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路漫行(在路上发现最美中国)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文章贡献奖得主聂作平力作!
《一路漫行:在路上发现最美中国》是《一路钟情》的姊妹篇。他继续了前一本的惯有风格,横跨古今,纵览历史,于祖国之风光,既能从大处欣赏其雄奇壮丽,又能从小处领略其优雅灵秀;既能从古迹中挖掘出尘封故事,又能从新城中发现些生活奇趣。作者以旅行视为内心的需求,每一次的远游都不是单纯消遣,而是致力于祖国文化中博大精深处,寻根觅源,上路却并不单纯为了游玩,而是带着沉重的思索。
作者简介
聂作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撰稿人,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改版10周年之际,与马丽华、王旭峰、范晓等人同获“中国国家地理10周年文章贡献奖”。已出版作品30余部,主要有《历史的B面》《1644:帝国的疼痛》《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等。部分作品被译为外文。
目录
边陲踪迹
畹町:西南边城的似水流年
鸡冠上的旅行
腾冲:极边第一城的抗战往事
一个人的宁古塔
马蹄下的边疆:河西走廊往事
神山见证的生活
滋味之旅
四川茶馆:泡出来的漫漫岁月
茶叶飘香的古道
沪昆高铁:那趟开往舌尖的美味号列车
云南为什么这样香
盐: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毒药
山河岁月
关中平原:随风飘逝的农耕往事
泉州:寻找一座城市的记忆
井盐、恐龙和彩灯打造的历史名城
天府南来第一州
大秦帝国的童年时光
安顺屯堡:在这里,发现明朝
四面山:丹霞阻隔的世外桃源
中国草原的样板
浙大西迁:苦难催生奇迹
大地细节
藏在岩石里的学校
锡崖沟:悬挂在云端的天路
本次列车终点:芭沟
丙安:巨石上的古镇
茶卡:破裂的天空之镜
流坑:凝固的传统中国
水洞沟:重返石器时代
川北大木偶:秧苗戏的前世今生
安顺地戏:那场金戈铁马的事
天彭牡丹:一朵花的千年传奇
江口沉银:张献忠的秘密
序言
行走的人背影苍茫
大概是四十五岁以后吧,夜深人静,我常有一
种忧虑。我担心随着年齿渐长,随着五十五、六十
五甚至七十五的到来,我将无力读书,无力写字。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将无力行走。像如今一样行
走。
这些年,行走已成我生活的重心之一。它既是
工作所需,也是精神所需。尽管一年当中,大多数
时间我还是呆在成都,但行走成了家常之后,稍有
一段时间不出去,一种焦燥的期待油然而生。
于是乎,就喜欢上了这样一些别人看起来不足
道哉的事:凌晨时,趁着城市还在熟睡,驱车穿过
空荡荡的街道驶向远方;坐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
村口,看着一轮又大又圆的太阳缓缓滑下山去;
无边的丝雨里,牵着儿子走过漫山遍野都是绿意和
雾气的茶园;挤进边远县城嘈杂的小饭馆,要两个
菜,一瓶酒,在满耳听不懂的方言中,慢慢自斟自
饮;从异乡酒店的床上被早起的太阳晒醒,一时间
竟以为还睡在童年时故乡的老屋……
至于列车上偶然邂逅的美丽少女,人行道上擦
肩而过的服饰奇特的老人,停车借问路途后热心为
我指点的劳作农妇,以及眼神善良的、蹲在百年老
屋门槛上的猫,他们和它们,都是我记忆中的温柔
元素。
人为什么要旅行?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
啥姆雷特一样,对这个问题,也会有千千万万迥异
的回答。那么,我为什么要旅行?我知道,其实,
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的重点也不在山水,而在
山水背后隐藏的秘密。
那些过往的山河岁月,那些兴衰的起承转合,
那些大地于亿万斯年的奇异变迁,那些古老风俗的
传承与遗忘,那些金戈铁马或昏灯黄卷,它们对我
来说,可能比秀绝天下的景色更怦然心动;并且,
因为故人故事的存在和熟悉,每一片第一次踏上去
的土地,我都把它当作久违的故土。
惟其如此,很多时候,我的目的地都是与旅游
毫不沾边的小地方。甚至,由于很少有外人前往,
我的寻访显得不合时宜。比如这个炎热的夏季,当
我千里迢迢前往湖南新田寻找锦衣卫世家宅院时,
在一座杂乱无章的村子里,至少十几条狗从小巷深
处或是板门背后窜出来,一阵阵兴高采烈的大呼小
叫,好像终于逮住了一个作奸犯科的歹人。又比如
在徐闻寻访海丝港口,无所不能的导航把我直接导
到了离大海只有十几米的沙滩上。按它不容置疑的
指示,我还要朝着蔚蓝色的海水再行驶五百米,然
后右拐。至于在徐州看汉墓,阴暗而宽大的墓室里
,竟然只有我一个人。一盏昏黄的灯照着墓室深处
腐朽的棺木,宛如恐怖片现场。我只好一个劲儿地
用四川方言默祷:先人板板哟,我只是来看看你,
我不会打扰你休息的。我一会儿给你作几个揖啊…

去年,在江阴徐霞客故居,我想起科学史家李
约瑟对他的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
