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然心(草木哲思)(精)
内容
内容推荐
绿色植物乃“地球之肺”,草木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
甘草著的《自然心(草木哲思)(精)》是一本关于植物文明之书,是一个文化人在人生旅途和日常生活中对花草树木的观察、体悟与思考。作者尝试通过花草树木探寻中华民族文明灵魂的幽微,在一草一木中既寄寓了传统“士大夫式”的个体清欢与家国情怀,又彰显了当代文化生活的即视感,在闲情偶寄中通向经世致用。全书紊流脉动一颗良知主导的“自然心”。
作者简介
甘草(本名甘毅) ,读书人,传媒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生于一个伟大的国度,欣逢草木蕃明、走向复兴的新时代,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知行合一,信守墨梅名诗所言:只留清气满乾坤。
目录
茶与咖啡
世界的大潮流与时代的大趋势是无敌的。茶咖对话,莫非从生活方式上打破了“文明的冲突”论,以“文明的融合”的方式加入到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来?
致胡杨
胡杨,一亿三千万年前孑遗的树种,活着的化石树。请您允许我直呼尊名。因为,没有任何身份称谓比名字本身更重要、更本色、更持久。
清华园
我在想,读懂了清华似乎就读懂了中国。可是清华又该从何处读起呢?抑或是那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的满园草木?
向日葵
没有哪种花,像向日葵那样长得酷似中天的太阳,每一朵花仿佛是太阳的小小化身,那么热烈,那么圆满,那么有质感。难怪向日葵又名“太阳花”。
真国色
牡丹,代表了唐代蓬勃开放的泱泱大国气象,代表了大唐的颜值与骨相。大唐选择了牡丹,牡丹顺应了大唐。牡丹之于万花,颇似后人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一语定评—孤篇压全唐。
八桂说
“八桂大地”被明月的清辉所笼罩,被繁盛的桂树所荫庇,在历史的天空,在眼前的大地,散发着“天香”的“广西风范”吸引着异乡和异邦。
稻之道
水稻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人类期盼五谷丰登。这“五谷”,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前者有麻无稻,后者有稻无麻。大约与古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北变迁有关吧。
菜园记
躬耕过菜园,读起明代洪应明《菜根谭》就有切身体会。清代军机大臣鄂尔泰有副著名的题菜园门联:“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菜色多。”
听蕉记
挥手从兹去,直到如今,青青河边草里,蕉树成林,硕果排排,长得十分旺盛。芭蕉一副高舒垂荫的自然生态,加点低垂慵懒的样子,看着就宽松自在。
竹花传
不刚不柔的竹,有品有节,能用一生的力量在拔节,静着,藏着,守着,积蓄着,刹那花开,在灿烂的终结中走向永生。
樱花谷
谁能阻挡历史潮流的方向呢?我理所当然会适应和热爱当代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是在内心的深处,还不落窠臼地保留着端详一朵花的习惯与诗情。
菩提树
菩提树绿叶纷纷替下黄叶,飘飞的叶子,有的散落在杂草丛花中,有的浮动在甘液池的波光里。菩提树倒影池中,飘落的心状叶子仿佛又轮回一般飞还树梢。
梧桐街
“日出旸谷;月洗高梧。”而我等俗世之人,怕是永远到不了传说中的丹山了。但到了梧桐繁盛的庐山,也是一桩幸事。
枇杷巷
作为薛涛寓所纪念的枇杷门巷,名副其实,庭院走廊,遍植枇杷,文气犹盛。枇杷与薛涛,交互横斜,一种树木与一代才女,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了。
“铁木”真
格木群生生不息,逾400年而常春,除却本质的坚挺,还有赖于与其代代友好相处的老百姓,把它们视为“神木”虔诚地加以守护。如果百姓斧锯相向,暴殄天物,那么,再坚硬的树木都会脆弱得不堪一击。
油菜花
从江南阳春到塞北清秋,油菜花就像“秦王扫六合”一般气势磅礴,跨越经度、纬度和高度,次第开放,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中国版图中到处插满黄灿灿的旌旗。
爱莲说
草木有本心,人类要赋予其特定的意义,有时难免牵强。但莲花就不一样,莲花让人心平气和而非杀伐决断,那种感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发财树
复杂而矛盾的钱财观、富贵观、价值观,几千年来一直纠结在国人的内心。发财树、摇钱树、黄金树、富贵竹之属,本身并不庸俗。俗与不俗,全在于世道人心。
个园记
扬州个园,无疑为后世贡献了一个传统富人高雅生活方式的活标本。如果当代中国富翁们的生活方式中,来点个园主人黄至筠那种“壶天自春,尘马皆息”的文化旨趣,恐怕总是大有裨益的。
啊,蒹葭
看见蒹葭,仿佛《诗经》里的植物,连同风雅颂都纷纷在我眼前还原、复活。遍野蒹葭与春秋连在一起,就是那么朴野、自然、苍古。
梅花山
自古以来,梅花都是“拼人品”而不是拼规模的花。梅花不以多取胜,而以风骨见长,有时墙角两三枝便胜却人间无数。
兰花村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物化情结。对万物赋予特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特质,使这类物种拥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人类在赏兰过程中会逐渐发现、提炼、升华出属于兰的特别内涵。
柳柳州
雨打风吹,依然此柳—柳柳州,一直活在川流不息的柳江边,活在中国人的心中,活在中国文化的良知里。
格桑花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吉祥花。徜徉在格桑花海,仿佛闻到雪域高原的气息。
红树林
这是一个快进快退的“浪化时代”,伟人巨子与英雄豪杰出现不易。海风、潮水、浪花,刷洗沙滩的印迹,模糊寰宇的界限,让人世回归“平均数”和“平衡态”。就像大片红树林,外观相似,高矮略同,在潮起潮落之间,谁看见“木秀于林”?
