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香港(岛城风月)/老城市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老香港”的历史是永远也写不完的,往昔的岁月,部是渐渐消逝在人们的记忆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关于“老香港”日常世俗生活的读本,是现代人对逝去时光的凝望、对记忆失落的打捞,重温人间日常生活的言哭歌笑也许更能贴近历史。

目录

第一章

“七姊妹”的故事/003

粤语流行曲春秋事/021

歌迷追星族——舅少团/027

用唱片推广而真正达到流行/031

红歌伶“小明星”的殒落/039

“前情如梦”王心帆/047

第二章

“香港小姐”年过半百依然年轻/055

首位“香港小姐”——1946年问世/061

首位参加国际选美的香港小姐但茱迪/065

选美与民生/069

选美与香港电影/073

第三章

海鲜舫/081

酒家和花舫/083

女子茶室与“茶花”/087

海盗皇后月影/093

舞女与“妈妈生”/103

50年不变马照跑/113

第四章

百年沧桑话“天星”/123

“天星”小轮/127

黄包车和电车/137

第五章

华人经济和香港/153

首次移民潮与南北行兴起/159

香港第二次移民高潮带来海派文化/183

中国百货公司的先驱/201

跋/顾华明

后 记

试读章节

中国13亿人口,最没语言和文化障碍而且能激起全球世界各地华人圈强烈共鸣的,当为粤语流行曲。四大天王引吭一曲,全球华人都可随曲一和,不论你是讲山东话、四川话、上海话还是云南话的,都可勉强卷起舌头唱几句走音的粤语流行曲:你说它是庸俗也好,格调不高也好,反正到了今日新纪元之时,相信仍是大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部分。

粤曲流行歌的雏形,应是粤曲歌坛。

香港最早的歌坛,是设在游乐场内。在20世纪初,香港出现的第一间游乐场,名为“太白”。游乐场内设有一座歌坛。而卖唱献艺的,则全部是妓女。

清末民初,香港的社交之风,要比内陆北方开放,但良家妇女要抛头露面出来唱歌,这还是不成的。因此惟有妓女来顶场。可见妓女是粤语流行曲的先驱,有了她们打开歌坛的市场,才渐渐有了专业歌伶。

初时歌坛唱的都是粤剧,有点类似折子戏,即粤剧中最精彩的唱段。而妓女一般都是能唱会弹的,因此颇受欢迎。当时没有“天后”之称,但来自石塘咀的红牌阿姑,是知名度最高的歌妓。

歌坛没在游乐场,注定它自一问世,就具备草根平民的血液,难怪它的生命力特强,历时百多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的政坛风云,粤语流行曲至今仍充满生机,男女老少,不分年龄层次,只要你是华人,大多能从中找到一份慰藉,就因为这份平民意识。

早期歌坛甫问世即颇受香港市民欢迎,就因为它的平民性:收费比戏院里的正式粤剧便宜,同时随票还奉送一壶茶,好比今日入场奉送一瓶可几可乐或一杯饮料。小市民是最易受宠若惊的。再说小市民一般都没余钱去石塘咀召如红牌阿姑这样的名角米陪酒唱歌,如今只要花得几个铜板,就可欣赏名妓风采,也是一种满足。

进入20世纪20年代,电风扇开始普及,香港茶楼为招徕顾客,全部装卜吊扇,凉飕飕的吸引大批茶客,歌坛便由露天游乐场移入茶楼?  香港首家设歌坛的茶楼为富隆茶楼,也是首家装置吊扇的茶楼,旧迹今已无从觅寻!

1900年先施公司大楼在中环德甫道中建成之后,为迎合游乐场市场需要,将天台布置成楼台亭阁的园林景色,称为“天台游乐园”,其中也设有歌坛。其最大的不同,就是歌坛献唱的不是妓女,而是业余优秀的粤曲爱好者,令歌坛层次上升了一大步。

自民国成立后,香港女子开始有受教育的机会,一些社团开设的音乐部,在民间也培养了一批业余粤曲爱好者。但她们不屑于与妓女同台演出,先施公司的天台歌坛,给了她们机会。或许可以讲,先施的天台歌坛,成了早期专业粤曲歌手的摇篮。

不过,直到20年代中叶,尽管已有专业歌手出现,但其中大部分还是妓女出身的,她们通常是在25岁以上,算“老”了,但因唱得一口好粤曲,便索性离开妓院,以唱为生活收入。应该讲,她们是香港早期自食其力的职业女性的先驱之一。

当时全港设歌坛的茶楼,已有好几家,单靠妓女和部分专业歌伶撑场面,已供不应求,当时还有一批失明艺人,也加入这个行列。

我们从中看到,粤语流行曲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已是充满了商机,是市场的催谷,这注定流行曲天生就具备浓厚的商业基因。其实今日流行曲和唱片市场及歌星的炒作,可以讲其运作模式与百年前,大同小异。

