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塞尔维亚大学女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本书中的女校长们都在这样的艰难时刻里,在同事和学生们面前展现了她们的勇敢与力量。1996年底到1997年初,时任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院长的马利亚·博格达诺维奇女士,与学生、同事们一起站在雪中的贝尔格莱德街头,抗议当时的政府在地方选举中的舞弊行为。她说,她永远记得那一年冬天的雨、雪、风。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的教学楼就在大使馆隔壁,爆炸的冲击波使这栋教学楼遭到破坏,时任戏剧艺术学院院长的莉尔雅娜·姆尔基奇·波波维奇女士不顾空袭的危险,组织师生撤离,检查校舍的损毁情况。她说,这是她的责任。1999年3月24日夜晚,当诺维萨德第一次遭到北约轰炸时,蕾德米拉·马林科维奇·内杜钦女士正在诺维萨德大学工学院她的办公室中,爆炸的那一刻她首先想到的是把电脑搬到桌子底下保护科研资料,后来她甚至在空袭刚结束就跑去被轰炸的桥墩处提取实验样本,事后她自己都觉得她是“疯狂”的科学家。

2000年10月,科什图尼察取代米洛舍维奇成为新总统,西方国家逐渐解除对南联盟的禁飞、禁运等国际制裁。破碎的国家,捉襟见肘的经济,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下,塞尔维亚面对的是一个日益一体化的欧洲和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塞尔维亚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再次面临着抉择和调整。包括米菜娜·德拉吉切维奇·舍希奇女士和福达·斯坦科维奇女士在内的几位女校长,都是在国际制裁刚一结束,就积极利用自己过去在国际教育界、学术界的影响力为同事和学生争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为学校重新建立起与世界联系的纽带。这样的变革时期,在硝烟与困顿中,她们开始领导自己的学校艰难转身,留给世人的是她们格外高大、坚毅的身影。

动荡的历史、多元的宗教文化、复杂的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连年的战火纷争与经济困境,所有的一切让塞尔维亚共和国在艰难中前行。但就像塞尔维亚人在他们的国歌中唱到的:“即使我们死去,也将在黎明复苏”,这个民族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与梦想。这些希望与梦想,源于塞尔维亚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而教育正是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最佳载体。

每年的1月27日,是塞尔维亚著名的圣萨瓦节。被后人尊称为“圣徒萨瓦”的埃拉斯特科·内马尼奇是斯蒂芬·内马尼亚大公最年轻的儿子。年轻时,他经历了大哥与二哥兄弟阋墙的夺位之争。纷争平息后,他意识到塞尔维亚民族缺乏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开始重视宗教与文化的力量。最终,他成为塞尔维亚历史上第一个东正教大主教,也是塞尔维亚教堂与学校系统的创立人和教育学家。1236年1月27日,埃拉斯特科·内马尼奇去世,这一天成为后人纪念他的“圣萨瓦节”。数百年来,人们将他视为塞尔维亚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崇高化身。每年的圣萨瓦节,塞尔维亚各地的学生都会以唱歌、跳舞、诗歌朗诵等形式庆祝这一节日。这也充分体现了塞尔维亚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

