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00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行走)
内容
编辑推荐

刘涛主编的这本《100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行走)》选择50个普通中国人,借助新闻特写的体裁样式,致力于呈现50个中国人近十年的生命故事和命运遭际。在人物命运的深层结构,是中国十年的巨大转型和变迁。本书勾勒出一个有关中国十年的基本图景,有助于人们了解并把握这十年中国的变化。

内容推荐

十年,在变与不变之间。十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化也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

行走,即为路途的变迁,也为心灵的延展,在行走中慢慢体悟生命中的故事,这更近乎是一种心灵的追本溯源。

刘涛主编的这本《100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行走)》通过新闻特写呈现了50个中国人近十年的生命故事和命运遭际。

目录

十年·爱

 我爱的人恰好是女生而已

 60年:你和我的钻石爱情

 十年征途:我想走平凡之路

 摇滚十年,那种感觉是热爱

 越努力,越幸运

 从头发现

 让观众看到他们想看的片子

 阮仕林:用光影讲述故事

 行胜于言,医者仁心不言老

 在暮色苍茫中加紧脚步

 基层工作就像“慢火煲靓汤”

十年·创

 大学生“包子王”是如何炼成的

 张化群的三个选择

 创一番天地,顺一遭潮流

 一个人的油饼

 我是马云背后的男人

 生意人——赢得下,输得起

十年·梦

 栾羽:一个行走诗人的无力与梦想

 一路狂热 一路抉择

 我在冰封的深海

 生在潮汕边缘的书生

 时代骑士:陈秋实

 岁月长河中的留

 姚钧Fox:为梦想变身超人

 中日韩间的自由行者

 彭帅:十年后我依然热爱网球

 重生

 摄影,是个动心的过程

 小脚板走天涯

十年·漂

 写在歌里的生活

 “港漂”情侣:相恋第十年

 乡关何处

 漫漫十年路

 嘿,老潘!

十年·寻

 20年,寻找生命中“亲爱的”

 忽视,无法承受的重量

 真正的“戏痴”,民间传奇

 区志航:用“裸而不露”的方式记录中国历史

 心脏会比悲伤大

 嘛萨卡:寻找“有趣”

十年·变

 十年,换了人间

 行走在消逝中

 一位女心理师的自述

 张继娥老人的冬至日

 看不见的光阴

 一个拆迁户老人的生活变迁

 不应被遗忘的黑色大衣

 希望不灭:从“粮站站长”到“全职爷爷”

 告别去往祠堂的那条旧路

 下岗

试读章节

是爱情还是新鲜感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早有提到“性倒错”的概念,人类的身体在生理上起初是双性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变化中才逐渐变成了单性,而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另一性则留下了一些残迹。女性性倒错者的情形比较明确、清晰,主动型的性倒错者往往具有男性特征——男性的体态和心理,这类性倒错者会不断追求具有女性风致的性对象。

性倒错者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按其具体表现分为三类:完全性倒错者、两栖性倒错者、偶然性倒错者。通俗来讲,这三类对应的是:只喜欢同性,同性、异性都喜欢,找不到异性迫不得已只好喜欢同性。

美冉并不认同这种生硬的分类:“如果硬要我说的话,我可能属于两栖性倒错者。但我不认同这种分类,并不是一个人她现在是什么样就一辈子都是这样。难道我跟女人结婚,我就是完全性倒错者?而跟男人结婚,就属于两栖?这是很可笑的。”她把爱情看得很神圣,按照她的话来讲,人就这一辈子,遇到了彼此相爱的人就已经是无比幸运的了,而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看缘分的,也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不可能因为她是女生,我就放弃爱她,我也不可能因为他是男生,我就即使不爱他也和他结婚。”

美冉的爱情观要比别人宽容一些,她也并不否认弗洛伊德的部分说法,“确实有时候,我真的认为自己是男生,或者说我希望自己是。而我喜欢女生,好像也是出于对方的善良和柔弱。”

对于这一点,爸爸的敏感程度不及妈妈。“一开始妈妈发现我喜欢女生的时候,无法忍受,再加上她认为是我的叛逆导致的,就让我的朋友们做她的眼线。”说到这,她特别气愤,但是还忍不住笑了出来,“自己的妈妈怎么会这么幼稚!”妈妈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美冉发现自己喜欢女生之初,这种新鲜感如同涨潮一般,淹没着她的理智。她的外形有着女生的天生丽质和男生的帅气,她的性格比女生爽朗又比男生细腻,这让她在体校里,吸引着各种女生的爱慕。她成为了焦点,走在体校里都会引人180度的回眸。她开始女朋友不断,这时间并不长,新鲜感也就是多巴胺能维持的时长。但是,她的妈妈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已经近乎疯狂地在和各种女生谈恋爱。

