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出剧情(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李雪著的《走出剧情(精)》讲述了:你敢不敢这样活着——对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
不再妄想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停止所有的要求与内心戏码。只是去看,看真相是什么,看“你是什么”,而非“你应该是什么”。
当下的身心渴望,是你唯一的上师。不再定义好坏对错,允许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慢慢地向内观看,释放掉你所有的固守,你就会看见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伴侣、真正的孩子,以及所有真相。
作者简介
李雪,专业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初心心理”,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作为心理学专家,李雪的独特之处在于“去脸谱化”,把专业知识性感地表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她勇于袒露自己,用轻盈而深刻、温暖而尖锐的文字,向读者彰显真相。读她的文字,你会痛,也会上瘾,因为真相是如此残忍而迷人。
目录
序 放下剧本里的纠葛
1 剧情里没有爱
01 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02 做自己的解套人
03 心智发展源于体验而非知识
04 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关系
05 所有能量用于发展自我
06 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索爱
2 清醒地活在真相中
01 人格健康的标志:有能力和解
02 警惕隐蔽的权力关系
03 肯定对方的感受
04 在情感勒索中长大的男人
05 付出感,婚姻关系的坟墓
06 婚姻的底线
07 对与错的自恋捍卫战
3 不与真相较劲
01 成长,不要太用力
02 不优秀,不配活
03 不让自己成为对方的囚笼
04 评判与不接纳让关系受伤
05 哪里有改造,哪里就有反抗
06 带着孤独,活出丰盛
07 内向,因为关系是对自己的损耗
4 回到内在中心
01 积极地不改变自己
02 内耗的外驱力与创造性的内驱力
03 躁狂与抑郁,硬币两面
04 难以觉察的深层自恋
05 关系的真相,在感受中
06 缔造幸福的脑神经回路
5 当下就要幸福
01 关系中的自我功能阉割
02 百分之百的自我负责
03 意识与潜意识的撕扯
04 不完美也有滋有味
05 逻辑思维链接事物本质
06 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07 平庸的恶与团体正确
序言
我在文章中经常提到“剧情”这个词。剧情,
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展现。心理学所说的内
在关系模式,即是我们内心的剧本。剧本里的人物
形象、人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模式已经设定好。在我
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许多剧本。这些剧本是童年
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在生理上,它们已经形成
脑神经回路,成了细胞记忆。所以,我们成年后的
人生,大多也是照着剧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熟
悉的体验。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
量: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
有的人虽然潜意识里已经设定好剧情,但也能够根
据真实的外界情况加以修正,即不过度执着于剧情
;有的人则极其执着于自己的某些剧情,不愿意修
正,无法看到真实的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全封
闭自体”。
那些陷于全封闭自体的人,会要求周围的人,
尤其是家人,统统乖乖接受自己的人物设定。如果
对方不肯按照剧本扮演,他就会勃然大怒,威逼利
诱其回到既定的角色中,而威逼利诱的方式,往往
不惜伤害自己和对方。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网友说自己从小体弱
,他跟妈妈之间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妈妈:你身体怎么样了?孩子:不太好。
妈妈:既然不好,就要注意休息,加强锻炼,
饮食也要规律一些。把身体搞好,妈妈才能放心,
知道了吗?
