文采斐然的政治百科全书,自从问世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视如珍宝,争读不止。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本辑所记,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讲述西晋、东晋,凡155年之史事。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讲述西晋、东晋,凡155年之史事。

目录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晋武帝泰始元年~八年(265~272)

卷第八十 晋纪二 晋武帝泰始九年~成宁五年(273~279)

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晋武帝太康元年~九年(280~288)

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晋武帝太康十年~晋惠帝元康八年(289~298)

卷第八十三 晋纪五 晋惠帝元康九年~永康元年(299~300)

卷第八十四 晋纪六 晋惠帝永宁元年~太安元年(301~302)

卷第八十五 晋纪七 晋惠帝太安二年~永兴元年(303~304)

卷第八十六 晋纪八 晋惠帝永兴二年~晋怀帝永嘉二年(305~308)

卷第八十七 晋纪九 晋怀帝永嘉三年~五年(309~311)

卷第八十八 晋纪十 晋怀帝永嘉六年~晋愍帝建兴元年(312~313)

卷第八十九 晋纪十一 晋愍帝建兴二年一四年(314~316)

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 晋元帝建武元年一大兴元年(317~318)

卷第九十一 晋纪十三 晋元帝太兴二年一四年(319~321)

卷第九十二 晋纪十四 晋元帝永昌元年~晋明帝太宁元年(322~323)

卷第九十三 晋纪十五 晋明帝太宁二年~晋成帝咸和二年(324~327)

卷第九十四 晋纪十六 晋成帝咸和三年~六年(328~331)

卷第九十五 晋纪十七 晋成帝成和七年~成康三年(332~337)

卷第九十六 晋纪十八 晋成帝咸帝四年~七年(338~341)

卷第九十七 晋纪十九 晋成帝成帝八年~晋穆帝永和三年(342~347)

卷第九十八 晋纪二十 晋穆帝永和四年~六年(348~350)

卷第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晋穆帝永和七年~十年(351~354)

卷第一百 晋纪二十二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升平三年(355~359)

卷第一百○一 晋纪二十三 晋穆帝升平四年~晋海西公太和三年(360~368)

卷第一百○二 晋纪二十四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五年(369~370)

卷第一百○三 晋纪二十五 晋简文帝成安元年~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1~375)

卷第一百○四 晋纪二十六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七年(376~382)

卷第一百○五 晋纪二十七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九年(383~384)

卷第一百○六 晋纪二十八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十一年(385~386)

卷第一百○七 晋纪二十九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十六年(387~391)

卷第一百○八 晋纪三十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二十一年(392~396)

卷第一百○九 晋纪三十一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

卷第一百一十 晋纪三十二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

卷第一百一十一 晋纪三十三 晋安帝隆安三年~四年(399~400)

卷第一百一十二 晋纪三十四 晋安帝隆安五年~元兴元年(401~402)

卷第一百一十三 晋纪三十五 晋安帝元兴二年~三年(403—404)

卷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 晋安帝义熙元年~四年(405~408)

卷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晋安帝义熙五年~六年(409~410)

卷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 晋安帝义熙七年~十年(411~414)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十二年(415~416)

卷第一百一十八 晋纪四十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十四年(417~419)

试读章节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泰始元年(乙酉,265)是年十二月方受禅改年号为泰始

1.春,三月,吴国君主派遣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洪谬和徐绍、孙或一同前来答谢晋国的聘问。徐绍等人到了濡须,有人说徐绍有赞美中国的言词,吴国君主一怒之下,追了回来,杀了他。

2.夏,四月,吴国改年号为甘露。

3.五月,魏帝以特优的礼仪加封文王,王妃进封为后,世子为太子。

4.癸未日(三十日),大赦天下。

5.秋,七月,吴国君主逼死了景皇后,将景帝四个儿子迁徙到吴国。不久,又杀了四人中年长的二人。

6.八月,辛卯目(初九),文王去世,太子继承了相国、晋王地位。

7.九月,乙未日(九月无此日),大赦天下。

8.戊子日(九月无戊子日),派魏国司徒何曾做晋国丞相;癸亥日(十二日),派骠骑将军司马望做司徒。

9.乙亥日(二十四日),将文王葬在崇阳陵。

10.冬,吴国西陵督步阐上表,请求吴国君主把都城迁到武昌,吴国君主听从这个建议,命令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坚守建业。步阐,是步骘的儿子。

11.十二月,壬戌日(十三日),魏帝将帝位禅让给晋国;甲子日(十五日),迁出京城,居住金墉城。太傅司马孚拜别,握着魏帝的手,流泪叹息,不能自禁,说:“臣死的时候,仍然是专诚效忠大魏的臣子。”丙寅目(十七日),晋王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泰始。丁卯日(十八日),尊奉魏帝为陈留王,居住邺宫。对待陈留王优厚的礼仪,都是仿效魏国初年,汉把帝位禅让给魏的旧例。魏氏各王王号都降为侯爵。追尊宣王为宣皇帝,景王为景皇帝,文王为文皇帝;尊奉王太后为皇太后。封皇叔祖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封子侄辈的司徒司马望等十七人都为王。派石苞做大司马,郑冲做太傅,王祥做太保,伺曾做太尉,贾充做车骑将军,王沈做骠骑将军;其他文武官员,封官加爵,各有等差。乙亥日(二十六日),派安平王司马孚做太宰,都督中外各州一切军务。不久,又派车骑将军陈骞做大将军,和司徒义阳王司马望、司空荀顗,共八公,同一时间,一起设置。皇帝要矫正魏氏孤立的弊端,所以大封皇族,授给职务。又下诏各王都可以自己选择国中长官,只有卫将军齐王司马攸不敢,请求君主下令派任。

