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师昌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内容
内容推荐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院长,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刘深、郝红全著的《师昌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记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在抗战初期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活动,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冶金博士学位,是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积极参与争取回国的斗争,1955年回国。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解决了中国最早试制开发的高温合金的质量问题。他作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了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20世纪80年代后,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录
上卷 战乱与漂泊
第一章 生逢乱世
山西老根河北生
五世同堂,四世同居
殷实和睦的家族
童年背书受罚
第二章 风雨学堂
“功基养正”
保定二师
校园练大刀
第三章 国难家仇
生离死别
命悬一线
第四章 流亡学子
联合中学
国立一中师范班
坎坷大学路
求学历险
第五章 秦岭巴山
国立西北工学院
古路坝寒窗
金风读书会
从军总动员
谢师宴风波
第六章 动荡青春
全优成绩单
从实习员到工务员
考取自费留学生
从巴蜀到鞍钢
第七章 辞国远游
被困的日子
暂栖北平
留学圆梦
第八章 出国留学
从锌铅滓中真空提银
3个月零工
换了三个导师
第九章 MIT岁月
护照被没收
莫里斯·科恩教授
300M超高强度钢
等温马氏体相变
第十章 地下抗争
“非法居留”
致信周恩来总理
秘密传递
登上美国报纸
第十一章 坎坷归途
散发公开信
美国教授的友善
告别美国
中卷 豪情与苦痛
第十二章 志在四方
海关重税
丧母之痛
选择沈阳
精英荟萃
第十三章 迟来的爱情
姻缘巧合
喜结连理
第十四章 工业梦想
“东方鲁尔”
夫妻团聚
重返鞍钢
第十五章 铁基高温合金
“三严”作风
重心转移
205组
808合金
第十六章 真空铸造
M539合金与包套工艺
916合金
M17合金
第十七章 寒冷的气流
“反右”袭来
侥幸过关
大炼钢铁
第十八章 困苦年代
饥荒记忆
闷罐货车
喜得贵子
第十九章 矛盾与选择
乌云中的阳光
金属疲劳
理论还是应用?
第二十章 “材料医生”
失效分析
起死回生的“空心”轴承
力挺“50钢”
第二十一章 铸造空心涡轮叶片
“军令状”
代号“AB-1”
攻克型芯
有惊无险
201叶片
第二十二章 “文革”悲风
在劫难逃
“四家村反党黑干将”
刺痛的心
惨遭毒打
身心摧残
轻生的念头
第二十三章 家庭磨难
死里逃生
刚强的妻子
师宁的回忆
下卷 战略英才
第二十四章 花甲出征
春天来了
担当重任
定位学科方向
实验室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与国际化
基础·军用·民用
第二十五章 国情就是研究方向
节镍、节铬高合金钢
Fe-Mn-Al系奥氏体钢
耐热腐蚀合金
低偏析技术
第二十六章 腐蚀与防护研究
筹建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办开放型的研究所
重建腐蚀网站
三斗坪数据
第二十七章 沈阳记忆
金属研究所的历史功勋
“兔子理论”
第二十八章 赴任北京
主动咨询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立项咨询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第二十九章 拓荒自然科学基金
组织编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引导基础研究选题方向
发起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培养
领导编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争取科学基金的更大作为,主动多承担国家任务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工作
争取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项目落户基金委
热心支持数学优先发展,建立数学天元基金
对科学基金期刊创办和发展的深思远虑
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走向世界
第三十章 在中国工程院的历史性作用
坎坷历程
一份历史性的建议书
前期筹备
后期筹建中的重要角色
再创新功
第三十一章 科技使命与责任
自主创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项目评审
学会与期刊
人才与科普
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
聚焦微电子
第三十二章 材料发展战略
材料领域计划单列
中国新材料发展规划
材料发展与对策
第三十三章 材料兴国
纳米技术
镁产业战略
新材料工程化
重视传统材料
第三十四章 航空强国梦
干线飞机
大型锻压装置
大飞机之梦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制造强国之梦
第三十五章 材料立国
力推碳纤维
新材料产业体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瞄准计算材料科学
第三十六章 坦荡人生
率真秉性
虚怀若谷
第三十七章 沧桑回首
老骥伏枥
战略科学家
学者星光
后记之一 致敬与感怀
历史与天赋
缘分与往事
科学院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责任与机缘
告慰大师
分享与感恩
后记之二 永远的先生
附录一
师昌绪同志逝世
报国一生,无怨无悔
附录二
师昌绪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颁奖词
附录三
师昌绪院士大事年表
附录四
师昌绪院士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
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
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
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
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
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
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
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
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
,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
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14年抗日和3年
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
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曰,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
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
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开始。20年
后,1948年3月26曰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
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
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
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
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
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
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
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
。到21世纪初,普通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
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
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
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
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
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
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
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
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
、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多
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
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
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
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
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
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
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
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
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
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
)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
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
