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
内容
编辑推荐

她们坚定信仰追求革命,牺牲所有而为之奋斗。

她们生死跋涉长征险途,长征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她们奉命渡河西征,西征改变了她们个人的命运。

中国革命的这一段历史不能忘怀。她们,既是战士又是女人,既刚强又柔弱,牺牲一切,用生命和鲜血滋养了革命的胜利。

由张春燕编著的《向东找太阳 : 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主要内容包括:流血的誓言、天地鉴我心、寻觅问春秋、跟你地老天荒、记忆的盛宴、不辞,不永别、百年心相依等。

内容推荐

由张春燕编著的《向东找太阳 : 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讲述了1937年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一大批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后于弹尽粮绝之际,或落入敌手,或流落民间,从此开始了他们半个多世纪坎坷多舛、令人唏嘘甚至震惊的生命之旅。70多年来,这些最终大多散落于甘肃、青海、宁夏偏僻农村的红军战士,虽身处西部最穷困的乡村,但曾经的革命生涯、理想和信念,使他们一直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

目录

前言:我爱永恒

流血的誓言

天地鉴我心

寻觅问春秋

跟你地老天荒

记忆的盛宴

不辞,不永别

百年心相依

后记之“红后”

后记之“红研”

试读章节

唉,人一辈子就这么到头了。李文英眼里蒙上一层浑浊的泪水,白墙以及白墙上挂着的不同时期的全家合影照片,成为她此刻茫然注视的目标。30多平方米的三间套房简陋得一目了然,大床、小床、简易沙发是必备用品,除此,没有多余的物件。楼房是20世纪90年代武威城市规划中,拆旧给新的还建房。此前,她在拥挤破败的大杂院里一间小小的平房住了几十年。李文英说,一辈子还能住上楼房,以前不敢想这么享受的事情。

没有好的安慰方式,更没有想到体己的话语,我拿出面巾纸轻轻拂去她的眼泪。

李文英眼睛忽地一亮,从我手里拿过面巾纸包,翻看着说,这么白净细软的纸,用这么漂亮的塑料袋包着,一定是高级饭店的吧?她像孩童拿到新玩具一样,专心地摆弄起纸片,笼罩在身上的忧伤渐渐散去。

面对百岁老人的问题,我非常的辛酸和羞愧。对于我们不屑一顾,信手拈来或丢弃的物品,老人如获至宝,感悟美好。她生活得多么纯粹。而我们,淹没在城市的欲望里,匆匆地观匆匆地忘,少有美好能挽留住我们的眼睛,也少有优美让我们收藏。面对生活中许多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的纷争心态,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丢失着一种能力,一种感知和体悟生活的能力,一种热爱与珍惜情感的能力。

用这么高级的擦嘴纸,你是从北京来的吧?这么远来看我,谢谢党中央还记得我。看《新闻联播》中央首长一天那么忙,让他们保重身体啊!管理这么强大的国家,老百姓都过着幸福的日子,不容易啊——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握住老人消瘦如刀的手,像握住了一段如诉如泣的骨感历史,从血液直人你的内心。

红军历史上最大的妇女武装队伍——妇女抗日先锋团——征战河西,顽强勇猛,英姿凛然。在艰苦卓绝的五个月中,她们艰辛地付出超越历史的记载。西路军失败后,她们惨烈悲壮的命运无字所能写照。屈辱,铭刻在1936年河西的寒冬。

凄凉的黄昏,残阳如血飘摇。祁连之战失败后,领导召集大家开会说,咱们分散作战,各自生存,把枪砸了就地掩埋。同志们要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大家一定会见面,三年不见五年见!李文英她们听到这个悲痛欲绝的消息时,心如刀割。转眼间组织就没有了,转眼间她们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大家舍不得分开,谁都不开口讲话,围坐在一起伤心掉泪。女同志和伤病员编成一个支队,与一、二支队背道而行。他们心有不甘,想天亮后跟着一、二支队走,但那两个支队半夜就悄悄出发了。