序言

总觉得有怎样的城市,便会有怎样的女人。

女人是城市的韵味,是都会风情的演绎。

城市与女人,犹如灯笼里的那一点火,因为有了女人,城市才生动起来。

很小就喜欢逛马路,逛马路与其说是看橱窗,不如说是看女人。

上海的女人真有看头,即使在全国一片“蓝海洋”的年代,上海女人一身合体的蓝,在领口上、袖口上变变花样,配上薄如蝉翼的尼龙花边,照样可穿出风情万种。她们的倩影优雅地穿行在旧租界地的旧建筑中,一时那强硬的政治口号声都给淡化了……上海浓郁的海派之味,历经多次政治风云仍魅力不散,当拜谢上海的女人们!

来到香港后,更喜欢看女人。特别是午饭时分坐在中环置地广场的“喷泉阁”,看穿着合适的衣服、抹着合适的口红、泛着合适的笑容的中环白领丽人,在条条自动电梯上从天而降……真是幕幕皆风景。

特别喜欢看香港的上海女人,因为文化场景变了,注入了许多异域的元素,一样的上海水土制造的女人感觉又截然不同了。

冷眼看女人,看她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由与约束之间,出格与规范之间婉转徘徊、挣扎游移,其中的千姿万态,真个是风情万种。众多的都市传奇,原本就是这样产生的。

上海女人香港女人,似是亲姐妹,她们具备十分相似的基因和秉性,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香港女人上海女人,又似一对天敌,所谓“既生瑜,何生亮?”沪港两地的选美舞台和水银灯下,从来是两地女人必争之地。

不论如何,上海女人香港女人,是全中国最有风情的女人,正是她们,创造出沪港两个都会的红尘繁华。

接写《老香港》,很自然地,首先想起香港女人:从香港早年的“茶花”红牌阿姑(茶楼女招待),到20世纪50年代的红星夏梦;顺德自梳女的姑婆屋,到今日纵横商界的女强人……还是这句话,“都是风景”。  都说上海女人,可用一个“嗲”字来形容。那么香港女人,则可用一个“姣”字来形容。

还是这句话:什么样的城市,出什么样的女人。

老上海十里洋场催谷出的女人,是用甩奶油撒上巧克力粉调出来的。那时一个在外国人家中做女佣的,都可以“穿着兔绿绒呢大衣,打扮得像个女学生”(张爱玲《桂花蒸·阿小悲秋》)的模样。笔者也认识这样一位年轻时在外国人家做阿妈的,看她年轻时的照片,也是一样的呢长大衣配旗袍,一双扎带皮鞋,很充得过一般中小城市的小家碧玉了。

香港百年的殖民历史,早期的洋人,与一般港人,即便是高等港人,互相之间,也是格格不入的。世纪初的香港,殖民者的洋风,与以广东人为主的香港浓厚的岭南之风,是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根本无从与刮起十里洋场的海派之风相比。

早期香港,贫富悬殊,哪敌得过有“东方花都”之称的上海?在30年代上海已有“写字间小姐”或职业女性之称时,上海已有相当完整的中产文化,而同时代香港的女人们,一是公馆大族人家的深入简出的少奶奶,一是赤脚穿一双木屐板背兜小孩勤苦耐劳的草根女人,早年香港由英国贵族文化一统天下,中产文化远不及老上海的坚实。

女人作为一个白领群体自成一族,可以讲,香港要比上海足足迟了半个世纪。

直到1971年,香港才正式大规模推出女秘书(女文员)仪容训练计划,并有了秘书节。

而上海早在20年代,已有女速记、女接线生、女店员、女打字员等专业职业培训。

上海白领女性渊源较早,与上海的圣约翰、沪江、震旦、复旦等大学林立有密切关系。反观香港,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全港仍然只得一所香港大学。而且迟至30年代中期,香港大学才开始招考女学生,比上海大学招女生迟一截。

大学是白领的摇篮,香港早期女白领,可谓先天已不足。这样的环境,连香港早期一批立志有所作为的一代新女性.都纷纷北上向上海发展。

抗战胜利后,上海首次招考空中小姐。报名要求是中英文流利,学历起码要是大学肄业。据悉报考之日,上海北四川路邮政总局门口,排起一条由女学生组成的美丽的长龙,组成一道罕见的海上奇观。最后千里挑一,选出8个空姐,其中有3个,是香港来上海读大学的。

所谓人往高处走,早在二三十年代的“老香港”,一时但凡有点财力势力的家族,如有选择,也会选上海而舍香港,如百货业巨头永安的郭家; “第五街”皮鞋之王的黄家;地产大王甘家……他们的干金小姐们,自然也在上海受催谷成为上海的广东籍新女性,这令香港又流失了部分白领丽人的来源。

有句西谚:“女人是灶上的猫,哪里暖和,就往哪里靠。”似颇有贬意。其实,“哪里暖和往哪里靠”,又有何不妥?