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
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
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
那些在工程科学中作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
,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
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
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
建议。
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
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
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
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
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
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
要作用,作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
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
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还需要有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
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
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
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
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
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
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
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
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
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
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
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导语
刘深、郝红全著的《师昌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充分展现了师昌绪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改革精神,求真求实、为真理而不懈奋斗的科学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负责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宽以待人的高贵品格。其中很大篇幅,描述了20世纪50代初,美国政府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了争取回国,师昌绪等人组织留学生两次集体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了不惧迫害、要求回国的意愿,并先后通过印度驻美大使馆等渠道,将信送到周恩来总理手中。1954年5月,在日内瓦会议上,这些信件成了中国政府抗议美国无理扣押中国留学生的重要证据。经过艰苦斗争,师昌绪终于在1955年回到新中国。
后记
后记之二 永远的先生
我和师先生相识是在2011年国庆节后。当时还
是一名研究生的我,接到导师突然安排的任务:“
由于师先生的秘书临时请假,由你暂时替他两三个
月,协助处理先生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听闻师先
生大名,我不假思索,立即答应了。
来北京之前,我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是一
个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的绝佳机会,毕竟,对于我
这个2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来说,长见识是那么的重
要;同时,我还盘算着,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估
计事务不会太多,我可以在这段时间整理自己的实
验数据、思考下一步研究计划。
我到了北京后,濮晟秘书把师先生的工作做了
个简单交接。看到濮秘书日程表上密密麻麻反复涂
改的安排,我才忽然意识到,这项工作并不像我想
象的那么简单。
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每周5个工作日,都是早
上8点钟离开家,下午工作至4点钟回到家,一直坚
守他的“八小时工作制”。隔三岔五坐飞机出趟差
,即便是在北京,也是经常不在办公室,参加各种
学术会议。这样的工作强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奇迹的确发生了,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一年
多的时间里,我随着师先生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
,西至川蜀;还满京城地参加各种会议、讲座。
师先生在住院前10天,还在中国科技馆为近500
名听众作科普报告;就在住院当天上午,这位95岁
的老人还在办公室与中国科学院的同事谈战略咨询
报告的修改细节。师先生自己多次说过,强烈的“
爱国心、强国梦”是他这一生努力奋斗的支撑。我
将永远清楚地记得和师先生一起工作的那段时光,
并将它作为毕生的荣耀。
2011年年初,师先生的自传《在人生道路上》
出版。2012年,师先生开始梳理自己的科研、科技
管理以及战略咨询工作,最终形成了一份7万字的材
料。中国工程院的同志多次找到师先生,提出要组
织力量再出一本《师昌绪传》。由于未物色到更加
合适的人选,师先生提议让我整理写出这本传记。
我顿感压力巨大:师先生一生,时间跨度大,经历
极为丰富。我作为一个刚人社会的小青年,很难站
在一定高度来评述他这一生。况且,我是工科出身
,写出来的东西怕是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尽管
有此考虑,我还是接下这一任务,一边整理、搜集
现有材料推动传记工作,一边物色更为合适的主笔
人。
2014年春节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联系到了
资深媒体人、作家刘深老师。他是中科院金属所的
职工子弟,在大院里长大,还有撰写科学家传记的
经历。刘深老师欣然答应我的邀请,同意为师先生
写传。我立即将情况报告师先生,他很高兴,连说
了好几遍“怎么就没想到他”。然后,我又请示了
中国工程院负责院士传记工作的吴晓东处长,他当
即表示赞同。就这样,我的工作就演变为协助刘深
老师这位主笔人完成传记。我把传记的相关资料和
自己前期所做的工作全交与刘深老师,同时也卸去
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刘深老师迅速进入角色,他很快将资料吃透,
在2014年春节后召开的《师昌绪传》工作推进会上
,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得到了与会大家的
高度认可。在此后的工作中,我真正领略了这位作
家的水平和风格。有时候,大半夜,刘深老师还会
联系我,问某个专业术语的含义,或让我提供文字
材料、照片,或让我协助安排各类人物访谈、实地
考察座谈等等。
2014年11月3日上午,我接到李振江师傅(李师
傅是师先生的司机。师先生住院后,他常驻北京医
院照顾)的电话:“师老今天状态不好,你过来一
下吧。”我心里咯噔一下:师先生住院后一直十分
关注这本传记的进展,眼看传记定稿接近尾声,老
先生可别出什么问题。赶到医院后,我发现情况很
不乐观。11月4日,北京医院组织多轮会诊。在当天
下午4点的病情通报会上,师先生主管大夫向师先生
的家属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的领导通报
了病情:感染性休克并发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有
生命危险。我最不想得到的消息再次降临:病危。
没想到,师先生的病情变化这么快。11月1日在医院
,他还向我点头并握手致意……
当天深夜,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的
同事把师先生病危的消息向上级部门打了报告。为
备万一,我在当晚整理了这辈子最不愿整理的文件
:师先生的生平、讣告以及治丧委员会建议名单等
材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看到师先生病危的报告后
,立即批示:尽全力抢救。11月5日,国务院原总理
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专程来医院探望。在
北京医院的病房里,这两位中央领导对师先生给予
了高度评价并对他的家属进行了慰问。随后,中国
科学院白春礼院长、国家卫计委李斌主任、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杨卫主任、中国科协尚勇书记,以及
宋健副主席、徐匡迪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
等领导,纷纷来医院探望、慰问。然而,师先生的
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大家都揪着心,盼望着能够得
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好消息。
11月10日早上6点多,我接到在北京医院护理师
先生的工作人员的电话:
精彩页
第一章 生逢乱世
山西老根河北生
1918年12月17日,星期二,农历十一月十五,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城南面的大营村。
这个出生时间,与公开资料所显示的说法有出入。《在人生道路上:师昌绪自传》等相关记载中,师昌绪的出生时间都是1920年11月15日。
为此,师昌绪在2013年修改自传时用红笔批改道:“我10岁(虚岁——作者注)才开始上小学,初小4年,高小3年,毕业时已经17岁,而毕业证书上却误写为15岁,一直延至今,也没更正,所以,在我的各种证件上一直是1920年生。”
这个将错就错80多年的小小笔误,也许在师昌绪心中困扰多年。在晚年的病榻上,他终于决定修订这个小错误,并在自传开头写到他出生时间的地方,用红笔重新写明了正确的年、月、日,并标明“马年”。这个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反映了他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
1918年是农历戊午年(马年),也是民国七年。这一年的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什么?