孩子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觉得妈妈关心
自己,但又隐隐感到哪里不对劲儿。可是周围的亲
人朋友都说:“你从小就体弱多病,你妈妈照顾你
多不容易,为你的健康操碎了心,看看妈妈对你多
好!”后来,孩子努力调整作息和饮食,积极调养
身体。等妈妈再打电话过来,孩子说自己现在吃营
养健康的食物,做各种运动,身体越来越好,不大
生病了。本以为妈妈会开心,没想到她却勃然大怒
,痛斥孩子不该这么吃、不该那样练,总之没有一
点儿做得对。
这位妈妈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因为孩子居然不
肯再扮演她设定好的那个体弱多病的角色了。如果
孩子不再继续扮演下去,妈妈还怎么扮演那个为照
顾孩子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伟大角色?戏演不下
去了,妈妈很生气。
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剧情里没有爱。
在剧情中,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并非出于爱孩子
,她爱的只是那个高尚的付出者角色。连真实的孩
子都看不见,何谈去爱他?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种
情况: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位特别标榜为所有成员牺
牲自我的母亲,那么这家的孩子或父亲往往体弱多
病,甚至短命。有一个极端的新闻案例,美国的一
位单亲妈妈通过下药、心理暗示等方式,活生生地
把健康的女儿弄成了只能坐轮椅的残障。她用心照
顾女儿,付出一切,把自己塑造成励志榜样,赢得
所有人的称赞。后来,这个女儿因亲手杀死妈妈而
入狱,然而在监狱里,她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当然大部分家庭没有这么极端,我们来看一些
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喜
欢的工作,他父母居然跑到公司跟老板说:我的孩
子还小,不懂事,请你多照顾他。结果老板把孩子
开除了。还有的新闻报道,老母亲不辞辛劳,为了
给儿子占车位,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在这类例
子里,父母都是一心为孩子操心的付出者,而孩子
则被迫扮演无能又缺德的角色,不得不承受这种关
系模式下的羞耻感、愧疚感。
这样的剧情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父母要做有能
力的付出者,为此孩子必须成为无能的索取者。
“为了你好”是一种攻击,而不是爱。
小说中也常见这样的桥段:父母为孩子付出一
切,但当孩子不听从安排时,父母就会捶胸顿足,
呼天抢地:“当我们没生过你这个逆子!”“从此
不要再踏进家门半步!”接着咳出一口老血,众人
连忙上前搀扶、宽慰。这就相当于在说:你破坏了
我的剧情,所以我要收回对你全部的爱,并不惜毁
掉自己的身体,也要用道德来胁迫你继续服从我的
角色安排。
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那么同样地,剧情里也
没有真实的恨。在美国西部片里常见到“真实的恨
”:你侵犯我的土地、欺凌我的女人,我就追杀你
到天涯海角,血债血偿。但剧情中的恨,通常是投
射的恨,也就是说,恨错了对象。
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然而被拉入剧情的
孩子却会真的把角色认同成自己。比如,孩子无法
理解,那个为他付出一切、自我牺牲的妈妈,其实
只是醉心于她的自我感动。孩子会真的以为亏欠妈
妈很多,于是一辈子也不敢幸福,好像只有过得苦
哈哈的,才能表达对妈妈的忠诚。
再比如,被父母仇恨的孩子,往往无法理解父
母的恨与自己无关,无论自己做得好不好,父母都
会恨自己。孩子总是想: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做得
更好一些,对父母付出更多,就能得到父母的爱。
这样的信念驱使孩子一次又一次陷入悲惨的轮回。
有的孩子会选择自暴自弃,认定自己只配被所有人
羞辱和厌弃。
既然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我们便无须再
纠结于过去剧本里的爱恨纠葛:没有什么需要被证
明,也没有什么需要去原谅。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理学说,放下
头脑中的剧本,试着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对
方。当我们彼此看见的一刹那,爱就发生了。
导语
李雪著的《走出剧情(精)》只讲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通过不断地觉知,去看见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发生。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发生?是你的经历创造了你的选择?还是你的选择创造了你的经历?李雪带你一起探寻事情背后的真相,同时也去看创造出这个现实的你,到底是什么样子、你的自我真相又是什么。一次次地看见,原来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原来自己是这样的人。直到有一天,你愿意穿过表象的迷雾,重新做出一个新的选择、成为一个新的人,创造出你真正想要的现实。
书评(媒体评论)
能把潜意识中复杂缠绕的感受和动力,如此清
澈透亮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文字总是让我感动和赞
叹。
——武志红心理学专家
我怀疑李雪24小时,包括梦里都在观察与钻探
,否则她的文字不可能如此地充满张力。
——尹建莉教育专家
李雪的书是她这么多年血泪斑斑走过来的成长
史,字字珠玑,她不断剥落自己身上的虚无,也一
直在面对那个“总是想要变得更好”的自己。相信
所有愿意敞开心去阅读她的书的读者,都能从字里
行间感受到她的真实、犀利、智慧和勇气。
——张德芬畅销书作家
精彩页
有一回去做心理咨询,我在咨询师面前委屈地大哭,说自己活得太用力,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拼尽全力来拯救自己。我从小身体不好,被悲催的童年折磨得体弱多病。长大后动用各种资源,认真地改善身体状况,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有效帮助,但是因为底子太差,身体依然弱不禁风。这么小心翼翼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还是达不到健康的目标。我感觉非常累,很无望。
由此,我看到自己的一个模式:总是在追求除旧立新,改变黑暗错误的现状,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为什么呢?因为在童年,现状对我来说太可怕了。我的妈妈患有精神病,她每天都把死亡威胁投射给我。从现状中,我看不到一丝生机,所以需要想象一个有生机的新世界。我认为只有把现状粉碎了,这个新世界才能出现。然而,我自己也是现状的一部分,于是我每天都在粉碎自己。至于粉碎的方法,就是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我会分析自己身上的各种问题,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为此,我甚至自学成了心理学者、精神分析高手,分析出一个问题模式,我就想像剜除烂疮一样将它从我身上彻底挖除。因为我亲眼看到这些烂疮长在妈妈身上,它们日夜生长、扩散,直到把妈妈折磨至死。我绝对不能重蹈妈妈的覆辙,于是走向了妈妈的相反面:每天学习心理学,恨不得“一日三省吾身”。这种自虐模式,带给我很多收获和成长,我的各个方面开始变得不一样,能力逐渐加强,看问题越来越清晰,事业也发展起来。但是,这个过程中最致命的问题是,我不快乐。剜肉去疮这样的极端方法,在危急时刻或许是救命良方,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这么疗伤,怎么可能快乐呢?
