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精)
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西方人在对美的本质的探寻中已逐渐失去了
耐心和兴趣,那么在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代
中国人将越来越感到,美的本质问题乃是真正美学的
基石,舍此则没有理论上的完整性,也没有理论形态
的美学。
——邓晓芒
与西方美学往往跳过感性的审美经验而直接上升
到理性和哲学思辨不同,中国传统美学倒是更加重感
受、重情感、重体验……中国美学的一切秘密,只有
从人以及对人的理解入手,才有可能揭开。
——易中天
目录
第四版序
序论 美学司芬克斯的微笑
第一章 起点:大地之子与海的女儿
第一节 在历史的岔路口上
一 黄与蓝的交响
二 大河寻源
三 炎黄之血与杀父的英雄们
第二节 人文的曙光
一 德与礼的渊薮
二 一忧一乐之间
三 “小人国”的秘密
四 希腊文明的两只翅膀
第三节 走向古典美的峰巅
一 美的理想:温柔敦厚与静穆的哀伤
二 艺术的归宿:音乐性与雕塑性
第二章 西方:从自然到人的逻辑进展
第一节 沉默的星空:古希腊客观美学
一 美的和谐说
二 艺术的本体论
三 日神的黄昏
第二节 天路历程:中世纪神学美学
一 美的忏悔
二 感性的求索
三 行动的美学
第三节 “上帝在你心中”:近代人文美学
一 思的执着与知的迷惘——认识论美学的崛起
二 精神世界的漫游——人本主义美学的拓荒
三 实践美学观的诞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美学的伟大变革
第三章 中国:从社会到心灵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美在人伦: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
一 从巫鬼到人文
二 审人的美学:儒家
三 “礼崩乐坏”的反思:非儒家
四 走向“天人合一
第二节 美在形式:魏晋隋唐艺术哲学
一 文学的自觉
二 哲学的艺术与艺术的哲学
三 盛唐气象
第三节 美在心灵: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
一 转向心灵之路
二 从“神思”到“妙悟”
三 返老还童的奇观
四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四章 现代:一次壮丽的金环蚀
第一节 雅典娜睡着了吗?
一 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
二 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
三 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
四 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
五 美感经验论 六 艺术社会学
第二节 胚胎学和古生物学:当代中国美学的奇异巧合
一 客观论美学的建立
二 神学—巫术的现代闹剧
三 人文美学的兴起
第五章 美学之谜的历史解答(新实践论美学大纲)
第一节 艺术发生学的哲学原理
一 生产劳动的艺术性因素
二 艺术因素与美感因素的同步发生
三 劳动异化和纯粹艺术的产生
第二节 审美心理学的哲学原理
一 作为劳动意识的自我意识
二 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
三 作为情感的美感
四 作为美感的情调
第三节 美的哲学原理
一 新实践论美学的第一原理:美的本质定义
二 新实践论美学的第二原理:艺术与美的辩证法
三 新实践论美学的第三原理:审美标准
四 新实践论美学的人学结论:真、善、美的统一
结束语
精彩页
然而,从美学思想本身的源流上追溯中西审美意识的起因,不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资料来看,都不可能找到那真正的源头。一种意识形态的源头,总是逐渐淡入一片上古时代的沙漠。如果不从宏观上考察产生这一源流的整个地形地貌,那么中西审美意识特点的起源就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的生理特性和“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既然是这两大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那么这种差异性的成因也就一直要追溯到古希腊和古中国在自然条件上的区别,如此才能得到根本的了解。
一 黄与蓝的交响
打开世界地形图,如果用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那些稀奇古怪的图案,我们马上就会发现,我们这颗小小的星球竟是由两种基本色调——黄色与蓝色——装饰起来的。康定斯基在其名著《论艺术里的精神》中曾对这两种处于两极对立中的色调作过极细致的描述,他认为,“色彩里的暖或冷意味着各自向黄色或蓝色的接近。”“如果有两个圆形分别用黄色或蓝色画出,短暂的集中就会在黄色圆形里展现一个离心的延伸运动,和一种向观者明显接近的效果。另一方面,蓝色圆形只在自身领域里移动,就像一个钻壳体的蜗牛,有从观者前面离去的效果。”黄色和蓝色向第三种原色即红色的偏离便形成了橙色和紫色,黄与蓝的混合则是绿色。也许,康定斯基在制定他的色彩理论时,丝毫也没想过要用它来绘制地图,但我们却的确可以从这种色彩心理的描述中,引出中西两大民族在起源上的原始区别。事实上,除了纬度的相近以外,中华民族和希腊民族自古以来所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是那样的不同,它们恰好各自体现了黄与蓝这两种地球色彩的极致。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世界上四个起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中,她是最远离入海口和海岸线的。在远古时代,由大陆腹地繁衍起来的炎黄子孙们对于海洋是相当陌生的。据有人考证,《山海经》中被称之为世界“东极”的“扶桑”国,最初也不过是指鲁南苏北一带(即山东曲阜地区),至南北朝时才被推至“东海之东岸”,而与日本混为一谈。无论此说当否,无疑,在初民们眼中,海洋总是属于“中国”之外的领域。海洋的形成本身就是某种不正常的灾变的结果:“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们生于内陆,对一片汪洋的景象抱有本能的恐惧。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这些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给我们留下强烈的恐水、治水、把水看作敌对物的印象。反之,初民们对于“土”却自古以来怀着一种信赖和眷恋。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的地方是这样一片亲切的沃土,黄河挟带着肥沃的泥沙,经过九曲十八弯,淤积成了连绵千里的黄金地带。