妈妈的策略见效了,这种类似于软禁的监视,让她开始反省。“那一阵子的疯狂,可能是因为妈妈的制止才得以结束,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小丑,可怜又可笑。”她回想着。

被困的爱情

这样的反思久而久之,美冉才形成了自己的爱情观。“对爱情的理解,还是需要时间的,我总结以前的自己,就是一个猎奇的浮夸的跟风小屁孩,根本不理解自己在拿着别人的感情开玩笑,也是在拿着自己所谓的被人眼中的‘缺陷’在开玩笑。”  反思的结束,是因为美冉爱上了一个女孩儿。这个女孩儿与别的女孩并无两样,当然,除了在她的眼里。她在这个女孩身上耗费了五年的青春,在体校相识,又共同度过大学时光,这是一段美好的日子,自女孩儿离开以后,美冉再也不敢提“爱情”这两个字。

“我从来没有那么开心过,我将我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心和爱护,全都给了她,这是我能做的,可是我无法阻止她最终还是要嫁给一个男人。”美冉很清楚这一点,她也知道妈妈的阻止到底是在阻止什么。美冉没办法嫁给一个男人,她同样也没办法阻止自己喜欢的人嫁给一个男人,“同性的爱情最怕的就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是外界对家人的看法。”美冉对此很无奈。

“妈妈对我的阻止,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我能感受到她对我总是很愧疚,其实,她不必愧疚,因为我喜欢谁这件事,是连我自己都无法阻止的。”美冉说,她还没来得及觉得自己自私,就得到了妈妈的理解,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因为这可能是唯一一件她不得不一直追求下去的事。

美冉的学妹这样描述过她:“学姐骨子里有种傲气,每次我们提到要给她找男朋友这个话题,她总是会开玩笑‘你们是怕我又把一个好好的女孩给毁了是吗?’但是说完之后,她就立马转移话题了。”学妹顿了顿,“我觉得她是害怕,自从那个女孩儿走了之后,她就再也没怎么接触过新的朋友,她不相信有女孩愿意不顾一切跟她在一起。她挺可怜的,爱也不敢爱,也很难有人能考虑她的感受。”

美冉大学毕业就工作了,曾经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比赛的那项体育运动,最后也只是成了踏入大学校门的一种捷径而已。到真的要放弃这项运动,开始去社会上跟那些曾经的统招生比专业成绩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被骗了:“我这明明是自以为走了一条捷径,结果是走了一条最弯的路。”美冉说,她曾经有机会从市队被选到省队,但是很喜欢她的那个教练,辞职回家生孩子去了,换来的新教练不喜欢她,她就失去了这个机会,等了一年,终于机会又来了,结果年龄又超了。讲到此事,她又开起了玩笑:“早知道是这样,我就去我们隔壁学冰壶了!哪来的什么市队、省队!直接就是国家队!”

美冉现在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从2005年至今,已经过了十年,当问起她如今对爱情怎么看,她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朋友,叫小绿,已经三十岁了,跟她在一起的女孩,已经陪她走过了七八个年头,两人没法结婚,所以婚纱照、喜酒、结婚证什么的都没有考虑过。双方父母已经见过面了,也都认可双方的关系,小绿的妈妈说过“我又多了一个闺女”。两人生活在上海,各自有各自的事业,临过年就会给双方父母买些衣服或是电子产品,回陕西老家看看。  美冉羡慕这样的生活:“我希望就这样,有一个人陪着我,平平淡淡一辈子,就够了,可怎么就这么难呢?”

P15-17

序言

十年

十四年里,他带着“智障儿子”碾转于医院、寺庙、学校。他始终弄不懂一个农民能够做出什么坏事会如此“报应”到孩子身上。

一个女人,几十条狗,辞掉媒体工作的王国英在保护流浪狗的道路上或许不会放弃,却走得异常艰难。她渴望公正有效养犬机制的建立。

一个平凡的修鞋匠,40年前的制鞋厂主任,为了尊严考上大学却又毅然辞职,放弃高薪安心照顾妻儿,而如今,他依然期许,自己是最棒的。

在一个盛行讲故事的年代,最有诚意的故事岂能回避人本身。中国的故事即为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的十年,也就是中国人的十年。每个人都是社会洪流中的一个个微观个体,但是对于自己而言,却又是完整的世界。当然,他们的幸与不幸,既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穿越体制、社会、转型、法理、人文这些抽象的符号体系,后面站立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2014年,我从西北师范大学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新闻采写》《新闻评论》等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大众媒介所呈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尽管大众媒介对普通人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是这些人物的“出场”大都依附于特定的新闻“由头”:他们或者是作为新闻”由头”直接出现,或者是被其他新闻“由头”带入其中。但是,生活哪来那么多的“由头”,那些没有“由头”的人物和故事又是什么模样?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从来都不是新闻选择的生命。那些普通的人,如果不依托于轰动性、戏剧性的、消费性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很难进入媒体视野。生活的逻辑从来都是连续的,所谓的“由头”只不过是一种假想的存在物,或者说是媒体自己的“意识形态”。媒体的眼光从来都是挑剔的,它们选择的仅仅是少数中的少数,而那些没有被媒体选择的人物,其实是最接近现实逻辑的一个群体形态。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去打捞并记录那些没有“由头”的人和事。

