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勇,1955年生,湖北宜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首批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政治学会会长、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政治学与城乡治理研究。2006年11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会上,就“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作专题讲解。 主要学术著作:《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合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包产到户沉浮录》《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合著)、《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现代同家、乡土社会与制度构建》《农民改变中国》等。 目录 自序 上篇 国家治理的中国底色 第一章 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 一 重建范式:在比较中发现中国 二 时间没有停止:农耕帝国的动力与制度基因 三 时间是弯曲的:农耕帝国的惰性与基因缺陷 四 未了的接力:与历史接续的创新型中国道路 第二章 祖赋人权:同等、差等与对等 一 理性与中国理性 二 中国理性的血缘之源 三 祖赋人权:血缘理性的本体原则 四 血缘理性第一法则:生命、财产、规则的同等性 五 血缘理性第二法则:年龄、性别、身份的差等性 六 血缘理性第三法则:位置、权力、责任的对等性 七 对血缘理性的理解与扬弃 第三章 对“祖赋人权”命题的扩展认识 一 事实先于价值:从事实出发 二 理解先于评价:以解释为重 三 他我先于自我:历史是过程 第四章 东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发掘 一 被定格的东方专制主义 二 被遮蔽的东方自由主义 三 被提升的东方自由主义 第五章 从中国事实看“东方专制论”的限度 一 对“东方”和“专制”的认识限度 二 对治水作为东方专制基础的认识限度 三 对村社作为东方专制基础的认识限度 第六章 用中国事实定义中国政治 一 “先人为主”:先占原则与定义权 二 被定义的中国政治与“出格”的中国事实 三 建构新的分析框架与重新定义中国政治 四 后来居上:从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 中篇 国家治理的中国路径 第七章 国家治理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一 生活生产:国家治理的基础条件 二 生产方式:国家治理的决定条件 三 矛盾冲突:国家治理的动力条件 四 历史积累:国家治理的前置条件 第八章 对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对治理与国家治理概念的理解 二 善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九章 现代化进程的节点与政治转型 一 现代化的第一节点与动员型政治 二 现代化的第二节点与回应型政治 三 政治转型的不适应性及调适 第十章 两种依赖关系视角下的“以文治理” 一 “费正清惊异”的追问及分析视角 二 人的依赖关系与“以文治理” 三 物的依赖关系与“以文治理” 第十一章 中等收入社会难题与社会治理创新 一 中等收入社会难题:共同缔造的背景 二 在“共同缔造”中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二章 国家一体化进程中的边疆治理 一 国家一体化:由“背靠背”到“面对面” 二 “面对面”:社会大融合中的冲突 三 在“面对面”格局下实现“心连心” 第十三章 “寓法于治”与内生型法治 一 寓法于治: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 法治内生: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内在机制 三 体制保障:深化基层治理法治化 第十四章 城市居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 城市治理与居民自治的内在价值 二 我国城市居民自治实现形式的三个波段及特点 三 培育多层次多样式多类型的居民自治体系 第十五章 以服务为重心的基层与地方治理 一 以服务为重心的基层与地方治理的转变 二 以服务为重心的治理体系的背景与条件 三 以服务为重心的治理对中国的启示 下篇 国家治理的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 政治学研究“田野学派”的崛起 一 政治学研究的两条路径 二 中国政治学“田野学派”的崛起 第十七章 “关系权”:关系与权力的双重视角 一 关系权:关系即权力 二 关系权:权力在关系中 第十八章 学术创新中的概念解构与建构 一 概念并非永恒,解构必不可少 二 概念创造不足,建构势所必然
内容推荐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目标论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考虑条件因素。国家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结果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如“良治”与“恶政”、“有效治理”与“失败治理”。徐勇著的《国家治理的中国底色与路径/政治科学研究丛书》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首先,作者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对中国奇迹的发生进行了解读,重新评估中国传统底色,与既有理论进行对话的学术之路,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自觉;其次,作者通过社会调查,对大量的社会事实现象进行提炼总结,创造、提出了“祖赋人权”的概念,进行了理论创新;再次,作者探讨了变动社会中的治理难题,并从人类文明进程多样性中认识和把握“中国性”,引进新的思维和方法,即“时间国家”和“空间国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发现中国,发现中国国家治理的进程。 |