12.下诏废除禁锢魏氏皇族的命令,废止部下将领和州郡长官出仕必须羁留亲属作为人质的规定。

13.皇帝以为晋承袭了魏国刻薄奢侈的风俗,所以要用仁义节俭的德性来矫正这种风气。太常丞许奇,是许允的儿子。皇帝将要在太庙举行祭祀,朝中议论以为:许奇的父亲承受刑罚,因而死去,不应该让他接近皇帝左右,请求派遣他做地方官。皇帝却陈述许允往日的名望,称赞许奇的才能,提升他做祠部郎。执事官员上言说驾御牲牛的青丝绳断了,诏命用青麻绳代替。

14.开始设置谏官,派散骑常侍傅玄、皇甫陶做谏官。傅玄,是傅斡的儿子。傅玄以为魏朝末年,士子风气败坏,呈上奏章说:“臣下听说先代君王的治理天下,在朝中能振兴教化,在民间能通行清正的言论。近代魏武帝爱好法术,因而天下崇尚刑名的学术;魏文帝仰慕才能通达的人才,因而天下轻视固守节操的人士。从此以后,国家的纲常不能整治,放浪的狂士满布朝廷,于是使得天下不再有清正的言论。陛下隆兴王业,承受帝位,弘扬尧、舜的教化,只是没有举拔清远有礼的巨子,来敦厚朝野的风化气节;没有贬退虚声鄙陋的人士,来惩治社会的不敬不法,所以臣下还要胆敢进言。”君主赞许并且采纳他的进言,命令傅玄拟写诏书进奏,但是依旧不能改革当时风气。

15.起初,汉征西将军司马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司马隽生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生宣帝。

P1-4

序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

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

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日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相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

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刘敛、刘恕、范祖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治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资治通鉴》贯通历代之书,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两晋、南北朝学者所篡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续古今的大编年史,为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作。后代史家所作,仅能得其一体,或为专史,或为断代,气具规模,已判然不如。

《资治通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朱熹语)“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钱穆语)

但《通鉴》成书,至今已九百余年,当时司马光等所用书面语言,于现下盛行的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过多个全译本,遍览这些译本,大致存有如下遗憾:

一为译文以现代人眼光为务,务求译文之通俗和逻辑之“通畅”。如此则尽失原文风味,读之有嚼蜡之感。

二是译余再做指点评说,信手所指,皆关黑白。或指斥为酱缸,或指斥为糟粕。此种译文至少对如下四种情形缺少体察:不知现代人读千百年前的著作,世事两不俱,俯仰逸兴,不独以“才子学人”所具,此其一也;古代史事,自有其来由,古人一言一行,均受时代所限,此其二也;再则《通鉴》编纂者均守春秋笔法之要,寄意于事,述而不作,此法已相传数千年,如今一脚扫开,专务指点,作而不述,与作者之意大为相左,文却同列,令人难以适从,此其三也。司马光深通文、史,尽有实干家之经历、政治家之眼光,著史之遇合更是非凡,后人信手便下,一时便成之文字,难以与之相称,此其四也。

本书所选译文由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于20世纪80年代初,集合台湾诸大学二十七位著名教授、学者,历时三年,将这部大著译出。意在“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台静农语)是这部巨著在中文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

本书译文以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为原则,紧扣原著,逐字逐译,“信”“达”“雅”兼顾,而尤以“信”为第一要务。在保证行文通畅的同时,力求保留原文之质朴简练。不擅作发挥,不平添枝叶,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方式,以拙御巧,不失为大家之举。

有如下事项,尚需向读者一一说明:

一、为方便读者阅读收藏,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如此,既能解决现代大多数读者因原著文字古朴所带来的阅读困难,又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原典。

二、全书原文三百余万言,白话译文五百余万言,共八百余万言。

三、由于全书规模巨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四、为方便读者计,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涉及的朝代世系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供阅读时查对。

五、原文间或有司马光等人评论,排版时前后各空两字距,并在前后各加“◆”以示区分。

六、本书原文及标点参照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本书白话文标点,参照台湾白话译文版本。因现代语言表述与原文言结构有别,致白话译文句式与文言句式多有不同,故两者标点略有出入,请读者明察。

七、本书白话译文段落,与文言原文段落一一对应,完全一致。

八、本书译文所涉及的具体原则,可参看黄锦铉先生《资治通鉴译序》,对此有详细说明。译文中圆括号内内容为译者所加注释。

九、关于本书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如下:人名和大部分地名以原文为准,尽量保留其姓名在古籍中的原貌,编辑处理时以中华书局版为依据。个别常见地名则参酌当今地名演变,在文言中一仍旧名,白话译文则译成当今通用的规范名,不强求文白形式的统一。如地名钱唐,在文言中保留原貌,白话译文则为钱塘。

十、整理古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煌煌如《资治通鉴》者尤是。因学力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新世界出版社

2008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

——朱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资治通鉴(7-9共3册文白对照全译)(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司马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5989
开本 16开
页数 104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0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3
丛书名
印张 66.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65
194
6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