第二天,他们在失望、伤心的悲愤情绪中,漫无目标地在山里面寻找出路。陌生的西北旷野,粗暴地拷砺着薄衣单褂、来自南方的年轻战士们。一些重伤员饥寒交迫,倒下再也没站起来。掩埋战友犹如掩埋了一次自己,血和泪在一滴一滴枯竭。失去组织的领导,让他们对前途产生无限的迷茫和恐惧。西北冰寒的祁连山,几乎没有供人生存的树根草皮,驴粪成为充饥的食物,他们捡来在火上烤一烤,顾不上闻味就咽下肚子。没有了枪弹,随时还要与猖獗的马家军周旋。行走在冰天雪地的红水河一带时,敌人的骑兵从后面包围住他们。前边是悬崖,下边是冰河,走投无路的他们被狂啸的敌人团团围住。有人愤然跳下悬崖,有人一头撞向敌骑,有人拿出剪刀刺向敌人——马嘶人拼地奋力血战,最终难逃他们被俘的厄运。

五个月艰苦激越的泣血西征,结束了李文英身经数战,爬雪山过草地的四年军旅生涯,一切迅疾得不容她思索,就在刀光火影的祁连山中戛然而止。军旅的结束如此仓促,又是如此悲壮、惨烈和屈辱。这是李文英生命里难以承受又必须面对的痛苦。

P2-P3

序言

她们与岁月有着相濡以沫的爱恋,她们曾经走过河西历史上最寒冷的冬季,她们经历了不堪回首的战争悲歌。她们是淬过火的种子散落在民间,她们是尘封在天地间的英雄儿女。她们的心灵始终漫卷着信仰的红旗,她们辽阔出人间桂花遍地的馨香,她们眼中含着渴望的泪水向着东方寻找太阳,她们的人生亦步亦趋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而她们的历史终要与我们相逢,被载入史册,被一辈又一辈的人,追忆,缅怀,继承。

人到暮年,淡定致远,可以不听不看,但不能控制自己不回忆,不思念——征战河西的日日夜夜,如老式黑白电影,在她们的脑海中一遍遍放映。

她们坚定信仰追求革命,牺牲所有而为之奋斗。

她们生死跋涉长征险途,长征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她们奉命渡河西征,西征改变了她们个人的命运。

中国革命的这一段历史不能忘怀。她们,既是战士又是女人,既刚强又柔弱,牺牲一切,用生命和鲜血滋养了革命的胜利。

知道多少过去,就能知道多少未来。自己在与命运同行,过去所有的生命不过是为这一刻准备。我准备好了,未来,必将成功。丘吉尔战火中激情昂扬的声音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与历史相比,生命何止是短暂。

与命运相比,理想的实现就意味着成功。

直面人生。她们坦然接受现实给予的一切,无论是艰辛还是屈辱,无论是赴死还是生还,唯有对生命的敬重,对生活的珍爱,对理想信念的执著,是她们与天地共生的追求。岁月匆匆人生匆匆,老去的她们坐在温暖的时光里,思维已渐迟缓,目光正在黯淡,嘴角溢出口水——她们已然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家乡门前的槐树,忘记坎坷岁月刻在心灵的伤痕。忘记的事情就像身体代谢的细胞,纷纷不知了去向。她们,唯一无法忘却的是,自己青春时入伍的班排连,入党的年月日,战友的姓和名——记忆,超乎寻常的清晰。任世事沧桑巨变,不管脚下路有多远,身上事有多少,她们始终无法忘怀自己出发时的目标:跟着共产党!永远热爱党!

这是她们崇高的记忆。历史被唤醒,迎着朝阳向这个时代走来。

因为热爱,因为忠诚,因为不变的信仰,她们活在苦难的深处,活在岁月的内心,活在热血澎湃的英雄传奇里,活在千锤百炼的民族脊梁中。她们活着迈进新世纪,笑看今朝祖国盛世。

活着,就是胜利。

经历过死亡的人才知道活着的幸福。所以,她们懂得珍惜和爱戴。

西路军奉命渡黄河奔赴甘肃河西。21800名长征之后的红军战士,像参加任何一次战斗那样,英勇无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庆幸自己活着进行下一场战斗,他们渴望胜利,渴望解放全中国。但是,历史这一次让他们走进的是艰苦卓绝、峥嵘冰寒的苍茫戈壁。每一场血战,敌人的尸体遍布城外,战友的鲜血浸染城墙。失败,不可抗拒地让他们从浴血奋战的战士,成为受尽凌辱的战俘。再多的牺牲,再多的鲜血,也无法改变一个不争的事实:失败。

