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皇帝到娼妓(中国历史众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皇帝——独坐火山口的朝廷大佬;后妃——皇家爱情的是是非非;宦官——奉旨阉割、中国历史的著名龙套;智者——是真俊杰识时务;名将——朝廷才是主战场;文人——是过客,不是归人;圣人——一面想象的道德旗帜;汉奸——利害与名节的艰难较量;贪官——多要了三五斗;娼妓——脂粉浸染的历史……

《从皇帝到娼妓》告诉你中国历史众生相……

内容推荐

“深宫男女”一辑里讲了三个人:垒家大院里的一男一女和一个“不男不女”。皇帝人人都想做,但那位置是个火山口,至尊至高也最木安稳。后妃作为皇家爱情的女主角,以美艳惊天下,也以诡谲莫测的宫廷争宠故事动世人。而作为皇宫特勤人员的宦官,无疑是中国历史中最著名的龙套演员!

“夹着尾巴生存”描述了三个人群的生存处境:识时务者为俊杰,是真俊杰必须识时务。该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做到这后一点尤其难,所以智者很难当;历代名将,多是兔死狗烹,不夹着点尾巴,很难善终,作为军人,人生的主战场是朝廷政治而不是疆场拼杀,这种错位令人感慨;文人的功能不是帮忙就是帮闲,历史里他们注定是过客,不是归人。

“历史十字架”提到的人物,其名称就带有道德审判的味道:圣人是完美无瑕、用来供奉和仰视的人,是“一面想象的道德旗帜”;汉奸是大节有亏的人,是在利害与名节的艰难较量中出轨的人,汉奸可耻可恨,但其形成足以引人深思;贪宫是权力制度的“副产品”,没有好的权力监督,只会越反越贪;娼妓是历史上最暖昧的一个群体,有人吐着唾沫,有人咽着口水。

目录

自序

深宫男女

 皇帝 独坐火山口的朝廷大佬

 后妃 皇家爱情的是是非非

 宦官 奉旨阉割:中国历史的著名龙套

夹着尾巴生存

 智者 是真俊杰识时务

 名将 朝廷才是主战场

 文人 是过客,不是归人

历史十字架

 圣人 一面想象的道德旗帜

 汉奸 利害与名节的艰难较量

 贪官 多要了三五斗

 娼妓 脂粉浸染的历史

试读章节

皇帝 独坐火山口的朝廷大佬

讲中国历史的众生相,当然要从皇帝说起。我们说人民创造历史,但帝王的作用也不能小看。这不仅是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史,还在于,在今天的国人心目中,皇帝仍是至尊、至高、至善、至恶的化身。中国人崇拜权力,直到现在,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还是领导的活动,单位编写大事记,也常常就是领导活动记录。总之,领导的事无小事,而皇帝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领导。

一、外国的皇帝

皇帝是中外都有的,中国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堪称中国皇帝中的典范,国外也有恺撒大帝、奥古斯都、亚历山大、查士丁尼、彼得大帝、拿破仑皇帝等,其中恺撒和拿破仑可以说是外国皇帝的典范。据说,沙皇就是俄语“恺撒”的谐音,历代沙皇都是以恺撒为榜样进行扩张的。墨索里尼心目中最崇拜的是恺撒,而大独裁者希特勒的偶像就是比他早一个多世纪横扫欧洲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实际上恺撒并未称帝,拿破仑则自称自由思想的信徒,把他主持制定的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看得比几十次战役更重要,正是这部法典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拿破仑实际上是一位资产阶级的皇帝。

所以说,中国的皇帝与外国的emperor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连人民的生存权都是皇帝给的。而外国的皇帝就太小儿科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要征收新税,以减轻财政压力,还得召开三级会议,结果代表们不但不同意,还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有一个“皇帝与磨房”的故事曾颇感动了一些中国人。

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了一座离宫,有一座古老的磨房就在这离宫的围墙外面不远处。

一次,威廉一世到波茨坦巡视,住进了离宫,登上高处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许多景物却被那座磨房挡住了。威廉一世(此公一向刚愎自用,因为血腥镇压1848年革命而得了一个绰号——“炮弹亲王”)大为扫兴,即传令随员去找磨房主人,洽谈买下这座磨房后即行拆除。谁知磨房主人却并不买皇帝的账,他说:“我这个磨房代代相传,无法计算它的价值。”

