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身体是如何泄露我们的秘密的 微反应:为什么身体语言无法骗人 身体比语言更诚实 姿势和动作:识别真相的关键因素 身体微反应的年龄,和我们一样 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反应 准确解读身体背后的真实意图 年龄和性别怎样左右身体语言的表达 第二章 骗我,你的眼睛都告诉我了 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你有什么秘密?看着我的眼睛 青眼还是白眼,你需要看眨眼 为什么兴奋时瞳孔会放大 仰慕的眼光总是抬眼向上 你为什么不敢直视我的眼睛 眼神接触越久,沟通越有效 为何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总是目光坚定的 第三章 我想控制好脑袋中的另一个自己 读懂头部动作的潜台词 连连点头的人,可能在表示拒绝 摇头可能是对自己的否定 想施展魅力,请微微歪头 习惯低头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中受挫 下巴以上,是无法逾越的尊严 第四章 高颜值的表情不一定可靠 嘴巴不仅要听,还要看 对方不断摸鼻子,你可能被嫌弃了 笑得不好看,也要笑 每个笑容背后,都有一种情绪在作怪 教你分辨出虚伪的“笑面人” 你以为我高兴才笑吗 眉毛起伏中藏着情绪的真相 挑眉的人可能对你大有好感 第五章 人人在听,却听不到真正的声音 利用声音提高自己的辨识度 若想受欢迎,请让语速与他人保持同步 为什么人在紧张时说话会越来越快 电话沟通,注意提高声音的感染力 吐字如何达到清晰准确 鹦鹉学舌——用声音建立一致性 说话声音高的人是狂热分子吗 别让口头语成为别人贴标签的理由 你常说的话中藏着你的人生 第六章 怎样通过手势,明白别人在想什么 小手势中的大数据 明知无法挽回,我为什么还是要捂嘴 没有“指责”,没有伤害 为什么自我抚摸如此治愈 喜欢拍头?你可能爱吃后悔药 除了年轮,手心里还藏什么 紧握双手,你的内心可能正承受挫败 十指交叉的人最希望成为狠角色 用手托腮的女人更可能赢得异性关注 拥有尖塔式手势的人,你要小心 第七章 手臂动作都在暗示什么 抱起双臂时,我想成为自己的中心 比双臂交叉更隐蔽的戒备姿势 强有力的双臂交叉暗示着什么 双手叉腰,震慑潜在敌手的惯用动作 双手背在身后的人,可能是在壮胆 手在臀部附近,你可能刚刚做好准备 拥抱内心不安定的自己 头枕双手时,我觉得自己无所不知 第八章 你被下半身出卖了吗 双腿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内心素描 相扣的脚踝后,都有一个战栗的灵魂 不要勉强4字腿坐姿的人做决定 为什么有人坐着也显得拘谨 想知道真实兴趣,关注脚尖朝向 大步流星的人通常更敢闯 跨坐椅子会无形中给人压力 什么坐姿让女人看起来更优雅 从女性的腿部姿势洞察内心 男人为什么更喜欢叉开双腿 第九章 细微之处,其实是你的内心选择 习惯动作让性格轮廓立现 下意识之中,我们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看一个人有没有心事,看桌面就知道了 你是电梯里的隐形人吗 想和人更亲密,微调你的身体动作 如何看透谈判对象的底牌 你吃饭的样子,藏着连你都不认识的自己 你的阅读属于哪一种层次 透过笔迹揣摩人心 睡姿能显示最无防备的自我 第十章 你装扮自己的方式,就是个性所在 你的穿着,是否和你内在的灵魂相配 穿着得体,更难被人拒绝 保持生活的仪式感有什么意义 从居家穿着获知内心的防备程度 因人而异的戒指嗜好 选择帽子,如同选择一种面具 男人领带中隐藏的性格元素 提包是拿在手中的心情 鞋子是我们性格的外化 戴上眼镜,我可以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涂抹口红对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十一章 不同的身体,不同的微反应 身体微反应,男女大不同 当男人的管状视野与女人的发散视野重叠 他可能真的不懂你话里的意思 为什么看似被动的女人总掌握着关系的主导权 这些小动作是女人戒备心的体现 怎样的眼神才算得上撩人 约会表现看女性对你感情有多深 走在右侧的人,更容易掌控主动权 当他嘴上说爱你时,让他陪你逛街 爱有多深,不妨用等待来考量 第十二章 谎言:破坏我们感受真实的力量 为什么心里想法和外在表现会不一致 谎言的量级划分 为什么女人更喜欢说谎 让谎言成真的假笑 7个手势让你在交谈中揪出骗子 说谎的人,眼睛到底往哪儿看 谎言为什么看起来那么靠谱 听到这样的开场白,你就要当心了 攻破心理防线,软化比质问有效 逻辑化提问让说谎者自乱阵脚
精彩页 身体比语言更诚实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陷阱,尤其是在那些虚伪的人身边,更是为数众多。当人们说出的话和身体动作发生冲突时,该相信哪一个呢?答案自然是后者。因为人们说出的话常常言不由衷,但是身体微反应不会撒谎。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身体微反应同有声语言存在着不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其一即“口是心非”,由于撒谎而使用的一些动作(如小孩用手捂嘴;青少年用手触摸嘴唇;成年人用手摸鼻头)与有声语言的结合显得别扭、不协调,反映出此人的心虚和不自在;另一种情况就是突然置身于某种陌生的环境中时,或是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表现出来的很多不自在的动作。比如,某个人去面试时,看见面试官后满脸通红,浑身直冒冷汗,紧紧咬住嘴唇,不断地用手挠脑袋或是不停地用手拽自己的衣角。面试官看见此人的这些身体微反应后,心中已对他有了一个大概印象:此人缺少工作经验,性格较为内向,然后他会迅速决定此人是否适合招聘岗位的要求。 有些时候,经过理性加工的有声语言则不会表露一个人的真实意图,有时还会出现“口是心非”的现象。