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音腔论(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沈洽著的《音腔论(精)》是第一部从音乐形态上探讨对汉族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系统比较的理论性宏论。该论著推动了中国音乐学界对中国音乐自身形态特征的认识,包括在音腔这个概念之后所进行的腔音、腔格、摇声等等概念的辨析,成为认知中国音乐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基础,具有高度学科意识、学科基本立场及方法论,并具高度文化自觉。《音腔论》促进了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创作的观念更新,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的当代音乐创作领域,自觉运用音腔的变化,成为作曲家的一种共识,而且对计算机作曲以及电子音乐模块设计、计算机音乐分析等,皆具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音腔论》的基本观念与国际音乐学乃至作曲领域的交流都具有积极的对话意义。 作者简介 沈洽,1940年生,上海市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起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现为该校博士生导师。2011年获日本小泉文夫民族音乐学奖。 主要研究领域色括:人类学的音乐学、描写音乐形态学、音乐民族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汉族传统音乐研究、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电脑辅助音乐学研究、多元·本位音乐教育研究等。 主要论著有《音腔论》、《民族音乐学问题》、《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基诺人关于音乐的概念行为模式及其文化内涵》、《音腔的数学特征:函数d(t)、p(t)、c(t)》、《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关于“通用旋律动态模拟器”软件(第一版)的设计、研究报告》、《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和意义》、《中国南方氐羌、越濮、苗瑶三系族群的音乐文化》、《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贝壳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动态音律基础研究》、《(腔词关系研究)读解》等。 目录 出版说明 上篇 音腔论 引论 第一章 音腔是一种客观存在 第二章 音腔的构成与划分 第三章 音腔的分类原则 第四章 音腔生成的基础原因 第五章 音腔在结构中的地位 第六章 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结语 附录一用语索引 附录二文献索引 下篇 音腔论后续研究 第一篇 音腔的特征——函数p(t),d(t),c(t) /沈洽、邵力源 第二篇 关于“通用旋律动态模拟器”(第一版)软件的设计、研究报告 (附报告实录) /沈洽、邵力源 第三篇 音腔辨识的方法与未来发展——以阿炳《二泉映月》为例 /翁志文、沈洽 第四篇 二胡音腔的计算机分析与评比 /翁志文、林政源、张智星、沈洽 第五篇 动态音律基础研究 /沈洽、翁志文、朱佩绮 第六篇 音准点的认知及检测 /沈洽、翁志文、魏天君、杨青于 第七篇 音腔的描写、分析和比较——以阿炳《二泉映月》为例 /沈洽、翁志文 附录 用语索引 感恩(代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音腔论(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沈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23163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57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42 |
CIP核字 | 2018237925 |
中图分类号 | J607.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8 |
宽 | 175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