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鹌鹑庄传奇
内容
试读章节

为鹌鹑庄作传,说来有些断愧,我并非鹌鹑庄人,哪里能为鹌鹑庄作传!但是,我了解鹌鹑庄的一些人,比如安福宽——宽爷,安德石——安老跛,安志明——安小跛和安瑞娟、安兰春、曹兰琼等人,加之我们村与安庄相距不远,两村人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很熟稔,村与村之间的人和事了解比较多,因为惊奇并感动于安庄人与鹌鹑的那份隋结,也就顾不得许多,贸然提笔了。

1

鹌鹑庄真名安庄,全村700多口人,340多口男丁,除吃奶孩子外,无一不喜好鹌鹑。走在安庄的大街上,恁瞧,路两旁的绿化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鹌鹑笼子!村中心村委会的大院里,更有一番气象:办公室的长廊下,迎着太阳坐满老老少少,人们仨一伙儿俩一堆儿,从屁股后面的腰带上摘下鹌鹑袋子,掏出鹌鹑,或斗或赏,各得其乐;院中央那棵繁茂的大槐树上,也挂满了鹌鹑笼子,其中向南伸展的一根枯枝形似虬龙,人称“虬龙枝”,从上到下挂了两行20多个鹌鹑笼子,仿佛节日的灯笼,场面堪称壮观。

安庄人的鹌鹑之多是有目共睹的。随便你走进哪一家院落,如果这家没有养鹌鹑,树上没挂鹌鹑笼子,家里肯定没有男丁。安庄的男人,上至古稀老叟,下到无知孩童,谁的腰带上不提溜着一个鹌鹑袋子,那么这人肯定和你我一样是外来的客人。

安庄的鹌鹑笼子,按大小及形状可分出人的辈分和高低贵贱。一般人家的鹌鹑笼子,通常是街面上流行的那种或方或圆的竹木结构的鸟笼子。那些笨拙不堪、没姿没样的鸟笼子,是个别人自制的,从生锈的铁丝到歪歪斜斜的竹木顶架,一眼就可以看出制作人的邋遢样。安老跛就是这种人。安老跛买不起鸟笼,自己笨手笨脚制作的笼子少角没棱,用一根烧火棍一样的木杆挑着,上衣不系扣子,胡乱用一根带子扎在腰间,一瘸一拐地走在安庄的大街上,谁见了谁瞧不起。那些为数不多的精致鸟笼,是“文革”之前遗留下来的。这些鸟笼,做工考究精细自不必说,就连养鹌鹑的用具——诸如喂食的盘子、饮水的瓷杯也颇有讲究。人们常称的宽爷——安福宽,就是用的这种。宽爷的这个鸟笼子,据说是前清一位县太爷赠送的。笼子是金丝楠木的骨架、湘妃竹的栏杆,笼里的杯、盘等用具,全是大明万历年间的青花瓷。那根木杆也是紫檀木做的,配以黄铜的纹饰,一眼就看出有些年头。宽爷的鸟笼,在安庄绝无仅有,是人人眼红却不可能得到的。

宽爷每天一大早总是第一个来到村委会的大院,这也是全村唯一的公众聚集娱乐场所。宽爷掀开鸟笼的罩布,笼子里不是鹌鹑,却是两只欢快的黄雀。他用紫檀挑杆把鸟笼挂在虬龙枝上,然后坐在一张竹椅上,从腰间摸出鹌鹑袋子,掏出一只乖巧可爱的鹌鹑,瞧瞧眼儿、摸摸腿儿、吹吹胡儿,优哉游哉,那份儿精神气是外人难以体会的。  紧随宽爷走进村委会大院的是村长安四。这位肥头大耳的一村之长即使一大早也打着饱嗝。他把小舅子替他买的崭新的鸟笼子挂在宽爷的笼子下面,有模有样地比画几下太极拳,有话没话地找宽爷搭讪。宽爷不喜欢安四,但碍于他是一村之长,只好少盐没醋地应付几句。

就在二人说话间,村民们陆陆续续挑着自己家的鸟笼来到村委会大院。高高的大槐树的虬龙枝上,鞭炮似的长长挂起几串鸟笼。来得晚的那些人,鸟笼已不能挂在虬龙枝上,只好挂在街两侧的绿化树上。人声、鸟声充斥了整个村庄。