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
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这段话的背景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山水诗
和游记,但山水诗和游记,更多的是借物抒情或借
景抒情,是借风景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并不
是说这样就不好,事实上,中国的山水诗和游记佳
作甚多——但从另一角度看,中国一直缺少把科学
精神和田野考察融入其中的大地理随笔。直到徐霞
客挥舞如椽巨笔呼啸而至。
我当然不是狂妄地自比徐霞客,而是见贤思齐
,我也希望在自己的行走文字里,融入自然科学、
人文历史与文学情感,让深度和细节并驾齐驱。
这也是我不同意把这些作品称为游记,而是把
它叫作地理随笔或大地理随笔的原因。至于是否到
达预期,我想,这个评判权在读者您。
本书与旧著《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之新版互为姐妹篇。《一路钟情》所选作品,起于
2003年,止于2011年,大多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
》。本书所选作品,除少数几篇外,绝大部分起于
2012年,止于2018年初,原发于《中国国家地理》
、《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时代周报》
和《同舟共进》。在此,谨向原刊编辑表示感谢。
也向本书责编王凯兄表示感谢。当然,还要感谢以
精短文字作推荐的张新泉老师,罗安先生和杨勇兄

趁着还没老去,我会一如既往地行走,一如既
往地读书、写字,在方块字的阵营里,寻找可以安
身立命的心灵之乡。当我真的老了,这些文字就不
仅是我走过的记忆,也将是我爱过的证据。
2018.8.18于成都之南
导语
《中国影像地方志》总导演罗安、探险家杨勇、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新泉联袂推荐!
横跨古今,纵览历史,领略大地细节之美!
古迹中挖掘出尘封故事,从新城中发现些生活奇趣!
聂作平著的《一路漫行:在路上发现最美中国》分为边陲踪迹、滋味之旅、山河岁月、大地细节四部分,彰显人文中国的壮丽深沉。
书评(媒体评论)
外表有些江湖的老聂,在我眼里还是文人,传
统、怀旧,因此读他的书要细嚼慢咽。“江湖外表
,文人内心”是我读他文字的感受。《一路漫行》
有点像“地理版图中的生活往事”。那些不曾被见
识的纵横捭阖。带着地域印记被笔记忆,是适合睡
前十分钟的经典读物。
——罗安 中央电视台十佳制片人,《中国影
像方志》总导演
一口气读完聂兄的《一路漫行》,又勾起我熟
悉而遥远的记忆碎片,字里行间那些地方、那些风
物、那些故事,仍然在继续书写,引发人们再次去
探访的欲望,去寻找那些逝去的芳华。在网络资讯
飞舞的时代,人们无所适从,《一路漫行》给人们
带来了一缕芬芳,看一看总能获得历史与现实的真
实。
——杨勇 探险家,横断山研究会会长,长漂
队成员
聂作平把他的这些文字归纳为地理随笔,在我
看来,它更是一个人多年来行走的诗意记录。山川
风物。历史遗存,人文韵味。这些大地的细节与光
华,被他用个性十足的文字娓娓道来。尺幅之间,
能判天地之美,可品世界之奇。
——张新泉 著名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
精彩页
畹町:西南边城的似水流年
这是一座不起眼的钢架桥。钢铁的桥身和护栏已经锈迹斑斑,桥面的木板色泽深黝,暗示着时间像桥下的流水一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桥普通,河也普通,不过20来米宽的一条小溪。河的两岸,高高低低的房屋错落起伏,在房屋与房屋之间,一些高大的榕树在热带的阳光下野蛮生长。惟有当你注视到钢架桥正中那条将桥梁一分为二的铁索,和铁索上用中文和缅文书写的“中缅国界禁止跨越”的警示牌时,你才会恍然明白:这条看上去普通的河,这座看上去普通的桥,它们其实并不普通。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不仅是中国和缅甸的界河与界桥,而且,在一去不复返的似水流年里,这个名叫畹町的小镇,曾经有过许多鲜活而生动的往事。
中国惟一的县级镇
如同众多因千篇一律而面目模糊的内地小镇一样,西南边陲小城畹町,其市容也同样让人轻易感受到了它的杂乱无序。如果说与内地小镇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里的人口要比我想象的更加稀少。几条窄窄的小街,一些冷清的店铺,街上懒洋洋的行人,一时间很难让人找到它被誉为“小香港”的昔年的繁荣与喧嚣。