甘草言
在甘肃阳关,我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甘草。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极为重要的补益中草药,它适应性、抗逆性强,味甘性平,益气和中。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一言以蔽之,甘草的精华在于“和百味,解百毒”。
海棠桥
“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正所谓“醉乡广大人间小”,世事如棋,千
序言
“神仙”有无花不语
东西我与甘草的关联,源自“花山”。那是广西
日报的副刊园地,我们一起共事了三年。后来我离开
媒体专事文学,甘草则坚守报社,告别副刊,走新闻
路线,现已身居管理层,是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
批”人才,在传媒界颇有建树。
“花山”是一块文化园地,我的中篇小说《没有
语言的生活》恰是在“花山”工作时期的作品。而“
花山”也是广西左江边上一片神秘岩画的地名,是“
无字天书”一般神秘的世界文化遗产。文人墨客浩叹
:“是谁挥得笔如椽,乾坤写此大诗篇?”
没有语言的生活与花山壁上的无字天书,并没有
根本的联系。但我知道,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
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的。获得过诺贝尔文学
奖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有一部著名的自传性
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帕慕克说:
“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
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一座城市,或是城市里一个园地一个舞台,对一
个人的成长和命运确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对于从事文
字工作的人影响更深。我不+知道南宁这座城市和“
花山”副刊对甘草影响有多深,但“花山”岁月肯定
是他后来虽从事新闻却没有放弃文学创作的重要前缘
。一位白俄罗斯作家、记者凭借系列非虚构类作品摘
取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顿时拉近了新闻与文学的距
离。甘草深耕多年的新闻作品是非虚构类作品,获得
过很多次中国新闻奖。但据我对甘草的了解,他肯定
没有靠写作去冲文学大奖的野心和动机,他曾经获过
的一些新闻奖项只是他用心工作顺带的结果,所以在
新闻主业之余的文艺创作来得轻松,写得闲适,写得
纯粹。他执着多年,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写出一本
为草木立传式的作品《自然心:草木哲思》,似是新
闻,似是文学,也似文化思索之作。在我看来,这部
作品不属于严格的“非虚构类作品”,但草木之间的
哲思却最逼近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甘草酷爱读书,
他很喜欢清代上海嘉定名士王初桐的对联:“案牍劳
形乃以诗书为案牍:山林适性且将城市作山林。”我
相信忙碌于人间烟火的甘草心中一定住着一座岩画翩
翩、草木繁盛的“花山”。
英国作家西德尼·比斯利的《莎士比亚的花园》
发现,莎士比亚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样看待
莠草和香花:“草木和人心并没有什么不同,各自有
善意和恶念争雄。’’看花看草何止是闲情逸致?我
从《自然心:草木哲思》看出了甘草的学养才华和家
国情怀,看到了甘草推崇的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
痕迹,也看出了甘草热烈拥抱新时代所呈现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无草木,则无文学。从“花山”的无字天书来看
,谁知道这世上到底有没有“神仙”?唯物论的世界
里是没有“神仙”的,但文学的意象里却蕴藏着可爱
的“神仙”。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清末吴恭亨题于桃
花源的名联答得美妙:“神仙有无花不语;秦汉兴亡
山旁观。”
这也是我读《自然心:草木哲思》体悟到的深长
余味。
(东西系广西作协主席、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得
主)
导语
甘草著的《自然心(草木哲思)(精)》是一本关于植物文明之书,是一个文化人在人生旅途和日常生活中对花草树木的观察、体悟与思考,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尝试通过花草树木探寻中华民族文明灵魂的幽微,在一草一木中寄寓传统“士大夫式”的个体清欢与家国情怀,又彰显了当代文化生活的即视感,在闲情偶寄中通向经世致用,全书紊流脉动一颗“自然心”。全书约45篇文章构成,涉及茶、咖啡、水稻、牡丹、梅花、兰花、莲花、玫瑰、水仙、甘草、竹子、胡杨、槐树、杨柳等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高频出现的植物,是融行旅、生活、物候、知识、哲学于一炉的尚美读物。
精彩页
天下溪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道德经》
美不美故乡水。
故乡水,总有与生俱来的美。我的家乡岑溪以“溪”闻名,其中最美当数白霜涧。东晋,仙风道骨的道教领袖葛洪路过岑溪,在城东2.5公里处的根子山下棋,地因人名“葛仙岩”。到底还是清脆的溪声把他吸引了去,天龙顶山间泻下一条瀑布,水花散下,活像深秋时节的霜雪普降于野草之间,引得江南“小仙翁”诗兴大发:“一匹白绢从天降,满地绿草缀秋霜。”
