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互联网的新时代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凝聚着中国网络媒体从业者智慧的著作,它向人们描述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全新景观,展示了数字化技术蕴藏的改变人类信息传播形态的能量,也把媒体融合这样一个大趋势揭示得越发清晰。

本书全面、细致、通俗地介绍了Web2.0新时代瓦联网技术、IT技术、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是互联网新时代的指南。

本书对于所有致力于创新思考、把握未来的个人和组织都具有不可不读的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的内容集中在近些年网络界的“新宠”,也就是互联网的新事物上。从博客、播客、维客到即时通讯,从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到下一代互联网和3G时代,这里没有艰深的理论与晦涩的名词,更多的是在讲故事,提问题,介绍作者对斫事物的认识与思考。

本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轮廊。无论是新媒体本身,还是新媒体改变的这个世界,都需要这样一本著作来拨开迷雾。

目录

第一章 Web2.0:网民作主的舞台/1

第一节 以人为核心的网络/2

第二节 Web2.0的代表服务方式/6

§1 博客(Blog):以文写心/6

TIPS:国内知名博客站点荟萃/16

§2 播客(f'odcast):言为心声/17

TIPS:国内知名播客站点荟萃/22

§3 社会性网络(SNS):人际的摇篮/23

TIPS:国内知名sNS站点荟萃/25

§4 维客(WiKi):公众编纂的百科全书/26

TIPS:国内知名维客站点荟萃/30

§5 分类信息:只给你需要/30

TIPS:分类信息知名站点荟萃/34

§6 网络社区:无处不在的交流/34

TIPS:国内知名社区站点荟萃/40

第二章 IPTV:从“陌生人”到“当红小生”/41

第一节 IPTV,不仅是TV/42

§1 从“维纳斯”到IPTV/42

§2 IPTV,IP+TV?/44

TIPS:IPTV的兄弟姐妹/46

第二节 IPTV,成长的烦恼/48

§1 IPTV初长成/48

§2 既生瑜,何生亮——IPTV与数字电视不得不说的故事/53

§3 政策门,合作与利益/57

§4 专利门,IPTV绕不过的编码选择/60

第三节 IPTV的春天还会远吗/67

第三章流媒体:绚丽的视听花园/73

第一节 流媒体,流动的多媒体/74

TIPS:几种主流流媒体系统/79

第二节 流媒体的全线渗透/81

§1 为网络而生的流媒体/82

TIPS:常见的视频流媒体点播网站(2006中国宽频网站Top10)/84

§2 当流媒体走上快车道/84

§3 流媒体in手机/86

§4 按图索流——流媒体的检索/88

TIPS:主要中文视频搜索引擎网址/93

第三节 流媒体,成长路上滞留危机/94

§1 流媒体,为米担忧/94

§2 YouTube模式,美国钥匙与中国锁/98

§3 P2P,让我欢喜让我忧/101

TIPS:几款流行P2P网络电视/104

第四节 流媒体,敢问流向何方/105

§1 冬之章——破冰等待时/106

TIPS:流媒体内容的差异化/106

§2 春之章——未来属于流媒体/107

第四章 移动多媒体:互联网向终端延伸/109

第一节 当广播恋上数字/111

§1 第二次革命,DAB挑战FM/111

TIPS:数字接收机就是DAB接收机吗?/114

§2 有声更有色,从DAB到DMB/115

TIPS:DMB的兄弟们/119

§3 放在口袋的电视机/120

第二节 敢将旧桃换新符——移动多媒体的发展以及困惑/124

§1 移动多媒体,开启3G新视界/124

§2 三军已动,粮草未行——手机电视标准风云/127

第三节 前景:束缚0R解放/134

第五章 VOIP:长在夹缝中的灰色精灵/139

第一节 和VoIP对面相识/140

第二节 与VoIP近距离接触/144

§1 VoIP的传输过程/144

§2 主宰VoIP的三大协议/147

§3 五大技术决定VoIP前途/149

第三节 不同政策下的电话精灵/152

第六章 搜索:无处藏匿的精彩/173

第一节 综合搜索——我自岿然不动/174

§1 搜索——让我轻轻地把你找出来/175

TIPS1:全球十大搜索引擎/179

TIPS2:常用部分著名综合搜索引擎/180

