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潮菜天下(潮州菜系的文化与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潮菜以“口感清新,制作精细,讲究鲜活”为主要特色而闻名于世,经一代又一代名师的传承与创新,形成独特的潮汕饮食文化。广州冼玉清教授曾写诗赞道:“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功夫茶与汤。”而今,潮汕美食更是形成一股潮菜美食浪潮,令众多食客、美食家趋之若鹜。那么,潮菜有什么文化内涵呢?且听一听美食家张新民是怎么说的吧!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汕头市美食学会秘书长,“潮菜天下”以在《汕头都市报》“守望潮汕”栏目上长达两年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该书分“独树一帜的潮州菜”、“奇异的饮食习俗”、“吾乡物产之荤菜卷”、“吾乡物产之果蔬卷”、“美味民谣”、“天庭的美食”、“潮州帮口的历史”、“潮汕糖蔗史”、“韩江茶话”9个部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考察潮菜文化与历史,逻辑缜密,想像丰富,文笔优美,既有学术性,有有可读性。该书的出版,是潮菜研究领域的喜人成果,对于弘扬潮汕饮食文化、扩大潮菜乃至潮汕的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录

序一 黄挺

序二 隗芾

1 独树一帜的潮州菜

潮菜的象征  枭过鲎母  鲎粿的传说  薄壳美食节

潮州打冷之冻蟹  烧螺片的滋味  半夜听见卖鱼生

河豚原来可以这样吃  韩愈笔下的蒲鱼

素菜荤做芥菜煲  护国菜话  部队芥蓝的故事

传奇美食牛肉丸  美食大师林自然

2 奇异的饮食习俗

蝉味  蔗虫春秋  苦瓜之德  跳白鱼

蜂情万种(上)  蜂情万种(下)  槟榔祭

槟榔印象  拜月秘语  围炉过年(上)

围炉过年(下)  食桌,潮人进餐的礼记

3 吾乡物产之荤菜卷

食色性也  欲望海马  鱼肚非肚  鲥不再来

鲽鱼全知道  饮而不食  又见西施舌(上)

又见西施舌(下)  走近鳗鱼家族

鳗鱼之一日四次还要 鳗鱼之性本鳝

带春的麻鱼咸菜  血鳗与蛇鳗  把酒潮州(上)

把酒潮州(下)

4 吾乡物产之果蔬卷

野菜从良  刺仔花,开白白  男人也食益母草

真珠花菜猪血汤  鼠曲飘香  “咸究”黄麻叶

芋横就是芋叶柄  浪险过拍紫菜  橄榄糖

姜薯考(上)  姜薯考(下)  潮州柑(上)

潮州柑(下)  柔荑杨梅花

5 美味民谣

民谣泄露了潮菜史  想食青梅槌白糖  美食就是家常菜

鱿鱼来焖糯米饭  天顶一粒星  马鲛鲳与苏六娘

箸尾摇摇挟稞条  早春游神美食图  吃食海鲜的总诀

美食谣谚像张大嘴

6 天庭的美食

神仙喜爱的食物  尝新节的传说  鱼文化崇尚生食

潮州帮口  潮菜的闽南渊源  潮人爱杂咸

唯“糜”为大  潮菜的养生观 人神共享的粿品

“名小吃”狮头鹅  味在潮汕 我看潮州菜

7 潮州帮口的历史

早期潮商的足迹  与天津菜的交流  上海滩的茶食泰斗

向淮扬莱学习  湘子桥下的奢侈  贩米做官

葡萄酒话  煮海传说  无可奈何舂甜粿

半是潮州半广州  百载商埠的酒肆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港式潮菜风靡大陆

8 潮汕蔗糖史

与糖有关的民风民俗  蔗糖促使国门开放

蔗糖贸易成就潮商  潮糖垄断国内市场

蔗糖业与移民史  想起了糖厂和糖寮

白糖是这样炼成的  潮人身上的甜蜜烙印

驰名的潮汕茶配  横刀劈蔗往事如烟

9 韩江茶话

乌龙茶的故乡  功夫茶道  茶胆(上)

茶胆(下)  茶香(上)  茶香(下)

茶味(上)  茶味(下)

试读章节

           传奇美食牛肉丸

有两种潮州丸子菜在粤港两地可说是家喻户晓:一种是鱼丸棵条,又称鱼蛋粉;另一种是牛肉丸。1984年,张国荣赴台湾参加金马奖影展,上机前在机场餐厅花18港元吃了一碗鱼蛋粉。当时的香港报纸都刊登了他吃鱼蛋的特写照片,称他为“鱼蛋王子”,还说他“数了数碗中的鱼蛋有多少个,一口一口地慢慢细嚼,最后,他连汤也喝光了,才放下碗来,一点也不浪费”。

