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门三杰--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
内容
内容推荐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个红色家庭:父亲发起、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连任五届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两个儿子,陈延年曾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和中共中央委员,陈乔年曾任中共北京区委组织部长、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委员。兄弟俩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成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龙华监狱,壮烈牺牲。
一门三杰,他们为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的崛起而奋斗,而献身。他们是炎黄优秀儿女,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一门三杰--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是由朱洪著的。
作者简介
朱洪,1957年生,安庆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教授。1994年以来出版专著34部,先后为陈独秀、黄镇、胡适、刘半农、戴名世、方苞、朱书、朱光潜、刘大槲等人立传,出版自选集三部。
《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全文刊登《党史人物研究的一个特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谈陈独秀》;《如果泰戈尔还在》2006年被选人山东省教育出版社《新课程初中语文读本》(八年级下册);《学术界》封面人物;《文化学刊》学林人物。先后十余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凤凰中文台采访: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介绍其文章和著作。一些著作被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部分图书馆收藏。
目录
第一章 家乡岁月(1879-1917)
1.陈延年出生
2.陈乔年出生
3.陈家的钱“多得不得了”
4.摆在肚子里
5.祸根
6.姨妹高君曼
7.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8.二次革命失败
9.白泽湖躲难
10.第五次去日本
第二章 乳燕初飞(1915-1919)
1.创办《青年杂志》
2.北大文科学长
3.仲叔心太忍了
4.寄销杂志风波
5.陈独秀被捕
6.以党人资格漫游世界
7.既做就不怕
第三章 海外翱翔(1919-1924)
1.赴法勤工俭学
2.陈延年给北大朋友的信
3.独秀那个人,你别理他
4.勤工俭学的危机
5.“二二八”事件
6.争回里昂大学斗争
7.“讨父团”
8.赵世炎:二陈等近时倾向大变
9.成立少年共产党
10.胡志明介绍二陈加入法共
11.主编《少年》
12.陈独秀出席共产国际“四大”
13.少年共产党的“归属”
14.开除张申府
15.离开法国
16.入东方大学
17.陈乔年与《国际歌》歌词的翻译
第四章 革命洪流(1924-1925)
1.延年回国
2.粉碎商团
3.帮助胡志明开展工作
4.陈乔年归国
5.平息广州危机
6.沙基惨案
7.“六不”主义
8.如果怕死,就不要做共产党员
9.聂荣臻到广州
10.高君曼到南京
11.国民党“二大”
第五章 恶浪排山(1925-1926)
1.要不得的安抚政策
2.陈独秀失踪
3.陈乔年受伤
4.中山舰事件
5.陈延年:老头子糊涂极了
6.粤区干部训练班
7.整理党务案
8.鲍罗廷:将枪支分散给农民,影Ⅱ向北伐
第六章 激流勇进(1926-1927)
1.北伐
2.中央与广东区委的分歧
3.对蒋的方针是既反对又不反对
4.维经斯基:广州同志的政治错误
5.远东局调整陈延年的计划
6.停止省港罢工问题
7.对陈延年的批评
8.不仅仅是广东的问题
9.陈延年:忍不住了!