§2 搜索市场,圈地运动/181

第二节 垂直搜索——我专故我在/190

§1 垂直搜索——专一所以深刻/190

TIPS:目前国内此较出名的垂直搜索引擎/193

§2 小船能否抗得大风浪/194

第三节 移动搜索——小鬼要当家/197

§1 移动搜索——随身携带的搜索引擎/197

§2 移动搜索,人小鬼大/199

第四节 音视频搜索——小荷才露尖尖角/203

§1 峥嵘初露,群雄再演战国/203

§2 大厦将倾,Google欲挽狂澜/213

TIPS:常用音视频搜索引擎/215

第五节 辉煌之路——未来搜索发展简述/216

第七章 下一代互联网:改变生活的圣火/221

第一节 圣火初现/222

第二节 火源寻踪/224

§1 同胞兄弟:IPv4与IPv6/226

§2 IPv6的技术特点/229

第三节 圣火燃烧/236

§1 NGI:互联网的华丽转身/237

§2 Internet2:校园网脱胎换骨/243

§3 NGN:新一代网络/244

第八章 国际在线:做最in的流媒体/251

第一节 INet Radio成长记/252

§1 诞生:源自网络的精彩生活/252

§2 一岁:与播客平台相伴/254

§3 二岁:视频新变化/257

第二节 INet Radio受众分析/259

第三节 国际在线音视频思考/267

§1 理解“异”,做好“异”/267

§2 INet Radio盈利模式/270

§3 流媒体发展趋势/271

后记/273

试读章节

3.博客网裁员昭示业内冷况

和博客用户火爆增长的状况相比,目前博客站点的生存状况并不佳。博客具有用户体验价值、知识传播价值、网络营销价值等商业价值,却在发展中举步维艰,这看起来很矛盾,却是业界普遍存在的事实。

2005年圣诞前,博客网举起裁员大棒,将130多名职工赶入料峭寒风,直接把种困境推到了明处。

博客网的裁员,暴露了博客站点至少存在两大问题:

☆大干快上不善管理

2005年8月,博客网获得了千万级美元的投资,也是业内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算起来,这应该是博客网获得的第二笔风险投资了。给博客网注入了极大活力,这中间再加上博客数量井喷式的增长,在这种情势下,博客网宣称:要成为中文第一博客网站,并争取成为全球第一博客网站。为了实现该目标,博客网开始招兵买马,人数一度超过400人,这也为几个月后的大裁员埋下了伏笔。

“人太多,很多人慕名前来,博客网几乎到处是总监和主编。”博客网的一名离职人员表示。

贪大、图快、急功近利及后期的管理脱节,肯定是博客网裁员的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全部。因为整个博客界都在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那就是盈利模式模糊问题。

☆盈利模式模糊“钱”景仍需苦觅

目前,国内的博客服务商主要有3大类,第一类是综合博客服务商,以博客网、中国博客网等为代表;第二类是门户类博客服务商,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第三类则是以Donews等为代表的专业类博客服务商。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博客,目前能在博客这块“沃土”上掘到真金白银的却没有一家。有商业价值却缺少盈利模式,一直是困扰博客站点能否正常发展甚至生存的拦路虎。

一般来说,博客网站盈利主要依靠短信、广告、无线以及博客空间托管、提供增值服务等。专业BSP商比较看好广告模式。在专业BSP商中,广告收入占了博客收入的大半,而非专业BSP商,如网易社区等,比较看好增值盈利模式。研究这两种模式在博客站点中的现状,能让我们管中窥豹,较全面地了解博客站点目前的盈利状态。

目前,广告模式在博客站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广告发布资质问题

《广告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凡从事广告经营的,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制作设备,并依法办理公司或者广告经营登记,方可从事广告活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的广告业务,应当由其专门从事广告业务的机构办理,并依法办理兼营广告的登记。也就是说,博客作者本身不具备发布广告的资格,博客网站也只有办理广告经营登记之后才能发布广告。这就要求博客作者、广告主、网站之间要达成协议,协调解决这一问题,任何一方的牵制,都有可能让广告收益成为泡影。