潮州牛肉丸也因为周星驰和莫文蔚在《食神》中以“爆浆濑尿牛丸”的影射而被公认为“天下第一丸”。军旅诗人郭光豹曾经写过贺龙元帅吃牛肉丸的真实旧事,可以作为牛肉丸传奇的佐证。说的是当年贺龙视察驻汕部队,吃到鲜脆无比的潮州牛肉丸,连称“好菜!”并起身向厨师大老蔡敬酒。拙于辞令的大老蔡为了回答“牛肉丸是如何做成”的提问,抓起两粒牛肉丸朝地上扔,丸子像乒乓球一样高高弹起;又取出两把像秦琼用过的铁锏来,说:“就用这家伙将牛肉片打烂,切不可用刀子剁碎,丸子才能弹得起来,入嘴才有脆感。”

大老蔡一语道破了潮州牛肉丸的奥秘:不能像制作普通肉馅那样将肉料切碎后剁烂,而要整片用钝器捶砸成泥。这种方法,大约是能够使肉浆保持较长的肌肉纤维,从而在成丸后产生强韧的弹性。这也是潮州肉丸和其他所有肉丸的区别。粤菜中的广府菜也有牛肉丸,常以早茶点心的形式出现。但吃过的人都知道,那是用牛肉馅加粉捏成丸状蒸熟的。更广泛地看,我国古代虽早有用牛肉捣捶而成的“捣珍”(周代八珍之一),各菜系也都有出名的丸子菜,但无论是扬州名菜狮子头,还是客家最著名的永定下洋牛肉圆(客人称圆不称丸),都无一例外是肉馅粉蒸,与潮州牛肉丸的制作工艺大相径庭。

对潮州牛肉丸的来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来自客家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上世纪上半叶,有很多客家人来到新兴城市汕头发展,他们除了沿街贩卖传统食物牛肉丸,也同时办了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业:张煜南兄弟带头铺设了潮汕铁路,李柏桓等兴建了百货大楼,胡文虎则投资了永安堂……那个时候,汕头的旅馆酒店业有近半是由客家人投资经营的。那是汕头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潮汕文化海纳百川的时代。在饮食领域,潮菜吸取了中外各种菜肴的精华而趋向成熟定型,包括产生了潮州牛肉丸。

在潮汕一些僻远的渔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鱼丸制作手艺,通常是选取淡甲鱼(鲡)和那哥鱼(蛇鲻)为原料,横刀刮肉去刺,然后用搅、拍等手法使鱼浆成胶状物,加配料后握拳挤出成丸,再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慢火煮熟。这些方法和制作牛肉丸的方法如出一辙,制成的鱼丸也同样富有弹性,脆嫩可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牛肉丸制作技艺的发展脉络。

已故的罗锦章师傅是潮州牛肉丸的传奇人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成名。2001年,蔡澜带领80人香港美食团莅汕,住宿金海湾大酒店。罗当时是酒店厨房的顾问,已80多岁,看上去仍然容光焕发。在欢迎宴会上,他特地出来与大家见了面并讲了话。

            美食大师林自然

我认识的人中,称得上美食大师的大概只有蔡澜和林自然两位方家了。蔡澜蔡先生食识渊博,名满天下,著作等身,毋须我在这里赘述。林自然林先生则完全是一位江湖奇人,一生飘零但嗜食,五十岁时终于领悟美食真谛,融各派所长而自创“大林精细潮州菜”,成为一代美食大师。

林自然目前拥有法国美食协会会员、国际烹调大师、国际杰出厨师蓝带奖、国际哥顿布美食会高明厨师等多个国际性的头衔,而作为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集训膳食的主厨,还曾经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自然的美食哲学充满了梦想和创意,他创立的“大林精细潮州菜”,主旨犹如当年霍元甲创立“精武门”,是为了打破菜系门规,光大中国美食艺术。

生于潮汕长于潮汕的林自然,自小就接受潮菜美食的熏陶。潮菜如今名扬四海,世人已多有认识,美食界也早有“食在广州,味在潮汕”的说法。美食中的潮州菜肴就像风景中的桂林山水,如果说中国是美食王国,潮菜就是这王国中的王冠了。我曾见过汪曾祺的一幅题字:“桂林山水洞,潮菜色味香”,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再以茶艺来说吧。日本的茶道至今沿用唐宋的技法,追求的是美味之外的东西;台湾的茶艺在热爱功夫茶的潮人看来差不多就像小儿把戏,潮汕的十岁学童只要用上“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种入门手法,准会让台湾的茶博士起身让座。我的朋友郑宇晖君是一位美食家,一次我们食“潮州卤鹅”,他突然停口不嚼,说道:“八角无炒!”八角就是大茴香,是卤鹅必备的香料。食卤鹅而知八角有没有炒过,说明郑君的辨味能力是很强的,已经具备成为美食大师的某些特质。