10.陈延年:鲁迅是我们党真正的朋友
11.离开广州
12.受命于危难之时
第七章 腥风血雨(1927-1928)
1.中共江浙区委书记
2.北伐与东征
3.瞿秋白: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
4.父子三人同时被选为中央委员
5.陈延年住到了赵世炎家
6.陈延年被捕
7.吴稚晖出卖陈延年
8.陈独秀:同意上山
9.斯大林:延年是“天才的政治家”
10.陈独秀:我实在不能工作
11.八七会议
12.陈独秀去上海
13.高晓岚、陈松年到武汉
14.开除陈乔年中央委员风波
15.父子不欢而散
16.陈乔年不想见胡适
17.陈乔年被捕
18.陈乔年身份暴露
19.血染枫林桥
20.蔡和森:不是秋白同志和独秀同志个人的责任
第八章 身处艰难(1928-1942)
1.高君曼:为延年兄弟家中设位
2.高晓岚、高君曼相继去世
3.陈独秀狱中祭子
4.陈独秀出狱
5.“汉奸”风波
6.毛泽东: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7.陈独秀去世
第九章 往事如歌(1942-2013)
1.张恨水:陈独秀自有千秋
2.毛泽东:结论作得严重
3.毛泽东:六大“不选他是不对的”
4.毛泽东:陈独秀后人生活有困难,可以照顾嘛
5.周恩来:我也很怀念陈延年
6.胡耀邦:不能将大革命的失败完全归咎于陈独秀
7.陈延年:“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8.习近平:历史不会忘记
参考书目
后记
导语
陈乔年曾任中共北京区委组织部长、中共湖北区委书记、中共江苏区委书记,曾与李大钊、赵世炎战斗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北方,被誉为中共早期杰出的组织工作者。父子仨同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一个家庭为中国革命奉献了三个杰出男儿,谱写了辉煌而壮美的诗篇。此外,延年是一百个对于新中国成立有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儿子是为国捐躯的英雄,而父亲的是是非非,至今众说纷纭。
朱洪著的《一门三杰--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以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为大背景,融家事、国事为一体,详述了父子仨的坎坷人生、悲欢离合、正见冲突和荣辱沉浮等,再现了这个红色家庭的辉煌、委屈、困惑与凄楚。
后记
本书2005年5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后,蒙《中华
读书报》《天津日报》《安徽日报》《解放日报》《
京华时报》《温州日报》《深圳商报》《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等报刊先后刊登了出版消息,《新民晚
报》2005年6月6日刊登“6月第一周畅销书:《陈独
秀父子仨》”,《深圳商报》2005年6月13日一7月21
日连载《陈独秀父子仨》(39期),《文摘报》
(2007年2月24日)、《人民文摘》(2009年12月)
摘登了该书部分内容。
根据人民出版社的意见,这次修改,篇幅上作了
压缩,所谓“削其繁剩,笔其精切”,以适应现在快
节奏的需要。一本书不在厚薄,若能一口气看下去,
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的可歌可
泣的故事,了解上一辈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为我
们付出的牺牲,让我们知足常乐、警钟长鸣,才是主
要目的。
时间真快,初版至今,13年过去了!此间,发生
了许多可记之事。如陈延年2009年被中宣部等单位评
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
物”之一;陈独秀陵园2013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
位;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乡会成立100周年
的大会上,肯定了陈独秀为创立中国共产党作出的贡
献;等等。这一切说明,历史的迷雾正消散,大家的
努力没有白费。虽然,要全面、客观地还原历史,特
别是要全面、客观地评价陈独秀和中国大革命的历史
,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因为是修订,没有了写初版时内心澎湃的思潮,
却有了年龄增大后的老成。在修改的技巧、构架和文
字组织上,这本书应该是轻车熟路。此外,本书补充
了近些年挖掘的史料,删去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文字,
因此,无论在内容的铺陈、史料的厚度,还是文字的
简约上,和初版本比,这本书都应略胜一筹。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著名女高音歌唱
家张立萍教授2006年11月19日写博文说:
读完朱洪著的《陈独秀父子仨》,心里很不好受
!感觉就像心脏病患者发作心绞痛一样,心脏揪痛了
许久!陈独秀父子仨的丰功伟绩,不可磨灭!我们都
知道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丰功
伟绩,他的一家人为革命流血牺牲,可是很少有人知
道陈独秀父子仨也是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和为新中国建
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我虽然知道陈延年这个人,竟然
不知道他是陈独秀的儿子,陈独秀的另外一个儿子陈
乔年也很伟大!这段历史过去了七八十年,我才了解
!这真让我心痛!
我相信,在一代代成长的年轻人中,一定有一些
同志,像张立萍教授读此书前一样,并不了解陈独秀
、陈延年、陈乔年的完整故事,或者,并不了解他们
的关系。如果这本小书,能让读者了解了一些前辈的
悲壮人生,感受到了烈士的高尚的情怀,体会到了思
想家、革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那么,花些时间修改、完善此书,重新出版它,是
完全应该的!