威廉一世听后大怒,立即令人将磨房拆毁。磨房主人对此并不恐惧,一边袖手旁观任其拆毁,一边自言自语道:“当皇帝的可以这样胡作非为,我们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不久,即为此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最高法院判决威廉一世重建磨房,并赔偿磨房主人的损失。威廉一世只得将已拆毁的磨房重新修建起来。数十年后,威廉一世和磨房主都相继去世了。磨房主的儿子却不能守其旧业,要破产了,想到自己的父亲与威廉一世的这段交往,就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打算卖掉磨坊。威廉二世读信后,十分感慨,亲笔回信说:

“亲爱的邻人:我怎么忍心你丢掉这份产业?你应当竭力保住这份产业,并传之子孙,使其世世代代在你家主权之下。这件事与我们国家关系极大,这座磨房应当长期保留下来,以作为我们国家司法独立和裁判公平的纪念。你现在很困难,我十分同情,今赠给你6000马克,供你偿还债务。你亲爱的邻人威廉复。”

磨房主的儿子收到威廉二世的信以后,再不提及出售磨房这件事,并且教育其子孙要珍惜这份祖传遗产,因此这磨房一直保存至今。

这样的皇帝,到了中国,连个村长都不如!

这则故事常令国人扼腕叹息,不只是因为彼皇帝不是此皇帝,还因为我们一些现代的公仆都没有人家威廉皇帝的觉悟,否则中央也用不着为住房拆迁三令五申了。

二、中国第一个皇帝  那么,中国的皇帝是个什么样子呢?

陕西作家陈忠实曾写过《关于皇帝》一文,他说:“皇帝就是高居于由人民垒成的金字塔的顶端的那个人。这个人被神化为上天派来做头儿的,所以称天子;因为是神的意志的化身,便以人间并不存在的龙作为象征,通常被称为真龙天子。这个被称做皇帝的人绝对主宰着天下的所有人的命运,用俗话说,所有人碗里的粥稀稠和身上衣服的厚薄,皆由这个人决定。王朝无论怎样更迭,皇冠和龙袍的样式如何变化,而皇帝君临一切、主宰一切的绝对权力从来没有变化过。”

中国人敬畏皇帝,却总有人分不清皇帝与王,网上有篇文章讲中国古代N大皇帝,居然列了伏羲氏、黄帝、大禹、周文王等。在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实现大一统以前,中国还没有皇帝,只有王。对于“王”字,林法先生曾作过一番考证:“王”字本为斧钺之形,而斧钺又是古代军事统帅的象征;用象征军事统帅的斧钺来构成“王”字,说明“中国古代世袭而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的王,也是以军事首长为其前身的”。禹的儿子启破坏了原始的民主制——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商朝时,商王称王,臣服的部落酋长只能称侯。西伯侯姬昌因日益坐大,“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而称王(周文王),他的儿子武王灭商建周。周初实行分封制,以首都为中心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其他土地分封为一百多个封国。只有周天子能称王,封国的君主只能称诸侯,称公、侯、伯、子、男。但先是楚国破了这规矩,公元前704年,南方的楚部落建立楚国,其首领称楚王,后来,楚庄王还率大军观兵于周郊,派人向周王询问九鼎之轻重,以示有吞周之意。其余诸侯国尽管一致声讨,心里却也发痒。到了春秋后期,南方的吴越国君称王,其他诸侯再也按捺不住。也纷纷称王。

这种名称的变化并未带来权力的变化。

战国七雄互相征伐,结果偏居西北的最为六国所看不起的“戎狄之邦”秦国后来居上,到了秦王赢政时期,终于灭掉了其他六个诸侯国,一统天下。秦始皇觉得自己建立了前无古人的千秋伟业,于是他把丞相御史大夫等召集起来开会。他说:六国已经臣服了,“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意思是我现在身份变了,你们不能像以前那样称呼我了。

大臣们纷纷拍起了马屁,大意都是:过去有五帝,中国地方不过千里,但外夷诸侯或朝或否,天子根本控制不了;如今陛下您兴义兵,平定天下,全国都成了大王的郡县,法令统一,这是自上古以来都没有过的功业呀!这是五帝比不上的;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贵,我们给您上君号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