春秋时齐国的名厨易牙也是一位美食大师,《吕氏春秋》说:“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我始终认为,饮食之道,首在辨味;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在潮汕传统的美食观念中,厨艺可以速成,但识食须三代人富贵(耗三代人的财力修养才懂美食)。厨师如果不是美食家,则始终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厨师;美食家一旦掌握了厨艺,则可能成为名厨师或美食大师。林自然走的正是这样一条由美食家而名厨师和美食大师的道路。他在潮菜美食的沃土里耳濡目染并成长,对美味佳肴充满了梦想和追求,用创意和才能去身体力行,目光所及,早已越过潮菜的范畴,甚至越过中国的各大菜系乃至世界各国的美食。在他的想象中,“大林精细潮州菜”是一种讲究的,中国式的,世上没有但可以创造出来的美食。这就是林自然的美食哲学!

几年前我曾品尝过林自然首创的一味豆酱焗肉蟹,虽是平常之菜,但透着一般异香美味,至今仍难以忘怀。前些日子他从云南回汕,一起到福合埕他一位徒弟的大排档吃海鲜,有一味煮龙舌鱼,火候微过,我问他过了多少,他说十秒吧。林自然嗜食成性,食量惊人,能喝下整箱的啤酒。那天他点了十五道菜,一些菜做得并不太好,他都知道,但仍狼吞虎咽。特异之处是面前放了一杯冰水,不时呷上一口,他解释说是为了清洗味觉。

美食之于口,正如音乐之于耳,绘画之于目,都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艺术的真谛是什么?不正是为了创造让感官愉悦的东西么?美食可以按地域风味分为菜系,绘画音乐可以按风格特点分为流派,但真正的艺术大师是不会囿于成规的。所谓大师,就是能够创造出让大多数人愉悦的艺术。