热闹动人的斗鹌鹑活动也就开始了……

2

提起斗鹌鹑,安庄人念念不忘的是八公桥龙王庙大会上的那次鏖战——

八公桥是濮阳南下堤一带有名的大镇。每年的二月二龙王庙大会,八公桥作为濮阳地区著名的贸易集散地,更是吸引了方圆十里八乡的村民,甚至北上堤濮阳一带、黄河南菏泽一带的商贾,也云集八公桥,乐得赚个盆满钵流。八公桥因为附近有了安庄,自然也就吸引了很多鹌鹑迷。大家趁着龙王庙大会,聚在庙前的一块空地上,从鹌鹑袋子里掏出自己的爱物,或是孤芳自赏,或是与人同乐。

那次鹌鹑鏖战已经不知道是哪辈子的事了。只知道安庄当时有家大户好主,家中有位少爷大名安二顺,人送外号安二少爷。这安二少爷别无所好,就是喜欢养鹌鹑、斗鹌鹑。每逢八公桥二、五、八大集,安二少爷总爱召集安庄的大小伙伴,前呼后拥地赶到龙王庙前,和那些好事的鹌鹑迷斗上一番。

这天,正逢二月二八公桥龙王庙大会,安二少爷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斗鹌鹑机会。只是家里有点杂事,来得有点迟。当他走进八公桥,还未到龙王庙前时,村里有个愣小子慌里慌张地一把拉住他,抱怨说:“二少爷,恁咋才来呀!”

安二少爷正欲说明来晚的原因,愣小子迫不及待地说:“从山东曹州府来了一个客商,带来了一只好鹌鹑,号称‘猛张飞’,把咱村里的好多鹌鹑都斗败了,大家伙儿看你不在,正没招呢!”

闻听此言,安二少爷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安庄人世世代代养鹌鹑、斗鹌鹑,不料想竟在家门口栽了大跟斗!安庄人颜面何在?安二少爷顾不得多想,一把扯了愣小子,风风火火赶到龙王庙。P1-3

序言

诗人、著名作家毅剑先生荐来一部长篇小说稿,嘱我作序并代为出版。小说不是很长,却写得洋洋洒洒,运笔自如。十五六万字的篇幅正适于阅读。

小说的作者是郝敏芳,之前我不曾拜读过其作品,也未曾谋面,但从其作品及相关资料感知:他应当是一位饱经历练、酷爱文学而成长起来的作家。文笔行云流水,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见其侧重于叙事的语言锤炼功夫之深。

读罢小说,感到这是一部很厚重、颇具特色的作品,是一部以小题材反映大道理、以小区域反映大发展而集中揭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作品。具体说来,这是一部以描写养鹌鹑、斗鹌鹑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衰存亡及绝境逢生并得以传承和发展,来唤醒人们关注、拯救、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优秀作品,是文化发展的正能量。作者成功构筑了一个外号鹌鹑庄的村庄——安庄,并以养鹌鹑、斗鹌鹑为线索讲述了安庄人的生活状态与变迁。同时以安小跛的人生命运为主要线索,写出了安庄人悲喜交加的人生命运,从而把一个传承了400多年却几乎断绝了的鹌鹑文化发展地传承了下来,成为一部颇为成功的悲喜剧力作。

养鹌鹑、斗鹌鹑本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作者却把它植入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的高度来把握。使安庄具有了活生生的典型形象特征。人物形象个个典型,人人有鲜明的特点。几种个性就是世间几种类型人的代表。

小说开篇以颇为平静、其乐融融的环境作铺垫,简约地勾勒了安庄养鹌鹑的历史及清民时期的现状。安庄不仅有养鹌鹑、斗鹌鹑的习俗,而且养鹌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400多年,形成的不仅是养鹌鹑的爱好习俗,不仅是一种斗鹌鹑的游戏,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养鹌鹑、斗鹌鹑的民俗文化成了一种有根有底且根底颇深的民俗文化,成了安庄的命脉。一代又一代的安庄人总想把鹌鹑事业传承、发展、繁荣光大起来。