赢政最后拍板:“把泰字去掉,取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就称皇帝吧。其他都听你们的。还有,以前国王死了臣子们总是根据他生前的行为加一个谥号,这不成了子议论父,臣议论君了?这样不好,以后不能这样,从今往后,取消谥法,我是始皇帝,以后的皇帝就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P1-4

序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了。拿历史说事,也就成为国人的传统。如今大学的历史系门可罗雀,而电视里的历史讲坛却大赚眼球,同样是讲历史,、真是冰火两重天。历史既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历史是在过去的时空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是一种自然的变奏曲,既不应束之高阁,由学者垄断,或沦为政治翻云覆雨的招牌;也不应哗众取宠,恶意搞笑,成为世俗作践的对象。不能否认历史为大众娱乐服务的实用性,但尊重历史始终是研究历史的前提。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五千年文明史时,也应该记得我们曾为“历史的积淀”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上个世纪初叶和七八十年代,反思历史曾经是一个时髦而沉重的话题,但它为中国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一百年来中国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时期应该就是这两个时间段。如今我们从失落中唤回了民族自豪感,我们重新陶醉于历史,并努力想挖掘出中华文化的精髓。今天我们衣食住行中,属于中国的科技成就确实已经很少了,但我们有自信,我们还有文化,这就是国学。当代第一所国学院的创建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陈寅恪先生说过:中国的书多,但基本上只有几十种,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这几十本书基本上都是先秦时代的创造。都是先秦“圣人”们的理论。这两句话是相通的,联系存一起,就是今天国学院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位学者近年发表过不少论见,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以忠孝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人民的价值观。这种说法很有点顾影自怜的味道。中国历史上确实涌现过许多“忠臣”,甚至有人到了“愚忠”的程度,但中国历史上汉奸之多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历史上的孝子贤孙举不胜举,孝顺父母、敬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但有些“孝悌”却也禁不住推敲。例如今天在一些社区刻石立碑的“二十四孝”,什么埋儿奉母、卧冰求鲤,且不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养母亲把儿子活埋了多么不近人情,也不说一个居然想用体温把厚厚的冰层融化的人大脑有多么不正常,也不论汉代就有“举孝廉,父别居”的讽刺诗,单说不久前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清明节前夕,一伙人在墓地疯狂偷窃骨灰,然后在墓碑上留下电话,敲诈逝者的家属。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逝者为大,当我们梦想着用忠孝去征服全世界的时候,我们中间一些人却把盗窃人家先人的骨灰当作生财之路。上网搜索一下,以偷窃骨灰敲诈钱财的居然不是个案,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辱尸事件贯穿了几千年。

笔者并不是要鼓吹历史虚无,也不是想给国学抹黑,而是觉得,国学搞得热火朝天,还是走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路。直到今天,我们在看待历史时,还是那样各取所需,还是喜欢以偏概全,还是愿意只拣好听的说。好像记者做新闻,上街采访许多人,专挑自己想用的话往外播,不过是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这新闻还有什么可信度?同样一个群体,取其精华介绍,就是好得很;取其糟粕介绍,就是坏得很。中国的文化典籍中,除了经,还有史、子、集;中国历史上的芸芸众生中,除了圣人,还有那些偷坟掘墓用骨灰诈人钱财的人;除了忠臣孝子,还有叛将忤逆。如果只讲圣人不讲大盗,就好比老百姓讲的“护犊子”,先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一代一代护下去,只能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把历史比作舞台,那么从皇帝到娼妓,从圣人到流氓,人人都是主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这些主角,是构成中国社会的群体,各色人等,构造了中国的历史。当大革命如火如荼时,毛泽东写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当此读史热、国学热如火如荼时,笔者也尝试着将中国历史上的各阶级作一归纳,分析,好比小女孩梳辫子,先纵向一缕缕梳理,再编在一起。但愿能做到好看而实用。  在本书中,笔者介绍了十个群体。为什么选这十个,一是笔者对此十类人物了解稍多,二是限于篇幅。