P5-6

后记

提笔写这篇后记时,距我前往塞尔维亚采访五位女校长已有两年半的时间。再往前,距离我第一次接触大学女校长群体已有10年。

2004年,我还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专业硕士二年级的学生。时逢学校50周年校庆,导师丁海宴教授作为总编导之一,负责《悠扬的大地——中外大学女校长和她们的学校》系列专题片的采制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两集的撰稿人与编导。第一次深入了解女校长群体,虽只是未涉及前期采访的“纸上谈兵”,但我已深深折服于女校长们“温柔的力量”。因此,2011年初,在我已经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毕业、到北京工商大学新闻系任教一年多后,当我接到刘继南老校长和导师丁海宴教授的邀约让我参与女校长传记丛书的撰写工作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在大量前期资料搜集、整理与邮件采访的基础上,2011年11月,我在厦门的 “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上,第一次与本书中的两位传主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校长莉尔雅娜·姆尔基奇·波波维奇教授和诺维萨德大学前任校长福达·斯坦科维奇教授面对面。紧张的会议期间虽只有短暂的接触,但却促成了两个月后我的塞尔维亚之行。2012年1月底至2月初,我在塞尔维亚逗留了半个月,先后在贝尔格莱德与诺维萨德深入采访了五位传主本人,她们的家人、同事、学生及朋友。那半个月里,莉尔雅娜·姆尔基奇·波波维奇教授优雅的气质和对我们行程的细致关照、马利亚·博格达诺维奇教授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米莱娜·德拉吉切维奇·舍希奇教授对艺术教育的侃侃而谈、福达·斯坦科维奇教授对诺维萨德大学的深远影响、蕾德米拉·马林科维奇·内杜钦教授对教育的独到见解,都让我们深受启迪。那一次次开怀畅谈、一场场亲切的家宴、一个个真诚而生动的采访对象,至今还历历在目。

如今成书,作为作者我唯有感激与惭愧。感激刘继南老校长在我写作过程中一次次关切书稿的进展并叮嘱我注意休息,感激导师丁海宴教授在我采访与写作遇到瓶颈时给我的鼓励与启发。作为晚辈与后生,我何其幸运。我也感激时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的教师田真与我一同前往塞尔维亚采访期间作为翻译的辛劳付出。本书中的部分英文文献也得益于田真的翻译。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正是那次塞尔维亚之行,让田真深切感受到了女校长们的人格魅力与学术精神,并于2013年投身于米莱娜·德拉吉切维奇·舍希奇教授门下,前往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攻读文化管理专业的硕士。同时,身在北京的塞尔维亚女孩乌娜(Una Miskovic)是本书所引述的塞尔维亚语文献、当地媒体报道的翻译。乌娜2011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在北京的一家塞尔维亚公司工作。田真与乌娜,均是中塞友谊、中塞高等教育交流的见证人与受益者,这本书也写下了他们的功劳。另外,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国际处桑彻卡·米洛萨夫列维奇(Sunclca Milosavljevic)等工作人员,各位传主的家人及同事、朋友为本书的采访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五位传主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料,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李艳华、李水仙老师对本书进行了细致的编辑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而所有的惭愧,则是源于我个人的才疏学浅。有限的能力与时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我无法将五位传主的人格魅力与人生经历刻画得更加丰富与深刻。唯愿本书所呈现出的五位传主的侧影,能够抛砖引玉成为大家了解塞尔维亚高等教育和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的起点。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祝福母校六十华诞生日快乐!

罗昶

2014年8月于北京

目录

塞尔维亚:萨瓦河会告诉你

马利亚·博格达诺维奇:教育使我们摒弃偏见

 学生和同事眼中的马利亚

 大学改革旋涡中的马利亚

 “我的眼睛里总有一种悲伤”

 “我记得那年冬天的雨、雪、风”

 “正确行使权力,你的权力才会被认可”

 “那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一种注目:《教育与科学领域中的女性》

莉尔雅娜·姆尔基奇·波波维奇:为艺术保留

 一片绿洲

 “小明星”莉尔雅娜

 离开舞台 走上讲台

 永远优雅地微笑

 “我能做的,只是为艺术提供一片绿洲”

 温柔的变革力量

米莱娜·德拉吉切维奇·舍希奇:用文化愈合创伤

 让教育孕育希望

 童年时光:亚得里亚海的风

 学生时代:知识的课人生的课

 为人师表:为你打开那扇窗

 学术之路:用文化愈合创伤

 身为校长:让教育孕育希望

福达·斯坦科维奇:从未放弃的理想

 “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而奋斗”

 看到更辽阔的世界

 “先好好跳完这支舞”

 “有好多事情要去做”

 “一切的起点,始于她”

蕾德米拉·马林科维奇·内杜钦:教育是一种

 催化过程

 她爱的城市

 校园里,她从没有老过

 外面的世界

 她准备好了

 “教师应该成为‘催化剂’”