感谢东方出版社13年前出版了该书;感谢人民出
版社这次再版该书,给了我重新修改、温习的机会;
感谢十几年来介绍、连载、摘录、评论该书的同志和
媒体。出版这本宣传先烈的小书,是弘扬优秀的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河水泛滥、泥沙俱下的今天,
作者和出版社努力合作,把历史长河中优秀的故事筛
选出来,奉献给读者,是时代的责任。尤其在历史虚
无主义猖獗,否定先烈的人和事件频频出现的时代,
弘扬无数英雄和先烈的牺牲精神与爱国壮举,是弘扬
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今年是陈独秀先生去世75周年、陈延年牺牲90周
年、陈乔年牺牲89周年。谨以此书祭奠先生的英灵,
祭奠长眠在黄浦江畔的两位烈士!
朱洪
2017年小暑于鹅公山下
精彩页
7.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在杭州,陈独秀因为心情好,带高君曼游山玩水,作了许多诗。朋友们发现,陈独秀的心情和诗风都发生了变化。朋友苏曼殊在南洋教书,陈独秀给他去信,附上自己作的诗,希望苏曼殊吟诗唱和。就在陈独秀与高君曼在杭州过着清贫、安静的日子时,辛亥革命爆发了。陈独秀家乡安庆是安徽省会,成为最先响应辛亥革命的地方之一。
1911年年底,辛亥革命胜利后,安徽新任都督孙毓筠给陈独秀拍了一份电报,嘱他赴皖,任都督府秘书长。早在1905年暑假,陈独秀还在芜湖教书时,曾与朋友一起作淮上之游,认识了淮北人孙毓筠。这个电报,给陈独秀和新夫人在杭州的清贫而幸福的日子画上了句号。他接到电报,即与高君曼绕道上海回安庆。在上海,贵妇人们对于辛亥革命议论纷纷,说要“掉脑壳”,陈独秀听了哈哈大笑。
陈独秀在日本,与国民党一班人很少来往,认为他们多半是鸡鸣狗盗之徒。受章士钊的影响,他参加了受光复会控制的暗杀团。因此,他虽然与张继是朋友,但与孙中山、黄兴几乎没有接触。但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孙毓筠电邀陈独秀去安徽任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并不反对。毕竟,在反对清朝政府这一点上,陈独秀和国民党是一致的。
离开西湖,离开这里的朋友刘三(刘季平)、沈尹默等人,陈独秀并没有什么遗憾。直到很久以后,陈独秀才意识到,在杭州与高君曼在一起的日子,是他一生不能再有的美好时光。
到安庆后,陈独秀、高君曼住到了市中心的宣家花园,这里离都督府(后为笔者的母校安庆市第六中学)很近,离大南门培德巷老房子,要走十多分钟的路。院子里一角一直活到今天的百年银杏,见证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延年、乔年见父亲和姨妈住到了外面,心里很不舒服,但因为年龄小,说不上话。见母亲整天掉眼泪,兄弟俩和父亲的隔阂逐渐加大了。
和陈独秀一起去日本留学的潘赞化,也觉察到陈氏父子关系淡漠。但他觉得,陈仲甫奔走革命,所以在家时间少,说明仲甫公而忘私;是环境影响了他们父子的感情,并不是仲甫天生没有人情味;而且,延年、乔年兄弟对父亲缺少感情,或许与母亲先入之言有关。
父母的婚姻波折,对延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少年时代,他就发愤读书,立誓在书本里寻找一条道路,做一番大事业。幼小的松年对大哥延年发愤读书印象极深,晚年还说:“延年读起书来日夜不停,好像着了迷一样。”他哪里知道,大哥刻苦读书,与父母婚姻的破裂给其伤害也有关系。在延年幼小的心灵里,除了读书识字,他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去帮助母亲。
1912年1月初,陈独秀走马上任,做了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他的性子急,有嗣父陈昔凡遗风,恨不得一日干三日的事,常和科里同事发生口角。孙毓筠本人也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其他的事情可以慢慢来。这些与陈独秀闹矛盾的人,纷纷到都督孙毓筠面前说三道四,使陈独秀与孙毓筠也闹了矛盾。当时,安徽的庐州、芜湖、大通三处军政分尉不听孙毓筠的指挥,形成割据局面。见孙政权内外交困,加上孙不支持他的兴皖计划,陈独秀将秘书长位置让给了李光炯,自己去新恢复的安徽高等学堂任教务主任去了。
P17-1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门三杰--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92963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8-06-01
首版时间 2018-06-01
印刷时间 201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74
CIP核字 2018082728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