我坚信,相较于我们时代各种变着花样的宏大叙事或奇观叙事,中国的十年,有理由存在一种替代性的记录方式。

于是,我开始尝试努力去寻找他们的故事,为过去的十年留下一些关于过去的画面。利用《新闻采写》《新闻评论》教学机会,我和学生一起卷入了这场在我看来非常有意义的一次行走与记录之旅。在前后两年的采访与写作实践中,我们完成了一百多篇人物特稿。在随后的遴选和校对环节,研究生张玉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优中选优,最终以“记录篇”和“行走篇”集结出版。

上册题为《记录》。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执著于文字,有人偏好影像;有人记录着喜悦,有人记录着伤悲;有人记录下内心的彷徨,也有人在彷徨之后记录了新的人生。《记录》包括“记录疼痛”“喧嚣之外”“生生不息”“漫步阳光”“来时的路”“不安的心”和“万家灯火”七个专题。

我们记录这个社会的疼痛。照顾患渐冻症丈夫14年的王莉静,20年家暴生活中的女人和孩子,没有慈善捐助、没有疾病基金的肌肉萎缩症患者……他们坚强,乐观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却也脆弱,敏感,渴望社会的关爱。也许我们能做的很少,但文字的力量正在于,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我们记录着喧嚣之外的维权者,也记录那些用执着和爱践行着那些裹挟在历史深处、流淌在祖辈心中的血脉的继承者。我们记录着公益所带来的温暖力量,也记录着那些”不忘初心”的坚守者。

我们记录安逸生活里那颗躁动的不安的心。十年摇滚、十年记者、却毅然从头开始的独立摄影师;十年里第一次重回故里却再也不想离去的游子;秉持对生命最基本尊重的大男孩和他的入殓师生涯:一半情怀,一半生意的大学生以及他的情趣用品店。

一个城市的疼痛带着一代人难以磨灭的印记。一个讨厌农村的畜牧专业毕业的女孩,在诺大的城市,跟丈夫靠捡废品在潮湿滴水的烂尾大楼里住了19年并养育了3个子女,无法在大城市立足却又不想回到老家。孩子们不解:“我是珠海人,凭什么回四川去!”

下册题为《行走》。行走即为路途的变迁也为心灵的延展。在行走中慢慢体悟生命中的故事。《行走》包括“爱”“创”“梦”“漂”“寻”“变”六个专题,这更近乎是一种心灵的追本溯源。

我们在行走中体悟爱的伟大。唐家古镇青石板街的“因为爱”咖啡馆,60年钻石金婚、携手一生的夫妻,医者仁心,摇滚十年,在暮色苍茫中加紧赶路的老者……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心底的那份爱和坚持。记录爱,便是记录此刻的感动。经历了所有的苦难、痛苦、不甘、委屈,他们却仍然带着最大的虔诚去过好生活。

在行走中感受着成败一线之间破釜沉舟的突破和超越,感受着梦想的虚幻缥缈和蠢蠢欲动。我们感受着无根无源却又不舍得逃离的异乡,也感受着迷惑中的反思,反思里的寻找和寻找中逐渐明晰的未来。

在行走中记录着那些值得我们感动的人。赢得下输得起的生意人,在时代的潮流中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行走诗人的无力与梦想:三次高考仍旧不愿放弃的小小少年;漫漫十年,乡关何处的漂泊游子;20年一路漂泊一路打工,只为寻找7个月大时不小心弄丢孩子的母亲。

“变”是发展,是运动,是点滴中逐渐累积的“质”的飞跃。十年前的广州火车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城市的毒瘤”,因为那里藏着太多的“瘾君子”。一个初入职场的打工仔,带着相机和悲悯之心,混入其中,记录了所有惊心动魄的一切。他说,这些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其实跟我们一样,他们才是最苦命的人。

张枣在《镜中》里面写道,“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就会落满南山”。有人说写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一棵梅树,梅心颤抖,花瓣就撒了一地。一个人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时,也会留下簌簌的带着芬芳的花瓣吧。张枣诗里的南山在重庆,写在梅花时节。而今南山上梅花年年依旧,世上却再无张枣。生命之离开,连声音也没有。

中国十年,亦或是如此吧。

刘涛

2016年5月于暨南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00个人眼中的中国十年(行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涛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79576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6121720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