140余天前,他们是红军主力部队之一——英勇善战的红四方面军主力。

140余天后,他们兵败河西,牺牲、被俘、受辱、流浪……

1936年的隆冬和1937年的初春,短短两个季节,短短四个多月,无言的历史铭记了这140余天。这一支叫“西路军”的队伍,在长长的河西走廊,衣衫褴褛,无食果腹,天天血战,弹尽粮绝。。7000多人阵亡,9000多人被俘,4000多人流散,最终只有400多人抵达新疆。其中,成立于川陕革命根据地、赫赫有名的妇女独立团——西征时更名为妇女抗日先锋团——的1300名女战士,最小的不到13岁,平均年龄不到20岁,几乎全部被俘、被凌辱或被残杀。

战争从来没有让女人走开,战争中被俘女兵的命运惨烈而悲壮。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菜根谭》精述人生的缺憾,字字渗透着生命对事物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著。

西征。血征。虽败犹荣的21800名红西路军勇士。

活着,他们与大地一样坚实。

死去,他们与青山一样永恒。

他们苦尽,我们甘来,精神不朽。

一个民族的解放事业,需要流血和牺牲。

一个民族的不屈精神,需要前仆和后继。

今天,献给他们的,只有这些朴拙而真情的文字。

昨天已逝,一切就从今天开始。人生有无数个今天,就有无数个重新开始。

后记

我尊称他们是“红研”。这一称谓对于呕心沥血研究红四方面军战史,打开西路军历史尘封之门的他们,当之无愧。

在兰州机场高速公路上,巨型广告牌上有醒目的两行字:一山一水一世界,宜居宜游金张掖。欣欣向荣的张掖市处处都见旅游指南的广告牌,大佛寺、马蹄寺、丹霞地貌、湿地公园等几近空前绝后的宣传文字,奢华而高调。张掖被前后左右充满西域魅艳的永昌、武威、临泽、高台簇拥着、娱乐着,在莺歌在燕舞。千年的雪山祁连,玉树临风,看你看我看世界,看亘古在变的人心,看波澜壮阔的思想。张掖通往青海西宁,驾车行驶340多公里路,途经曾经让历史悲哭的扁都口、民乐、民和、乐都等地。遇上好季节,漫山的油菜花涂抹得天地一片金黄,让你忘记所有,流连而忘返。半个多世纪前的蛛丝马迹通通销匿,过去的已然过去,干干净净没有毫发痕迹。历史如人生,回首间,转瞬即逝。再往前,那个叫响全国的——大美青海,等着你。西宁,还有一座游人络绎的玉石公馆静候着你,每个展厅都有马步芳的影子和他穿军装的照片,身挎的马刀在灯光下寒光依旧。一切,究竟是变还是没变?

每个年代的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出生没踏到点上。哪一个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失落、惆怅、无奈和愤怒,情绪甚至延续到了“○○后”,他们花朵般的年龄上着小学也愤愤然作业太多,汉堡太多,母乳太少。愤然的那一声是否有回音?若有回音,是不是历史的回音?

以为蒙上了眼睛,就可以看不到缤纷的世界;以为雨后彩虹高悬,就难寻曾经的腥风血雨;以为歌舞声入耳,就无法再听到残暴远去的马蹄声啸;以为停下了脚步,心就可以不再远行不再探访。其实,天地有风雨,人心可以为自己安排另一番春秋。

身为裕固族的安永香,从干事到主任,在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了27年,去年调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高台西路军烈士陵园纪念馆馆长。198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党史办的安永香,不久就接受了一个彻底改变她人生观的任务,跟随研究红四方面军历史的麻琨,寻访散落全国的西路军流落战士,调研课题细致深入:西路军团以上牺牲干部的详细资料;西路军的编制战斗序列;马步芳部“围剿”西路军的编制序列;西路军西征过程中的建制与统战工作;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大小战斗历程;党组织及当地人民群众如何营救西路军。他们搜集记录第一手原始资料,为研究发掘当时还被历史尘封的西路军战史做准备。

