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资治通鉴(14-16共3册文白对照全译)(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为巧办法。

全书文言加上译文凡八百万言,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按朝代分为七辑,陆续推出。本卷为第5辑隋唐上,共3册。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迄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讲述隋至盛唐,凡168年之史事。

目录

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 隋文帝开皇九年~十一年(589~591)

卷第一百七十八 隋纪二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十九年(592~599)

卷第一百七十九 隋纪三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仁寿三年(600~603)

卷第一百八十 隋纪四 隋文帝仁寿四年~隋炀帝大业三年(604~607)

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纪五 隋炀帝大业四年一八年(608~612)

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纪六 隋炀帝大业九年~十一年(613~61

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隋恭帝义宁元年(616~617)

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纪八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纪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纪二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纪三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

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纪四 唐高祖武德二年~四年(619~621)

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纪五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卷第一百九十 唐纪六 唐高祖武德五年~七年(622~624)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纪七 唐高祖武德七年~九年(624~626)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纪八 唐高祖武德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年(626~628)

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 唐太宗贞观二年~五年(628~631)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 唐太宗贞观六年~十一年(632~637)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十四年(637~640)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十七年(641~643)

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九年(643~645)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二十二年(645~648)

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唐高宗永徽六年(648~655)

卷第二百 唐纪十六 唐高宗永徽六年~龙朔二年(655~662)

卷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 唐高宗龙朔二年~咸亨元年(662~670)

卷第二百○二 唐纪十八 唐高宗成亨二年~开耀元年(671~681)

卷第二百○三 唐纪十九 唐高宗永淳元年~唐则天皇后垂拱二年(682~686)

卷第二百○四 唐纪二十 唐则天皇后垂拱三年一天授二年(687~691)

卷第二百○五 唐纪二十一 唐则天皇后长寿元年~通天元年(692~696)

卷第二百○六 唐纪二十二 唐则天皇后神功元年~久视元年(697~700)

卷第二百○七 唐纪二十三 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唐中宗神龙元年(700~705)

卷第二百○八 唐纪二十四 唐中宗神龙元年~景龙元年(705~707)

卷第二百○九 唐纪二十五 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睿宗景云元年(708~710)

卷第二百一十 唐纪二十六 唐睿宗景云元年~唐玄宗开元元年(710~713)

卷第二百一十一 唐纪二十七 唐玄宗开元二年~五年(714~717)

卷第二百一十二 唐纪二十八 唐玄宗开元六年~十三年(718~725)

卷第二百一十三 唐纪二十九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二十一年(726~733)

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纪三十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十九年(734~741)

卷第二百一十五 唐纪三十一 唐玄宗天宝元年~六载(742~747)

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纪三十二 唐玄宗天宝六载~十二载(747~753)

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唐肃宗至德元载(754~756)

试读章节

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

起屠维作噩(589)

尽重光大渊献(591)共3年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

开皇九年(己酉,589)

1.春,正月,乙丑朔日(初一),陈朝君主在朝廷会见群臣,大雾四处迷塞,吸入人的鼻里,全是辛酸的味道,陈朝君主昏沉入睡,到了下午才醒过来。

这一天,贺若弼从广陵带兵渡过长江。起先贺若弼卖掉军中的老马,大量购买了陈朝的船藏起来,又买了五六十艘破旧的船放在水流交会的地方。陈朝人看了,误以为中国已没有船只。贺若弼又请沿着江岸防卫的人在每次交接的时候,一定要在广陵集合,于是排列了很多旗帜,军营的帐幕遍布原野,陈朝人以为隋朝的军队大举侵至,紧急发动军队加以防备,后来知道是防卫的人在交接,随即军队又解散了;后来常常如此,陈朝人便不再设防。又派兵沿着江岸时常打猎,人马的声音非常吵杂。所以贺若弼这回渡江,陈朝人全没有警觉。韩擒虎带领五百人从横江在晚上渡过采石,守卫的人全部喝醉,于是攻下了它。这时晋王杨广率领大军屯守在六合镇的桃叶山。

丙寅日(初二),戍卫采石的将领徐子建派人带着表启,快马到都城,报告有敌人入侵;丁卯日(初三),召令公卿入宫商议军事。戊辰日(初四),陈朝君主下诏令说:“敌人凌虐骄纵,侵略京畿的郊区,就像有毒的蜂虿,应该尽快扫除干净。朕要亲自率领六军,扫荡八方,京城内外都必须戒备。”于是任命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都担任都督,司空司马消难、湘州刺史施文庆都担任大监军,并派遣南豫州刺史樊猛率领水军从白下出发,散骑常侍皋文奏带兵镇守南豫州。同时订下优厚的奖赏标准,连僧、尼、道士,都得受命服有关军旅的劳役。