最大的事件恐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但中国国内的南北战争依然硝烟弥漫;世界性的病毒性流感袭击了上海,全球数百万人丧生;北洋政府武装干涉苏俄并撤侨;《纽约时报》开始在全美发行;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普朗克因发现能量量子化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师昌绪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生的。
“顺天府(北京),保定府;府见府,三百五。”意思是说,北京距保定350华里。师昌绪的家乡大营村,地处北京、天津、保定之间,在徐水南20华里、保定北30华里,距北京200多华里。
大营村毗邻如今的107国道,这条路自古就是九省通衢的进京朝贡大路。村的南边有一条漕河,这条河是海河的支流,自西向东流去,两岸的人过河只能靠船摆渡。如今,这条河已经干涸,没有了师昌绪童年时水草丰茂的样子。
大营村有二三百户人家,由于交通便捷,每三天就有一个集市,四邻乡亲都来这里赶集,热热闹闹的,很有商业气息。村西有一片芦苇丛生的池塘,芳草萋萋,典型的乡村田园景象,也是农家孩子们玩耍的天堂。再过去一公里多,是当时著名的交通大动脉——京汉铁路,也就是如今的京广线。所以,师昌绪的故乡在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有利有弊,交通自然便利,兵匪袭扰也是免不了的。
据师昌绪的弟弟师昌纶讲述,师家是在明朝永乐年间移民到徐水县大营村的。因为战乱,当时河北这一带,人少地空。师家的原籍是中原著名的移民归宗认祖符号——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那是很多中原移民的“老根”。
五世同堂,四世同居 到了师昌绪这一辈,师家在当地已经形成一个五世同堂、四世同居的大家庭,有40多口人,在当地远近闻名。师家的名气不是因为人口多和家境富裕,而是因为师昌绪的伯祖父师义方。
师必川,字义方,是前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的三甲进士,中榜之后,被朝廷任命到福建当县令。然而,这位新科进士无意远游做官,以赡养父母为由,向朝廷请辞,于是,留在乡里招生授徒。徒弟们名人辈出,师义方也因此闻名遐迩。
然而,隐居乡野、与世无争的进士师义方似乎有命中注定的劫难。
庚子年(1900年)闹义和团,发源地在山东与河北交界处,然后一路狼烟,北上京津。河北一带也到处设坛练拳,并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众所周知,义和团在刚刚起事的时候,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慈禧太后企图借此赶走洋人,并向洋人宣战。这也许是中国摇摇欲坠的封建江山最后一次自以为是的错觉。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京城守军不堪一击,就连慈禧老佛爷也望风而逃。西逃的这个流亡政权对义和团马上翻脸,义和团由此被朝廷抛弃,成为被剿杀的“叛匪”。
这时,一支德军南下保定追剿“拳匪”,路过大营村。如人无人之境的侵略军认为,义和团的首领必定是当地名人,而师义方又是当地身份最高的知识分子——唯一的一个进士,就认定他是义和团的头领,要求村里将此人交出,否则就血洗全村。
为了救全村乡亲,师义方挺身而出。他与德军据理力争,称自己根本不是义和团首领,并斥责德军是不义之师,违反国际公法。德军恼羞成怒,当场枪杀了师义方,还放火烧了师家的房子。所幸的是,师家人被邻里从大火中救出,但从此家道中落,靠着向亲友借贷,重新盖起房子,因而负债累累。师家有所失亦有所得,由于师义方保住了整个村子,因而得到大营村乡亲们的感恩。
进士师义方死后,这个大家族并没有散伙。他的妻子师张氏成为家族中的最高长辈,备受族人尊敬,师昌绪这辈人称她为“大奶奶”。据家族长辈回忆,师家祖上就是读书人,所以,一直秉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崇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族人之间谦和礼让、相互包容,从来听不到大声争吵。这个大家庭和睦礼让的家风,小农经济年代难能可贵的大胸怀、大格局、大气魄,对师昌绪产生了终身的影响。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师昌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深//郝红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95117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670
CIP核字 2018154644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2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