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形城市/21世纪城市新形态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不仅生活在实体化的城市之中,而且还生活在虚拟城市生活中,城市不仅具有有形的物质空间形态,更包括无形的空间。未来城市居民愈来愈多地虚拟生存在一个虚拟城市中,人们将深度体验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分离"状况。本书就是叙述当代的"双城记"给我们带来的深层意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无形城市的概念阐释(1)

 第一节无形城市的一般涵义(2)

 第二节无形城市的构成因素(21)

 第三节无形城市的基本特征(24)

第二章无形城市的社会意义与功能(35)

 第一节无形城市概念提出的社会意义(35)

 第二节无形城市的功能(43)

 第三节无形城市的功能特征(49)

第三章无形城市的社会结构解析(56)

 第一节家庭结构的变迁(57)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软化(62)

 第三节职业结构的变动(67)

 第四节生产模式的变化(72)

第五节消费结构的变化(79)

第六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84)

第七节人口布局的变化(90)

第四章无形城市中政府的社会管理(93)

第一节无形城市中政府社会管理的新特点(93)

第二节政府对无形城市的政治管理(101)

第三节政府对无形城市的经济管理(107)

第四节政府对无形城市的文化管理(115)

第五章无形社区(122)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122)

第二节无形社区的相关概念(126)

第三节无形社区的特征(132)

第四节无形社区与有形社区的关系(137)

第五节无形社区的表现形式(143)

第六节无形社区的管理(144)

第六章无形城市的负面影响及其控制(152)

第一节无形城市的负面影响(152)

第二节对无形城市负面效应的预防与控制(170)

第七章无形城市发展战略(183)

第一节影响无形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 因素分析(183)

第二节当前无形城市建设的战略内容(187)

第三节无形城市建设的一般原则(197)

第四节无形城市建设评价与关注趋势(209)

主要参考文献(214)

后记(225)

试读章节

一、无形城市理论提出的时空背景

1.“后”时代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技术的变革推动社会形态不断产生飞跃,不断向前发展。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虽然简单,但它毕竟取代了狩猎采集的游牧文明;之后,农业文明又被比它更先进的工业文明所取代,从蒸汽机的发明与广泛运用到电能及其他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技术的采用,它们都给传统农业社会带来了根本的社会性变革,带来了辉煌多产的工业文明。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开始感觉到他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正受到一种新技术的冲击,并使他们所处的蒸蒸日上的社会正发生着转型。对于在信息技术起主导作用下形成的社会类型该如何称呼他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以“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所作的社会预测激活了研究者们的思维火花,他们用不同的名称来描绘其所感觉到的正在涌现的新社会,从后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知识社会、后现代社会、后组织社会、后文明社会等不一而足。虽然名目繁多,但突出一个“后”字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这一个“后”字点明了无形城市产生的时代。从“后”这一时间维度来看,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这些热点名词所表述的社会类型正是无形城市产生的时间背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看,正是无形城市这种新的城市模式,引导了这场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变迁。在此,有必要对无形城市生产活动中新的生产要素——信息、知识与智慧加以说明。

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将成为社会的中轴,它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制定的源泉;知识与智慧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信息成为信息社会中关键性的资源等等。这一系列的论述都在强调信息社会中的典型技术——信息技术的作用。的确,从日本社会学家梅棹忠夫在196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一词,指出“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并勾勒出信息化社会的蓝图以来,“信息技术”作为“后”时代的主要社会性技术得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由信息技术应用所引发的信息革命不只对社会的一两个部门产生影响,而是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根基。同时,信息的特征也衍生出种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会特征,这些特征既有正面的效果,又有负面的反应。这是信息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赢得社会关注的基本原因。

信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的特质首先源于它的非消耗性。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它具有共享性、可扩散性和累积性等基本特征。由于其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正是无形城市取名“无形”的字源上的意义,这就一目了然地向人们展示:在无形城市这种发展模式中,信息产业是其主要的支柱性产业,信息资源配置成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内容。正如美国学者汤姆·斯托尼尔所描绘的那样:物质的交易会导致竞争,而信息的交易可以导致合作。信息是一种可以真正分享的资源。信息是无形城市履行生产功能的基本要素,无形城市的经济必然是信息经济。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流动构建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促成了无形城市的出现,也给无形城市赋予了流动性链接的内涵。

由“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技术到无形城市的涌现,既可以看出信息和知识的作用,又可以初步了解无形城市构建的基础原料。正因为信息这种原材料的特征,经过网络的组织、存储和加工生产,才使得无形城市焕发出不同于传统城市和现代工业城市的活力。所以,“后”时代成就了无形城市,成为其时间维度的背景。 2.全球地域空间 “后”时代是无形城市产生的时间背景,而如火如荼的全球化浪潮也为无形城市展示了广阔的空间舞台,在空间维度上为无形城市的存在价值提供依据。