☆收益分配问题

前一段时间,博客广告费该归徐静蕾还是新浪网站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博客作者和网站都付出了劳动与成本,都应该获得相应的回报。如何找到一个尽量合理的分配方案,是博客站点亟待解决的另一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2006年8月23日,博客网发布了“博客金行”系统,意在推出一种博客、广告主、博客服务提供商共同盈利的新模式。博客金行系统允许广告商选择性地将广告投放在个别博客上,而这些博客的主人将和博客服务提供商对广告费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成。

“初步分成比例是2:8,我们拿2,博客主人拿8。”博客网CTO卢亮透露。受此利益的吸引,博客网的日平均注册用户量比以前增加了20%以上。注册博客金行系统的用户已达到了10万人。显然,博客网推出的方案,对吸引用户、壮大自己的博客群体很有好处,但这种模式是否能解决博客广告现存的其他问题,仍是一个未知数。

☆监管I司题

博客是带有私密性的活动场所,如何对这里的广告内容、广告所推介的产品或活动进行合法性审查,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加强广告发布者的自律性,保证博客广告的健康发展,是博客界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广告普及率不高

受制于网络等媒介载体普及率的限制,博客广告目前很难达到传统媒体那么高的普及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在中国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9.4%。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目前还较低,引不起广告商的太大兴趣。而且博客网站统计的博客数字,得不到广告商的信任。广告商认为,博客站点宣布的博客数量和日平均点击量较实际有很大水分。

在2006年9月举行的“2006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一篇名为《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调研资料表明:在近3400万的博客空间总量中,有超过70%的博客空间,也就是相当于2300万个博客空间,平均一个月更新不到一次,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休眠空间”。同时,在博客作者中,非活跃用户(一个月撰写博客的数量不足一篇者,又称睡眠博客)的比例也高达60%以上,按1700万这个博客数量来计算,活跃用户大约有600万~700万,如果再考虑到一个博客同时注册多个博客空间的情况,这个数字还要低。即使有1000万活跃用户,也不会引起广告商多大垂青,因为和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相比,互联网特有的不确定性,是令他们却步的主要原因。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增强广告商对博客广告的认知程度、增加他们的信任感、说服他们进行品牌广告的投放、并为广告主赢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外,互联网的发展规模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民数量的日益增加,广告普及率低的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而解决时日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沟通隋况和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2006年8月,TCL、卓越等多家厂商向博客网投下共3000万元的“赞助”费用,这笔钱将支付给挂出广告的博客主,网站也可从中分成。几大名牌厂商的这一豪举,也许昭示着广告盈利的博客时代将要到来?

非专业BSP之所以会选择和专业BSP商不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因为二者面临的现状不同。对像网易这样的以社区为主的非专业BSP而言,收入问题并不是它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博客的商业价值并不需要通过网络广告的形式来获取,增强用户黏性才是他们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

“我们并不是把博客作为媒体来做,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消费者功能来做,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采用与博客主人分享网络广告收入的形式,来体现博客的商业价值。”网易COO董瑞豹表示,“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的博客更类似腾讯的QQ—ZONE,而不是新浪、搜狐或者博客网这类的博客服务商。”

董瑞豹认为,网易博客的商业模式主要体现在其增值业务上,通过将旗下的IM、相册、邮箱、社区等增值服务集成在一起来实现。“博客开展增值服务的可能性更大,比如虚拟形象,比如空间秀等等,通过这些赚钱的机会要大很多。”

易观国际产品服务群组产品研究部分析师陈海滢则认为,通过开展增值服务盈利,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博客的基础服务太容易复制了,没有差异性的服务与品牌就很难向用户收取费用。与电子邮箱服务相仿,博客向用户收费正在经历突破常规服务的瓶颈。

阻碍还是推动——博客发展中的两个著名现象  在国内Blog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著名的现象我们无法忽视,它们构成了中国博客历史的一部分,不管这两个现象是推动了博客进步,还是对其进行了阻挠。