听完我的哭诉之后,咨询师轻轻反问了一句:“如果你接受现状,接纳自己呢?”“接纳自己”这四个字,我从十年前迈进心理学大门时就一直在听,也一直在教别人,可是这一次好像第一次理解了它的真义。之前,我修行的是接受真相,不跟事实较劲,接受的是外部世界的真相、别人的真相,我也确实很大程度做到了。但是,我内在那股较劲的能量没有消失,它转变成了自我对抗,“既然别人不能改变,那就全力改变自己吧”。可是如果再深究一下,连自己也不改变,会发生什么?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马上感到恐惧,剧情慢慢浮现出来:那些停止自我改变的人都是行尸走肉,等于走向死亡。
于是,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个中正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人既能全然接纳自己,觉得没什么一定要改变,又能保持自我更新的状态,充满生机呢?我想起自己在拉萨的一次经历。到拉萨的第一天,我因为高原反应,浑身酸痛、呕吐。医生建议输液,说:“如果今天不打吊瓶,后面还会更难受。”我知道输液后不舒服的感觉会很快过去,但身体直觉告诉我:我不想打吊瓶。于是我拒绝了,继续听从身体直觉的引导:我现在需要保暖和休息。用开水泡了一点红景天喝,穿上厚厚的羊绒衫睡了一觉之后,高原反应果然减轻很多。事后回想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在处理问题时跟以前很不一样,这是一种积极的不改变自己的状态:我接纳自己“因高原反应身体难受”的事实,并没有拼命去改变这种状态,但也不是自暴自弃,而是聆听身体的需要,积极地做了有益的事情。至于结果如何,睡醒之后高原反应能不能缓解,就听天由命了。
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北京,我肯定会想各种办法来处理:请高人治疗,买昂贵的药,还会反思自己出行之前为什么没做好万全的准备。但是在拉萨,一来氧气稀薄是客观事实,二来身边没什么资源,容不得我瞎折腾,于是只能听从身体的引导,积极地入睡。
通过这件事,我再次看到自己的一贯模式:一旦我认为应该这样,但结果却不是,就会拼命改变。比如,我认为自己应该跟别人一样健康,就会去做一切对健康有益的事。这背后的动力,是我不能接纳自己的身体暂时不够健康。
我去看中医,说自己身体虚弱,吹风就会头疼。医生说:“你这不是虚弱,是体质敏感。”我不信,以为医生在宽慰我。“世界上那么多人,怎么不见别人吹风就倒呢?肯定是我不健康。”说到这里时,我突然发现,我对自己的看法居然跟妈妈看待我是一样的!小时候,妈妈经常以这样的句式开头:“别人都……为什么就你不……”夏天妈妈买竹凉席给我睡,我全身硌得疼,不肯睡,她就骂我:“别人都能睡,为什么就你不能睡?”我哭着解释:“就是很疼啊,手肘都磨破了。”妈妈没有能力看见真实的我,反而咒骂我,因为我跟她想象中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没想到长大后,我同样在用这个模式残酷地对待自己。
我在一个小机场附近吃拉面,那家馆子看上去不太卫生,但是一方面别无选择,另一方面我想:别人都能吃,我也能吃。结果才吃了几口,我就开始鼻涕横流,嗓子十分难受,到了第二天,整个人跟得了重感冒一样,全身疼痛。我又想起了那个中医的话:“你是体质敏感。”没错,我有一个敏感的身体,这是事实。而我却像妈妈一样,坚决不肯看见真实的自己,总是拼命改变自己,要求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样。其实,爱自己,就是接纳自己的真实现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出剧情(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94905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368
CIP核字 2018257320
中图分类号 B848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