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中国生活和运动/近代世界对华印象
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在华英国人的生活
第二章 仆人与商人
第三章 狩猎
第四章 骑马
第五章 帆船
第六章 欢乐的聚会
第七章 在北京
第八章 只言片语
第九章 一个故事
第十章 我的观点
精彩页
对大多数国内的英国人来说,我们这些在华英国人的生活,就像一本密封的书。如果他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肯定会对中国产生各种偏见,因为他们对这里生活环境全然无知,压根不知道中国也有高温酷热的天气,而且满脑子都是中国战乱不止的想法。
“到中国去”这个想法总会让人吃惊,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个轻率的决定。人们常常会问一些问题:我们是否用筷子吃东西、那里是否总是热得令人难以忍受,我们是否喜欢中国人。在被问到这些老套的问题时,我总有一种厌恶的感觉,就像碰见一个讨厌的怪物一样。
早期,我们在广州与中国人做生意时,其中有一项特别的生意,就是经营从印度运过来的鸦片。由于中国政府敌视英国商人,反对他们把鸦片卖给中国,所以争端不断,从而导致了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我们得到了香港这个贫瘠的小岛;同时还迫使中国开放了包括广州和上海在内的五个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中,海岸线往里约半英里的土地都是外国人的专属居住地,而且住在那里的大多都是英国人。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20年后英法联合进攻中国,又要求外国公使能常驻北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外国人在中国领地的居住权。
这两次战争之后,中国与列强还签订了一系列其他条约。这些条约只是一些补充条款,不过通过它们中国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一些毗邻口岸的土地使用权也得到了承认。我们在中国的超然地位,正是这些条约积累的结果,它们也保证了我们的在华特权——欧洲人无论有什么不端的行为,只能交由自己国家的领事来处置。
中国现在大约有30多个通商口岸,大部分口岸内都有外国人的居住点或租借地。尽管名义上是从中国政府那里租来的土地,但其中一些港口从来都没有被外国人利用过,也没有外国人在那里搞开发建设。这些通商口岸都是大英帝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那里非常干净,也很有秩序,且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所有的欧洲人都可以在那里安全舒适地生活。
来华的居民中有一位英国领事,他代表英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和其他外国官员交往,并且是本国居民的法官。还会有一个英国医生在各处行医,不过他一般不去几个小的口岸。
通常情况下,这些租借地四周都建有围墙,夜间会锁上大门,以防止当地居民进来。这些地方都修建了良好的排水系统,修筑了宽敞的道路,安装了明亮的路灯;在水边风景宜人的地方设置了公共座位,种植了树木,还建了带花园的漂亮房子。这些地方会有一个教堂和很多俱乐部,俱乐部里会有台球桌和许多从西方引进的奢侈品;这些地方还会有一个管理本地事务的市政委员会;一个由当地警察或印度锡克人组成的警察局,他们在英国人的监管下负责维持街道的秩序。
像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法国,也有类似的定居点,但数量不多,在这里我所说的仅是我们国家的定居点。
港口或码头上经常停泊着一些被废弃的大船,它们通过一排浮舟与海岸相连。这些大船曾经是上等的远洋轮船,但现在已经破旧不堪了。人们把它们拆除后作为浮动仓库来使用,来港的轮船可以靠在边上下客和卸货。在其他一些地方,一些大船停泊在河中央。在这些大船和废弃大船之间有很多码头,运货的船只在它们之间不停地往来,一群吵吵闹闹的苦力则负责装卸货物。
海滩上挤满了本地帆船,它们只悬挂半旗,以表示船中有木柴、大米、煤炭等商品正在出售。
经领事允许,租界或外面的中国居住点里,有两三家由中国人、帕西人或日本人经营的日用品商店和肉铺,这主要是为了给外国人提供食品、面包、肉类和其他日常生活必需品。
因为这里的欧洲人很少,所以大家彼此间都很熟悉。大家几乎都是随身不带现金,买任何东西时只用签一份欠条就可以,上面写有你花费的银网或零钱的数额。比如,在俱乐部里,你叫了两杯雪利酒和一杯竹酒(半杯雪利酒与半杯苦艾酒混合),这时服务员会拿来这些东西和一个已经写好的商品清单,经检查确认无误后你只需签名确认即可,月末你付过款后就可以把它撕掉了,然后就再也看不到它了。
P3-5
导语
中国这个拥有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庞大帝国,是一个文明且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源头比西方历史的黎明还要早很多年。它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已经深深融入这个民族的机体中,并沉淀为其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跟随英商奥利弗G.雷迪著的《在中国生活和运动/近代世界对华印象》一起穿越时空在清朝末期的中国生活和运动。
序言
英国公众之所以不能理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
原因在于缺乏亲身体验,而这种体验只有在这个国
家居住过后才能获得。
在这本小书中,我呈现给读者的是我见闻的梗
概,告诉他们住在中国的欧洲人的生活状况——娱
乐、工作,以及每天感兴趣的一些事情。当代中国
社会犹如一本让人着迷的大书,每天都有很多报纸
、杂志和学术著作在报道它的故事。而我这本小书
,读者可以把它当作中国这本“大书”的一个序言

在这里,我仅浅显地陈述一些事情,并无意深
入探讨远东地区的一些复杂问题。尽管如此,这本
书可能也会引起中国问题专家的关注,在此希望各
位专家能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
中国这个拥有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庞大帝国,是
一个文明且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源头比西方历史的
黎明还要早很多年。它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已经
深深融入这个民族的机体中,并沉淀为其民族性格
的一部分。那里有肥沃的平原、荒芜的沙漠、高耸
的山峦、奔腾的河流、酷暑和严寒、致命的洪水、
残酷的饥荒和令人憎恶的传染病,这一切总会引人
思考,并促使他去追问:“欧洲打算在这里做什么
?”“她是希望征服这里?还是改变这里?抑或是
净化这里?”
在这个国家居住了十二年后,我真正感受到,
这个国家可能被列强用武力征服。事实上,她已经
被征服了,尽管不是通过军事手段。但中国反过来
也将缓慢地征服那些西方入侵者。另外,如果这种
态势得不到抑制,她将会通过廉价劳动力和不懈的
辛劳去征服邻国。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如下这些朋友:T.蔡尔德
夫人、T.T.H.弗古森、A.J.E.阿伦、卡洛斯·卡波
拉尔与已故的H.霍尔先生。
内容推荐
《在中国生活和运动/近代世界对华印象》作者奥利弗G.雷迪曾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本书是主要描写清代末期,在华外国人在中国打猎、运动与游玩等。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看到清代末期在华外国人是如何生活和娱乐,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也同样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图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中国生活和运动/近代世界对华印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奥利弗G.雷迪
译者 译者:马成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508162
开本 16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64
CIP核字 2018264858
中图分类号 K250.6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7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