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博观(耿裕华对话录)(精)
内容
作者简介
耿裕华,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6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1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获EMBA高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投身建筑事业四十年,现任达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工程师协会副理事长,南通建筑产业联盟首届理事会执行理事长,南通建筑业商会会长,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同学会执行会长、MBA面试评审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请专家,南京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客座教授。荣获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先进个人、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创建鲁班奖工程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建筑业企业家、江苏省十大风云苏商等荣誉称号,以及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目录
第一部分 企业篇
从凝固到律动
从股份到股东
从传承到创新
从四建到达海
第二部分 人才篇
从专才到通才
从应试到考试
从育人到用人
第三部分 生活篇
从美容到美丽
从家庭到社会
从生存到生活
从舍得到给予
第四部分 悟通篇
从悟通到通悟
从管理到塑魂
从时间到空间
从心态到形态
精彩页
本节金句
在西藏的经历是终生难忘的,也是非常难得的一段人生经历,它历练出我精神上的坚韧,也使我得到了宝贵的收获:一是在技术上,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二是在生活上,学会了与人相处。从学校毕业后,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成熟是在西藏。我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写道:“西藏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每当我们率领队伍转战全国时,无论多么艰难的工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总是以当年在世界屋脊上创造奇迹的顽强拼搏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是南通铁军,无往而不胜!”
我一直认为,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也不仅是横平竖直的外在形式,而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说到底,建筑最终做的是文化。唯有恢复建筑的这种文化本质,才能成为经典传承下去。正是因为这样,我的团队,总是把每一项工程都作为艺术品来把玩,在中华大地上留下成百上千个建筑精品。
一般人认为建筑是一个苦、脏、累、险,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行业。其实这个行业是个梯度和跨度都很大,而且水很深的特种行业。它是时代之集大成者,不仅仅是新材料、新机械、新技术、新工艺的集成,它还是文化、文明的集成。你必须在这个行当里浸润良久才体会得到。
问:据说您事业的起点很高:一是施工地点高——世界屋脊拉萨;二是捧回的奖杯含金量高——鲁班奖。能说说这里的故事吗?
答:那是1984年,我担任县建工局技术股副股长不久,一个周末的下午,时任县建工局局长的徐孝先突然找我谈话,通知我参加江苏省赴藏建设考察团,行期一个月左右。当时我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因为听说人选早已内定。我说为什么要我去啊?他说他们几个身体都不行,有的血压高,有的心脏不好,我是刚刚上任的技术股长,24岁的小伙子,身体肯定没问题。我想组织上点了我的将,这一去,肩上的担子绝不是一般的沉重,可能会有更严峻的考验在等待我呢!我对徐局说:“我想在行前回家看一下老妈。”可徐局说:“你跟我考察差不多就一个月时间,明天到建工局图书馆,准备一些资料,我们带着资料去。”
没办法,我年轻嘛,那些规程、规范、施工技术方面的书只能是我准备了,所以礼拜天我也没能回家。我房间里有位老同志叫洪祖荣,常为县广播站写稿。当时他就写了个报道,说江苏省援藏考察团一行九人要赴藏考察。我记得那天是清明节,4月5日晚上我哥从广播里听到了这个消息,“我弟弟去西藏?没听说过啊!”于是第二天早上,他就骑着车来看我。也是赶巧,我们要带一万块现金,那时一万块是很大的数目,一人带太多怕不安全,就分着带,分给我2000块钱,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0块钱。2000块是一大笔钱,自然要一张一张地数,一耽误就晚了一会儿,我刚登上面包车,我哥正好就到了车门口,我就跟他说了一句话:“我去西藏了,估计要一个月,向妈问好!”老哥就在车门口跟我说了一句话:“知道了,你就放心工作吧。”我就这么仓促地到西藏去了。
P3-4
导语
建筑是人与大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对话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面对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外在物化。
诞生于江海大地上的南通四建,数十年间,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由一个县域建筑小企业,迅速成长为一个全国闻名的建筑集团。
本书是耿裕华著的《博观(耿裕华对话录)(精)》,作者是一位爱学习、爱思考,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儒商。全书共四部分,从企业到人才,从生活到感悟,说的全是身边事,讲的都是心里话。
序言
当了大半辈子的企业老总,难免会被各式人等
问到五花八门的问题。人说“久病成医”,到了我
这儿却成了“久问成才”。这个“才”不仅仅是“
口才”,更是一份对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应急能力锤
炼后难得的财富。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我也是经历
了由“应付”到“思考”到“通悟”这么一个过程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不在乎
留名,但也不甘于大雁式的留声。总想将自己零零
散散的答辩,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字固定下来。这既
是一种“敝帚自珍”式的梳理总结,也是期望能将
自己的一些创业经验、人生感悟与同道中人分享。
出一本书,便是架起了这样一座交流的桥梁。
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崇拜,是一
种敬畏。我喜爱读书,也许是因为青少年时代对于
读书的渴望所打下的烙印太过深刻了,以致一旦有
了读书的机会和条件,我便如饥似渴地投入其中。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坚持长期读书学习,受益是
明显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健康的“三观
”,还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高效的工作方法,除了
社会实践的磨砺,也得益于先贤鸿儒的言传书教。
曾与朋友闲聊,说到自己最想进入的三种生活
状态。一是能当一名老师,去传道授业解惑;二是
能当一名律师,去捍卫公平正义;三是去当一名图
书管理员,近水楼台,可以博览群书。当然这是后
话,眼前能把握的倒是这个“著书立说”的机会。
以世俗的眼光看,作为一个企业老总,本当在商言
商,著书立说似乎有些离经叛道。对此我的看法是
,企业奉公守法、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正经”,在
念好这部“正经”之余,能将自己在取经途中获得
的精神理念上的善果反哺社会,引领行业,这是“
正道”也是“大道”,也是我对“达不离道”更为
深刻的一种理解。
出一本书较之于盖一幢楼,对我来说似乎要更
艰难一些。因为出书,你必须备些独家的、思想上
的、观念上的硬货。搜罗拼凑一些人云亦云的大路
货,除了浪费纸张便是污人眼目,毫无意义。所幸
我有一帮文化界、新闻界的朋友,能时常聚首,坐
而论道,经常进行头脑风暴碰撞激荡,电光石火之
后,终于积聚了出书的底气和路径,为这本书的问
世铺就了厚积而薄发的坦途。
内容推荐
耿裕华著的《博观(耿裕华对话录)(精)》以问答形式,将作者内心积聚已久的一些成熟思想、经营之道、人生经验娓娓道来,语实而意惠。翻阅此书,仿佛与一智者促膝而谈,思深而绪远;又似静听邻家大哥闲聊,亲切而鲜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博观(耿裕华对话录)(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耿裕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324406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614
CIP核字 2018197276
中图分类号 F272-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8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