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精)
内容
内容推荐
1851年,列夫·托尔斯泰跟随哥哥去高加索,在部队里服役了两年半。在那里,作为作家的列夫·托尔斯泰开始诞生。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形形色色的场景由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观察连结在一起,由一个孩子理解生活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而且浸透着生活的喜悦、童年的诗意和纯真的情感,弥漫着浓厚的田园气息。
《少年(精)》是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小说的第二部,以小主人公离开家乡去莫斯科上学为开端,因为在这次旅行中,他第一次看到原来熟知的一切原来还有另一面,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发生了“精神上的转变”。小主人公开始看到贫富的差别,产生了“平分”的愿望,这是他最初的生活的见解和愿望。更耐人寻味的是,托尔斯泰安排小主人公在取消农奴制的前夕开始意识到贵族生活中存在着不公平。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目录
一 长途旅行
二 雷雨
三 新观点
四 在莫斯科
五 哥哥
六 玛莎
七 铅弹
八 卡尔·伊万内奇的身世
九 续前
十 续前
十一 一分
十二 小钥匙
十三 见异思迁的姑娘
十四 一时糊涂
十五 幻想
十六 总有熬出头的日子
十七 仇恨
十八 使女室
十九 少年时代
二十 沃洛佳
二十一 卡坚卡和柳博奇卡
二十二 爸爸
二十三 外祖母
二十四 我
二十五 沃洛佳的朋友们
二十六 讨论
二十七 友谊的开端
序言
《童年》《少年》《青年》这三个中篇小说是托尔斯
泰的成名作。《童年》最早发表于1852年,托尔斯泰那时
只有24岁;两年后《少年》发表,1857年《青年》发表。
评论界把这三部作品习惯合称“自传三部曲”。自传体文
学固然有回忆录的形式,并且具有对当时生活记录的真实
性,但其主要功能并不在于回顾作者的既往生活,所以,
不能把它当作“自传”来看,托尔斯泰在晚年谈到这部作
品的时候也说,他写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经历,而是他所
熟悉的人们的经历和他自己的童年体验的“混合”。那么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不同人的经历混合到一个或几个人
物身上来表现呢?这就涉及自传体文学的功能,就是有选
择地表现人生历程,从而反省人的生活之路到底如何走,
借助于对主人公生活的描写来表达作家本人对这个世界、
对人自身的存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价值立场。
因此,我们通过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既可以看
到那个时代一个俄罗斯贵族家庭的真实生活,更主要的是
发现作家本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于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
德理念。这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托尔斯泰诞辰一百五十
周年出版这个自传体三部曲的一个重要原因。

托尔斯泰出身于世袭贵族家庭,尽管他在幼年的时候
父母就相继去世,是被姑姑带养成人,但这并不妨碍他直
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生活在富裕,甚至是奢华的环境之中
。也就是说,他一直是作为俄罗斯极少数拥有巨大财富的
统治阶级的一员而存在,而这个时候的俄国还有一半左右
的人口生活在赤贫状态。这种社会状况在俄国持续了几个
世纪后,到了十九世纪,俄国的贵族知识阶层首先觉醒,
意识到俄国如果想要进入现代文明国家行列,必须要解决
野蛮的农奴制问题。农奴制是俄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制
度,大量农奴的存在意味着俄国有将近一半的人El(在十九
世纪中叶前高达30%—46%)在从事最原始的经济活动,这
阻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西欧国家即将进入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其次是专制压迫的问题,农奴不仅
失去了经济自主权,也被剥夺了思想的自由。因此,从一
八一二年反法战争胜利之后,俄国社会中废除农奴制的呼
声便越来越高,直到一八六一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
放农奴宣言。这就是托尔斯泰前半生所面对的俄国的现实

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主要考虑制度变
革的方法,而托尔斯泰的解决方案与当时俄国的主流观念
相对立。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原始的农耕社会、宗
法制社会,既不是当时的帝国专制,也不是西欧的代议制
。在他看来,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就在于国家制度破坏了
人类原初的和谐状态,而更重要的是导致人类心灵的恶化
。所以,托尔斯泰提出:俄国社会亟须变革,但不能仅靠
国家制度的变革,更不能通过暴力革命,因为暴力即使能
够暂时带来转机,却会埋下更多暴力的种子。这就是托尔
斯泰主义的首要原则。
……
一般评论都把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看作“成长小
说”或“教育小说”,但这类小说的一个特点是主人公的
“成长”,即巴赫金所说的“人在历史中成长”,因为历
史发生了变化,人不能不随之而变化。但托尔斯泰的自传
体三部曲不是典型的此类成长小说,因为其中既没有写出
历史的变化,也没有写出人物的成长。托尔斯泰的基本立
场是描写人的心灵变化,无论历史如何变动,人的心灵的
“历史”是同一性的,如果说它有一个变化或成长过程,
那么这也是一个永恒的模式:纯真——罪孽——复活。而
