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医宗师--中山医八大教授(精)
内容
目录
云山珠水杏林风
梁伯强篇
林树模篇
陈耀真篇
谢志光篇
钟世藩篇
秦光煜篇
陈心陶篇
周寿恺篇
附录一 主要忆述者
附录一 受八大教授重大影响的医学学科
参考文献及资料
精彩页
忆述
2013年11月8号下午,梁伯强教授的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山大学北校区科技楼二楼的会议室隆重举行。梁伯强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甄永苏教授,高级病理师资班成员卢耀增教授、宗永生教授等悉数出席。
追忆恩师,旧事重提,难免不知从何说起,却每每触动心扉。病理科主任王连唐道:“我们墙上的题词是程天明院士题的。他题的是:‘缅怀恩师教诲,永志泰斗慈容。’同时,钟世镇院士也表示会来。这些都是梁教授当时的学生。”
老院士对着铜像三鞠躬献花。最后,站在铜像的两侧饱含深情地合影,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梁伯强,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一级教授,我国现代病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院士。
梁伯强一生致力于病理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治学严谨,造诣极深。根据大量尸体解剖研究,首次提出“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理学模式,晚年重点研究广东多发病——鼻咽癌,设计了从尸体中取出完整鼻咽的方案。曾受卫生部委托主编我国第一部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病理解剖学各论》,对我国病理学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病理科主任王连唐:我们要记住他们当年对中国病理学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在梁伯强出生地梁屋“眙穀楼”前,梁基金(梁伯强侄子):梁伯强名浩曦,字伯强。
梁基金打开楼门,上厅祭拜祖先。
69岁的梁基金,手中握着已有百年历史的梁家府邸之一“眙穀楼”的钥匙,他的父亲梁次涛是梁伯强先生同父异母的六弟。在这栋位于梅州西郊黄坭墩禾好塘的老宅子里,作为近亲的梁基金很自豪地为来客讲述着家族的辉煌。
清末民初的梅城用“上市梁、下市黄”来指称当地的两大家族,下市黄是被称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维新思想家黄遵宪所在的黄家,而上市梁就是梁伯强所在的梁家。
梁伯强的高祖父梁慎桢是嘉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曾祖父梁心镜是道光朝举人。梁家基业雄厚,在梅城西区建起的仁风楼、眙穀楼、鹤和楼等府邸远近闻名。祖父梁友琴只传下梁绍勤一个男丁,而梁绍勤开枝散叶,连生8子。1899年2月15日,梁伯强在梁氏祖屋“眙穀楼”出生,排行最长。
梁基金:这个房子就是梁伯强的出生地,上厅的左手第一间就是梁伯强出生地。
“眙毂楼”是典型的骑马楼,如今早已无人居住,外观泥痕遍布。
1905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梁家男子多以投身现代教育为业。父亲梁绍勤曾先后在本乡小学和梅县女子中学任教,对子女的学业更是要求严格。 1912年,13岁的梁伯强考入梅县巴色会教会中学(今梅州乐育中学)。这所教会学校由德国人创办,教授德文是一大特色。少年梁伯强每天早起在远离校园的河堤上背诵德文辞典的往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中学毕业后,他选择学医。
梁基金:梁伯强为什么最后选择学医呢?生他的母亲去世得比较早,因患了肺结核而去世,所以,他立志学医。
母亲萧氏去世时,梁伯强只有6岁。小男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病痛折磨而束手无策。也是从这时开始,悬壶济世的心愿在梁伯强的心里生根、发芽。
梁伯强侄子梁基金:他考入上海的同济大学。1922年,他从那里毕业,因成绩优异,被送到德国求学。
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第三学年,梁伯强开始担任病理学教授欧本海姆的教学和尸体解剖助手。于1922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23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师从BoRsT教授。192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战事扩大。时年33岁的梁伯强回到广州,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任病理学研究所所长。
20世纪30年代,病理学研究所所内仅有1名助教和1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也严重不足。梁伯强教授申请经费,购置仪器,安排科室,请德国母校协助征集人体标本。研究方法上,他特别重视尸体解剖,向社会、死者家属、掩埋队和慈善医院反复宣传尸体解剖的科学价值和对人类的贡献。
P49-50
导语
广东,是我国最早有现代医学传入的区域之一。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伯驾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基督教眼科医局,这便是存在了一百多年之久的著名教会医院——广州博济医院的前身。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广东的现代医学发展一度落后于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陈序经、柯麟等多位医学教育家不断努力,招募人才,力求壮大华南地区的医学研究和医疗水平。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八位医学专家先后来到广州。
陈小卡、王斌、徐劲编著的《大医宗师——中山医八大教授(精)》重现“八大教授”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从中真切感受到“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核。
序言
1956年12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文化教育部受国家卫
生部9月30日发函(卫人字第820号)委托,发文(教发字
486号)认定广州医学院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
、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八位先生为一级教授
。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认定的一级教授中的八位。
他们所在的学校,也就是今天中山大学医科的前身,
其开端可追溯至创办于1866年的博济医院的西医学校,是
我国最早的西医学府,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08
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后来发展为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后来发展为中山大学医
学院。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这三所医学
院于1953年至1954年间先后合并组成华南医学院。新组建
的华南医学院,集三院优势,群英荟萃,名家云集,拥有
合称“八大教授”的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
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八位一代医学宗师。
1956年,华南医学院曾一度易名“广州医学院”。然而,
又经历了华南医学院、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山医
科大学等发展时期。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
并,组建成新的中山大学。
这八位一级教授为学校的辉煌发展做出了卓越奉献,
也为中国医科教育与中国医学事业做出了独特贡献,成为
一代大医名家、医学宗师。他们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实践力行,对今天中山大学医科仍影响巨大的办学方法的
形成、教医研的发展和“三基三严”学风的奠定,迎来了
医科历史上的辉煌。
本书参考了陈小卡、王斌主编的《中山大学医科鉴录
》与广东广播电视台拍摄播出的《大医精诚》中有关“八
大教授”的内容,撰写全书各篇,试图展现八位大医宗师
的卓越贡献、感人事迹、宗师风范。
我们以掌握的图文资料分篇概述成八位大医宗师的志
传;再以包括他们的亲友、同事、学生以及与他们的事业
相关的人物和知情者的口述追忆,力求全面多维地展示八
位大师的风范。书中还载述了展现“八大教授”成就的舞
台——中山大学医科,简介他们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医科重
点学科,显现他们所取得成就的独特历史背景与在中国现
代医学中独有的学科地位和学术意义。
书中的忆述部分,尽量保留忆述者的原述内容、口语
特点、语句结构、语气风格和表述情态,以便更真切地显
现八大教授的各自特征及所处的历史背景。
内容推荐
1956年12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文化教育部受国家卫生部9月30日发函(卫人字第820号)委托,发文(教发字486号)认定广州医学院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八位教授为一级教授。陈小卡、王斌、徐劲编著的《大医宗师——中山医八大教授(精)》就八位一级教授为学校的辉煌发展作出卓越奉献,为中国医科教育与中国医学事业作出独特贡献的事迹,作出精要的概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医宗师--中山医八大教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小卡//王斌//徐劲
译者
编者 陈小卡//王斌//徐劲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64844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925
CIP核字 2018265782
中图分类号 K825.46=7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69
194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