胡蝶、阮玲玉、陈云裳等一代影坛大明星,个个都是广东籍,但令她们大红大紫的,却不是与她们语言生活习俗相近的香港,而是上海。

东方巴黎——上海,是那些决意活出彩虹的女孩神往之地。连在1933年全运会上争得名次的被誉为“东方美人鱼”之称的香港游泳运动员杨秀琼,在上海扬起的风头,也远胜过香港。可见香港女人如欲攀上枝头做凤凰,光靠一味的“姣”,是不能成名的。

生来先天不足,后天机会又缺乏,不靠磨劲耐劲,再加点邪气,或者还有点霸气,不这样,面对殖民者和南国封建大男人传统双重摧残的香港女人,想飞上枝头做凤凰,谈何容易!

气质这个词本来颇为抽象,但一个都会却是最能真实地反映她的子民的气质,特别是都会女人的魅力和气质。

这些娇艳的南国女子,纵使不是玻璃丝袜高跟皮鞋,也是一身自制的碎花布料收腰窄袖小袄的,下配飘飘然大裤管的唐装,赤脚一双高跟描金大红漆的木屐,其万种风情,掀得维多利亚港碧波万顷,丝毫不亚于十里洋场上的上海小姐。“文革”前一部小说《三家巷》,对此有十分细致的描写。

要回顾“老香港”的昔日风情,就要沿着这些“老香港”女人遗留在历史时空的脂粉香寻觅,这些来自老字号“广生行”的花露水味和胭脂红香包装起来的“老香港”女人,即使比不上“夜巴黎”的幽香和“密斯佛陀”的洋气,但配上她们的一对自然的、不受束缚的、赤裸在描金木屐内的、十只脚指甲涂得猩红的大脚板,还有那几乎要给爆棚的、很小家气的碎花大襟贴身小布袄,那份红尘娇艳,又岂是一身舶来品装身、言语中夹几句“打令”、“康丽”(亲爱的、甜心)洋泾浜的上海嗲妹妹所能比得上的?

“老香港”女人的“姣”,造就了香港的灯红酒绿与富有特色的娱乐业。

因为香港城市的发展史,70年代是一道分水岭;正如内地城市的发展史,1949年是一道分界线一样。因此,笔者在划定“老香港”的界限,觉得划到70年代,城市的沧桑感反而会有更强烈的对比回顾。

后记

20世纪的最后一个秋天, 《老城市》家族又添了五位新成员,即《老北京——皇城民风》、《老苏州——水巷寻萝》、《老杭州——湖山人间》、 《老昆明——金马碧鸡》和《老香港——岛城风月》。这样, 《老城市》这套书迄今已出版了十四册(其中, 《老北京》为三册)。另还有《老上海》、《老天津》、《老南京》、《老西安》、《老重庆》、《老武汉》和《老广州》。

本来,由于编辑力量所限,我们曾打算调整出版计划。但后来,读者来信来电话,询问这套书新的出版计划,或向我们提供出版线索,有的还将珍藏的老照片寄过来……所有这些,感动了我们,也鼓舞了我们。经过反复的商量,编委会遂定下今秋再推出上述五本。

前几年人们就预言:21世纪将是网络的世纪、读图的世纪。而这样世纪的图书,当然会有别于前一世纪,其主要特点就是“图文互动”,而不仅仅是以前的“图文并茂”。过去所谓的“图文并茂”,即指图与文俱佳。但图和文结合的紧密程度,却无法量化又不好要求。现在的“图文互动”则不同,不仅要求图要紧密配合文字内容,还要作为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即图本的形式,出现在书中。图片不再是以往配角的插图,而且是和文本并行不悖的主体。图与文互补、互衬、互为依托,密不可分, “互动”起来。看这样的书,有一种情景感,有一种“上网”的快感。

的确,《老城市》这样图文互动的书,出版难度很大。对于编辑来说,实际上要用“古老”、静止的传媒形式,去适应和赶上瞬息万变的光电和网络的时代。直可谓,“不是夸父,偏要追日”。而我们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像“嫦娥奔月”——既要组名家文本,还要找图片,撰写情景性文字,每张图片还要修复、位置一一定位……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样做了,读者喜欢。作为出版人,还有什么能比书受到读者的欢迎更高兴的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香港(岛城风月)/老城市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乃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411427
开本 32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0-10-01
首版时间 2000-10-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6.58-64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3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