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生行止(精)/百花谭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1980年代初,中国终于走出了无书可读的黑暗时代,新华书店里渐渐有了点百花齐放的味道。可我因为正迷恋小说创作,阅读范围局限于中外小说名著:偶然看点杂书,也是想从中发现小说创作可以利用的材料。改变了我的阅读视野直至人生轨迹的,是郑振铎先生的《西谛书话》。

《西谛书话》出版于1983年10月,我接触到它已是第二年的夏天。当时我对西谛先生的了解极其有限,对书话这种文体同样十分陌生,之所以会注意到这部书,是因为书前有叶圣老的序。那年春天我调入江苏省作协工作,而叶圣老的次子至诚先生时任《雨花》杂志主编,几乎天天见面,时聆教诲,因了这层缘故,对叶圣老推荐的书自然不肯错过。

叶圣老虽自谦对旧书外行,但不愧为文章妙手,序文中接二连三的“喜欢得弗得了”,就勾得读书人心中痒痒,迫切地想知道个中究竟有什么“弗得了”的东西在。开卷粗读,立刻便感觉到了西谛先生知识的渊博;渐渐地,我不仅为访书的趣味所吸引,为古旧书自身的价值所震惊,更为西谛先生爱书的那一种痴迷与激情深深打动。这固然是先生的性格使然,但他与书的关系,竞已无法用一个“爱”字简单地表达了。书于他绝不再是品茗把持的雅玩,也不止于研究学问的工具,更不会是保值收藏的介质;书对于西谛先生,实在已成为一种融入血肉、化入精魄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书,也就不再有完整的西谛先生。

仅就这一点而言,已经“弗得了”。

更令人感佩的,是西谛先生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他一生以搜罗保护中华民族文献史料为己任,平时不惜代价访书收书,爬梳整理,研究考证,呕心沥血:而在抗战期间,他更置个人安危死生于度外,与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与为虎作伥的汉奸文人,与唯利是图的书贾书贩巧妙周旋,“举鼎绝膑”,竭尽全力抢救民族文化遗产,阻止珍善古籍外流。用叶圣老的话说,“简直拼上了性命”。西谛先生说自己“狂胪文献耗中年”,是毫不夸张的。读《劫中得书记》,读《劫中得书续记》,读《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读《求书日录》,读《访笺杂记》,字里行间,都令人油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赶快做”。

原来在鲁迅的楷模之外,中国还有这样的文人,中国文化中还有这样的传统!

一个著书人,一个读书人,一个藏书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具备西谛先生的这种境界,至少也应该追求西谛先生的这种境界。

这样一本能激荡起心胸中浩然之气的书,真的让我“喜欢得弗得了”。

从那以后,我的读书开始摆脱实用主义,不再满足于挖掘一点小说材料,领悟一点小说作法,激发一点创作灵感,而更注重于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特别是精神境界的提升:从那以后,我才懂得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人。

与此同时,书话这种文体,也让我一见倾心,有相见恨晚之感。专家学者,就某一命题,系统阅读研究相关书籍,其所作书话结集,谨严精湛,无异于学问门径;即或兴之所至,漫步书林,随手采撷,杂花缤纷,也令人茅塞顿开: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世间事物还可以从这样的角度进行剖视,真是“喜欢得弗得了”!

所以,我一边悉心搜集西谛先生著作的各种版本,搜集有关西谛先生的各种著述,一边开始关注当时出版的各种书话集。三联书店的那一套书话丛书,《晦庵书话》、《书林漫步》、《一氓题跋》、《书海夜航》、《书林秋草》等,先后进入我的珍藏,而黄裳先生的《银鱼集》、《翠墨集》、《榆下说书》、《珠还记幸》,更让我爱不释手,以后遂“逢黄必收”,陆续淘得黄裳先生的书话集数十种。其他出版社的《知堂序跋》、《书边草》、《猎书小记》,兼及《江浙访书记》、《访书见闻录》、《小说闲谈四种》、《走向世界》,并上溯到《书林清话》、《琉璃厂小志》、《藏书纪事诗》,也就是通常被称为“读书之书”的,渐渐成为我藏书中一个重要的系列。这些专家学者的书话与访书记,很少像西谛先生那样率性任情甚至慷慨激昂,多的是一种平实的语态,但同样处处流露着对于书籍那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挚情。P3-6

