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东北农耕文化(精)/东北文化丛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农耕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中重要的经济文化类型。从远古到近代,东北农耕文化由原始农耕文化发展到传统农耕文化,再形成繁荣的近代农耕文化,几经兴衰,构成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支脉。于凌著的《东北农耕文化(精)》在纵向梳理的基础上,从东北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器物文化、制度与传统的变迁、节气与农谚、生态文化、文化遗产等七个方面深入剖析东北农耕文化的内涵,从而全面展示了东北农耕文化的发展脉络、东北农耕文化与中原先进农耕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东北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渔猎文化间的兼容共生。东北农耕文化的长期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动力,具有生产粗放性、传承断续性、因时因地制宜性、多元共生性等特点,是东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 于凌,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占籍研究所博士后出站,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秦汉法制史、东北历史与文化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中州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试析秦代辽东郡的防务形势》等论文7篇,在《东北史地》等省级期刊发表《浅论秦代辽东郡的防务建置及其作用》等论文5篇,已出版学术专著《秦汉律令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目录 绪论 一 “东北”解题 二 农耕的自然环境 三 农耕的人文环境 四 “农耕文化”的内涵 五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 史前的早期农耕文化 二 古代的农耕文化 三 近代以来的农耕文化 第二章 种植文化 一 旱作文化 二 稻作文化 三 林木种植文化 第三章 养殖文化 一 家畜养殖文化 二 家禽养殖文化 三 桑蚕、柞蚕养殖文化 第四章 器物文化 一 农具 二 陶器 三 青铜器、卜骨、纺轮、玉石 第五章 农耕制度与传统的变迁 一 屯戍与农耕的推广 二 奖励稼穑与农业的繁荣 三 封禁与招垦 第六章 节气与农谚 一 物候与节气 二 生产农谚与生活农谚 第七章 农业生态文化 一 原始生态农业的滥觞 二 传统农业的土地开发与生态危机 三 游牧经济下的生态农业 四 农耕与渔猎相结合的生态农业 第八章 农业文化遗产 一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 遗存分布与研究 三 名品与特产 第九章 农耕文化的特色 一 生产粗放性 二 传承断续性 三 因时、因地制宜性 四 多元共生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东北农耕文化(精)/东北文化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于凌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3394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3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266 |
| 出版时间 | 2018-09-01 |
| 首版时间 | 2018-09-01 |
| 印刷时间 | 2018-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92 |
| CIP核字 | 2018203421 |
| 中图分类号 | F329.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9.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3 |
| 宽 | 170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