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00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记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刘涛主编的这本《100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记录)》选择52个普通中国人,借助新闻特写的体裁样式,致力于呈现52个中国人近十年的生命故事和命运遭际。在人物命运的深层结构,是中国十年的巨大转型和变迁。本书勾勒出一个有关中国十年的基本图景,有助于人们了解并把握这十年中国的变化。

内容推荐

十年,在变与不变之间。十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化也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

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执著于文字,有人偏好影像;有人记录着喜悦,有人记录着伤悲;有人记录下内心的彷徨,也有人在彷徨之后记录了新的人生。

刘涛主编的这本《100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记录)》通过新闻特写记录了52个中国人近十年的生命故事和命运遭际。

目录

十年·记录疼痛

 解冻十四年

 父与子,暗黑中的漂浮止于何时?

 早婚,抹不去的疤

 二十年家暴

 一个母亲和她的肌肉萎缩症女儿

十年·喧嚣之外

 采访公益律师廖建勋

 石炳坤:工人维权的护航人

 我用笔杆为你维权

 “听话”的生活——人在富士康

十年·生生不息

 白首不改当年梦

 心有多大,就去走多远

 与国画的美丽邂逅

 万物有灵且美,且将这美永恒

 乌兰巴托土地上的华夏情

十年·漫步阳光

 航拍杨星兴

 站到光亮中去

 十年坚守防控艾滋病线

 巴索风云的“垃圾情结”

 侠客亦温情

 “狗妈妈”与她的“孩子”们

 醉心公益

 一路荆棘,痛并快乐

 李可乐和他的伙伴

十年·来时的路

 外科医生说“医患”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

 黑暗中的列车守护者

 胡雅君:采访在热爱中继续

 细腻的心,雕琢细腻的美

 一个单亲妈妈的守望

 不要命的偏执狂——陈龙

 何真:生命的坚守

 余月香:接生三十余年

 新闻线

十年·不安的心

 一个独立摄影师的自由

 不如归去

 孤独的凝望

 生命后的摆渡人温暖与感动常在

 一半情怀,一半生意

 生命营救融化冰山唤醒爱

 选秀歌手的“以前”与“后来”

 看艺术唤醒美

十年·万家灯火

 何全淑:城市伤疤里的住客

 千里马的傲气

 两代人的尴尬

 盲人奶奶的风雨学医路

 农民工何景光和他的奋斗史

 迁往新疆北部

 五十而退

 20年里好的答案

 我只是千万人中普通的一个

 你们长大了,我们就老了

 十年

试读章节

凌晨四点,房间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吸声。

刚合上眼的王莉静赶紧一个轱辘,从地铺上爬起来。丈夫侯勇全身一点儿也动弹不得,平躺在床上,呼吸不过来,憋得满脸通红。王莉静很熟练地用力把他的身子翻到一边。侧着躺下的侯勇终于平静下来。

王莉静夜里每十分钟都要给侯勇翻一次身。为了方便照顾他,她在床头下面的小空地上铺了一层棉絮,打起了地铺。

这地铺一躺就是三年。

“再难受就叫啊。”王莉静把被子扯直,盖住侯勇的腿。

他轻轻“哼”了一声,表示回应。

明早还有课,王莉静躺下来,趁着空隙赶紧眯一会儿。

天塌了

王莉静和侯勇都是运动员出身,两人高中就在一起了。她考上武汉体育学院那年,他分到广州体育学院工作。

四年来,两个人的恋情都靠书信维持着。快到毕业的时候,王莉静开始纠结要不要回老家工作。

“可是一个人对我好,我就不去想那么多,一毕业就跟来了。”她对我说。

来到广州后,刚踏入社会的两个年轻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房子里,地方小得放下一张床都会堵。天气潮热,地面上霉菌丛生,大块大块的白灰从墙壁上跌落下来。

抱着两岁大的儿子,王莉静背靠着残旧斑驳的墙壁,拍下了许多老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她最快乐的日子。

2000年,侯勇单位分了套大房子,两口子换了新房。

王莉静很羡慕以前的日子,虽然住的小,但是很快乐。现在房子大了,老公倒下了。

2001年,侯勇被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

谁也没料到这种病会被侯勇摊上。出生于体操世家的他,多次体操比赛获奖,是著名运动员李小双的队友。墙上的一张老照片还记录着他握紧吊环,侧空翻时“腾空”的瞬间。

可是如今,他却像被冰雪封冻住一样,丧失了任何行动能力。

14年前的一天,侯勇发现,他的腿突然不如平常那样听使唤了。双腿总是抬不起来,就好像不是他的一样,根本不跟着他走。没办法,他只能拖着腿,一点点地向前移。这种情况刚开始只是偶然出现。没想到一次网球比赛上,他突然摔倒,半天才能爬起来,双腿像从前那样灵活就更难了。