1.木子美现象

木子美,女,广州某杂志编辑,性专栏作家。她把与男人做爱当作个人爱好,每隔两周,木子美就要换一个或更多个男人上床,然后将床上的细节写在日记里,并于2003年6月19日起,将该日记发表在中国博客网(blog.cn.eom)上,给中文blog网站带来了巨大访问量,“博客”一词成了网络搜索引擎热门关键词。11月11日,因上了新浪专题,木子关的博客网站访问量达到高潮,一个月就达16万。在她的影响下,2004-年1月5日,一个网名为“竹影青瞳”的博客,在天涯社区张贴个人写真照片,导致社区访问量在短短三天内爆增,最终导致服务器因承载不了而瘫痪。2005年5月14日,网名叫“流氓燕”的女子,在天涯社区的“天涯真我”版上发布了自己清晰的半身裸照,5月15日,全身裸照随之而来……

关于木子美现象对博客发展的影响,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木子美是博客发展的推动者,如果说是方兴东和王俊秀把“博客”带到了中国的话,那么木子美则迅速剥去“博客”的神秘面纱,把它推到了众人的面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木子美现象是对博客的误导,她把博客的内容定位在了一个低级庸俗的层面,这部分人认为,如果没有木子美,中国Blog的发展也许会慢,但是内容将更好,更具备Blog精神。

博客网的创始人方兴东表示,木子美现象对博客世界的发展究竟是好是坏,是祸是福,目前还难以定论。

P11-15

序言

我曾不止一次劝说我的同事们,不要轻易地撰写有关互联网的书。理由是:书稿还在出版社编辑的手里,有些内容恐怕就已经过时了。互联网的发展与变化的确太快,快得连业内人士都感到有些跟不上。

然而,也正是这种飞速的发展与变化,激发了我们出书的欲望。面对互联网领域层出不穷的新鲜事,我们渴望与更多的人来共同探讨互联网发生的新变化。于是,这本《互联网的新时代》诞生了。

参与本书策划、组稿、编写的人,应该说都是互联网界的“圈内人”,或者说是业内人士。书的内容集中在近些年网络界的“新宠”,也就是互联网的新事物上。从博客、播客、维客到即时通讯,从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到下一代互联网和3G时代,这里没有艰深的理论与晦涩的名词,更多的是在讲故事,提问题,介绍作者对斫事物的认识与思考。

互联网是高科技的产物,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改变了世幂,它使世界变得更小,没有了国界;而人类又在改变互联网,与十多年前相比。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但是不同的发展阶段,却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就是技术始终扮演着发展先导的角色。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又一轮技术先于内容带头领跑的现实。

互联网带给人类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人们对传播理念的重新认识。Web2.0带合我们的,不仅是新技术手段的成功,更是信息传播理念的革命。信息传播向信息强务的转变,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小众传播、点对点传播的多元传播格局的转变,都在启发着人们对固有传播理念的再认识。与此同时,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的结合,使得手机成为更为抢手和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信息终端。博客这一近年来在互联网上“火”起来的网络文化现象,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信息的发布已经不再是媒体的专利。

2007年新年伊始,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就再出“惊人之语”:5年以后,互联网就将颠覆电视。看看网上,这句话被不断地放大、突出,炒来炒去,而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却不像网络那么起劲。互联网是否会“吃掉”传统媒体是个从互联网诞生初期就被人们不断提出的老话题了。我们不必去费神猜测盖茨的原话到底含义如何,也无需在此论证互联网是否会取代电视。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互联网在未来几年里会有新的、跨越式的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广播、报纸,也将面临新的生存挑战。

传统媒体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关注从来就没有懈怠过。不仅如此,传统媒体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利用新媒体发展自身的途径。在本书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展新媒体的案例十分具有代表性。这个有着65年历史,以对外传播为主要使命的国家电台,正是由于不失时机地发展新媒体而充满了活力和勃勃生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当今的“掌门人”王庚年台长,不仅是新媒体事业的“鼓吹者”,更是实践者。他常表述这样一个理念:关注新媒体,就是关注未来;拥有新媒体,就是拥有未来。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