皇帝。漫长的历史中,圣人都是理论家,而流氓往往是实践者。三代时期的历史,连圣人都感慨史料不足,我们也不议。孔子出生之时,中国已经进入礼崩乐坏的时期。二百年后,一位连生父都说不清楚的人统一天下,当了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至高无上的当权者。而当始皇帝处心积虑要把自己的产业传之千万世时,同一幕历史剧里,一身流氓气的刘邦在一声“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中也粉墨登场了。从此,流氓与皇帝结下了缘,以后不管是当了皇帝的流氓如朱元璋,还是没当上皇帝的流氓如张献忠,流氓们都在一定时期主宰着中国的局势,影响着百姓的命运。皇帝醉心于吃喝玩乐,却发现自己躺在了风暴中心,坐到了火山口上。皇帝为家天下绞尽脑汁,但专制制度还是走到了头。帝制结束了,皇帝绝了种,但中国人的皇帝情结却一刻也没有衰减。袁世凯说过:“中国人需要皇帝。”

后妃。皇帝奄有天下,对皇帝来讲,其享乐的内容一半是物质,一半是女人。后妃的功能绝不仅是为帝王提供性服务和传宗接代。后宫生活从来就是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在皇权政治格局下,宫门九重之内的后妃群体,自觉不自觉地演绎出一幕幕的宫廷悲喜剧,争宠、固宠、失宠、垂帘、放纵……。时至今日,讲述宫廷斗争的文学影视作品远远多于描写战争的作品,由宫廷斗争衍生的夫人政治和阉人政治,使得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别具特色。揭开后宫生活光鲜亮丽的面纱,后妃的生活也是一部血泪史。

宦官。宦官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当历史的紧要关头,总有宦官活跃的身影。特殊的地位加上扭曲的心理,造就了宦官特殊的角色,在改朝换代的历史紧要关头,宦官总是起着颠覆历史的作用。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类的一切动机都源于性的冲动。宦官被阉割,抑制了性的冲动,对目标的追求就变得更加专一。皇帝要加强皇权,太监总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他的子孙却让太监成为了假皇帝。通过历代统治者和宦官的共同努力,宦官制在中国历史上,在国民性格中都打下了烙印。宦官以阉割掉自己的生殖器作为进入权力核心的通行证,更多的人则以丧失自尊、献媚权贵作为自己混迹官场的护身符。这也是宦官留给我们的遗产。

智者。中华五千年,产生了许多以智慧著称的风云人物,他们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因势利导、秉持中庸,卓有建树又能明哲保身。中国的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人性的发挥,才智之士被统治者收入囊中,加以利用和凌虐。当统治者需要时,智者脱颖而出,在允许的范围内施展才华。当政局安定时,专制高压下的智者都扮成了弱智,因为这种社会,只有弱智者才能生存。智者的智慧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但成为姜子牙、刘伯温这样的智者,却属不易,天分、努力和机遇,一个都不能少。但智者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能做到乐天达人知命,人人都可以成为智者。

名将。中国是世界上出名将最多的国家,辽阔的疆域为他们纵横驰奔提供了战场,频繁的战争为他们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广阔的中华大地,就如同一所条件齐备的大学,而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培养名将的专业——兵家,而在更早的时候,就产生了兵家之祖、最早的武圣人姜尚姜太公。人们总结个人猎杀、斗殴的技巧,从而产生了武术;总结群体争斗的技巧,从而产生了兵法;掌握了武术、兵法,而且屡试不爽的人,就成为名将。军队是个大熔炉,战争是个演武场,无数的名将在遍野横尸中站立起来,名垂史册。中国的名将,总是集叱咤风云与悲惨结局于一身,当名将把天下交给皇帝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皇帝。

文人。一个古老的群体。穷酸、迂腐、自私、轻狂、孤傲、饱学、清高……国人心目中的白衣卿相,在漫长的历史中,却是集酸甜苦辣咸臭于一体的尴尬人。文人赖以谋生的工具,一是笔,一是舌头。无论成事还是惹祸,全赖此二端。历史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期,都是政局动荡的时期,文人的命运总是和稳定成反比。文人不足以成事,无文人则不足以成大事,成功的统治者无不深谙此道。当文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大大改善之后,更多的人从政治的旋涡跌入经济的暗流,一个摆脱了文人传统的劣根性,学有所长、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作敢为的文人群体的最终形成,还有待时日。

