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武都高山戏/武都高山戏系列丛书
内容
作者简介
尹利宝,男,汉族,1978年生于武都鱼龙,“高山戏”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剧协会员,全省非遗先进工作者,武都区高山戏研究中心(兼非遗中心)主任,武都区剧协主席。
在《中国文艺报》《甘肃文苑》《甘肃艺苑》等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编写过多本传统、现代高山戏剧本;有专著《武都高山戏》出版发行,在高山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论文代表作有:《高山戏起源探析》《武都高山戏现状分析与发展之思考》《高山戏起源质疑与新解》;创作剧本有:历史剧《米仓魂》《讨债》,现代剧《特殊党费》《橄榄花开》等。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高山戏生成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
一、武都古城
二、米仓山韵
三、孔堤鱼龙
第二节 高山戏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流传地域
一、历史渊源
二、流传地域
第三节 高山戏艺术的文化意蕴与保护价值
一、传统剧目
二、曲调唱词
三、唱腔音乐
四、演出程式
第二章 戏台戏班
第一节 庙会的兴起与民间演出的兴盛
一、庙会的兴起
二、民间演出的兴盛
第二节 较有影响的表演团体和机构
一、鱼龙上尹村高山戏业余剧团
二、鱼龙杨坝村高山戏业余剧团
三、隆兴乡蛇崖村高山戏业余剧团
四、隆兴乡王家坝村高山戏业余剧团
五、鱼龙镇观音村高山戏业余剧团成员名单
第三章 剧目特色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第二节 寓教于乐的演出内容
第三节 贯通表里的乡土气息
第四节 诙谐幽默的语言技巧
第五节 雅俗共赏的文化品位
第四章 音乐特点
第一节 声乐
一、念白
二、唱腔
三、曲词
第二节 器乐
一、文场
二、武场
第五章 风格特征
第一节 服饰
一、把式服
二、旦角服
第二节 花样迭出的演出程式
一、议事
二、出灯
三、过关
四、圆庄
五、上庙
六、走印
七、踩台
八、灯官说灯
九、开门帘
十、打小唱
十一、演故事
第六章 精彩唱段
第一节 《家常话》之“一轮明月当空挂”
第二节 《瓢子开花》之“瓢子开花白粉粉”
第三节 《更上一层楼》之”正月里看灯花儿打头开”
第四节 《挡车》之“丰收歌飞过万重山”
第五节 《锦屏山下》之“山连山湾连湾”
第六节 《米仓魂》之“吆嗬嗨云霞哎”
第七节 《放风筝》之“九九艳阳刮春风”
第八节 《办年货》之“太阳出来红艳艳”
第九节 《讨债》之“山入云端.路漫漫”
第十节 《钉缸》之“阳春三月”
第七章 艺人风采
第一节 难能可贵的继承者
第二节 承前启后的开拓者
第三节 成就卓著的创新者
第四节 影响深远的表演者
土要参考资料
后记
内容推荐
尹利宝编著的《武都高山戏/武都高山戏系列丛书》全书分列七章,先从寻考追溯历史源头,并从原初生成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入手,引领读者步步深入到“戏台戏班”“剧目特色”“音乐特点”“风格特征”“精彩唱段”“艺人风采”等各个层面,让人们有条不紊地分加体认,徜徉览胜。每到一处,作者都会以平实的语言给大家侃侃讲述许多相关的故事。由此从遥远讲到现代,由表层讲到深层,纵览了高山戏从无形到有形、从娱神到娱人、从地摊到舞台、从大山到城市的整个过程。当您从故事的一端走到故事的另一端时,回首再望这座“高山”的身影,聆听这座“高山”的回响,心理图像的投影终于形成聚焦而定格:高山戏,一颗保存完好无缺的戏曲“活化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武都高山戏/武都高山戏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利宝
译者
编者 尹利宝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028831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562
CIP核字 2017170003
中图分类号 J825.4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