后记

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小开本散文丛书,在1980年代,曾是我搜求的对象,前后总共买过一二十种,每每爱不释手。近得陈子善先生告知,社方属意重新推出,并嘱我加盟,使我备感荣幸,也就借此机会,将这十来年间的零散文字,汇为一编。

从事写作三十余年,以1996年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段主要是写小说;后段所写的书话、散文、随笔,除已结集出版的三十余种外,散见于报刊的尚有三四十万字。本书选入的,约占五分之一,因多关涉书人书事,所以取《书生行止》为题。

“行止”一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早年读陶渊明的情诗:“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文人行止应有节,“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仅是为文的法度,也是为人的原则——套用个“与时俱进”的词儿,便是“底线”了。当今之世,官场商场,最缺的可能就是底线;而唯一具有底线自觉的,不幸只有文人。这话题未免过于沉重,大而化之,书生行止,就是读书人的一动一静罢了。全书分为三辑,各辑大体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第一辑所收,多为笔者与师友的交游,包括与无缘晤面的前辈的神交。

第二辑是个人的阅读经历和心得,以及对藏书、读书活动的些许随感。

第三辑属于“行”的内容。虽然海阔天空地跑过不少地方,只是我一向懒于写游记,所到之处拍照片,也很少把自己拍进去。结果留下印象的,几乎又都与书事相关。“行走”之外,当然还有“行动”,那是我的生活中,比写作更值得纪念的内容,所以也借此留下些微痕迹。所选文章,大体保持原貌,文字上略有修饰,如说明写作的时间、背景等,以便读者;发表时曾被删改之处,则一律恢复。

静亦不能如处子,动亦不能如脱兔,书生行止,行止而已。

2013年9月1日

目录

辑一

 “喜欢得弗得了”

 忆程千帆先生

 也是城南旧事

 我爱风流高格调

 岁除的阅读

 书楼 书运 书人

 探幽途中的陈子善

 可扬先生与藏书票

 关于举办朱锲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倡议

 活泼泼的文字迷住我的魂

 初上念楼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辑二

 影响我思想成长的十一种书

 止水轩履历

 《开卷》五年记

 “果然有益”

 进书房与出书房

 书缘七累

 书友与书缘

 2011我读:随缘与专题

 叶茂花繁“书之书”

 书的未来及其他

 笔名的自供

 忙里偷闲的艺术

辑三

 在香港逛书店

 在上海买旧书

 阅读先锋书店

 高邮断想

 文人心梦

 黑吃“四寸膘”

 夜宿何园

 东方微笑

 日本的幸遇

 春季到台北来看雨

 一路书香

后记

内容推荐

《书生行止(精)》作者薛冰属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的作家、学者。所著涉及城市史、地方志、插图、民歌民俗研究、小说创作、书话等诸多方面。《书生行止(精)》是薛冰近十年散见于报刊的零星文字的结集。第一辑所收,多为薛冰与师友的交游,包括与无缘晤面的前辈的神交。第二辑是薛冰个人的阅读经历和心得,以及对藏书、读书活动的些许随感。第三辑属于“行”的内容,文笔活泼,说文谈史。

编辑推荐

薛冰编著的《书生行止(精)》一部金陵行者的读书“游记”,一段“六朝烟雨”古都的书生与书的旷世“恋情”。本书是一部关于书人、书事的精美散文集。共分三大部分:一、追叙著名书人,如程千帆、可扬、陈子善等;二、作者与书的缘分;三、作者逛书店的感想。文笔优美,视角独特,弘扬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值得出版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生行止(精)/百花谭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64599
开本 32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9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201415369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192
13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