P30-34

序言

               序一

                      黄挺  近代报人里面,文章大家不乏其人。中间最叫我打心眼里佩服的,是曹聚仁和黄裳两位先生。两位先生都擅长于用随笔体来书写历史,把自己平时的所读、所思、所见、所闻,用一种十分轻松灵活的文字写出来,反比一般果果正正的历史著作,更吸引人。如果说,曹聚仁的思想史演讲录读起来还有一点论文的味道,黄裳那些南明史的著作,把山川形胜、人物故事、风俗制度……熔铸在一起,像游记,像掌故,很容易引人入胜,简直就是文学作品,却又是非常专门的历史研究。  记不清在那一天,偶然在《汕头都市报》上邂逅正在“守望潮汕”的张新民,读了他那滋味十足的美食美文,立刻喝彩:“我们也有这样的报人!”当然,这喝彩没有将新民谬比大家的意思,只是,他的文章确确实实能够吊起你阅读的胃口。不知道是由于职业还是由于兴趣使然,反正,我从此开始关注起新民的专栏,断断续续读了不少。  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师对本地知识界有个断语:“潮汕地区多文人而少学者。”这是个客观的评价,并非对文人与学者有所轩轾。比如做历史研究吧,学者做的工作往往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提出问题,辨证剖析,给出自己的回答;而文人更加寻常的做法则是发掘史料,联络排比,用生动的文字,把一个人物画活或者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后一类做法,世称“掌故之学”。在晚清,掌故和金石、碑拓、版本、目录、史地一起,被视为专门学问。掌故家与史学家的区别,大抵只是在兴趣和治史的路数不同,并无品等高下之别。  新民的文章,是掌故之学,文学色彩极浓。说到潮汕的掌故家,老一辈中,要数蔡起贤和黄梅岑两位先生;朋友辈里头,首屈一指的是孙淑彦兄。与他们比,新民谈潮州美食的掌故,别具一格。掌故家是不谈今典的,因为今日事不是“掌故”。新民却常常把今典也用上,他的掌故中,有非常生动的人情世态的摹画。举例吧,《港式潮菜风靡大陆》里的理论家夫妇,《韩愈笔下的蒲鱼》里的阿鸿和那位尚未出场的然哥,新民只是用笔轻轻一勾勒,就让我在读过之后久久不忘。  考证本来是谈掌故题中应有之义。前人所记的昔日旧事,或多或少,有意无意,总会出点错误。褒贬人物,不免带点情感;记述事件,即使是亲见亲闻,还是有个观察角度的问题,难免偏颇;就是当事人自家的口述、笔记,也会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取此舍彼。好的掌故家对于前人的述说,总会认真地去鉴别真伪,辨证是非,决不随手拈来便当掌故。新民的文章里,也有很多考证。而他的考证,又并非只针对史实与文字。考吃,最难弄明白的,是原料的物种。比如海鱼,潮汕濒海,海产极多,同一种鱼鲜,不数十里而异名,或者多种相似的鱼鲜,同用一名,那是很常见的事情。新民在文章里,不但会细细区别这名和那名、这种和那种,而且要追究到潮人饭桌上的某一种鱼,属于某科某属,甚至连它的学名都写出来。每当在文章里读到他对“生物学分类与分布”的孜孜追索,我会从心里漾出轻轻一丝笑意来———这新民,那里只是给我们讲博物志,简直就是做生物分类学的学问家。  新民的文章,又是民俗之学。饮食男女,本来就是生民与生俱来的习俗。关于饮食的种种观念、行为、话语,都出自天然形成的习惯。而这一类习俗,又很自然地融混在一个地方一个人群的生活之中。不过,打从民俗的研究成了一门“学”,也许是科学的分类观念作怪,本来浑然一体的生活,无端被分拆成各个片面,谓之“民俗事象”。事象研究是民俗学的一支主流,本来也无可厚非。只是目前坊间众多谈潮汕饮食民俗、饮食文化的论著,为了做得更学术一点,无不把饮食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俗事象来研究。结果,饮食被抽离于生活现场,摆到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名菜。尽管作者笔下生花,极尽形容之能事,而读者难免隔雾观花般,索然无味。等而下者,简直就把饮食习俗写成菜谱。真是学术反被学术误了。  新民讲潮汕食俗,与众人异。异在两处。第一,不把饮食孤立起来,让它回到生活中间。在他的文章里,饮食与歌谣、与民间故事、与民俗礼仪 ……与潮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并发生,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于是,潮州美食不再被孤立在文字的陷阱中,又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里复活。“美味民谣”一组文章,足以使我们感受到这一点。第二,新民自己是个做菜里手,又是一个品味行家;朋友圈中,也不乏名厨和美食家。什么季节,要选择何种原料,如何烹治,如何享用———他把这些来自实践的灼见,统统写出。于是,潮汕的地理气候和社会经济环境,厨师、食客以及他们的烹调、品赏活动,在他的文章里浑然一体。潮汕美食之俗,从而得到更加完整的理解与表达。在这些记述之中,很有一种 “表演民俗学”式的味道。  新民的文章能吸引人,更在于它常常有一些出乎你意表之外的、很独特的见解。工夫茶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有多少人谈过。然而,有人像他那样把茶色、茶香、茶味慢慢调理出来吗?还有茶胆,这一个经常被潮汕茶客挂在嘴边的词,经他慢慢抽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工夫茶的灵魂”,如果不是精品茶而好深思,谁“有者茶胆”?再举一例。潮糖,潮商,潮菜,都是人们口熟能详的。但是,把潮糖的生产,潮商的发达,和潮州帮口(潮州菜系)的形成串成一线,在潮汕美食的论述中,引入潮汕蔗糖史,有谁做过吗?  现在,“守望潮汕”专栏的这些文字就要结集出版,新民把书稿给了我,让我写个序。当日读报的印象还在,我饶有兴趣地将书稿一口气读完,乘兴写下上面文字。这是我的感受,百口百味,或者与诸君不同。我在这里把帏幕揭开,下面该新民登场了。请诸君好好品尝他为大家准备的这道文字的美餐吧。

           2006 年秋,于韩山师院潮学研究所

后记

这是传统电影里常见的镜头:刚开始谈恋爱的女孩对男方说:“我已经是你的人了!”2003年底,当我加入刚成立的汕头市美食学会的时候,也生出了这样一种相类似的感觉:我既然入了美食学会,就是学会的人了,就要为学会做点事。到了2004年3月,我将每周在《汕头都市报·守望潮汕》专栏撰写的文章内容从文史转向了美食。这样前前后后写了两年多,总共写出了一百余篇。《潮菜天下》这本书,就是当初人会这个因所结下的果。