国际在线网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新媒体事业发展中的第一个重要尝试,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拥有48种语言节目的多语种、多媒体的网络平台。国际在线的发展,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进一步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积累了经验。可以说,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作为书中的案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互联网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年来,人们看到了无数的与网络有关的名词:网络技术、网络经济、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网络文明,甚至网络语言。在编撰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和编辑们曾试图用完完全全的中文表达来替代相关的网络词汇,但最终还是放弃了。面对RSS、Web、3G、IPTV这样的词汇时,大家深感束手无策,似乎最准确的表达就是这些词汇本身,译成中文反倒成了多余。  互联网不仅沟通了世界,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人们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可能面对的麻烦和风险。2006年底台湾地震造成海底光纤受损,使中国大陆与海外的互联网联系陷入中断。互联网又一次暴露出它脆弱的一面。

凡事都有两面,互联网也不例外。人类在享受高科技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应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发展互联网,发展新媒体,既需要积极的姿态,也需要扎实的工作。面对不断涌现出的高科技成果和新生事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利用,趋利避害。然而,要做到这一切,取决于对互联网新事物的正确认识、准确了解和客观判断。这正是本书出版的目的所在。

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互联网近年来的新发展,出现的新事物,只是列举了有典型意义的,并不追求全面。其中的一些思考和所表达的观点,包括对3G时代的推测、对IPTV的评价也只是作者的个人思考和个人观点。但我们希望这些思考与观点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互联网仍在影响着世界,人类也在改变着互联网。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推出的年度封面人物是全世界的每一个互联网使用者。同样是这一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1.37亿,约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一年,博客在中国特别“火”,名人博客更“火”。这一年,中文版的《世界是平的》一书成了人们争相阅读的畅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描述的“全球化3.0”的时代,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世界变平的十大动力,其中就包括个人电脑和网络。也是在这一年,中文版的另一本畅销书《长尾理论》又在中国“热销”,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更是集中向人们介绍了互联网的“长尾”如何成为商业变革的驱动力。2006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人们都格外地关注互联网的故事,以及互联网的新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新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2007年和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还会给人类更多的惊喜。

马为公

2007年2月

后记

本书的编写过程是一个经过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正如本书主编马为公先生在前言中所说,“书稿还在出版社编辑的手里,有些内容恐怕就已经过时了”。

为了编好本书,为读者展现互联网上的最新变化,国际在线网站成立了专门的编辑组,参与人员都是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业内人士,他们一直活跃在互联网的最前沿。

《互联网的新时代》的编撰历时一年多时间。在本书终于要与读者见面的时候,我们要衷心感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互联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闵大洪先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邓断忻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彭兰女士,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精心指点和大力支持。在本书策划阶段,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本书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兼国际在线总编辑马为公负责审定,国际在线副总编辑范建平、节目总监张弘、研究室主任谢宏钰共同策划。一至七章由张春雨、俞锋、盖述功三位作者合著,第八章由范建平编写。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同时得到了国际在线众多同事的帮助,一并表示谢意。他们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文字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是:张霁苍、张猛、刘山山、罗种种、董雪枫、宋霖、张南、王静怡、张静、吴晓虹、李竣岭、王岩、陈雷、杨冬霞、李默、李丰、李瑛。

最后,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何清女士对本书的贡献。

本书所引用的参考资料都尽可能标明了出处。如有未及之处,请与我们联系:Labs@cri.cn。

本书编辑组

2007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凝聚着中国网络媒体从业者智慧的著作,它向人们描述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全新景观,展示了数字化技术蕴藏的改变人类信息传播形态的能量,也把媒体融合这样一个大趋势揭示得越发清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高钢

新媒体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大家都还在搜寻、探索的时候,本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轮廊。无论是新媒体本身,还是新媒体改变的这个世界,都需要这样一本著作来拨开迷雾。

——新浪执行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 陈彤

这部著作全面、细致、通俗地介绍了Web2.0新时代瓦联网技术、IT技术、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是互联网新时代的指南。

——网友 麦田

《互联网的新时代》一书对于所有致力于创新思考、把握未来的个人和组织都具有不可不读的价值。

——网友 顺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互联网的新时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为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27798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P393.4-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