比如,当一个人说他很喜欢你时,很有可能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向你撒谎;当一个人说他很欣赏你,可能他内心却对你嫉妒万分;当一个人说她对你恨之入骨,可能她心里却对你爱得死去活来。一般来说,身体微反应则不会出现“口是心非”的现象,也不会撒谎,它比经过理性加工的有声语言更能表现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欲望。身体首先会对我们的感觉和情绪做出反应和判断,然后才会做出具体的姿势。需要注意的是,身体做出具体姿势的意识,往往还跟具体的文化语境有一定的关联。 总体上来说,身体微反应符合人们的内心活动。有声语言同身体微反应的矛盾主要产生于逻辑——数字化秩序之间的对立,或是经过定型化训练与内心活动之间的对立。如果我们不能在对立之间做出抉择,就会在身体微反应上出现矛盾状态。比如,当一个人问别人是否需要他准备啤酒时,却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可能很少有人会相信他真的愿意去准备啤酒。因为他如果真的愿意的话,至少有一定的行动,如从椅子上站起来。再如,当一个人想逃避别人审视的目光,或是掩饰自己的尴尬状态时,他往往会避开对方的目光。然而逃避倾向的加剧,以及害怕暴露自己的逃避意图,其逃避动作又会受到一定的遏制。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能控制身体某些部位的动作,但不能同时控制身体所有部位的动作。因而一旦内心真实想法和有声语言发生矛盾,我们的身体微反应就会通过自己无法控制的一些部位展现出内心和有声语言发生的种种矛盾。 P3-4 导语 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要想真正了解说话者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仅凭有声语言是不够的,必须把有声语言同身体语言相结合。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通过身体细微反应所进行的信息沟通占了半数以上。也就是说,动作、表情、声音隐藏着自己和他人的真实意图。张伊宁著的 《微反应心理学》全面解读微反应心理学的应用知识,让你在职场、商场、情场无往不利。 序言 如果你是美剧《别对我说谎》的狂热粉丝,那你 一定幻想有一天可以像卡尔·莱特曼博士一样,透过 别人的动作表情,识别真正的说谎者,从而在毫无头 绪的情况下圈定真正的罪犯。 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言了解别人的个性和真实意图 ,这并不是虚构文学用来取悦大众的噱头,它拥有深 刻的心理学依据,完全可以实现。 获得这种技能,你需要懂一些微反应心理学。 在心理学上,微反应是人在下意识中产生的动作 、表情或说出的言辞,它们几乎渗透到我们的每个毛 孔中,并且无法被大脑理性完全控制,因而最能真实 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性格以及意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他们之中一些人天性如此,更多的则是在社会上历 练过,纯熟的社交经验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人格面具, 可以在任何时候扮演任何角色,你无法通过外在表现 了解他是真高兴还是曲意逢迎,还有些人因为真实展 现自我而受挫,从此不敢流露真实的内心感受。 其实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 有带上人格面具的时候,这些都使得我们的人际交往 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每个人都活得如履薄冰。 有些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觉知到自己的 真实的情绪和渴望,总是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沉浮不定 。 但也正是这些原因,能够拨开云雾获知真相方显 得尤为可贵。 如果你在生活中有过误判别人的意思,错过异性 的示好,或是在谈判中暴露出自己的脆弱,那么你一 定会在后知后觉中体会到微反应心理学的重要性。 然而心理学专业知识繁杂难懂,如果是非专业人 士,很容易被其中的繁杂枯燥伤透脑筋,本书正是基 于大众的需求而产生。 作为一本微反应心理学的通俗读本,本书先从微 反应的概念入手,进而从表情、动作、声音三个主要 方面出发着重从头部动作、眼神、面部表情、声音、 手势、上下肢动作等方面剖析一些常见动作表情的真 实含义,并且对性别、习惯、谎言识别等关注热点进 行独立解读,让读者能够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易 懂的语言中,更为快速地获得关于微反应心理学的应 用知识,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真 实意图,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内容推荐 识人是一场心理战。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交谈并非唯一方式。真正的高手,能透过你的层层伪装,从你的一举一动中捕捉真相。这本张伊宁著的《微反应心理学》,教你观人、观相、观心。于不露声色之中,看清他人的内心动态,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在谈笑风生间,达成自己的诉求,赢得他人的好感。存瞬息万变之世,随时保持内心的笃定,成为自我人生的主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