庚午日(初六),贺若弼攻下京口,抓住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的军纪非常严明,一点都不侵犯人民,有军士到民间去买酒喝,贺若弼便马上把他杀了。所俘获的六千多人,贺若弼全予释放,并送粮食慰劳他们,然后遣放回去,又交给他们敕令的文书,命令分路去宣扬晓谕,因此所到的地方都归向他们。

开皇九年(己酉,589)

1.春,正月乙丑朔,陈主朝会群臣,大雾四塞,入人鼻,皆辛酸,陈主昏睡,至晡时乃寤。

是日,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晋王广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

庚午日(初六),贺若弼攻下京口,抓住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的军纪非常严明,一点都不侵犯人民,有军士到民间去买酒喝,贺若弼便马上把他杀了。所俘获的六千多人,贺若弼全予释放,并送粮食慰劳他们,然后遣放回去,又交给他们敕令的文书,命令分路去宣扬晓谕,因此所到的地方都归向他们。

丙寅,采石戍主徐子建驰启告变;丁卯,召公卿入议军旅。戊辰,陈主下诏曰:“犬羊陵纵,侵窃郊畿,蜂虿有毒,宜时扫定。朕当亲御六师,廓清八表,内外并可戒严。”以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并为都督,司空司马消难、湘州刺史施文庆并为大监军,遣南豫州刺史樊猛帅舟师出白下,散骑常侍皋文奏将兵镇南豫州。重立赏格,僧、尼、道士,尽令执役。

庚午,贺若弼攻拔京口,执南徐州刺史黄恪。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所俘获六千馀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P1-2

序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

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

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日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相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

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刘敛、刘恕、范祖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治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资治通鉴》贯通历代之书,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两晋、南北朝学者所篡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续古今的大编年史,为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作。后代史家所作,仅能得其一体,或为专史,或为断代,气具规模,已判然不如。

《资治通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朱熹语)“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钱穆语)

但《通鉴》成书,至今已九百余年,当时司马光等所用书面语言,于现下盛行的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过多个全译本,遍览这些译本,大致存有如下遗憾:

一为译文以现代人眼光为务,务求译文之通俗和逻辑之“通畅”。如此则尽失原文风味,读之有嚼蜡之感。

二是译余再做指点评说,信手所指,皆关黑白。或指斥为酱缸,或指斥为糟粕。此种译文至少对如下四种情形缺少体察:不知现代人读千百年前的著作,世事两不俱,俯仰逸兴,不独以“才子学人”所具,此其一也;古代史事,自有其来由,古人一言一行,均受时代所限,此其二也;再则《通鉴》编纂者均守春秋笔法之要,寄意于事,述而不作,此法已相传数千年,如今一脚扫开,专务指点,作而不述,与作者之意大为相左,文却同列,令人难以适从,此其三也。司马光深通文、史,尽有实干家之经历、政治家之眼光,著史之遇合更是非凡,后人信手便下,一时便成之文字,难以与之相称,此其四也。

本书所选译文由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于20世纪80年代初,集合台湾诸大学二十七位著名教授、学者,历时三年,将这部大著译出。意在“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台静农语)是这部巨著在中文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

本书译文以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为原则,紧扣原著,逐字逐译,“信”“达”“雅”兼顾,而尤以“信”为第一要务。在保证行文通畅的同时,力求保留原文之质朴简练。不擅作发挥,不平添枝叶,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方式,以拙御巧,不失为大家之举。

有如下事项,尚需向读者一一说明:

一、为方便读者阅读收藏,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如此,既能解决现代大多数读者因原著文字古朴所带来的阅读困难,又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原典。

二、全书原文三百余万言,白话译文五百余万言,共八百余万言。

三、由于全书规模巨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四、为方便读者计,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涉及的朝代世系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供阅读时查对。

五、原文间或有司马光等人评论,排版时前后各空两字距,并在前后各加“◆”以示区分。

六、本书原文及标点参照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本书白话文标点,参照台湾白话译文版本。因现代语言表述与原文言结构有别,致白话译文句式与文言句式多有不同,故两者标点略有出入,请读者明察。

七、本书白话译文段落,与文言原文段落一一对应,完全一致。

八、本书译文所涉及的具体原则,可参看黄锦铉先生《资治通鉴译序》,对此有详细说明。译文中圆括号内内容为译者所加注释。

九、关于本书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如下:人名和大部分地名以原文为准,尽量保留其姓名在古籍中的原貌,编辑处理时以中华书局版为依据。个别常见地名则参酌当今地名演变,在文言中一仍旧名,白话译文则译成当今通用的规范名,不强求文白形式的统一。如地名钱唐,在文言中保留原貌,白话译文则为钱塘。

十、整理古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煌煌如《资治通鉴》者尤是。因学力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新世界出版社

2008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资治通鉴(14-16共3册文白对照全译)(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司马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02999
开本 16开
页数 116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0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5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3
丛书名
印张 74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64
195
7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