最好的诗句是从骨子里冒出来的,像岩缝中的泉,一语天然万古新。
溪,是草木的水,山的弦。难怪乎,“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溪,流过千古高士的草庐,流出诗人词家的笔端,也流进了我的血脉。
溪,积细流而成大川,乃江河湖海之源头。
读书人向往这样的“理想国”:“楼藏汉魏书千卷;地枕东南水一溪。”
沿着乡溪溯流而上,我仿佛听见了远古的滩声。
先秦琴家伯牙在山间溪畔抚琴,悠然自得。一介樵夫钟子期听得入神,曲罢击掌赞叹:“善哉,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惊为知音:“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分为《高山》与《流水》两首独立的琴曲。现当代古琴国手管平湖先生弹奏的《流水》最为清绝。197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向外太空发射的“旅行者”宇宙飞船里放置了一张代表“地球之音”的金唱片,除了录有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外,还载有世界各国的60余种语言和27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用以显示地球人类的文明,其中代表中国音乐的便是管平湖演奏的古琴曲《流水》。如今听《流水》,常有“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之感。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条武陵溪,因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而轰传不尽。《桃花源记》影响力无远弗届,引来络绎不绝的问津者。连唐代草圣张旭,也一收狂野之气,作了一首清新别致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溪流。唐代诗人元结壮志难酬之时,作了一篇《右溪记》。在他看来,那条溪流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适合隐士居住;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就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为此,他清除掉溪头杂乱的草木,建造亭阁,栽上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的美景。溪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与同事们到广西上思县十万大山游玩时,趟过水流如急箭的石头河,触景生情,遂向当地朋友朗诵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溪,穿越重重关山,流经层层石阵,最后以“堂堂”之貌昂然出风尘。诗人以溪自许,风骨自在其中了。
上海复旦大学的好友费尽功夫,帮我弄到了一本市面已买不到的普利策文学奖得奖力作—美国安妮·狄勒德的《溪畔天问》。夜晚,我在办公室启动流水器,在制造的溪声中静静阅读,被这位神秘主义者居住的听客溪所迷醉。那位二十七岁的女子时常走过桐叶枫桥,在季节更替中观察山梅花、樱桃树、麝香鼠、萤火虫、木桦斑蝶等物理世界的变化,探索大自然里美和暴力共存的宇宙意涵,以花样年华里该有的一切放逸,来与世间伟大的主题交锋。
我极欣赏汉译的书名,好一个“溪畔天问”!直到我到了四川九寨沟,我才发觉,世间最令人发出“天问”的沟溪就在这里。“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此言不虚。抵达九寨沟景区那天,骤雨初歇,山脚下浊浪若奔,漫山烟云缭绕,出人意料的是,九寨沟里依旧溪瀑如雪,纤尘不染;一个个“海子”碧如翡翠,遗世独立,美得不食人世烟火。行走在九寨沟,感觉漫山遍野都是溪流,有的从矮矮的水柳林中钻出,有的拐出高山杜鹃丛,有的从红桦树边绕过,有的从茂密的原始冷杉中呼啸而出,有的飞流直下如天垂银帘,有的清闲会聚于荡荡芦苇,似乎处处都是溪声,处处都是天籁,处处都是玉洁冰清,人的所有感官都被溪流所占据了。
坐观九寨沟中的滔滔白浪,面对东流之水,我心情无法平静。时光如流水匆匆过,随着年华的增长,人们对年龄越来越敏感,时常感觉自己错过了许多金色年华应有的良机,事业、财富、地位、生活总与自己的期望值有不小的差距,想追上岁月的脚步谈何容易。遥想当年都是“猛志逸四海”,来到当下原来“性本爱丘山”。而此刻,搁下雄心壮志,静静看山,看水,看溪,只想让时间停泊下来,停在一块石头上,停在一棵红桦树下,停在一枝无名的野花中。
我曾与隐士画家林之源在中雁荡山漫步谈天,作了一篇《与之源中雁荡溪行》收入他的书画作品集:“乙未年三月初三,行脚浙江,上南北雁荡山之间探望故交。至中雁西漈峡谷,丘壑深秀,宋诗赞曰:‘十里湖山翠黛横,两溪寒玉斗琮琤。路从飞鸟头上过,人在白云深处行。’中有山人之仙风道骨者,吾友林之源也!相见亦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然心(草木哲思)(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甘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60230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5-01
首版时间 2018-05-01
印刷时间 201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48
CIP核字 201806933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49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