朝气蓬勃的安永香与年过半百的麻琨,走遍半个中国,收获了她人生的第一课。她说这一路自己走得沉重而悲伤,见到生活在甘宁青的女红军,为她们在战争年代付出的惨痛代价流干了眼泪;到了川陕鄂豫皖,曾经的红军战士现在艰苦的生活状况让你无法想象,全部的家当合起来不值20元钱,这一切让她心痛无言,欲哭无泪。他们自备干粮进城市走山村,渴了就喝山泉水。住在山区的几位老红军看到他们很心疼,家里没有东西招待,就去地里挖花生煮了给他们吃。盛情难却的安永香装了一口袋花生,走一路流一路眼泪,心里很堵也很明朗,年轻的她明白自己跋山涉水的长征征途开始了,她今后的生活将与曾经血战疆场的红军老战士,紧密相连。

出生在张掖肃南红石窝村(红军时期的石窝村,后因红军而改名),听着红安格(当年救过红军的老人,裕固族人称奶奶为“安格”)讲红军故事成长的安永香,从故事里知道红军的骨头都是红色的。但当她真正看到红军遗骨时,白色的光泽刺射得她心疼。马家军在张掖杀害西路军战士2000余名,她不知道自己哪一脚迈出去就会染上鲜血,就会听到烈士疼痛的呻吟……

1958年,张掖市政府从八处地方,将被马家军活埋的1000多具红军遗骨整理后,集中掩埋在长沙门。同时埋入此地的还有解放军平叛英烈和解放张掖牺牲的烈士。时隔47年后,城市规划改造,长沙门要建造成街心花园,既扮靓市容又让民众休闲娱乐。工人们热火朝天地进入施工工地,开挖的街面上到处堆积着白骨。施工者以为这是无主坟场,因此没有整理、上报。路经此处的老红军之子王少东看到后,赶紧给安永香打电话,他知道散落的白骨都是烈士。火速赶到的安永香立即制止施工,给有关职能部门打了一圈电话,在街头

……

被兰州“红后”亲切地称为“党代表”的朱永光,是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馆长。他的朴实无华写在脸上,目光却总是审视的、警醒的。对于自己的职责,他用了六个字:继承、发扬、光大。他说八办永远是西路军及其亲属的娘家,是解放军的坚强后盾,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融入华夏文明的传承建设。作为西路军历史研究的学者,他编撰出版的著作和探讨文章,文字冷静、有序、节制,让你在超越中看清历史本真的面目。写作此书时,我曾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他始终都是满蓄情感给你娓娓道来,再延伸扩展,历史便鲜活地与你迎面而来,却残酷得让你不忍注视。

只要信仰之火不灭,他们无惧赴死,他们谱写英雄儿女荡气回肠的天地忠贞。朱永光在深邃淡然地讲述中,让你看到被俘西路军女战士,在苦难中崛起,一切源于希望和信仰。

还有,花甲之年万里单骑走长征之路,核证红四方面军历史史料,用自己的退休金定做红军服装,送给沿途拜谒的健在老红军,宣传革命老区改革发展巨大变化的河南李建设夫妇……

研究西路军历史的专家学者很多,他们殚精竭虑在历史长廊,将心血融入河西热土,抒写民族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告慰英烈以热血创建的和平盛世。他们在一天天的精神守望中,像那个时代的战士一样,肩负责任与使命,踏寻磅礴激越的历史,记录不屈不挠的生命,冷静审视热血西征的惨烈之战,为我们揭示:西路军走过的路就是一个民族走过的路。

我只是挂一漏百写了几位熟悉和拜访的学者,在此,向所有西路军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致敬!

一颗感恩的心静静地听,仿佛找到了久违的感动。情到深处,任何语言都苍白无力,只有生命默然歌唱。

我深深地弯下腰,带着所有的敬仰和尊崇,带着本世纪的感动和祝福,遥看那一段历史不是渐行渐远,而是相遇、重逢在我们生活的每一时刻。他们的伟业和名字,铭刻在我们这个世纪的史记里。

历史的心中,老兵不死,为国流血牺牲的勇士不死。

所有的敬意,只能用真挚的文字表达。写作此书,参阅借鉴了“红研”专家的成果,特此深谢。敬礼!

最后,深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是他们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关爱和包容,让我在每一次失去信心时又找回自我,开始“长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春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5236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1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4157197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