由于遭受中国历史前进途中的波澜撞击,安庄人养鹌鹑、斗鹌鹑的这一民俗文化几遭厄运,险遭灭绝。可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一代又一代的安庄人却能变危险为机遇,依照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不同的方式把这一民俗文化拯救起来,体现了安庄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可生活的现实却又总不是那么顺意,安二顺因为鹌鹑而死在了日本人和伪军监工们的枪下,安德石因为鹌鹑而成了安老跛,安志明和安瑞娟的爱情因为鹌鹑而夭折。

小说跨越整整一个世纪,20世纪初(清朝末年),安庄人养鹌鹑、斗鹌鹑以县太爷到村中斗鹌鹑为高潮,也是安庄人最荣耀的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及抗日战争时期),以安二顺被日军和日伪监工开枪打死为又一个兴奋点,掀起了安庄人的抗日意识(朦胧中觉醒);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动荡时期,安德石因为斗鹌鹑而成了跛子,安德云因为卖鹌鹑而使妻子成了寡妇;安庄人养鹌鹑、斗鹌鹑及县领导的到来却给安庄带来了“破四旧”的厄难:改革开放后,故事转悲为喜,安志明、安兰春利用养鹌鹑的传统习俗,因地制宜,建起了鹌鹑养殖场,先后引来了镇、县领导,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整个安庄人紧密团结到鹌鹑养殖上来,戮力同心,搞起了安庄的建设,将传统的宠物发展成了一大产业,化腐朽为神奇。

安庄人知道,安庄获得的生机,是因为改革开放。“不是现在的政策好,我们纵有天大的抱负又能怎样?当初我和你志明哥都青春年少,怀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啊,结果呢,还不是棒打鸳鸯,各奔东西?如今,不是有一个好的政策,你咋能考上大学,成为国家干部?我又咋能在南方打出一片天地?曹兰琼也不会下嫁给你哥哥,你哥哥也不会有鹌鹑养殖事业,咱们村也不会有今天。这一切,都赖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这一席话,作者借用安瑞娟之口对安兰春如此说,也让无数读者比对着自己和身边多少勤劳致富起来的人们的今与昔。着实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政策,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世纪之交及新世纪伊始,中国发展步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安志明等把养鹌鹑发展成了产业化,并在村内实现了复制性养殖,同时意识到了人们的心灵需求,又在发展中传承了斗鹌鹑事业。

在描写养鹌鹑、斗鹌鹑的同时,小说构筑了几种典型的爱情和婚姻模式,并将人生和事业融入其中,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写。使得故事中的悲剧跟悲剧叠加,喜剧与喜剧重合,增添了小说的悲喜剧效果。

如果说安德石夫妇、安德云夫妇、安四夫妇、安冬子夫妇等的爱情和婚姻构筑的是一种素朴的封建传统婚姻的话,安小跛和曹兰琼、安兰春和杨帆、安建社和周云霞的爱情和婚姻,与安庄养殖的鹌鹑步入产业化规模则制造出了一种喜事连连、五福临门的场景。

安志明(安小跛)和安瑞娟的恋情本来是一种纯真、甜美的恋情,可是却遭到了强势力(安四家)、封建残留的愚昧思想(安冬子)及不法(不公平:安建社使手脚斗鹌鹑)手段的撞击,结果,美丽的东西被毁灭了,谱写了一曲婚姻悲歌。所幸物极必反,悲剧的婚姻并不等于悲剧的人生。安瑞娟在不幸的婚姻中连遭重创后选择出走,结果通过参加高考、南下,找回了自己的另一类成功人生。命途多舛的安志明(安小跛),幼时残疾、丧母,少时(14岁)追求知识的梦想被当权者扼杀,成年时本来美好的爱情又惨遭破灭,然而他身残志坚,除自学了不少的文化知识外,还学会了庄稼人的一身好本领,“用一双残疾的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为一名行家里手,在宽爷那里学会了捕鹌鹑、驯鹌鹑、斗鹌鹑,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安志明因为甜美的爱情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遭遇撞击,结果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出走打工,得到磨炼,回来后去寻找自己心中的安瑞娟无果,却找到了挣钱的商机,后又在安兰春的指导下获得了创业的机会。最终成为使安庄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一人,带动着全安庄人养殖鹌鹑致富,走上富裕之路。经历了太多情感纠葛的安志明,最终还赢得了年轻关貌、有知识、有文化、通情达理、会为人处世的曹兰琼的爱情,抱得美人归。