在这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地是坚实可靠的,人生于土而归于土,土是全民族最终的母亲。初民们用土去对付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死后,“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人们把土地神尊为“福德正神”,且“我国古代地上群神中,土地神的崇拜者最广泛,祭祀最盛”。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整个世界都以土地为中心,“天圆地方”,地的东南西北等长。战国时代与海外有了交通,又设想地的边缘为海,海的边缘与天相接。《山海经》中山经部分写得较翔实,而海经部分则不但简略,而且怪诞不经,隐现着一种不可解的神秘感。《诗经·小雅·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在民之先,民以土为本,帝王的权力首先就是对土地的权力。凡此种种,无不说明黄皮肤的中华民族是“大地之子”。
与此相反,古代希腊民族则是“海的女儿”。
从地理上看,希腊半岛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全地区除北部以外,没有一处距海五十公里以上。环抱希腊半岛的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它们都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总数在四百八十个以上。加之希腊半岛具有世界上最为曲折的海岸线,这就形成了无数避风和停泊的天然良港,成为早期希腊人海上生涯的大本营。在古希腊神话中充满着人、神和海之间的密切联系。除了宙斯、阿波罗、雅典娜这些带有明显社会政治和伦理色彩的神之外,在自然性质方面最重要的神就是海神(波塞冬),以及据说是从海水泡沫中诞生出来的爱和丰产女神(阿芙洛狄忒)。所以荷马说:“海神夫妇是万物之父。”奥尔弗斯说:“海是最早有生殖能力的。”海神与爱神崇拜主要流行于小亚细亚海岸和伊奥尼亚一带,这一地区是希腊移民区,也是经济、文化最先发达起来的地区。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就产生于此,据说这个学派与海洋崇拜有关。其创始人泰勒斯提出的哲学命题就是:“万物的始基是水。”在他眼中,地
导语
有人说,邓晓芒是“中国的尼采”。易中天是“中国的希罗多德”。两人是大学同学,据说在念书的时候,邓晓芒写下一个美学提纲,当时所有人都不理解,只有易中天一个人懂得。过了很多年,这个提纲就变成了《黄与蓝的交响》,它也是邓、易两位当代大师开创《新实践美学》的大变革的里程碑。
邓晓芒、易中天,当代大众文化的风向标。自从易中天从《百家讲坛》走入大众视野,其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非常惊人,作品销售十年经久不衰。本书中第五章的地方,易中天研究“人的问题”,才有了后来风靡全国的“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而邓晓芒作为哲学家、哲学教师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很高的人气,讲座场场爆满,场场窗外都挤满了听众。而他的很多杰出作品未被大家所熟知。
邓晓芒、易中天著的《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精)》仅用短短几万字,呈现了中西美学2000年的全貌,理出两条越走越近的清晰道路,绝非各家观点的机械、晦涩罗列,新奇、易懂、充满美感。
可遍览美学经典。本书甚至有对马克思《巴黎手稿》最深入的解读。
序言
这本书已经出到了第四版,说明它的生命力30年来至
今不衰。除了观点的新颖之外,本书的跨度之大也是很少
见的,所涉及的中西历史和文化的比较、中西审美趣味的
比较和中西美学理论的比较,都是读书界至今感兴趣的话
题。最后一章所提出的新实践论美学即“传情论”的美学
,则经受住了各方面的质疑和商榷的考验,而展示了一种
富有理论根基和中国特色的新兴美学体系的强劲发展势头
。迄今为止,我个人从这本书的思路中已经引申出了好几
本书的主导思想,如《西方美学史纲》和《西方美学史讲
演录》,《灵之舞》、《实践唯物论新解》和《中西文化
心理比较讲演录》,就连最近出版的影响广泛的《哲学起
步》,其中关键性的对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制造、
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以及有关情绪、情感和情调的
三层次划分,最初也都发源于本书(见“艺术发生学的哲
学原理”和“审美心理学的哲学原理”两节)。本书的一
个根本的立论基础就是把美学看作“人学”,所以它在某
种意义上其实是一部立足于中西人性论之上的哲学人类学
著作。这也许正是它今天还被广大读者所关注的秘密所在
吧。
这次再版,除了对引文出处再次作了核对和修订之外
,应中天兄的要求,在目录上将“封建”二字去掉了,改
为了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这样比较中性的表述
。至于行文中还留存有个别“封建”字样,暂时还不太好
大动,先放着再说,寄望于读者知道就行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历史具有其特殊性,确实需要重新作一个理论上更严
谨的概括,不能简单搬用西方历史观中现成的概念。
邓晓芒于喻家山
2018年11月13日
内容推荐
邓晓芒、易中天著的《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精)》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对东西方文化中的美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比较,勾勒出一条极为清晰的、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东西方美学发展脉络,显示出东西方美学不同的内在精神特质,并指出东西方美学思想在当代相互靠拢、融合的发展趋势。就此提出鲜明的美学观点:美学是人学,解开美学的秘密,归根结底是探索人的本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晓芒//易中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02168
开本 16开
页数 43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57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02
CIP核字 2018202672
中图分类号 B83-03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61
3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