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胡塞尔与舍勒--人格现象学的两种可能性/现象学研究丛书/中国现象学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倪梁康著的《胡塞尔与舍勒——人格现象学的两种可能性》与2016年出版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文字类似,属于笔者在《反思的使命》标题下撰写的胡塞尔思想传记的语境。出版前书是为了纪念海德格尔逝世四十周年,而出版面前这部小书则是为了纪念舍勒逝世九十周年。这两位当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都在各自的现象学工作中与胡塞尔建立了内在而密切的思想联系,因而他们的思考也都与胡塞尔的思想视域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与后者的论题域相交的两个思想圈。胡塞尔本人于1938年辞世。笔者的《反思的使命:胡塞尔与他人的交互思想史》是为纪念他逝世八十周年而撰。之所以从中切割出这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为了专门纪念这两位与胡塞尔对话的重要现象学思想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反思的使命》看起来已经卷帙浩繁,将这两个部分抽出另行刊发可以起来分卷的作用,从而使它的篇幅不至于过大。由此可见,《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与舍勒》这两个小册子实际上可以视作《反思的使命》的两个分卷本。 作者简介 倪梁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1985年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0年获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胡塞尔研究》编委、国际《现象学世界》丛书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编委。专著有:《现象学及其效应》、《意识的向度》、《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存在信仰》(德文)、《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自识与反思》等;译著有:《现象学的观念》、《现象学的方法》、《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人生第一等事》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论:埃德蒙德·胡塞尔与马克斯·舍勒的私人关系与思想联系 第二章 精神人格的结构分析与发生分析及其奠基关系问题 第1节 “人格”(Person)以及“人格现象学”的双重含义 第2节 从狄尔泰到胡塞尔和舍勒的人格问题研究 第3节 胡塞尔与舍勒的人格结构现象学 第4节 胡塞尔与舍勒的人格发生现象学 第5节 结构的形而上学与发生的形而上学 第三章 交互人格经验的直接性与间接性问题 第6节 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思考的出发点:自身直观 第7节 胡塞尔于1929—1935年期间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的后期思考 第8节 胡塞尔于1905—1920年期间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的早期思考 第9节 胡塞尔于1921—1928年期间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的中期思考 第10节 结语:关于同感现象学的原则与结论 附录一 现象学与认识论 一、现象学的观点(Einstellung) 二、现象学与心理学 三、“现象学论争” 四、现象学哲学与认识论 1.认识论的界限和任务 2.认识的标准 3.科学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4.先天与被给予性次序 五、现象学与科学 附录二 当代德国现象学(遗稿) 引用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胡塞尔与舍勒--人格现象学的两种可能性/现象学研究丛书/中国现象学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倪梁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6420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8-11-01 |
首版时间 | 2018-11-01 |
印刷时间 | 2018-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24 |
CIP核字 | 2018169087 |
中图分类号 | B089 |
丛书名 | 现象学研究丛书 |
印张 | 5.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50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