这时,村民们生活虽然温饱、富足了,却去玩牌、打麻将、推牌九,搞起了赌博之事。何因?安小跛和曹兰琼意识到:这是人们感到精神空虚了。于是就意识到了文化缺失,意识到了安庄传承了数百年的鹌鹑文化的断裂。结果才使得安庄斗鹌鹑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此外,以安福宽(宽爷)少年时的聪明才智与后来的碌碌无为的命运、安志明(安小跛)和安瑞娟的爱情悲剧与他们后来的人生得意、安建社的人生顺意与其遭受的牢狱之灾及出狱后的性格、为人变化,集中反映了人的可塑性。尤其是安建社这个复杂的人物,他身体的健全与心理的畸形正好与身体残疾心灵健康的安小跛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畸形的心理导致畸形的人生。所幸后来通过入狱改造。其历经回顾过去,审视现实,淡忘过去,接受现实,洗心革面。从而重新回到了人生正轨上来。

要提及的是,作者对场景的描写也非常逼真、十分感人,对各色人等的把握精准到位,如:“恁家给村里办这么多事,恁老两口要长寿呐。”体现语言想象的同时,也融入了民间民俗文化,自然、朴实。第28节安寡妇道破安兰春身世这一自身秘密后的细节描写,以及三对新人婚礼与新建养殖场落成典礼重合举办的现场描写等均激动人心,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热泪盈眶。

列夫·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便写了世界。”那么即是说,写了一个村庄就是写了一个世界。安庄的命运如此,中国的命运又如何不是这样?安庄发展如此,中国的发展又如何不是这样?区域的就是世界的,安庄的就是中国的。

整部小说写了一种精神,一种传承、弘扬和发展民俗文化的精神。安二顺、安福宽等几代安庄人养鹌鹑、斗鹌鹑是传承民俗文化。安德石、安德云捉鹌鹑、养鹌鹑、斗鹌鹑、卖鹌鹑是为了生存,而安志明养鹌鹑及后又兴起的斗鹌鹑则是既传承又发展了民俗文化。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引导新农村建设,指引和鼓励人们拯救、传承和发展民间民俗文化的优秀长篇小说。全篇采用了大波澜、小起伏的场面描写和剧情布局,将整个故事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地在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在时光流逝的轨迹上波浪般滚动着演进。安庄反映了整个中国人民的20世纪,从平静的愚昧和谐演进到挨打的觉醒,演进到无知的受虐,演进到贫困落后的盲从,演进到开放的进取,演进到浮躁与沉静发展的较量,最终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可以说,《鹌鹑庄传奇》是作者郝敏芳肩负着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这一重大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的。这一点,从作者在后记《感谢生活》中可以得到印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符号,是应该一脉传承的。就像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而我又是我儿子的父亲。一旦某个环节断裂,这种传承将不再继续。”愿这种民俗文化能长期传承和发展下去,愿更多的民俗文化引起作家们的关注,得到传承和发展!

如果说此书的出版,是作者郝敏芳就民俗文化需要拯救这一重大发现而创作取得的成果的话,我们祝愿他在创作路上再接再厉.有更多的发现,创作出更多的佳作来!

于北京儒博文化艺术院

2013.1.30

内容推荐

郝敏芳著的《鹌鹑庄传奇》构筑了一个外号鹌鹑庄的村庄——安庄,并以养鹌鹑、斗鹌鹑为线索讲述了安庄人的生活状态与变迁。同时以安小跛的人生命运为主要线索,写出了安庄人悲喜交加的人生命运,从而把一个传承了400多年却几乎断绝了的鹌鹑文化发展地传承了下来。

编辑推荐

郝敏芳著的《鹌鹑庄传奇》是一部以小题材反映大道理、以小区域反映大发展而集中揭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作品。具体说来,这是一部以描写养鹌鹑、斗鹌鹑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衰存亡及绝境逢生并得以传承和发展,来唤醒人们关注、拯救、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优秀作品,是文化发展的正能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鹌鹑庄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敏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51553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2014055090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