心急如焚的侯勇赶紧去了医院。跑了好几家,医生都说找不准问题,最后要他住院观察。

侯勇有点慌,王莉静是个小女人,很多事情都依靠着他,这件事绝不能让她知道。于是他白天住院,晚上就跑回来睡觉。一段日子下来,王莉静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察觉。

直到有一天她在房间里打扫卫生时,突然发现了一张丈夫的检查报告,上面画了个问号。

王莉静顿时慌了,打电话给侯勇,连忙赶去医院。

当着他们的面,医生说,小伙子,该吃吃,该喝喝,该玩就玩,你的寿命只有两年。

渐冻人症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怪病,在全球每90分钟就会夺走一名患者的生命。这种病的原因至今不明,也没办法治疗。

而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这些症状的变化都是在病人大脑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发生的。也就是说,病人会非常清晰地看着自己一点一点痛苦地死去。

在我国发病率仅有十万分之四的绝症竟然发生在侯勇身上,一家人觉得像遭到一场天灾。

“我感觉天都要塌了!”这个连阴天打雷都怕的女人抱着两岁的儿子,完全懵住了。每天能做的就是哭。

“我从小到大都是运动员,运动员除了运动,什么都不懂。来到广州之后什么都是他来做。他走了,我怎么办?”

王莉静几乎不能跟人提起丈夫的病情,话还没到嘴边泪就涌出来了。每天眼晴都是红的,没有课的时候,她就坐在办公室里哭。

那段时间,垮下来的她一下子瘦了好多。

一闭眼,什么也不用管了

“我们没有想过放弃。”

夫妻俩从200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跑了很多地方。

两人先去了河北石家庄一家专治渐冻人症的医院。三个月的疗程下来,没有一点效果。

无奈他们又跑去贵阳找土方子,租住在一个老中医家里。

王莉静因为还要回学校上课,只能让她爸爸和弟弟从老家赶过来轮番照顾。

可是亲人的接力并没有减缓冰冻的速度。

“你顶着{只要有这个药,无论多少钱,哪怕把房子卖了,我住桥洞,都要治。”王莉静拖着一瘸一拐的侯勇四处找偏方,经常上当受骗。

“钱花了,人更惨了。”

2004年,王莉静决定不再带侯勇到处寻医了。连火车都坐不了的他很难再经得起天南地北的奔波。

回到广州,夫妻俩想起结婚时没有拍纪念照。于是,王莉静抱着两岁的孩子,搀着瘸着腿的丈夫,在附近的照相馆拍了张一家三口的婚纱照。照片裱好后就一直放在房间的床头边。

相片上,穿着一袭婚纱的王莉静依偎着西装革履的侯勇,他的脸因为打了激素,看起来很圆润。  脱下婚纱,她又穿回一身黑衣服。自从侯勇生病,再也无心打扮的王莉静每天都是“黑色的”。

一身的黯淡藏着绝望。

此时的王莉静悄悄为自己安排好了未来。

“他走的那天,就是我走的那天。”

望着家属院旁边最高的那一幢楼,她想象着自己慢慢走上去。站在天台上,仿佛闭着眼向下一跳,什么也不用管了,再也不用痛苦了。

P3-5

序言

十年

十四年里,他带着“智障儿子”碾转于医院、寺庙、学校。他始终弄不懂一个农民能够做出什么坏事会如此“报应”到孩子身上。

一个女人,几十条狗,辞掉媒体工作的王国英在保护流浪狗的道路上或许不会放弃,却走得异常艰难。她渴望公正有效养犬机制的建立。

一个平凡的修鞋匠,40年前的制鞋厂主任,为了尊严考上大学却又毅然辞职,放弃高薪安心照顾妻儿,而如今,他依然期许,自己是最棒的。

在一个盛行讲故事的年代,最有诚意的故事岂能回避人本身。中国的故事即为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的十年,也就是中国人的十年。每个人都是社会洪流中的一个个微观个体,但是对于自己而言,却又是完整的世界。当然,他们的幸与不幸,既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穿越体制、社会、转型、法理、人文这些抽象的符号体系,后面站立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2014年,我从西北师范大学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新闻采写》《新闻评论》等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大众媒介所呈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尽管大众媒介对普通人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是这些人物的“出场”大都依附于特定的新闻“由头”:他们或者是作为新闻”由头”直接出现,或者是被其他新闻“由头”带入其中。但是,生活哪来那么多的“由头”,那些没有“由头”的人物和故事又是什么模样?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从来都不是新闻选择的生命。那些普通的人,如果不依托于轰动性、戏剧性的、消费性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很难进入媒体视野。生活的逻辑从来都是连续的,所谓的“由头”只不过是一种假想的存在物,或者说是媒体自己的“意识形态”。媒体的眼光从来都是挑剔的,它们选择的仅仅是少数中的少数,而那些没有被媒体选择的人物,其实是最接近现实逻辑的一个群体形态。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去打捞并记录那些没有“由头”的人和事。