与云南境内那些年代久远的古镇相比,畹町的历史很短,短得不足百年。一位姓杨的老人在当地生活了40多年,他告诉我,因为与缅甸隔河相望,得地利之便,大约在清朝末年,有一条羊肠小路翻山越岭,把畹町和百里外的芒市相连。而畹町,作为这条通往邻国的古老驿路上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慢慢出现了几家茅草搭成的店铺。这几家店铺,主要向来往的路人提供茶水和粗糙的饮食。一直要等到1932年,国民政府下令设置畹町镇时,畹町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不过,即便是政府设立的建制镇,畹町也仅仅只有几十户人家,镇子周边三两步,便是草木葳蕤,瘴气弥漫的原始森林,一条清澈的小河将畹町镇和对面的缅甸九谷镇分开。
让畹町这个弹丸之地跃升为小香港的,是上个世纪那场著名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着东部沿海港口相继沦陷,中国面临无比严竣的局面:国内急需的包括药品、石油和武器在内的各种国际援助无法运抵中国,中国将在与日军的消耗战中因资源匮乏而难以为继。于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一条新的生命线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当时,国际援助通过海运抵达缅甸仰光,再通过铁路运抵缅甸北部的腊戌,但要从腊戌运抵国内的昆明和重庆,必须有一条与腊戌联接的公路。这一刚需,催生出了后来彪炳史册的滇缅公路。
1937年底,滇缅公路途经的20多个县的20多万民工集结到了近千公里长的规划路段上。其时,大批青壮年已穿上军装上了前线,充当民工的大多是些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由于大多数路段穿行于崇山峻岭或原始森林,民工们既无筑路经验,又缺少现代工具,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有趣的是,一些参与筑路的未成年人,甚至带着自己的宠物(包括猫、狗、猴子)一同汇入了筑路大军中。在畹町桥头,有一只巨型石碾,它就是当年民工筑路所用的“压路机”。这种重达数吨的石碾曾经在下坡时因巨大的惯性而发生过多起压死民工的惨剧。仰望大榕树下这只无言的石碾,你能感觉到一个逝去年代的挣扎与抗争正在透过时间的潮水扑面打来。
经过8个月的艰难努力,900多公里长的滇缅公路横空出世,成为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而畹町,就是这唯一通道的中国一端的终点。我曾经以为,面前这座钢架桥,就是当年中国的生命桥,但查史料方知,原始的生命桥是一座石桥,后来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荡然无存。现今的钢架桥,已是抗战结束次年所建了。据统计,在滇缅公路建成后的几年间,大量外援通过畹町桥进入中国,并沿着延伸于莽莽丛林中那条蛇行的简易公路运抵昆明、重庆等地。其运输之忙,竟至平均每分钟都有一辆汽车驶过畹町桥。至于威名显赫的中国远征军的20万将士,他们也是穿过畹町镇狭窄的街道,从那座石制的界桥上跨出国门,深入南方陌生而恐怖的热带丛林中,为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而浴血奋战,马革裹尸。
1945年1月,当滇西抗战取得胜利之际,另一条国际交通线——史迪威公路——建成通车,史迪威公路与滇缅公路的交会处,正是畹町镇。与此同时,中印输油管道也取道畹町,直达千里之外的昆明。国家不幸畹町幸,滇缅公路的重要与繁忙,使得畹町从一个化外蛮荒之地渐趋繁荣: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商人们看到了这条咽喉要道的商机,他们穿林海、冒瘴气,千里迢迢来到畹町,以畹町桥为中心,开餐馆、办商铺、走马帮。由于商贾云集,不仅中国银行在这里设置了直属央行的畹町分行,连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也都在这里开办了分行,而原本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陲小镇畹町,这时候由云南省警察局直接管辖。
滇西的腾冲、芒市一带民众,多年以来,就有到东南亚各国谋生的传统。随着滇缅公路建成,那些已经在东南亚各国生活多年甚至多代的华侨们,沿着崎岖的滇缅公路,掀起了一次堪称反哺的回国运动:1939年,在著名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来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路漫行(在路上发现最美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聂作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86753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94
CIP核字 2018134455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6
16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9: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