后记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强国梦必须有科教梦做支撑。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联结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桥梁。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

回顾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校长的水平。世界著名大学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都铭刻着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正如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研究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是管窥一所大学兴衰成败的途径,而专门研究大学女校长,则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大学校长虽以男性居多,然而成就卓著的女校长也不乏其人。她们推动了大学的变革,丰富了大学的精神内涵,如金陵女子大学老校长吴贻芳,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东南大学前校长韦钰,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等等。女校长人数虽然屈指可数,但其业绩丝毫不逊于男性同行。大学女校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做出了贡献。大学女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风格乃至传奇的职业生涯,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和细致品味。

女子大学是高等院校序列中的一种特有形式,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女子大学,如韦尔斯利学院、史密斯学院、淑明女子大学、日本女子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华南女子大学等,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世界各国女子大学,总结提炼女子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形式,对于寻求符合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应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由中国传媒大学承担的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群体研究”课题,对以上两个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就是这一课题的主要成果。这套丛书分为四个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考察全球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呈现其办学传统和教育特色;中外大学女校长个案研究系列,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深度追踪大学女校长的人生经历,剖析她们的成长历程、心智历练、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女校长群体研究系列,群像式描绘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女校长群体,彰显女校长个性的同时,探寻她们的共性;“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图文集锦系列,汇集展示了大学女校长在历届论坛上的真知灼见和绚丽风采。四个系列,四十余本,蔚为大观。

“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也是“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历时十三年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及女性培养结出的硕果,是深化论坛主旨、促进女性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学术行动。丛书的写作,依托“论坛”这一平台,深度访谈和研究了参加历届论坛的大学女校长,系统整理了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可以说,“论坛”既是女校长们交流合作的舞台,也是本套丛书得以出版的重要基础。

自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世界妇女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性别平等的高端主题——女性领导力,也已经是全球关注的议题,与女性学相关的课程在中国高校已经四处开花。今天,有识之士都深刻认识到,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对于提升女性领导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知识女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大学女校长是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集结点,是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典型,她们不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以自己坚韧顽强、宽厚包容、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情怀,阐释了女性领导力的独特内涵。对于广大女性来说,她们是教育典范和女性楷模,具有榜样的力量和示范的价值,定能引领青年女性沿着正确的道路勇敢前行。

女性的发展,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具备积极进取的意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希望丛书的研究成果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宝贵借鉴,为精英女性的成长与成功给予智力支持;促进全社会更加重视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权和职业发展权;激励正在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奋斗的新一代女性,为女性领导力的培育与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是为序。

内容推荐

罗昶编著的《塞尔维亚大学女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记述了塞尔维亚五位女性大学校长的生平经历与职业生涯。她们分别是贝尔格莱德大学前任校长马利亚-博格达诺维奇女士、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校长莉尔雅娜一姆尔基奇·波波维奇女士和前任校长米莱娜·德拉吉切维奇·舍希奇女士、诺维萨德大学前任校长福达·斯坦科维奇女士和前任校长蕾德米拉·马林科维奇·内杜钦女士。她们成长于前南斯拉夫的黄金时代,经历了动荡的艰难时刻。在塞尔维亚的变革时期,在硝烟与困顿中,她们领导自己的学校艰难转身,留给世人的是她们格外高大、坚毅的身影。在塞尔维亚高等教育重新融入欧洲、走向世界之时,她们不同观点的碰撞、各有侧重的改革取向与举措,都生动地展现了这个国家与民族对自身前途与命运的深邃思索。

编辑推荐

罗昶编著的《塞尔维亚大学女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记录了塞尔维亚大学女校长的成长、任教、治学、办学的个案,《塞尔维亚大学女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通过全球视野关注了大学女校长群体的教育共通性和文化差异,对于研究高等教育领域女性领导力的形成规律颇具理论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塞尔维亚大学女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709616
开本 16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4075299
中图分类号 K835.435.46=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