实质上,这三个生命阶段往往是在同一个时间中存在的,
这也源于托尔斯泰对于生命的理解。每个人同时既受到原
初的纯净的灵魂的支配,同时也受到世俗之恶的诱惑,而
这两种力量的博弈就是人的复活的表征。托尔斯泰对孩子
有着特殊的喜爱,原因就是他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人的美好
品格,一方面他说:“孩子也并非无罪。在他们身上比成
年人较少罪孽而已,但他们已有肉体罪孽。……没有罪孽
,就没有生活。”一方面他又说:“孩子比成年人更睿智
。小孩不会分辨人们的称谓,而是用全副的灵魂去感受人
人身上存在的、对他和所有人来说都是同一的东西。”“
不要相信无法做到人人平等、或者它只能在遥远的将来才
可能实现的说法。要向孩子学习。”这就是托尔斯泰的成
长观:人在童年时代一方面是纯真的,一方面靠着某些本
能生活,所以,他需要把这些生物性本能清除掉,才能真
正成为只靠灵魂生活的人;然而,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被
世界污染的过程,所以,人在步人成年后应该努力回归童
真。
高尔基曾说:“托尔斯泰的创作之历史意义,今日已
被评为整个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一切经验之总结,他的作品
将永世留存,俨若天才的顽强劳动的纪念碑,他的作品乃
是说明一个顽强个性在十九世纪为了替自己在俄国历史上
寻求地位和事业这目的而做的一切探索的文献。”而我要
说,托尔斯泰的意义远不只对十九世纪的总结,更重要的
是对人类未来的精神发展的永恒预言。
王志耕
二○一八年九月于南开大学
导语
《少年(精)》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灵花园——贵族少年玫瑰色的梦。
独家权威译本——西南联大、清华大学高材生谢素台翻译。
百年间不同原版封面——展现俄罗斯图书设计风貌。
一流插图师作品——苏联“年度最佳图书设计师”创作。
书签式人物关系导图——破解人名的变化与人物的关系。
列宁说,托尔斯泰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俄国著名作家安年科夫的读完《少年》后认为,年轻的列夫·托尔斯泰作者是“一位心灵的艺术家”。
精彩页
一清早,那位不讲情面的、像所有新来当差的人那样过分积极的瓦西里就掀开我的被子,说一切都准备停当,该出发了。随便你怎样把身子缩作一团,怎样耍滑头,或者发脾气,为了使早晨的美梦哪怕多延长一刻钟,但是,从瓦西里的坚决神色可以看出,他是不会罢休的,他准备再把被子掀开二十次;于是我就跳起来,跑到院子里去洗脸。
门廊里的茶炊已经烧开了,驾驭前导马的米季卡正在吹火,脸红得像只龙虾。院子里很潮湿,雾蒙蒙的,仿佛有蒸汽在从恶臭冲鼻的粪堆上腾起;太阳用愉快而明朗的光辉照亮了东方的天空和院子周围宽大棚屋的闪烁着露珠的草屋顶。棚屋下面可以看见我们的几匹马拴在马槽附近,可以听见它们不慌不忙的咀嚼声。一只毛蓬蓬的看家狗,黎明前在干粪堆上打了个盹,伸了个懒腰,摇摇尾巴,小步向院子对面跑去。一个忙碌的农妇打开吱呀作响的大门,把一群好像在沉思的牛赶到外边,那里已经可以听见畜群的践踏声、哞哞声和咩咩声,她同一个睡意蒙咙的邻居交谈了几句。菲利普卷起衬衫袖子,从深井里绞起一只水桶,清水泼溅着,他把水倒进一条橡木槽里,一群睡醒的鸭子已经在槽边的水坑里哗啦啦地戏水了;我颇有兴趣地望着菲利普那张长着大胡子的出色的脸庞和他那强有力的光胳膊一用力就明显地突露出来的粗筋和肌肉。
米米带着姑娘们睡在隔板后面,昨晚我们隔着隔板交谈过,现在那里有了响动。玛莎捧着各式各样的东西(为了避免引起我们的好奇,尽力用衣服把它们蒙住),从我们身边跑过去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后她打开了门,招呼我们进去喝茶。
瓦西里一时过分起劲,不住地跑进屋里来,一会儿搬走这件东西,一会儿又搬走那件,朝我们挤眉弄眼,想方设法恳求玛丽亚·伊万诺夫娜早点上路。马匹套好了,偶尔把挽具上的铃铛弄响,来表示它们等得不耐烦了。旅行皮包、箱子、大大小小的匣子又装上车,我们就了座。但是,每次我们都发现小四轮马车里东西堆成山,没有座位可坐,因此我们完全莫名其妙,不知昨天这些东西是怎么装进去的,如今我们又怎么坐才好。特别是一只有三角形盒盖的胡桃木茶叶盒,不但放在我们坐的小四轮马车里,而且放在我的身子底下,这使我气愤极了。但是瓦西里说,它会被压低下去的,我也只好相信他。
太阳刚刚升到遮住东方的密密层层的白云上边,四周的景色就被静穆而令人愉快的光辉照亮了。我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美丽,我的心情是那么轻松宁静……道路像一条宽阔得出奇的缎带,在布满干了的麦茬的田地和露珠闪烁的绿树之间蜿蜒伸展。路上偶尔可以遇到一棵阴郁的爆竹柳,或者一棵长着黏性小叶子的小白桦,这些树在干了的黏土车辙上和路上的小青草上投下纹丝不动的、长长的阴影……车轮和铃铛的单调响声并没有掩盖住在路旁盘旋的百灵鸟的歌声。早晨的清香盖过了我们的小四轮马车里所特有的被虫蛀过的呢绒的气味、尘土味和一股酸臭味。我内心感到一种愉快的不安,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这是真正欢乐的标志。 我在旅店里没有来得及祷告;但是因为我已经不止一次地注意到,要是哪一天我由于某种情况忘记完成这项仪式,我就会遇到什么不幸,于是我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我摘下帽子,转向马车的一角,念祈祷文,在短外衣里画十字,不让人看见。但是,成千上万各式各样的事物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有几次我心不在焉地把一句祈祷文重复念了几遍。
P4-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译者:谢素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47205
开本 32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6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00
CIP核字 2018267943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0
132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