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概念唤醒了人们的全球意识,罗马俱乐部的诸多报告也在劝导地球上的公民共同关注环境问题,呼吁人类应该保护我们仅有的无法复制的地球。与人类全球意识的觉醒相适应,跨国信息流与资金流也日益增多,并出现了新的经济形式。可以认为,全球化浪潮已经显现。

全球化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变革的多维过程,它的原动力是知识的积累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降低了交通通信成本,缩短了时空距离,即时同步的信息传输使地理摩擦几乎为零,人类行为的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从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到位于边陲的发展中国家均参与到全球化的浪潮中来,世界各民族也可能融合成一个单一的社会。世界的上述一系列客观变化使我们的主观领域的思想准则也产生了重整,由民族认同扩大到全球认同,由全球化进而到全球主义,我们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来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由全球化的空间需要孕育了全球城市(也称国际城市)。全球城市与无形城市在空间领域的外延,是具有相同意义的表达方式。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高度分离与全球范围内的高度整合使得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化,一些大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城市、金融中心或者商业中心等。这些城市的影响力和规模将得到空前扩大。因其巨型的尺度和深远的影响力,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全球城市或国际城市。

美国规划学家弗里德曼曾在1986年系统地提出了世界城市的假说。在其有关假说中,他阐述了世界城市所具有的强大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的功能,以及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并列举了若干城市作为实证。全球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现代化的和高度开放的城市系统,它以城市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这使得它在空间范畴上不同于以前的普遍意义上的城市。从空间影响上看,无形城市的触角可以与全球城市的影响并驾齐驱。这一点将在关于无形城市的概念阐释中体现出来。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全球城市兴起,全球城市成为无形城市在地域空间形式上的一种表现。全球地域空间成为无形城市提出的一个重要空间背景。P2-5

序言

对无形城市的研究国际上主要有建筑学、信息学和社会学三个不同视角。本书的研究主要选择了信息学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本书从阐释无形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开始,认为无形城市主要是以网络环境和信息空间的构建为依托,它是有形的物理空间与无形的流动空间的有机结合,它具有非中心性、虚拟性、流动性和非地域界限等基本特征。本书具体比较分析了无形城市与有形物理城市的不同,并研究了无形城市在“二元化都市结构”中的地位、城市功能和城市规范等。作者认为,无形城市概念的提出具有众多的社会意义。这具体表现在: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理念;可以预防或控制现代社会中的“城市病”;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竞争力;可以为城市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可以进一步推动城乡空间的互动并实现共同发展等。与有形的物理城市相比较,无形城市的功能表现也独具个性,其知识与信息的积聚功能、信息产业的倍增功能、管理变革的催生功能等将被有效放大,其城市功能也将表现出功能分散化、边界模糊化、空间载体社区化等具体特征。由于无形社区是无形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构成无形城市的重要元素,因此,本书从分析社会学意义的“社区”开始,具体讨论了无形社区的特征及其与有形社区之间的关系。由于“二元都市结构”的出现,它必将对社会结构的其他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书还具体讨论了无形城市构建对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产模式、人口结构、消费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等带来的具体影响。

作者认为,无形城市的建立既依赖于网络环境的完善,也取决于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不同层面对有形城市与无形城市进行同步规划整合。因此,本书在分析无形城市政府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对发展无形城市的对策进行了具体研究。

本书提供的相关资料和观点既可以作为社会学、信息学、建筑学等的研究参考,也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者的决策依据。

后记

无形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它起源于学术界对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等相关问题的认识。虽然至今人们仍习惯于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等称谓,但笔者仍努力向大家推荐“无形城市”这一新提法。因为,运用这一新概念可以更好地揭示出隐藏在数字城市与信息化城市背后的已经和即将出现的一系列社会变化。

无形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以信息技术运用作为基本的支撑条件。本书没有试图从技术的视角去研究无形城市的构建问题,而是选择了一个非技术的视角,更多关注的是信息技术运用给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变化。我碰到的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但攻克这一学术堡垒需要多方面的学术背景,特别是需要扎实的社会学功底。遗憾的是,我的信息管理学术背景此时已经毫无用武之地,但放弃这一选题又心有不甘。于是,在吸纳具有社会学背景的合作者共同参与这一选题研究的同时,我也只能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因此,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了对有关学术观点的总结与归纳。在书中,笔者引用和参考了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了明确知识产权,笔者尽可能详细地给出了注释与参考文献,但可能还有疏漏,在此向所有与此课题有关的研究者一并致谢。

本书是合作研究的产物。笔者拿出大纲后,请汤茜草、孙俐、徐欣娅参与了部分内容的写作。汤茜草同志付出了很多劳动,并提供了其硕士论文中的很多资料。因时间仓促,可能有些观点并不成熟,欢迎专家学者提出指正意见。

作者  2004年5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形城市/21世纪城市新形态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毅//汤茜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74156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8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