昨天晚上,我与书画家郭莽园一起最后敲定了本书的版式设计。郭先生是西泠印社社员,书画界的名人,随便挥上几笔就能卖出大钱,但他为了设计祯装好本书,一个多月来废寝忘食,甚至熬过好几个通宵。郭先生也是美食学会的人,是学会的常务副主席。他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在他的心里其实也是有学会情结的,也想为学会做点儿事。

学会的主席林自然先生,出巨资支付了本书出版的绝大部分费用却不愿扬名。还有周修展先生、李春淮先生、韩荣华先生、郭楠先生、林纯孝先生等等很多美食学会的成员,他们或出钱或出力,虽然话没说出口,但大家心意是相通的,都想为学会,为潮汕美食事业做点事。汕头市社科联主席、美食学会荣誉主席陈汉初先生也很关心本书的出版情况,多次过问,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所以《潮菜天下》的出版,绝非是我一人之力所为,而是众缘相合,众人鼎力的结果。举例来说,本书的很多摄影作品和珍贵历史图片,就是由韩志光先生、翁志雄先生、全南海先生、王海鹏先生、黄松书先生、陈志强先生、张焕明先生、吴大鹏先生、林凯龙先生、姚建平先生、李俊伟先生、柯晓先生、吴俊荣先生和黄挺先生、陈益群先生、陆松华先生、马畅小姐等很多人提供的,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就不可能有如此精彩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中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很让人感动的事:远在百公里外惠来芦园海边一位与我只有一面之缘的海鲜行老板,特地托人送给我一只大鲎母,让我们能够顺利地拍摄到珍贵的鲎鱼镜头,完成了本书的封面和相关内容的制作。

在此,我诚挚地感谢所有促成本书出版的人,对他们的慷慨和玉成表示衷心的敬意。

还有一件事情:承蒙黄挺和隗芾两位老师的厚爱,为本书作序,实在深感荣30-34黄挺老师家里取序言,他说对我书中的一个观点是有所保留的,虽然在序言中没有提到,当面还是要说一说。他说的是我在《美味民谣》中表述的这样一个观点:历史上的潮菜是很少见诸文字的。因为在我见过的潮州菜谱中,出版年代最早的是朱彪初1988年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潮州菜谱》。而我自认为通过对1929年前后出版的潮州歌谣中有关潮菜美食的研究,将潮州菜谱的文字史整整提前了一个甲子。黄挺老师当时对我说,潮州菜谱的文字史实际比我想象的要更早些,比如在清代的一些族谱中就记载有菜谱。

附图是黄挺老师列举的例证之一,源于清代潮阳沙陇郑氏仁房族谱。这是一份适合宗族四季祭祀的食单,上面一行罗列了各种菜肴的名称,其中的鱼注明斥乌鱼(鲻鱼)或马鲛,龙虾则注明可用鸭代替;下面一行则列举各节日需增减的物品,如端午增加粽子,中秋加月糕饼等。

尽管我也可以用族谱不是大众传媒来为自己辩解,但这样做不但在学术上难以立足,还辜负了黄挺老师的美意。黄挺老师不把他的意见写进序言,是有勉励后进的意思,是给后辈留了面子。然而我想还是公开出来比较好,第一是能够告诉读者什么是学海无涯,以及前辈与后学在识见学力上所存在的差距;第二,既然族谱记载有食单菜谱,那么家谱、笔记、文稿、书信等私密性的资料也同样可能记载,而这些之前往往是被研究者所忽略的。我在这里现身说法,无非是想提醒大家潮菜还存在这么一个研究方向。至于那么点面子,不要也罢。                     2006年10月15日记

书评(媒体评论)

张新民的饮食散文,颇得老百姓的欢迎。现在,张新民将其散在各地的美食文章集中精粹,贡献于世,无疑是弘扬潮汕文化的具体而微的大好事。

——隗芾●教授

新民讲潮汕食俗,与众人异。异在两处。第一,不把饮食孤立起来,让它回到生活中间。在他的文章里,饮食 与歌谣、与民间故事、与民俗礼仪……潮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并发生,相关联,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

——黄挺●教授

我喜欢张新民的文笔,特别是这批有关潮汕美食的文章,见识独到,逻辑缜密而又想象丰富……他是我最喜欢的潮汕作家。

——凡斯●诗人

张新民乐于花时间和精神集中考察地方人文,这种在“细处”做足文章的精神足可叫人脱帽致敬

——林继昌文艺评论

交个美食家朋友,成天价吃得有滋有味。一卷《潮菜天下》,看这个朋友,因为美食,活得有滋有味。  ——莽园●书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潮菜天下(潮州菜系的文化与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新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4138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