圣人。中国不乏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我们称这些人为圣人。当儒学在中国确立了其不二的地位后,圣人就成了孔子的代名词。孔圣人讲人性本善,但两千多年来孔子的遭遇,却恰恰体现了人性本恶。关羽由武夫而成为圣人,又从圣人变成大帝。“内圣外王”,就成为中国成功者的至高境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两千多年来,我们屡屡高举“圣人”的旗帜,却屡屡陷入“礼崩乐坏”的境地。上帝死了,一些人再也不能打着上帝的名义做坏事了;圣人也死了,我们要继承和学习“圣人之道”,却不需要大大小小的圣人禁锢我们的思想。一个没有圣人“为民做主”,一个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独立思维,张扬个性的平凡的时代,才是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和谐进步的时代。

汉奸。汉奸的概念是发展的。金人的后代建立了清,为那些降清的汉族官员编写了《贰臣传》,却在岳坟旁修建了巍峨的岳王庙。三百年后,岳飞的“子孙们”砸了岳庙,刨了岳坟,岳飞和秦桧等人的塑像一起被砸毁。英雄与汉奸,获得了同样的待遇。什么是汉奸,什么是民族英雄,在国人心目中,有时似乎是一团糨糊。当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对峙时,投降的汉人很受尊重,他们使汉与外族的战争变得艰难。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未受到汉人的指斥,反而受到高度的赞扬。在明朝屈辱无能的大臣们投降清朝之后,一个个都焕发了青春活力。“一百个鬼子两百个伪军”,汉奸为什么这样多?两千多年的“家天下”,人民适应了改朝换代,窃国者都是真命天子,天命所归。亡国只是改朝换代,与老百姓没有关系。这种顺理成章的逻辑却正是孳生汉奸的土壤。

贪官。所谓贪官,就是有权的贪婪之人,是利用权力谋取不义之财和享乐的官员。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其实是一部贪污史。清官寥若晨星,贪官则多如牛毛。历朝历代,都要反贪,法律越来越严酷,但效果却似乎越来越差。贪官是否倒台,取决于皇帝的态度。政治上不用你了,就用经济问题整你,而皇帝压根儿也没把经济问题当问题。自私贪婪是人的本性,贪官则是发扬了人的本性。人一旦有了权力,而且不受约束,就没有了你我观念,见什么东西都以为是他的。专制体制为当权者滥用职权提供了保障,贪污腐败是国家体制的“副产品”。只要权力不受到有效遏制,贪官就会不断涌现。根除贪官的办法,贪官最清楚。

娼妓。娼妓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人类发明了货币,性也变成了商品。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表现。这种令人不耻的职业,却是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发明。娼妓不只是用肉体养活肉体,还是增加税收。提高士气,甚至颠覆政权的有效工具,是文人才思的催生剂,是繁荣文艺的载体。妓院是个小社会,有行规也有行语。面对娼妓,有人吐着唾沫,有人咽着口水。唐代大学者韩愈,躺在娼妓的温柔乡中,作着他的道德文章,直至死于“不道德”的难言之隐——梅毒。人们对娼妓百般嘲讽,却不得不承认这些被人看不起的卖身女子,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也乐于渲染妓女用热烘烘的肉体拯救国家与民族于凄冷的故事。有需要就有市场,历史上多次废娼,但卖淫大军仍然“春风吹又生”,这还要在嫖客身上找原因。

做文章讲究小题大做,于细微处见功夫。诸多学者一生研究一个专题、一部名著、一个人物,而笔者不揣浅陋,大题小做,竞试图对历史的众生作一个粗线条的勾勒,但要准确而全面,却殊为不易。如今生活节奏日快一日,偶得闲暇,做一个轻松阅读,一册在手,览尽上下千年,人生百态,也是乐事。笔者虽然努力,但功底尚浅,难保勾勒得准确而不走样。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考虑到本书只是一部闲书而非学术专著,难说严谨,故未一一标明,敬请谅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皇帝到娼妓(中国历史众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增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60871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9
丛书名
印张 1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29
15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