我坚信,相较于我们时代各种变着花样的宏大叙事或奇观叙事,中国的十年,有理由存在一种替代性的记录方式。

于是,我开始尝试努力去寻找他们的故事,为过去的十年留下一些关于过去的画面。利用《新闻采写》《新闻评论》教学机会,我和学生一起卷入了这场在我看来非常有意义的一次行走与记录之旅。在前后两年的采访与写作实践中,我们完成了一百多篇人物特稿。在随后的遴选和校对环节,研究生张玉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优中选优,最终以“记录篇”和“行走篇”集结出版。

上册题为《记录》。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执著于文字,有人偏好影像;有人记录着喜悦,有人记录着伤悲;有人记录下内心的彷徨,也有人在彷徨之后记录了新的人生。《记录》包括“记录疼痛”“喧嚣之外”“生生不息”“漫步阳光”“来时的路”“不安的心”和“万家灯火”七个专题。

我们记录这个社会的疼痛。照顾患渐冻症丈夫14年的王莉静,20年家暴生活中的女人和孩子,没有慈善捐助、没有疾病基金的肌肉萎缩症患者……他们坚强,乐观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却也脆弱,敏感,渴望社会的关爱。也许我们能做的很少,但文字的力量正在于,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我们记录着喧嚣之外的维权者,也记录那些用执着和爱践行着那些裹挟在历史深处、流淌在祖辈心中的血脉的继承者。我们记录着公益所带来的温暖力量,也记录着那些”不忘初心”的坚守者。

我们记录安逸生活里那颗躁动的不安的心。十年摇滚、十年记者、却毅然从头开始的独立摄影师;十年里第一次重回故里却再也不想离去的游子;秉持对生命最基本尊重的大男孩和他的入殓师生涯:一半情怀,一半生意的大学生以及他的情趣用品店。

一个城市的疼痛带着一代人难以磨灭的印记。一个讨厌农村的畜牧专业毕业的女孩,在诺大的城市,跟丈夫靠捡废品在潮湿滴水的烂尾大楼里住了19年并养育了3个子女,无法在大城市立足却又不想回到老家。孩子们不解:“我是珠海人,凭什么回四川去!”

下册题为《行走》。行走即为路途的变迁也为心灵的延展。在行走中慢慢体悟生命中的故事。《行走》包括“爱”“创”“梦”“漂”“寻”“变”六个专题,这更近乎是一种心灵的追本溯源。

我们在行走中体悟爱的伟大。唐家古镇青石板街的“因为爱”咖啡馆,60年钻石金婚、携手一生的夫妻,医者仁心,摇滚十年,在暮色苍茫中加紧赶路的老者……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心底的那份爱和坚持。记录爱,便是记录此刻的感动。经历了所有的苦难、痛苦、不甘、委屈,他们却仍然带着最大的虔诚去过好生活。

在行走中感受着成败一线之间破釜沉舟的突破和超越,感受着梦想的虚幻缥缈和蠢蠢欲动。我们感受着无根无源却又不舍得逃离的异乡,也感受着迷惑中的反思,反思里的寻找和寻找中逐渐明晰的未来。

在行走中记录着那些值得我们感动的人。赢得下输得起的生意人,在时代的潮流中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行走诗人的无力与梦想:三次高考仍旧不愿放弃的小小少年;漫漫十年,乡关何处的漂泊游子;20年一路漂泊一路打工,只为寻找7个月大时不小心弄丢孩子的母亲。

“变”是发展,是运动,是点滴中逐渐累积的“质”的飞跃。十年前的广州火车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城市的毒瘤”,因为那里藏着太多的“瘾君子”。一个初入职场的打工仔,带着相机和悲悯之心,混入其中,记录了所有惊心动魄的一切。他说,这些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其实跟我们一样,他们才是最苦命的人。

张枣在《镜中》里面写道,“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就会落满南山”。有人说写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一棵梅树,梅心颤抖,花瓣就撒了一地。一个人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时,也会留下簌簌的带着芬芳的花瓣吧。张枣诗里的南山在重庆,写在梅花时节。而今南山上梅花年年依旧,世上却再无张枣。生命之离开,连声音也没有。

中国十年,亦或是如此吧。

刘涛

2016年5月于暨南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00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记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涛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79569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2016121166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