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庸
内容
内容推荐

子思著的《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  

文若愚编的《中庸》以大量生动的事例阐释了《中庸》蕴含的博大智慧,对《中庸》中如何提升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是现代读者领悟《中庸》精髓的理想读本。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哲思的文字、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全面提升本书的艺术价值,值得终生收藏、品读。

序言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
“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
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朱熹曾如此高度
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
处世、齐家治国,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
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
中庸》的作用多么巨大。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
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现代人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
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是朴素的
,也是永恒的。  

其实,《中庸》就是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学生活
点点滴滴的记录。因此,《中庸》并非什么有着“严
格逻辑体系”的论著。它就像一位年迈的贤人,断断
续续地向学生唠叨一些人生道理,教他们如何获得快
乐、幸福的生活,如何去体会其中朴素、温暖而不乏
睿智的生活态度。那么,蕴含在《中庸》里的这种生
活态度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中”。所谓中庸之道,
持中而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什么才是“中
”?如何才能做到“持中而立”呢?回答了这两个问
题,也就能明白《中庸》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
们,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了。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
思是说,人们的喜悦、愤怒、哀愁及快乐情感还没有
表现出来,就是“中”;而表现出来但都合乎时宜和
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
是天下人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
也就各在其位了,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由此可见,
《中庸》所谓的“中”,就是教人如何处理好内心的
各种情感,让内心保持一种平静和平衡。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宁静、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中庸》所蕴含
的博大智慧。

从古至今,无论在士人还是在老百姓当中,《中
庸》都是中国人一部不可逾越的圣典,很多人通过研
读《中庸》获得了成功的智慧和方法。《中庸》的智
慧具有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
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
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不管你是学生
、普通职员、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只要你进入《
中庸》的世界,就必能获得智慧的启迪。

本书除了《中庸》原文之外,还包括注释、译文
、名家感悟、中庸精解、中庸做人、中庸政道、中庸
商道几个部分。“注释”和“译文”对《中庸》进行
了准确细致的翻译;“名家感悟”精选了文化名人对
《中庸》的经典点评;“中庸精解”在把握《中庸》
原文要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读者聆听《中庸》中
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中庸做人”“中庸政
道”“中庸商道”则从做人、为政、经商三个方面阐
释了《中庸》蕴含的博大智慧,对《中庸》中有关如
何提升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
做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把《中庸》的智慧导入现代社
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切身地领悟《中庸》,
用《中庸》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本书是现代读者领悟《中庸》精髓的理想读本。
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哲思的文字、注重传统文化与
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全面提升本书的艺术价值,值
得你终生收藏、品读。

导语

子思著的《中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和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干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士人还是在老百姓当中,《中庸》都是一部不可逾越的圣典,很多人通过研读《中庸》获得了成功的智慧和方法。

文若愚编的《中庸》的智慧具有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只要你进入《中庸》的世界,就能获得智慧的启迪。

精彩页

文中子王通

在隋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通。在中国历史上,王通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建立功业的方式比较特殊,故而不为人知。在隋朝治乱转折之际,王通不仅看清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看清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于是,他毅然放弃文事武功,转而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育,最终对唐代政治文化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通出生于山西河东,其父王隆是一个负有盛名的学者。由于学识渊博,王隆曾被任命为国学博士。因为长在书香门第,王通小时候就酷爱读书,学习十分刻苦,经常废寝忘食。据说他曾经有6年时间寝不解衣,学累了就躺下眯一会儿,然后起来再学。到15岁的时候,他已经是满腹经纶。许多人开始拜他为师,向他讨教学问。由于饱读圣贤之书,王通悟透了天命人性的玄机,确立了很强的人生使命感,立志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有一番作为。

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王通考中秀才,随后到长安游学。当时,隋王朝正当盛世,但由于上层人物的贪婪自私,繁盛之下深藏危机。王通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心怀忧惧,便向隋文帝献上《太平十二策》,提出了“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的治国方略,受到文帝的赞赏。隋文帝把他的奏章下发,让公卿们评议,王通却因此受到冷落和排挤。王通怀才不遇,便想返乡兴教。当时的权臣杨素一向仰慕王通大名,便邀请王通到他的府邸,想收为己用,但被王通拒绝了。不久,朝廷任命王通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任职期间,他把形势看得更清楚了,见杨广和权臣杨素等人相互勾结,料知隋朝大乱将至,危机灾祸不远,便辞官归乡。

回到河东老家之后,王通决心效法孔子,把精力放到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孔子曾编订六经,王通便决定续述《六经》。他一面聚众授徒,一面潜心著述,9年之后,著成《续六经》80卷,人称《王氏六经》。在书中,他坦言自己的志向:“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也就是要学习孔子,振兴儒学,探索统一国家和治理社会的王道。王通收徒众多,讲学不辍。在他去世后,其弟子门人为了纪念他,便仿效孔子弟子作《论语》,收集他的言论答问,编订《中说》一书,又称《文中子))c该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系统保存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与众弟子友人的对话等内容。王通的学术成就和思想,主要体现在《续六经》和《中经》之中。

通过对魏晋六朝数百年动荡原因的分析,王通以睿智博通的头脑,提出了重建统一国家的思想和主张。他首先抨击了东汉以来儒学神学化的弊端,提出“穷理尽性”的观点,引导社会风气朝着理性和务实方向发展,为社会走向稳定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魏晋以来贵族们变乱伦理纲常、追求功利私欲的生活,王通在个人修养上提出防止“人心”、扩充“道心”的主张,也就是防止个人私欲泛滥,加强社会道德和责任感教育,并指出实现这一主张的原则和方法对扭转放荡腐朽的社会风气起着积极作用。东汉到隋朝几百年的政局大分裂与思想上的大分裂互为表里。当时,儒学衰落、道教兴起、佛学广播,三教相互斗争,社会思想混乱不堪。中国历史证明,没有思想的统一,就没有国家的统一。王通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为唐宋时期的思想统一奠定基础。至此,率性而为的王通在理论上出色地完成了为盛唐奠基、开宋代理学先河的历史使命。(P6-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战国)子思
译者
编者 文若愚
绘者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046318
开本 32开
页数 6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5-01
首版时间 2018-05-01
印刷时间 201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38
CIP核字 2018026162
中图分类号 B222.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00
141
4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