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物宝藏/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及军事科学等近百种学科门类古往今来的基本知识,是一套可移动的阅读型百科全书。

《文物宝藏》讲述了中国考古学的有关知识,可供读者朋友们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涵盖美术、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医学、建筑等10余个学科,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文物宝藏》讲述了中国考古学的有关知识。

目录

一 概述

二 遗址类宝藏

1.周口店遗址

2.河姆渡遗址

3.牛河梁遗址

4.殷墟

5.三星堆遗址

6.琉璃河燕都遗址

7.青铜器之乡——周原遗址

8.震惊僧俗两界的法门寺地宫

9.何家村窖藏

三 墓葬类宝藏

1.地下音乐宫殿——曾侯乙墓

2.中山王墓

3.新干大洋洲商墓

4.中国历史上体形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

5.马王堆汉墓

6.满城汉墓

7.南越王墓

8.富有的辽贵族——陈国公主之墓

9.明十三陵

四 石窟类宝藏

1.中西文明交汇的结晶——敦煌石窟

2.北魏佛教圣地——云冈石窟

3.洞窟最多的石窟——龙门石窟

4.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克孜尔千佛洞

5.回鹘佛教艺术的代表——柏孜克里克石窟

6.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大足石刻

五 其他类型宝藏

1.敦煌汉简

2.居延汉简

3.悬泉汉简

4.长沙走马楼简牍

5.西安碑林

试读章节

殷墟甲骨

甲骨,即龟甲和兽骨。在商代,王室经常用甲骨来占卜吉凶,借以指导行动。占卜前,甲骨需要经过加工整治,或凿或钻。占卜时,用火炷在凿、钻处烧炙,然后通过甲骨背面出现的“卜”字形裂纹(卜兆)的状况判断吉凶。占卜完毕后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甲骨上面,这就是甲骨卜辞,所刻的文字即甲骨文。殷墟甲骨中,大量的是不刻文字的无字甲骨。

商王朝灭亡后,殷都逐渐沦为废墟,甲骨湮埋于地下,无人知晓。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引起了金石学家王懿荣的注意,他认定“龙骨”上的图案应是殷商时期的一种文字。后经金石学家罗振玉的查访考证,查明这种有字甲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由此,殷墟甲骨始为世人所知。100多年来,殷墟所出甲骨约15万片,其中约11.5万片为农民私挖出土,近3.5万片为考古发掘所得。甲骨出土后,一部分为中国的博物馆、大学和研究机构收藏,也有一部分流散至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士、瑞典等国家。殷墟甲骨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受到中外学术界极大的关注,以致在世界范围形成新的学科一一甲骨学。

殷墟甲骨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①甲骨上的文字资料弥补了先秦典籍中有关商史记载的不足,学者们运用这部分资料,结合考古和民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较好地阐明了商代社会的面貌。②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它在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③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天文、历法、气象、农学、医学的记录,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④甲骨的发现与研究,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为了寻找甲骨文,导致了1928年的殷墟发掘,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甲骨研究对商代考古尤其重要,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主要依据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来确定,不少商代后期遗迹遗物的性质和年代,都必须依靠甲骨文研究成果来推断等。

殷墟王陵

王陵所在区域位于洹水北岸的武官村北,隔河与殷墟宫庙区相望,面积达11万余平方米。殷墟王陵中共发现有大墓13座,祭祀坑1400余座。商代实行隆丧、厚葬。从殷墟王陵区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大墓普遍有墓道、腰坑、殉人及牺牲,随葬品众多。墓道少则1条,最多的有4条。墓的规模相差极大,最小的连墓道仅长14米左右,最大的连南北墓道长达120余米。墓室的平面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和亚字形三类。墓室内有雕花木板筑成的椁室。墓底有腰坑,最多的9个。墓室填土中、二层台上和腰坑内,有殉人和牺牲。有的大墓中殉人数量众多,如武官大墓的东西两侧二层台上有殉人41个,腰坑和南、北墓道内也有殉人(还有马),墓室填土中有举行落葬仪式时所杀人牲的头骨29个,分3层埋葬。

殷墟出土了大批商代文物,包括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器、石器、陶器等。其中,大部分器物出土于墓葬,少量出于祭祀坑,包括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牛鼎、鹿鼎、戍嗣子鼎、妇好三联瓶、妇好鹗尊、妇好偶方彝、司母辛四足觥等青铜器,虎纹大石磬,以及玉器、象牙器、白陶等。

令人遗憾的是,王陵区的大墓曾多次被盗掘,墓室遭到破坏,墓中残留物极少。仅1400号大墓残留随葬品较多,出土大铜鼎2件(牛鼎、鹿鼎)、铜盔100余个、铜戈370把、铜矛头360个,以及皮甲、盾、车饰、石磬和玉器等。被盗之后的墓葬尚出土如此众多的青铜器,当初的厚葬之风可见一斑。

P16-19

序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威工具书。全书的编纂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有三万多名各学科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参与其中。1993年按学科分卷出版完成了第一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2009年按条目汉语拼音顺序出版第二版,是中国第一部在编排方式上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百科全书是一种用于查检知识和事实资料的工具书,但作为汲取知识的途径,百科全书的阅读功能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功能,尤其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系列丛书的方式推出了面向大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覆盖人类社会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知识海洋。有人曾说过:“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而知识重在积累,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的出版,让百科全书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实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功能。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2013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物宝藏/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96184
开本 16开
页数 1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2015215724
中图分类号 K87-49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7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